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柳毅接过太守银印,心中只觉得相当的无语。
银印青绶,这是比两千石及以上官员的标配,是多少人穷尽一生之力都无法触及的荣耀象征,但在刘备这里,太守的印鉴就随随便便放在木头盒子里,而且从他刚才翻找的
第七章 下决心
青州治下的东莱郡包含后世的烟台、威海等市,与辽东隔海相邻,该处百姓每逢战乱或是苛官bn,便会选择海路出海避难,而他们的逃难方向,主要集中在辽东和乐浪两地,当年太史慈得罪了高官,便也是选择从海上离开家乡。
由于这几年的黄巾之乱爆发、复起,各地世家豪强为了占据更多田地,自己培养贼寇,把整个青州大地弄得烽烟四起,鸡犬不宁,那些不愿依附豪强成为他人奴仆,也不愿被黄巾裹挟成为贼寇的百姓们彻底没了活路,只得再次结伴离开青州,搭乘船只去往别处,以求谋得一条生路。
按道理说,辽东和乐浪两地对这些外来人口是来者不拒,持有欢迎态度的,但最近一段时日,乐浪诸县的官员却忽然发现,前来逃难的青州百姓仍然络绎不绝,但其中人口比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青壮年少了,老弱病残多了。
“下官觉得有些蹊跷,便找来逃难百姓仔细询问,这才知道,最近半年以来,青州盗匪骤然变多,专门劫掠青壮男女,没了劳力、又担心自己被害,那些老弱百姓便带着孩童逃难而来。”柳毅叹息着说道。
刘备皱眉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下官原本也不得其解,于是在前来幽州的时候特意拜访了沓县县令刘政,希望他能前去东莱看一看,结果这一看,就看出些端倪。”柳毅继续说道。
刘政
刘备脑海中先是有些疑惑,然后就想起来了,这个刘政与右北平太守刘政同名,但他出身于北海郡,早年就在沓县担任县令,几年时间下来,把当地治理得相当不错,成为了连接韩州和幽州本土的重要枢纽。
北海和东莱均属青州,刘政对东莱也颇有了解,请他前去打探,实在是在合适不过了。
根据柳毅的说法,刘政与他化装成海商,在东莱黄县也就是后世的蓬莱靠港,亲眼见到了许多等待渡船的逃难百姓,从他们口中了解了不少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很多形迹可疑,随身携带武器的人。
那些可疑之人白天窥探人群,夜晚便展开劫掠,不但抢钱抢物,还把夹杂在逃难队伍中的少数年轻人裹挟而去,到了天亮时分,沿海一带就只剩下了身无分文的老弱和嚎啕大哭的孩童,甚至有不少百姓在黑暗中慌不择路,跌入海中淹死,在海面上载浮载沉,令人心中愤懑欲狂。
“明火执仗,肆无忌惮,这些贼寇背后一定有人在暗中操控。”刘备听到这里,对事情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你们是怎么看的”
“应该是本地豪强和临淄一带的商人所为。”柳毅垂首说道。
临淄是早年齐国的都城,是这片大陆上最负盛名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早在三百多年前,其人口就曾经达到过百万之巨,是青州地区当之无愧的核心。
之所以能够汇聚起如此众多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当地极度发达的纺织业,在临淄城中,官吏、商户、世家、豪强及其家眷奴仆盘根错节,形成一张无所不包的巨,盘踞在这个城市的上空。巨之下,则是数量巨大的工匠和织户,据说在临淄城中家家户户都有织机,机杼之声响彻全城,从早到晚不曾停歇。
在这种相对单一的职业分布之下,临淄及其周边地区的农田大多被用于种植桑树,庄稼产量不足,百姓生活的物资大多由外界输送而来,一旦遭遇灾荒或是战乱,很容易爆发大面积饥荒。
这也就是黄巾军主力被平定之后,青州黄巾却死灰复燃,并迅速膨胀到远超以往
第八章 去徐州
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刘备和太史慈等人再次离开蓟城。
与此同时,一支由数百名冀州将士组成的队伍也开始行动,他们将要在高览的率领下从陆路前往渤海郡,在那里征募士卒,为南下攻打青州做准备。
“还是不准备动用我那支骑兵”站在船头,看着两岸的景物不断出现,又不断被甩在身后,太史慈心中踌躇满志,却又有些不解,便向刘备问道。
刘备摇了摇头,“还是留在幽州吧,一方面能够震慑胡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试验新的装备。”
太史慈所说的,是他麾下的两千名重装铁骑,这支部队从建立以来,只是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走了个过场,并且还没捞到什么作战的机会,其余时间,就全部用于训练和巡逻了。
花费如此巨大,却始终不让上阵,这让太史慈一直觉得心中有愧,而他麾下的将士们也是一样,但军令如山,他们只能把不解和郁闷化为动力,不断地刻苦训练。
他们不知道的是,刘备组建这支部队,为的并不是某一场战斗、甚至是某一场战争,他想做的事情,是在长期的训练和试验中探寻最适合古代华夏的骑兵科技树,为华夏民族对付今后可能出现的敌人奠定理论基础。
就拿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之前的匈奴人、现在的鲜卑人、乌桓人和羌人,由于工业能力和金属矿产的匮乏,这些民族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主要作战方式是迂回奔袭,袭扰边境不设防的百姓聚集点,真正硬碰硬的话,是无法抗衡汉军精锐骑兵的。
但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仅仅百年以后,再次崛起于北方大地的五大胡族就拥有了数量不少的重装骑兵,其中鲜卑慕容一族的绝代名将慕容恪,在面对武悼天王冉闵的一系列战争中,就出动了由五千名重骑兵组成的铁甲连环马部队。
