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唐王,你想想还有什么是朕没有想到的。”崇祯看向唐王问道。
“陛下,不如在派出使者,给靖国公些赏赐。毕竟是陛下的东床快婿,该有的体面还是要有的。”唐王笑道。
“对对,吴镶,你将朕收藏的金丝宝甲送去,再选上几匹御马,还有宫中珍藏的龙泉宝剑,一并带着,那宝剑乃是武宗用过的宝贝,他一个武夫定然喜欢的紧。”崇祯大声说道。
“奴才遵旨。”吴祥回应说道。
“陛下,那臣也去安排去了。”吴孟明说道。
“去吧。快去。”崇祯点头说道。
大殿的门被关上,崇祯脸上的笑意退去,猛地咳嗦了几声,又吐出了不少鲜血。
唐王赶紧给崇祯捶了捶背。
“陛下无论如何都要保重龙体。徐梁入瓮,太子安全归来是好事,可是接下来的大局,还要陛下处置啊。”唐王担忧的说道。
崇祯急促的喘了两口气,看了一眼唐王,没有回答他的话,反而冷冷的问道:“吴孟明不喜欢,你也掌控不了他,你感觉到了吗”
唐王一愣,他敏锐的感觉了崇祯气息的变化,不由的惴惴不安的说道:“他是陛下的臣子,臣掌控他做什么”
“哼。既然朕选你辅国,吴孟明自然要归你掌控,不然要你何用”崇祯不理会唐王的辩解,“朕太了解他了,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他最大的梦想便是抱着金子混吃等死,可是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喜欢你吗”
唐王低头不语。
“因为你行的都是诡道。这不是君王该做的事情。在你这样的人手底下做事,连自己人都会感觉到恐惧,所以他只会敷衍你,而做不到真正的喜欢你。”
唐王的脸上不由的为之变色。
“唐王啊,你在权柄之道上的资质上佳,外人都说我宗室无人,但是朕却知晓,这些年我们宗室的子孙只不过是在藏拙而已,他们都怕朕要了他们的命。但是你敢在如此危机时刻,冒着被朕处罚的危险勤王救驾,这一点你就比别人强。我朱家的子孙,就该有这份担当。当初若不是成祖清君侧,便无今日之大明。今日没有你站出来,他日我大明的前途如何,也难以预测。”
“朕愿意给你机会,让你掌握大权。但是你也要自己长本事,长胸襟。你能杀东林党,你能把自己人都杀了吗你若是把自己人都杀了,岂不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臣知错了,以后臣定然时时反省。”唐王跪了下来。
崇祯叹了一口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朕知道让你悔改,千难万难,但是朕还是希望你记住,你的优点,给了宗室希望,给了朕希望,但是你的缺点,也能让皇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你以后掌握大权,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不能让他做了。但是他是个聪明人,也是忠臣的人,你要给他留条活路。”
“陛下”
唐王疑惑的看着崇祯。他不明白,刚才还说要自己有容人之量,为何转眼间又说,不能让他做锦衣卫指挥使了呢
“锦衣卫是爪牙,要的不仅是能力,还要贴心。”皇帝淡然的说道:“他会对你的命令无一不从,但是你却做不到真正的相信他。你能安心吗朕怕时间久了,你还是要杀了他。”
“臣懂了。”
“用人一道,需要时间去琢磨,朕没有时间教你了。”崇祯冷冷的说道:“如今江南东林称雄,你可以派他去南京执掌锦衣卫,那里有锦衣卫的底子,他自然可以为太子扫清障碍。想要夺南京的主导权,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就要派一个信得过的大臣去坐镇,等到你和太子到了南京,在给他换个位置也不迟。”
“臣记住了。”唐王佩服的说道。
“北边,你是不是想着把阎应元也撤下来,换宋义朝做主帅”崇祯看着唐王缓缓的说道。
“臣正有这个打算。陛下也知道,阎应元与东林党也有联系。此时的居庸关关乎国家根本,如果不换一个与皇室一心的臣子,臣实在是放心不下。”
“宋义朝这个人啊!”崇祯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道:“朕考校过他,领兵打仗的本事有,但是终究比不过徐梁和阎应元。而且,此人野心太大,一心想要登上更高的位置,这样的人,很难掌控。朱聿键,你莫非以为他能够与李自成较量不成”
“陛下。李自成对于京师虎视眈眈,一心想要夺取京师,双方的大战绝对没有结束。”唐王脸上露出了狂热的光芒,“既然有一战,那又有什么好避讳的。宋义朝乃是真定府的虎将,在白眉将军手下做事多年,本事定然也差不了。而且他身边有高人相助,为何不能替阎应元,相比宋义朝,阎应元的经验更少一些吧。”
第二百三十六章 考验
第二百三十六章考验
“你知道为什么朕愿意将阎应元放在居庸关做主帅吗按理说他的领兵能力,比起徐梁还不如,个人修为虽然强一些,但是与战争并没有多大的益处,但是朕依然愿意派阎应元去,是为什么”
