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看到这里,刘备不禁摇了摇头,显然是不太满意。
日上三竿之时,诸葛亮再次来到书房,然后就被刘备叫到身边,对那篇文章做起了评论。
整体来说,诸葛亮的叙述都是合情合理,唯有最后一部分让刘备觉得有
第七十章 不是久留之地
正因为朝廷里的高官显贵,地方上的世家豪强掌握着天下大多数流通的钱币,控制了整个大汉疆域内的资金流动性,为他们在地方上形成实质割据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所以,当灵帝刘宏推出新的铸币计划,显露出增强中央集权的意图之后,遭致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也是情理之中了。
已经吃进嘴里的肥肉,谁还愿意吐出来呢
当刘备用尽量浅显的语言,将这些东西讲解给诸葛亮之后,这位十三岁的少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可是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情,能够在朝堂上、士人群体中发声的,都是些什么人,然后要弄清楚另外一件事情,在这些可以发声的人眼里,所谓的天下人,包括不包括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刘备屈起手指敲着桌面说道。
诸葛亮沉默了。
坦率地说,华夏历史上的儒家,从董仲舒开始,就一步步开始沦落,变成了脏污纳垢的粪坑,期间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高洁之士,但绝大多数,都是些猪狗不如的渣滓。
在他们眼里,所谓的“民”就是自己这个阶层,只要帝王触及到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与民争利,是罪无可恕。
至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真正的民众,却被掌握着话语权的阶层开除出“民”的范畴,甚至剥夺了最基本的人权,默默忍受着无尽的压榨。
在他看来,自己师父一直以来做的,都是在为真正的民众谋求一条活路,从世家豪强手里夺回土地和人口、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积极开拓海外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包括即将推出的铸币计划同样如此。
但如此一来,刘备势必会成为所有世家豪强的公敌,每一步开疆拓土,都会遭受到极大的阻力。
可是,当诸葛亮说出自己心中忧虑的时候,刘备却不以为然地笑了。
“为师这十年来做的事情,哪一件没有重重阻碍来着”刘备说道:“只是人在世上走一遭,看见那么多的黑暗、那么多的不公,总不能自欺欺人地闭上眼睛,就觉得这些事情都不存在吧”
“更不能随波逐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诸葛亮也严肃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
刘备看着面前的少年,心神一阵恍惚,这是他前世最为崇拜的贤者,又是他这一世的弟子,并且很有可能是他最坚定的战友,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时空,能在后世留下什么样的评价。
过了一阵,裴元绍敲了敲门框,说是午餐已经备齐,师徒二人便停下了交谈,一前一后地朝着饭厅走去。
由于诸葛亮是刘备的第一名、也极有可能是唯一一名弟子,并得到卢植等老先生的格外器重,所以家中的主妇张宁也对他格外青睐,不但专门给这个孩子在府中留了一间客房,平日里见到了,也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亲近。
“最近天气转凉了,人们也该出来走动走动,哪天把婉儿带来,师娘给你们做一顿好吃的。”看着狼吞虎咽的诸葛亮,张宁笑得眼睛弯弯。
诸葛亮脸一红,胡乱点了几下脑袋,继续埋头吃饭。
张宁吃了几口饭,又转过头对刘备低声说道:“贞儿这几天吐得厉害,饭都不愿意吃了,要不要请医师来看看”
“又不是头胎了,怎么还那么大反应,哎对了,你不就是接生婆出身的吗”刘备瞪大眼睛,满脸震惊地反问道。
“我这几年光带孩子了,哪还有心思钻研医术,以前那点东西早就忘光了。”张宁又羞又恼,隐蔽地捏着刘备大腿用力一拧,“再说这不都是被夫君折腾的”
刘备
第七十一章 整治
金秋,丰收的季节。
看着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的大车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缓缓驶向城中,曹操一直紧绷着的脸庞终于有了些暖意。
“文若,秋收结束后,再安排些人手把路修一修吧。”曹操看了看身边的荀彧,压低声音说道:“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境内的道路又过于残破,一旦真正遭遇强敌,我们连调动兵力都很困难。”
荀彧点点头,认可了曹操的说法,今年有两场战争爆发在兖州境内,虽然结果都是曹操获胜,保住了兖州的统治根基,但崎岖难行,一下雨就变成沼泽泥潭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敌人的帮凶,如果拥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袁术根本不可能对陈留郡造成那么大的损失,陶谦也不可能连续攻占东北三郡,并把任城国搬了个空。
“听北边过来的人说,刘玄德修了一条从蓟城到邯郸的直道,又平坦又宽阔,五里一亭十里一驿,他的部队从北疆到黄河,只需要二十余日。”曹操仰望北方碧蓝无云的天空,有些神往地叹道:“我一直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可是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厉害到如此地步。”
“此人一直籍籍无名,可是近些年来却如有神助,骤然崛起于北疆,真是令人费解。”荀彧长叹一声,自从刘备借助幽州商会在洛阳兴风作浪开始,就一直被他反复研究,但不管怎么研究,怎么高估,荀彧都不断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那个躲在幽州的男人。
或者换一种说法,知道如今,荀彧都看不懂这个男人。
