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辽东两个月前又来了几位大儒,有志向学的年轻人和孩童们纷纷前去求学,使君不妨见见。”刘政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连忙轻咳一声,正色说道。

    刘备眉头皱得更紧了,“哪有那么多的大儒,刘县令,你可要睁大眼睛,别被人骗了。”

    “这几位大儒绝对是货真价实,使君可曾听说过北海一龙”刘政见对方质疑,连忙开口辩解起来。

    北海一龙

    刘备想了想,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几个名字和几个故事,这让他来了兴趣。

    所谓“一龙”,不是后世那个少林武僧,而是三名才学过人的北海名士,分别是龙头华歆、龙身管宁和龙尾邴原。

    三人之中,尤以龙身管宁最为出名,他自幼家贫却品行高洁,淡泊名利,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据说管宁与华歆曾经在田中躬耕,无意间挖出一块金子,管宁顺手就扔到脚边继续耕地,片刻之后,华歆也看到了这块金子,他拿起来看了又看,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将其扔回原处。

    又有一次,二人在屋内,外边的街道上突有贵人车马经过,声势极为浩大,管宁眼皮都不抬一下,而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到街上跟别人一起围观起来。

    等到华歆过足了眼瘾,回到屋内的时候,管宁却掏出一把短刀,将二人共坐的茅草席割为两截,不再与华歆来往,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席绝交。

    严格地说起来,华歆曾经师从太尉陈球,和卢植郑玄有同门之谊,若是见到此人,刘备还得以子侄自称呢。

    “一龙之名,我素有耳闻,不知渡海而来的是哪位先生”想到这里,刘备开口问道。

    “是管幼安和邴根矩两位,另外还有平原名士王




第十二章 罗贯中弄错了
    刘备昂然走入茅庐,一进门,他就毫不惊讶地发现,偌大的厅堂之内坐得满满当当,年轻人们不分年龄大面前都摊着一本书,从刚才断断续续听到的语句之中可以知道,管宁此时正在为人们讲解诗经。

    与众多学子相对的,是一张造型简洁大方、未经刷漆精饰的木桌,木桌旁边,一位身高尺、相貌俊朗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那里,对刘备投来友善的微笑。

    这应该就是那位北海名士,管宁管幼安了。

    看起来跟我年龄差不多啊,凭什么他都混成先生了

    刘备心中暗暗嘀咕起来,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必要的恭谨,主动向管宁作揖道:“听闻幼安先生前来辽东,备喜不自胜,特来拜访,如有唐突之处,还望先生多多见谅。”

    见到这位辽东乃至于幽州的最高统治者如此礼贤下士,管宁也不端架子,连忙快步上前回礼,然后抓起刘备双手,请他来到自己的坐席,此时早有一名坐得靠前的学子端着自己的座椅过来放下,然后退回原处,跟旁边的师兄弟挤着坐下了。

    管宁见这张座椅有些破旧,担心刘备嫌弃,便想要与他交换,却没想到刘备根本没怎么介意,还对那名送来椅子的学子点头执意,轻声道谢才坐下,心中不由得暗自赞赏。

    于此同时,刘备也偷摸打量了管宁几眼,只见此人面色白皙,双眼明亮,双眉斜飞入鬓,两撇字pn添男子气概,再加上颌下一缕黑髯,将他原本就平静恬淡的气质衬托得飘飘欲仙,放到任何时代,任何标准下,都是个绝对意义上的美男子。

    刘备自认相貌平平无奇,跟这样的人物一比,更是有自惭形秽之感,好在他脸皮极厚,短短片刻之后,就把心态调整得平和了。

    “我等在北海之时就久闻辽东富庶,使君治民有方,本以为多是溢美之语,直到亲眼见过之后方才知道,辽东真乃人间乐土。”众目睽睽之下,管宁率先开启吹捧模式,上来就是一记先抑后扬,听得众人眉开眼笑。

    “先生此言极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备没有进行常规的谦虚,比如什么谬赞谬赞,岂敢岂敢,而是大大咧咧地接受了夸赞,而且看他的表情,似乎还有些不太满意。

    管宁也稍稍一愣,心里寻思着这个刘玄德是不是觉得我夸得不够翔实、不够真挚、太过流于表面了

    此时刘备又继续开口了,但他说话的对象则是从管宁变成了对面的数十名学子,“你们是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还是最近才跟先生们一起过来的”

    “五年。”

    “七年。”

    “跟先生一起过来的。”

    “”

    见刘备说话语气和蔼,表情笑嘻嘻的,年轻人们也没了太多顾忌,七嘴舌地应答起来,一番回答之后,刘备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辽东人和早年过来的移民,只有寥寥数人是新近才来的。

    想想也是,那些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怕是还忙着找活计谋生,或是忙着安置新家呢,能够让半大小子们脱离劳动,基本上都是老移民才能负担得起的。

    “所谓人间乐土,固然与我的治理有关,但更多还是这些孩子们的父辈与我齐心协力,不辞劳苦才建设成的,这里的每一处良田,每一处房屋,都浇灌了无数人的血汗。”刘备脸上依然满是笑意,话语中却带上了不少的感慨。