“臣恳请陛下示下。”
“因为对于李自成来说,阎应元更为陌生,他在摸不透阎应元之前,不会轻举妄动的。况且,朕的臣子之中,能够打仗的,也只有阎应元与闯贼没有过节。此时只有派一个与闯贼没有过节的将军守城,才能让招抚之事进行的更为顺利。”
“那李贼愿意臣服朝廷吗”
“是否愿意臣服朝廷,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李自成比你明白,他打不下京师,反而会便宜鞑子。所以他会在想到完全之策之前,想尽办法与朕和谈。而这段时间,正是我们的缓冲时间。”
“可是臣还是担心阎应元的本事。”
“能够被方以智都重视的人,岂是简单之辈朕曾经与他交谈过,由他防守居庸关,他必然将前线经营的铁桶一般,让李自成没有间隙可乘。”李自成自信的说道。
“陛下英明。”唐王忍不住奉承了一句。
“希望你在心里这么认为。”崇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情绪又变得低落起来。
这个藩王,看起来确实野心勃勃,梦想着在手中,能够中兴天下。做到当年成祖一样的伟业,现在他已经开始得到了权贵的支持,将来去了南京,他到底还能听进去几分自己说的话。
两眼一闭,神魂飘渺,那个时候,他想做什么还不是由得他去,自己也只能再三叮嘱,希望他能谨慎心罢了。
“既然陛下如此看重看重阎应元,臣以为可以阎应元为主将,宋义朝为监军。两人互相扶持,前线的战事,更放心一些。”唐王低眉顺眼的说道。
“混账!”崇祯忽然恼火的说道,“你这是糊弄朕呢吧。还是你自己就是个糊涂鬼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阎应元在军中本来就是新秀,你让宋义朝去做监军,他能服气阎应元吗你让阎应元如何发挥以宋义朝的性格,两人之间产生矛盾。到时候居庸关还怎么防守”
唐王蓦然,他奔向让宋义朝插一手,但是却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如何的睿智。
一眼就看破了自己的心思。
“宋义朝一定要慎用。”崇祯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虽然认识他时间不长,但是却知道此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能杀了你!而且阎应元虽然是东林党举荐的人物,但是却是一面铁盾,作为朝廷的盾牌,定然是一张好牌。”
“臣明白了。”
“从你对待东林党的态度来看,朕知道,你对文人肯定不怎么喜欢,但是你主政之后,你一定要记住,选贤任能,这打仗靠军队,治理天下还是需要读书人。李邦华已经不能用了,你准备让谁主持朝政”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德才兼备,臣以为,他足当大任。”
“虽然比不了当年的杨嗣昌,但是现在有能力,有在南国有一定威信的,也只有史可法了。”崇祯点点头,“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是。虽然东林党乱国,但是只要有贤德,有能力,臣一定不会亏待他们的。”唐王连连点头说道。
“最后一件事情,你准备如何对待太子”崇祯转过头去,炯炯有神的看着唐王。
唐王不敢丝毫迟疑,跪在地上说道:“臣虽然奉命主持大局,但是太子乃是国本,臣定当倾力辅佐。”
“他如果做了执掌了大权,你这个辅国的前人,还能有活路吗将心比心,你会善待他吗”崇祯冷冷的说道:“朕若是不在了,你能甘心让他还活着吗”
唐王低下头去,冷汗如雨。脸上神色变幻不定。
“如果你杀了太子,那么你让天下的百姓如何看待你你想过没有你不杀太子,你的性命又受到了威胁,你又该如何是不是感觉到了纠结”
“陛下!”唐王抬起头,想要在解释几句。
崇祯却摆摆手说道:“这是对你最后一个考验,你好好的思量一番。该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如果能让我满意,那么朕便留下圣旨,将来由你辅国。”――
京师,城墙之上,曹化淳一袭纸甲。
一脸惋惜之色的看着宫城,在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的是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
“吴指挥使,朝廷那么多大事要忙,你来见我这老家伙做什么就不怕新贵人不满吗”曹化淳叹息一声说道。
“内相说的哪里的话不管谁执掌大权,总归需要爪牙耳目。”吴孟明苦笑一声说道。
曹化淳苦笑一声说道:“我啊,终归是读书读糊涂了,这件事情我不该掺合的。若是不去与陛下求情,说不定还能有个善终。不过这一步,凡是有点儿良心的人,就忍不住啊。这一次,我替陛下守城,怕是要与陛下一同殉国了。”
吴孟明残酷的低下头,那一日,他如果放下理智,与曹化淳好生商议一番,结果也许是另一番摸样。