在之后的南北朝对峙,甚至延续到四百年后的隋唐时期,北方nn的重装铁骑,都始终是战场上的绝对统治力量,拥有扭转战局的恐怖实力,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战力就是玄甲骑兵,后来唐军赖以横扫西域诸国,将兵锋推至中西亚地区的,也是他们天下无敌的重骑兵部队。
在刘备看来,至少在一千年内,华夏民族最大的威胁都会出现在北方,都会来自于游牧民族,为了保证汉人在军事方面的优势地位,他们必须把骑兵这个兵种研究透彻,不光自己要拥有数量庞大、战力强大的骑兵部队,还要寻找出针对各种骑兵的战术、装备,从而形成反制。
这也就是他不惜血本建立基地,培育各种战马,并不断推陈出新,将各种武器装备用于护乌桓校尉部,并让每一名将士识字,列举对每一种新式装备的见解和评判,然后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知识的原因。
“光是训练和试验可不够啊,不经历真刀实枪的战斗,永远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太史慈曾经与刘备彻夜长谈过许多次,知道刘备对自己这支部队的期许,但以他看来,战法是否得当,装备是否适用,还是要在实战中检验。
“放心,少不了你们的机会。”刘备微笑着安慰道:“关中、凉州、中原,那些地方都是骑兵驰骋的好地方。”
太史慈点了点头,又把思路转到了此行的任务上,按照之前的计划,他要带领十几名精干的将士乔装成商队护卫,在东莱
第九章 渔业可持续发展
到了沽水港,刘备与太史慈告别,各自换乘开往不同方向的海船,一路朝东、一路朝南,缓缓驶去。
太史慈的任务是前往青州沿海打探情报,而刘备要做的,则是视察久违的辽东沓县,然后转到向南,再去徐州。
至于襄平那边,之前已经有人携带公文前去,让徐荣早做准备了,不需要刘备特意再绕路跑一趟。
“老大,你已经有几年时间没来辽东了。”看着碧蓝无垠,波平浪静的海面,闻着空气中淡淡的咸腥气,裴元绍只觉得心情舒畅,对刘备大声笑道。
刘备笑着点了点头,自从他率军渡海,在右北平一带截击丘力居,救援公孙瓒开始,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辽东这片赖以起家的土地,回想起当年创业时期的筚路蓝缕,他不禁有些唏嘘。
十年光阴,只在弹指一挥间,往昔的岁月,却仿佛就在昨日。
如今渤海上的渔船和渡船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大多装有脚踏明轮,远远望去,就像是在船尾拖了条白色的长尾一般,这些船只在看到刘备座船上硕大的旗号之后,也纷纷放慢船速,在擦肩而过的时候向他挥手致意,高声问好。
也不管刘备能不能听到。
一路行来,他们多次见到渔船起的场景,沉甸甸的大被渔民们齐心协力提出海面,无数银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丰收的喜悦,不仅让渔民们脸上笑开了花,就连远远观看他们行动的刘备等人也同样感受到了快乐。
“再过一段时间,渤海沿岸就要封冻了,如今是最后的捕鱼时节,忙完这一阵,他们就能呆在家中,过上两个月的安逸日子。”这艘航船的船长原本也是渔民出身,给刘备等人讲解起来的时候可谓头头是道,对各种海鱼的种类更是如数家珍。
“是啊,辛劳一年,能够歇息几个月,也是好的。”刘备随声附和道。
船长叹了一口气,“只是渔船太多,这一两年来的渔获普遍体格小了,过去的渔眼大,还能有很不错的收成,如今眼越来越才能勉强与往年持平。使君,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刘备沉默不语。
以往海船数量少、质量差,渤海等地的生态几乎没有遭到破坏,各种鱼类只是遵循着大自然的食物链,自然不缺少大鱼。
如今人类这个盘踞在食物链顶端的种族大举入侵,数百万人的肉类需求,使得沿海鱼类数量骤减,生长周期跟不上捕获周期,鱼儿活不到壮年期就被捕捞,体形怎么大得起来
“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刘备感受着北风吹拂,口中悠悠道出之前读过的书篇,如今的渤海渔业自然远远达不到涸泽而渔的地步,但长此以往,经济效益下降肯定是难以避免的。
在充足的粮食供应下,幽州各地的人口生育率大幅度增长,新生儿死亡率却是大幅度降低,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又反过来给食品供应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作为施政者,刘备首先需要考虑的,当然是如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要说起来还是韩州和辽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好,那边的鱼种类更多,体格也更大,渔船还少,比渤海里面强多了。”船长叹了一口气,充满憧憬地向南面看去,“越是远离陆地,海里的鱼就越大,听说早几年的时候,我们的水师船队还击伤过一只巨鲸,只是运气不好,被它跑了。”
一听
第十章 汉家艨艟
海风渐渐变大,刘备等人被劝说着下到了舱室,见他进到船舱之后口中还念念有词,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裴元绍不禁笑道:“老大真是天生的忙人,走到哪里都能发现问题,然后就得忙着解决。”
“关系到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必须花心思解决。”刘备轻笑两声,“比起饲养家禽家畜,打渔可是划算得多了,也能养活更多的人,这种行当得大力扶持。”
