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西游之妖行纪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含光大圣

    若非是帝王有众神祇看护的话,他几乎是要怀疑,这位皇帝,已经是在不知不觉间,被人掉了包,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荒唐的决定来。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朝堂之争
    “嗯”看着这大太监脸上的无措,刘启也是发出了极其不满的鼻音来。

    “奴这便去。”而这大太监,此时才是反应了过来,低下头,带着惶然恐惧,匆匆忙忙的退出了天禄阁。

    很快,弃守黄河的流言,就已经是在这长安城中传开来,虽然还不至于人尽皆知,但那些稍微有一些地位的人,却都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知晓了这流言。

    “啪!”

    “混账东西!”太尉府中,袁盎一口气将厅中的十二对琉璃花瓶,摔了个干干净净。

    袁盎愤怒无比的骂道,丝毫不顾一朝太尉应有的气度。

    兵事上的决策,从他在天禄阁中与皇帝启商议开始,到现在,连三个时辰都还不到,就已经是传的满城风雨,他可以确信,在天禄阁中商议的时候,这天禄阁中,是绝对没有第三人在场的,而他自己,不可能将这消息传出去,那这消息,到底是谁传开的,自然就可想而知。

    “无法无天,这些修行者,简直是无法无天!”

    在袁盎开来,此时无疑便是那些修行者的手笔——也只有那些手段莫测,又往来无忌的修行者,才有可能潜入到守卫森严的天禄阁当中,听到他和刘启的商议,然后将这商议的结果,传得满城风雨,也只有这些修行者行事,才由如此的效率,才会如此的,不考虑后果。

    愤怒的骂了一阵之后,袁盎才是克制住自己这无名之火,转而是开始思索接下来的对策。

    这消息既然传出来,那七国的叛军,定然也会收到这消息,而这,就代表着,他先前对局面的推演,对军势的调度,都是化为乌有。

    “咳咳咳!”紧皱着眉头,袁盎剧烈的咳嗽了几声。

    他毕竟是一个快要老死的凡人,先前的一番推演调度,相机决策,已经是耗费了他相当大的精力,而现在,局势大改,一切的调度决策,都要重头推演,老朽的他,已经没有了第二次推演局势的精力了。

    “也罢,本来都是要死的人,换一种死法,也未尝不可!”

    “只是,可惜了那五万的大军了。”良久之后,袁盎才是逐渐的将整个长安城,将整个穹天都笼罩起来的夜幕,叹了口气。

    那浩浩荡荡的夜幕,仿佛是一头可怖到不可思议的凶手,当其张开巨口的时候,这天地之间,一切光明,一切希望,皆被吞噬一空。

    而在这夜幕之下,整个长安城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时光飞速而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当天边破晓泛白的时候,长安城中,无数的灯火,一粒一粒的点亮,在这依旧显得幽暗的都城当中,好似是将穹天上刚刚隐去的星河,由重新的搬到了这人间。

    星火当中,一位又一位的朱紫衣袍官吏,从自己的府中踏出来,随着人流,往皇宫而去。

    朱雀长街上,所有的官吏,都是板着脸,一言不发,便是平常私交甚笃的官吏,此时也丝毫没有招呼一声的想法,当他们知晓了,那不该被传出来的消息,已经是满城风雨的时候,他们就明白,这长安城中,又是一场暴风雨,已经来临。

    在那削藩策上疏之后,宫廷当中,就已经是经历了一场清洗,而那一场清洗,距离现在,也不过只得月余,宫墙当中的血迹,连同弥散的血腥,仿佛还又在眼前鼻尖萦绕,而现在,第二次清洗,或许也来临了。

    第一次的清洗,只涉及到那些内侍,但这第二次的清洗,却有可能涉及到他们这些官吏,是以,这些官吏们的心态,自然也就和先前不同——不要说什么无辜,在他们知晓了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没有了说自己无辜的资格。

    至于说皇帝会不会有清洗朝堂的魄力,这当然是不用质疑的。

    帝王五百朝,于依旧是凡夫俗子的臣民而言,帝王,有着先天上的优势,这优势,源自于身份地位,也源自于寿命。

    五百年悠长的寿命,足够皇帝熬死任何一轮的臣子,同样也足够皇帝等到下一轮的臣子们,成长起来,至于说这过程之间帝国的一些动荡,在五百年的时间跨度下,这些动荡,只是水面上的涟漪而已,风过,便彻底无痕。

    ……

    第一缕阳光破开天地的时候,文武百官们,也是鱼贯而入,朝堂上,皇帝启,在内侍的引导下,从后殿而来,端坐于那至高无上的宝座上。

    这宝座的位置,比起朝堂上的众人而言,高了足足一人多,端坐于这宝座上,刘启目光微垂,便能够将殿中一应文武百官们看得真真切切,目光越过文武百官,落到殿门之外,那是一片浩瀚无垠的苍茫大地。