“吴指挥使,这件事情你不必愧疚。”曹化淳摇头笑了笑说道:“那日你就算是与杂家商谈了,也没有多大的改变,顶多城头多了个老兵而已。我们都低估了唐王了,也低估了陛下的决心了。”
“唐王不喜欢我,依照他的性子,早晚会杀了我。”
曹化淳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吴指挥使,你便放心去吧。他如果想要夺取南国的国权,就必须用你这把刀。不过等到南京稳定了,你该何去何从,一定要早作打算。”
“你是说”
“去南国夺权,这样吃力不讨好,而且势必要背黑锅的事情,你不去谁去陛下恐怕早就给你想好了。”曹化淳笑着说道:“吴指挥使,拜托你一件事情。”
“陛下大义,愿意将希望传递给唐王,但是杂家对这个野心勃勃的藩王还是不放心。这大权到手里,谁愿意交出怕是到时候太子殿下有性命危险。我希望如果我不在了,你一定要保护好他,哪怕是让他做个自足的农家翁,也算是咱们对得起陛下的知遇之恩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移民
第二百三十七章移民
放下京师纷杂的局势暂且不说,单说居庸关,在徐梁与太子殿下奔赴京师之后的第二日。
这里的百姓便已经开启了迁徙的大潮。
城头之上,阎应元看着整齐列队离去的百姓,并没有阻拦。
因为阎应元明白,居庸关并不会因为徐梁的离开而和平,恰恰相反,接下来的血战会更加的残酷。
让这些百姓呆在城里,会让更多无辜百姓白白送命。
让这些虎豹骑新军没有了顾虑,反而会爆发出强悍的战斗力。
自己并不是这支虎豹骑新军的指挥官,他难以去决定什么,所以只能随之任之。
虽然阎应元不知道徐梁是否有私心,但是有一点儿,他心里格外的清楚,当这里的百姓迈出了迁徙的步伐的时候,虎豹骑新军已经彻底了成为了徐梁的私军。
因为他们家人的生死,已经完全掌握在徐梁的手中。
他们与徐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此徐梁领兵作战,这些士卒自然一往无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冯先奇胯下骑着膘肥体壮的骏马,身后是一千饱经战火浑身散发着精悍气息的强兵。
在这支队伍的护卫下,十几万居庸关的百姓踏上了漫漫征途。
王二妞扯着大嗓门,用尽力气呼喊,让自己店铺的伙计跟紧一点儿。自己下定决心,跟着指挥使去闯一闯。
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配的上徐四眼。
徐四眼坐在牛车上,脑子里全都是红薯和玉米该如何种植。
李寄随他爹徐霞客,对着大川大河非常熟悉,将自己绘制好的地图交给冯先奇,自己则跟旁边的博尔特和贝格塔斯滔滔不绝的说着中原的壮丽山河。
让两个蛮夷不时的忍不住大呼一声惊奇。
老弱妇孺年纪大一些的坐在车上,年轻一些的则背着包袱紧紧的跟随在队伍之中。
徐将军说了,居庸关已经是死地,大家只有离开这里才有活路,反正有口饭吃,活下去总归是好的。
年轻的媳妇,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不舍,自己家的男人昨天晚上也不怕今天腰疼,拼命的索要,想想就感觉疯狂。
老人则偷偷的擦了几滴眼泪,这毕竟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离开家乡让他们如何不难过呢
这一去,就不知道此生还能否回来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傲气老者与陈半书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是不是着互相说着些什么。
二人都是平常的打扮,远远的望去,与那民间的农夫并没有诧异。
但是仔细观察,就算是一稚子孩童,也能感受到他们那股非同凡响的气度。
“刘老爷子,您果然是慧眼识珠,招的好女婿啊,十几万的百姓的护卫任务,我家主公不交给旁人,却单独交给冯先奇千户,这份信任,纵观虎豹骑新军,难能有出其右者。老夫这里先给刘老爷子道贺了,此去山东,我家主公定能开创万世基业,您老人家能够选择此时投靠,正是雪中送炭,我陈某别的不敢说,刘氏一族再续数百年富贵,怕是少不了的。”
刘老爷子一家乃是山东府豪族,先祖乃是开国丞相刘基,那是真正的无双国士。
民间有俗语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便是老百姓对刘氏先祖的认可。
自刘基去世以来,后世族人虽然少有在朝中为官之人,但是刘氏一族因为刘基在朝中配享太庙,这至高无上的荣誉,传至刘老爷子这一代,刘氏一族依然风光无限。
一般的世家大族是看不起寒门子弟的,刘老爷子也不例外。
当初得知自己的女儿喜欢上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穷武举人的时候,老爷子气的差点儿上了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