小冰川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一点无须测量什么平均气温,单从人们的衣着上就能看出来,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刘备他们只需要穿一件皮袍就能出门,到了十年后的今天,皮袍里面如果没有加一件羊毛衣服,那可是要冻坏人的。
农业生产也同样受到了气候的影响,虽然在精耕细作和水利设施的双重加持下,幽州和冀州北部的粮食产量还是能够维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线上,但其他地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根据简雍从并州传回来的消息,当地粮食产量连续两年滑坡,只怕开春之后粮价就要上涨。
没怎么遭遇战乱的地区都是如此,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的情况只会更差,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几年,又会爆发一场席卷全国的饥荒。
到那时候,难免会有数量庞大的灾民涌入刘备治下地区,给食物供应带来沉重的压力,想要缓解压力,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首选。
两天后,刘备一行抵达沓县,得到了沓县县令刘政的热烈欢迎,并在刘政等人的陪同下,见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下水仪式。
“这就是张子元之前说过的那艘大船”看着静静矗立在船坞之中,犹如史前巨兽一般庞大的黑色巨舰,刘备只觉得喉咙发干,声音也微微有些颤抖。
作为一名穿越者和军事爱好者,刘备在前世见过不少体形巨大的战舰,但是,能够近距离欣赏到自己设计的船只,甚至能够闻到木材和漆料的味道,看见木料接缝处那微微的不平整,这种震撼和兴奋的感觉,是图片和视频根本无法带来的。
这艘巨舰的督造大匠是当年那个李木匠现在应该叫李大匠了,在他的讲解之下,一些基本的数据像是流水一般,涌入了刘备的耳中。
拥有三层甲板,主甲板长度为二十五丈,宽度为五丈,极限载货量可以达到三万石,内部舱室宽阔,可以同时运载超过两千名将士及其武器装备。
换算成后世的单位,也就是近六十米长,十二米宽,载货量加上自重,满载排水量差不多能够达到一千五六百吨的超时代怪物。
除了惊人的基本数据之外,这艘船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那就是明显低于其他甲板的平坦尾部,靠港时可以减少与码头地面的高度差,方便装卸货物和上下乘客,在海上更是可以更快地收放小艇。
“不错,不错,想不到你们真能把它造出来。”刘备口中不断地称赞,更是无意识地鼓起了掌,旁边陪同的官员和工匠们虽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都有样学样,一时间热烈的掌声响彻了船坞周围。
“这都有赖于使君提出的龙骨设计,还有辽东出产的优质钢材,若是没有这两样宝物,想要造出如此形状和尺寸的巨舰,完全是痴人说梦。”李大匠感慨地说道。
在这个时代,n船只尺寸的最大因素就是材料,如果没有贯穿首尾,承载起整艘船的粗壮龙骨,不用下水,船身的重量就能把自己压垮。
眼前
第十一章 装模作样
在场所有人在咂摸了一番之后,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欢呼声,不少工匠甚至热泪盈眶,声音也带上了哭腔。
哪一个大汉子民心中没有梦想谁不想效仿定远侯班超,将大汉的荣光播撒到四方
即便不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扬威异域,踏遍万里江山,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成为这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汉家艨艟,碧海之主。
短短个字,道尽了刘备对这艘巨舰,对这些工匠们的满意和期许,堪称最高的赞誉。
目所及处,皆为我土。
能够喊出这种口号,并将其付诸行动的,才是真正的汉家男儿。
如雷般的欢呼声中,刘政端起布满字迹的纸张,小心翼翼地吹干墨迹,转头对刘备问道:“使君,可否将这十六个字拓印成碑,永远树立在船厂门口,以供后人观瞻”
“这么正式”面对这种热情,刘备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略略一想,最终还是摆了摆手,矜持地推辞道:“我这字写得太一般,就不献丑了,这样,等我回到蓟城,请伯喈先生作一副墨宝,再派人送过来吧。”
“那可真是太好了!”刘政一听,顿时大喜过望,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纸张,再也不去看它,把刘备气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哪怕我的字写得丑,你也不能这么不加掩饰地嫌弃啊!
太不给人留面子了!
刘政却恍然不觉,而是热情地拉着刘备向船厂外走去,似乎是还有什么好东西要给刘备看。
“咱们这是去哪里啊”刘备有些不明所以,但看到越来越接近居民区,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心中疑惑,开口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