    照本宣科的,讨论争辩了农事,水文等等之后,才终于是有人,将话题扯到了这一场七王之乱上,只是,朝堂上的众人,虽然都知晓了弃守黄河的流言,但却谁都不敢主动的提出这个问题来。

    有一阵子之后,才是有一人,缓缓的踏出来,朝着刘启拜了一拜之后,出声。

    “陛下,黄河天堑虽难以跨越,但黄河一线,太过漫长,五万大军驻守黄河,或力有未逮,恐难免疏漏。”

    “是不是,增派一些人手,以备万一”出声的这官吏,却是长安令尹。

    “增派人手”

    “说的倒是轻巧!”长安令尹的话音才落,朝堂的另一侧,一位武官便是出声反驳道,“帝国当中,哪里还有人手可派”

    “关中各州府之内,虽然也有卫所治军,但人心惶惶之下,尚需这些治军镇压,又如何能够抽调”

    “若卫所治军不动的话,关中哪里还有军队可以增派”

    “各大州府的卫所治军,不可轻动,那长安城中的十万禁军,是不是”长安令尹的背后,又一个官吏也是站了出来,试探着问了一声。

    长安城中的禁军,足足有十万之众,便是抽调一部分出去,也不会令长安城内部空虚。

    “你大胆,禁军拱卫长安,岂可轻动”一个禁军的将领,也是站了出来。

    而接下来,朝堂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们,便是就要不要调动禁军之事,争执起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默契无比的,谁也不曾提及边军之事——帝国内部的帝位更迭,只是内争,但若是谁提议调动边军,令边塞空虚,叫匈奴人或者越彝,兵入帝国,这样的骂名和责任,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能担得起。

    自先秦以来,外战族争,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政治正确,但若是因为谁叫外族入侵,踏上帝国国土的话,那这责任骂名,绝对是祸及子孙后代。

    “御史大夫,你怎的不说话”

    “七王叛逆,全因你这一卷削藩策而起。”

    “便是其旗号,也是‘清君侧,诛晁错’。”

    “作为罪魁祸首,御史大夫就真的没什么话说吗”又一番争论不分高下之后,终于是有人,将话题引到了晁错的身上。

    “不错。”这官吏话音才落,便立刻是有人附和道。

    “分封诸侯,乃高祖遗训,是国策。”

    “便是诸侯有祸,亦当不动声色,徐徐图之。”

    “晁大夫不管不顾,以至于引得如今之祸,难道晁大夫,就没有什么对策吗”

    。



第二百一十四章 晁错之请
    当争端,被引到晁错身上时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多日以来的郁结,在这一瞬之间,都是找到了爆发点。

    于是乎,一瞬之间,所有的罪责,都被退到了晁错的身上,就好像他真的做了什么十恶不赦之事一般,甚至,其平日里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摆到了台面上,叫人点点滴滴的剥开来,在其中找到所谓的,‘罪恶’的地方,作为攻击晁错的利器。

    “够了!”听着朝堂上的众人,越说越离谱,越说越过分,高坐的皇帝刘启,也终于是开口呵斥道。

    “一个个都是饱读诗书,久览经卷。”

    “诸子圣人们在书中,就是这么教导你们的吗”

    “体统何在”刘启的声音之间,朝堂上也是在顷刻之间安静了下来。

    “晁卿,可有对策”刘启的目光,在朝堂上审视了一番,叫先前喧哗的文武百官们,都是低下头以后,才是将目光,落到了晁错的身上。

    而晁错面对刘启的问题,数次张了张嘴以后,还是徒然无声。

    若说治国安民,这是他的强项,但论及兵事,这却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了。

    “调动禁军之策,晁卿以为如何”终归是多年老臣,帝王心腹,刘启也不忍见到晁错此时的窘迫模样,于是又换了个问题,给了晁错一个台阶。

    “圣人有曰,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强自压下内心的羞恼和愤怒,晁错思索了片刻之后,便是出声。

    “长安,论及城墙不过三丈,若是强自以兵甲守之,怕也无用。”

    “何况,天子脚下,又何必以兵甲强守”

    “陛下圣明,受万民敬仰,若贼军入得长安,那长安百万子民,皆为陛下屏障。”

    “当年高祖定都长安却不加高墙,历代先帝,皆丛之,想来亦为如此。”