    在座的不少年轻学子也曾经历过建设家园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长辈们胼手砥足、披荆斩棘、将荒野变为良田的英姿,许多人不由得眼眶泛红,几乎要流下泪来。

    管宁也被这



第十三章 我就喜欢文化人
    抛开成见之后,刘备与管宁便开始了真正亲切愉快的交谈,期间妙语连珠,时不时逗得学子们哄堂大笑。

    “先生久居海边,对辽东这边的气候不太了解,此地每逢冬天,可谓是北风呼啸百草折,区区一座茅庐根本无法抵挡。”刘备说了半天,又把话题转到眼下这间茅庐上来,“先生还是听我一句劝,去馆舍里过冬吧。”

    “使君的美意我心领了,只是这茅庐乃是诸多乡邻前来帮忙才建起来的,才住了短短两个月就要搬走,岂不是糟蹋了这份心意”管宁满脸为难地说道。

    刘备大手一挥,“先生此言差矣,若是无人居住,这茅庐被风吹塌也就塌了,若是有人居住,却免不得要反复修葺,反倒更加浪费民力。”

    见管宁好像还想说什么,刘备连忙抢先开口,继续说道:“再说茅庐内部没有取暖设施,若是先生和这些学子们冻病了,又要劳烦医师诊治,耗费药物,到那时候,花费可要比十座百座茅庐都多了。”

    管宁苦笑道:“使君好辩才,只是鄙人家小、书籍等物都在此地,搬运起来颇为麻烦。”

    “一点都不麻烦,不是有这么多年轻人在吗。”刘备见他口风松动,马上转向那些年轻学子,大声吆喝起来,“你们还愣在这里干什么,赶快帮忙搬家,以后就在好房子里面念书,不用在这个四面漏风的破茅庐了。”

    听到这里,学子们大喜过望,纷纷把书揣进怀里忙碌起来,片刻之后,屋内的桌椅板凳就少了一大半。

    见到这副忙碌的景象,刘政拔腿就跑,他之前就给这些渡海而来的名士准备好了馆舍,如今刘备成功说动管宁,把事情做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若是出什么差池,他这个县令只怕是没脸再做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几名学子从居民区里找了几辆马车,将管宁家中珍藏的书籍和数量不多的几个坛坛罐罐搬了上去,又请管宁的妻儿上车,一声吆喝,缓缓向城内驶去。

    剩下的学子们则是两两一组,抬着桌椅板凳各自回家,这些东西都是当初乡邻们无偿捐献出来的,如今城内馆舍里什么都有,他们也应该物归原主了。

    看着欢天喜地的人群,管宁的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他又不是自讨苦吃,以苦为荣的蠢蛋,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哪能不觉得高兴。

    “辽东这里的造纸业和印刷业相当发达,先生若是有意的话,可以去城里书铺多看看。”刘备走在管宁身边笑呵呵地说道。

    “一定,一定。”管宁没有说的是,他已经去过城中,还跟邴原等肆购买各种书籍,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钱财。

    进到馆舍,刘备赞赏地点了点头,这里占地广阔,道路井井有条,房屋错落有致,多有年轻人来往出入,俨然就是一座书院。

    看来刘政早就预见到河北地区的名士们会渡海逃难,早早准备好了偏向于收徒教学的馆舍,如今正好充分派上了用场。

    两人站在一座高大宽敞的房舍,看着学子们来回搬运各种物品,忽然间人群一阵骚动,在不少年轻人的簇拥之下,几名中年文士朝着这边快步而来。

    “原来是我的老友们来了,使君请在此稍候。”管宁微笑着扔下一句话,便快步迎了上去,跟对面的文士说起话来。

    片刻之后,这三名中年文士来到刘备面前,管宁居中介绍,原来这二人就是龙身邴原和另一位名士王烈。



第十四章 生了个好儿子
    徐州,下邳,陈府。

    “糜子仲请我前去朐县,究竟有何用意”陈登把玩着手中薄薄的书信,眼神玩味,仿佛是在自言自语。

    “都在信里写着呢。”坐在陈登对面的是一位身着普通皮袍的年轻人,看上去只有二十来岁,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笑意,眼神却亮得可怕。

    陈登冷笑两声,顺手将信件放在桌子上,望着对面的年轻人说道:“徐州商会在幽州发现了珍贵的梧桐木,请我前去观赏,这种鬼话说出去谁信”

    梧桐这种树木相当珍稀,只能在常年温暖的地区生长,即便徐州这种地方也不多见,至于幽州那种苦寒之地,只怕是种一棵死一棵,怎么可能长大成材,还被徐州商会找到。

    这是欺负他nn龙没见识吗

    年轻人微微一笑,轻声答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区区梧桐木算得了什么”

    “好一副伶牙俐齿。”陈登眼中讥诮之意更浓了,他换了一个坐姿,单手拖着下巴,缓缓说道:“阁下自称是徐州商会一个跑腿的,说话却带着一些北方口音,话说回来,我还从没见过一个跑腿的下人能有如此气度,只怕糜子仲和糜子方二人见了我陈登,也不能如此从容不迫,你到底是什么人”