    “晁卿的意思是,分禁军以卫黄河”刘启端坐不动,头顶冠冕之上,十二串宝珠垂下,纹丝不动,下面的群臣,没有任何一人,能够看清那垂下的宝珠后面,刘启的脸色。

    “陛下,臣以为不妥。”很快,武将的行列中,又是一人踏出。

    “如今拱卫黄河的,乃是卫所治军,受太尉府辖制。”

    “而长安禁军,拱卫宫城,则是只尊陛下之令。”

    “二者互不统属。”

    “若是调长安禁军拱卫黄河,那卫所治军和长安禁军之间,谁为主,谁为次”

    “主次不分,必然酿成大祸。”

    “须知,兵贵精而不贵多,若是不能协调如一,再多的军队,在战场上,也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已。”这武将面有老态,一边说着,还一边拢了拢嘴上的胡须。

    “那你的意思是,不调动禁军”刘启的目光缓缓而动。

    “倒也不是不调动禁军。”这武将迟疑了一下,“若是能够解决主次指挥的话,调些禁军拱卫黄河,伺机而动,自然也是好的。”

    “五万人,守住黄河,还力有不逮。”

    “但若是有十万人,非但能够守住黄河,若是有了机会,贼军不备之下,渡河而击,也不是不可能。”

    “卿所言,甚合朕心。”刘启冠冕上的珠串摇了摇,很显然,他也有所意动。

    汉帝国,终归是要保持完整的,虽然如今七国叛军站了上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一直在上风,而且,刘启既然打算要将这帝国完整的交到自己的子嗣之手,那就必然要筹谋反攻之事,若是无法渡河的话,那如今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划江而治,而是刘启绝对不能接受的。

    是以,帝国大军和七国叛军,必然谁要在战场上,摆开军势真刀真枪的杀上一场。

    而这前提,便是渡过黄河,要么,是帝国大军渡河而去,要么就是七国叛军,渡河而来。

    是以,无论如何,只图坚守黄河一线以七国叛军对峙,绝对是最为愚蠢的决策。

    然而,刘启虽然有所意动,但却依旧是无法做出决定来——长安禁军和卫所治军之间的统属权,是一个极难处理的问题。

    长安禁军,自开国以来,就是归于皇帝统辖,从未有过指挥权转移的先例,这个口子,是绝对不能开的。

    但令长安禁军统合卫所治军,同样不妥,禁军虽然精锐,但素来都是拱卫长安,勇猛倒是够勇猛,然而统帅大军的眼光以及作战的经验,却是比不得太尉府中那些从汉匈战场当中杀回来的将领们。

    “陛下,不若将黄河防线,全权交由禁军守卫。”

    “长安禁军十万,足以守卫黄河,却筹谋反攻。”

    “至于说禁军全数调出,长安空虚,那不妨,令那五万卫所治军入长安以为拱卫。”

    “如此,一举两得。”

    “陛下以为如何”沉思之间,晁错脑海当中,陡然灵光一闪,然后提出了一个建议。

    这建议一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皆是侧目以对。

    “实在是荒谬!”

    “自立国一来,未有禁军全数调离长安之旧例!”几乎是在同时,文武百官们,都是齐齐的反对道。

    至于说他们反对的原因,自然是调卫所治军入长安一事。

    拱卫长安的军队,首要的条件,便是忠诚。

    长安禁军,世世代代忠于帝室,其忠诚,自然是毋庸置疑,但从黄河以北的各州府汇拢而来的卫所治军,他们对帝室的忠诚,有几分,这没有人能够保证。

    而那五万大军当中,会不会有七国落下的棋子,更是没有人能够确认。

    叫这样的五万大军拱卫长安,别说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不放心,便是刘启自己,以及太尉府的众人,也不放心。

    只是,因为忌讳,这个原因,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虽然都心知肚明,却是谁都不曾将这一点说出来——这种无端的猜疑,说了出去,哪怕那五万大军,真的是忠诚,但也会变得不忠诚了。

    “晁卿就这个建议吗”刘启的言语之间,也是多了几分无奈。

    “当然不止。”

    “禁军素来只听陛下之令。”

    “且禁军的职责,便是守卫陛下。”

    “既然十万禁军,尽皆离了长安,不若陛下亲率禁军出征,已定人心,以正国统。”晁错一字一句的道,言语之间,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一般,晁错的声音,也是越发的慷慨激昂。

    “臣请陛下,御驾亲征。”

    “破七国,擒叛王。”

    “鼎定天下!”

    。




第二百一十五章 请诛晁错
    “晁错你大胆!”晁错的这话才落,朝堂上,便是有几个官吏勃然色变,便是高坐于上,如垂视众生的刘启,冠冕上的珠串,也是剧烈的晃动起来,明珠碰撞之间,发出凌乱而清越的响声。
1...7879808182...2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