    被陈登一层层揭破身份,这位年轻人也不慌张,而是看了看侍立在陈登旁边,穿着一袭锦袍,身体挺得像是标枪一样的年轻人。

    陈登纹丝不动,漫声说道:“这是我最器重的族弟,陈家的大小事从不瞒着他,尊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

    “在下渔阳田豫,乃是碌碌无名之辈,陈校尉怕是没听说过吧。”这位年轻人双手抱拳,对陈登道明了自己的身份。

    “田豫,田国让”陈登神情微微一凛,郑重地回了一礼,“卢子干的高足、刘玄德的师弟、幽州商会的二号人物、徐州商会实际上的掌舵人,此等人物,又怎是碌碌之辈”

    田豫轻叹一声,略带自嘲地笑道:“想不到陈校尉对在下的底细了如指掌。”

    陈登矜持一笑,不再言语。

    作为徐州第一豪门,下邳陈家在这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这几年经过陈登的重组和整顿,更是耳目敏锐,几乎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们。

    两年之前,原本在糜竺执掌下略显松散的徐州商会骤然一变,做事风格都变得雷厉风行起来,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架势。

    刚开始的时候,陈登还以为这糜竺脱胎换骨涨了本事,但偶尔数次见面,他却发现人还是那个人,于是发动家族的关系,多方查探之下,才找出了田豫这个深居幕后,却牢牢掌握着徐州商会的强人。

    他只是没有想到,田豫居然这么年轻。

    “两天前,一艘大船从北面而来,进了朐县的港口两天后,阁下这等人物就亲自上门找我。”陈登端起茶杯,浅浅嘬了一口热气腾腾的茶水,悠然说道:“阁下回去之后请转告一声,等我十日,不见不散。”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田豫微微欠身,又对侍立在陈登身旁的那名年轻人点头示意,然后起身离去,丝毫不拖泥带水。

    半晌之后,下人前来禀报,说是过来跑腿之人已经坐上马车离开,陈登微微点头,却还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仿佛在思索些什么。

    “陶使君早已将东海糜氏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兄长贸然前去,只怕会开罪与他。”锦衣男子一直都没有说话,此时却突然开口劝说起来。

    “所以才要十天时间啊,为兄现在可是徐州的典农校尉,农闲之时巡视各地,正是为兄的职责所在。”陈登不以为然地笑道:“子扬,你去点齐一百私兵,做好出门的准备,为兄巡视到东海之后会偶感风寒,到时候不准任何人探视。”

    锦衣男子皱起眉头,沉声说道:“兄长不跟老大人商量一下”

    “父亲大人早



第十五章 解衣衣之
    听说陈登要巡视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督促百姓趁农闲时期兴修水利,徐州刺史陶谦二话没说就应允了,就这样,陈登一路东向,短短几天时间就进入东海国地界,在郯县拜会了国相刘馗之后,继续向北前行。

    而他的“风寒”也如期而至。

    数日后,今年的第一场冬雪降下,一架孤零零的马车穿破风雪,出现在朐县北面的糜家庄园。

    远远望去,这座庄园占地极为广阔,依托地势修筑起来的院墙高雄伟异常,相比起十几里外那座略显破败的县城,这里才像是朐县真正的中心。

    事实上由于流民的涌入和徐州商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早已转移,朐县县城也只是个空架子,只能起到行政中心的作用了。

    偏偏这个行政中心还管不到糜家。

    马车在坚实宽阔的道路上缓缓减速,最后停在戒备森严的庄园门口,驾车之人上前道明来意,守门的糜家私兵连忙命人进去禀报。

    不消片刻,刘备和田豫等人就急匆匆赶到庄园门口,见到驾车的年轻人,他的脸上不禁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子扬,你怎么越混越回去,都变成车夫了。”

    “使君居然还记得在下。”这位年轻人又惊又喜,连忙对刘备施礼致意。

    此人正是下邳陈氏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陈风陈子扬,曾被陈珪委以商队重任,走南闯北磨练了几年,也就是在那时候,他第一次见到刘备,并护送刘备一行前去洛阳。

    虽然后来陈氏一族在陈珪的坚持下倒向袁术,陈风更是在长江里多次截杀糜家商船,但在内心深处来说,相比起从未谋面的袁术袁公路,他还是更加欣赏曾有一面之缘,并且对族兄陈登有救命之恩的刘备。

    前几天田豫去下邳私访陈登,始终侍立在陈登身边的锦衣男子,自然也是他了。

    刘备与陈风说笑了几句,又对着马车高声叫喊起来,“元龙还不出来相见”

    “天太冷,nn都快冻死了。”随着懒洋洋的声音,陈登的身影出现在车厢口,随后一跃而下,大笑着朝刘备走来,北风卷着雪花落在身上,他却浑然不觉。

    “穿这么少,可不是得挨冻吗”刘备见陈登穿戴颇为单薄,顺手就解开自己的裘皮大氅,颇为熟练地给他披在肩头。

    陈登正要推辞,却见刘备身上赫然还有件一模一样的大氅,顿时再度大笑起来。
1...123124125126127...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