“是啊。”曹操同样叹息不已,“我与刘玄德相识二十年,在洛阳的时候虽然觉得他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但隔了几年再次见面,他就像是换了个人一般。”
荀彧眼神微动,“前两年有一则流言,说是张角在山中得了南华老仙传授天书三部,名为太平要术,后来张角兄弟兵败身亡,这太平要术就落入刘备之手,莫非”
“文若,连你也相信这种无稽之谈”曹操大笑起来,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张角自称得道,在天下各地奔走了近二十年,如果真有什么天书,这大汉天下早就姓张了。”
曹操其实是信鬼神的,但正因为相信神仙鬼怪,并且读过相关典籍,他才敢放心大胆地说,张角并没有什么天书可以流传。
神仙在世间显圣,都是教人炼丹锻体,长生得道的,可是看看刘备在幽州做的那些事,谁家的神仙闲的没事做,整天琢磨着给凡间百姓做农具,修路架桥来着
就在此时,一名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登上这座小土山,曹操定睛望去,只见来人是他的二弟曹彬,顿时有些不悦。
“兄长,琅琊那边来信了。”曹彬擦了一把汗,对自家兄长说道。
曹操接过信件却不拆开,而是瞪着曹彬,“信里说了什么”
“我哪知道,这不还没拆封呢。”曹彬陪着笑,神色有些不安。
“我是问父亲给你的信里说什么。”曹操还是板着一张冷脸。
汴水一战,谯县曹家和夏侯家损失大量丁壮,这件事成为了两大家族心中永远的痛,族人们不敢在曹操面前说什么,可是背地里却对他大加质疑,就连曹嵩也对自己儿子颇有微词。
曹操一心为国却被猪队友们坑得大败,自己都差点丧命,回过头来还要被族人和老父责怪,这让他根本无法接受,一来二去
第七十二章 年轻一代登场
不知不觉间,初平四年已经来到尾声,天下诸侯要么继续韬光隐晦,要么在战争之后喘息,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景象。
但是,被刘表逐出荆州、又被曹cao)打得落荒而逃的袁术,却是这个时节仅有的活跃分子。
自从逃亡扬州九江郡,驱逐扬州刺史陈瑀之后,袁术在寿站稳了脚跟,由于九江横亘在中原与江东之间的咽喉位置,人口相对稠密,经济发达,又有孙贲率领旧部前来投效,袁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迅速恢复了元气,开始在扬州大施拳脚。
不得不说的是,袁术还算是有本事的人,虽然在面对曹cao)的时候显得无能至极,但到了扬州这个遍地弱鸡的地方,他就成了矬子里面的高个,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袁术先是表奏骑都尉吴景为丹阳太守,渡江攻打丹阳,这吴景也不是什么等闲人物,他是孙坚的妻弟、孙策和孙权的舅舅,跟着姐夫打了半辈子仗,是尸山血海里面杀出来的,收拾一个袁绍任命的丹阳太守周昕还是绰绰有余,很快就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袁术命令孙坚的侄儿孙贲和族子孙香征募士卒并严加cao)练,又让心腹舒仲应前去豫州沛国等地招募壮士,试探各方势力的反应,俨然一副虎踞江淮的架势。
可是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中,却有一件小小的烦心事,让袁术觉得心不是那么舒坦。
“启禀使君,州府门外来了一位年轻人,自称是孙文台之子孙策,想要求见使君。”一名亲随匆匆走入前堂,对正在伏案沉思的袁术轻声说道。
袁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个小子来到寿已有几,非但没有第一时间谒见,还在暗中串联孙坚旧部,难道以为我这个徐州牧什么都不知道吗让他等着,就说我正在处理公务。”
这名亲随应声而去。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袁术才调整好心,起来到门外,吩咐下人去大门那边看看,如果孙策还在就带进来。
片刻之后,一阵脚步声传入袁术耳中,这位自封的徐州牧连忙换上一副和煦的笑容,看着出现在门口的年轻人。
“孙策拜见使君。”这位年轻人正是孙坚长子孙策,今年刚满十八岁,按照二十岁加冠的惯例来说,他还是个娃娃。
但在袁术看来,这小子生得虎背熊腰,眉眼中锋芒毕现,颇有其父孙坚孙文台之遗风,再想想当年孙坚在自己麾下披坚执锐的岁月,袁术的心也有些软了。
“贤侄何须如此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袁术本就是好面子的人,见对方一进门就行了个大礼,顿时欢喜无比,心中那点不快也dang)然无存,连忙上前扶起孙策,一口一个贤侄,叫得相当亲切。
孙策也是个顺杆子就爬的机灵人,在下首落座之后,便再度拱手说道“自从先父战死,孙氏族人多蒙伯父庇佑,小侄此次前来,正是受了族人之托拜谢伯父。”
“哎,这些小事何足挂齿”袁术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然后好奇地问道“之前听伯阳提起,说是贤侄已经加冠了”
“确有此事。”孙策诚恳地答道“小侄虽然年幼无知,却也听过衔草结环的故事,一心想着投效伯父,以答谢庇护之恩,故而请家母与舅父做主,提前加冠取了字号,前来为伯父效力。”
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袁术轻抚颌下长须,认可了这个说法。
在这个时代,二十岁加冠是男子成年的标志
第七十三章 抄书大业
幽州,蓟城。
州府后院的某间客房里,诸葛亮正趴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但从他的表来看,似乎是不太高兴。
没过片刻,有人推开房门走了进来,诸葛亮抬头望去,只见来人正是自己的师父,这座州府的主人,大汉幽州牧刘备。
“怎么样,房间改造得还满意吧”刘备迈着方步在屋里走了一圈,仔细端详了各处的摆设,又把桌椅板凳、书柜铺那些物件挨个拍了拍,确保用料和作工都能达到要求,这才转过头来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跟在刘备后,见他开口发问,连忙俯首答道“非常满意,如此一来,小徒便可专心于学术了。”
自从来到幽州之后,诸葛亮就一头钻进了书院的藏书馆,这名少年像是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绝大多数藏书都读了个遍,见到自家弟子如此学习,刘备便将诸葛亮带回了州府,开始让他接触那些被历代统治者都视为珍宝、记载着治理国家、行军作战等知识的专业书籍。
由于诸葛亮经常秉烛夜读,原本专门辟出来供他住宿的客房也有些满足不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于是刘备找来工匠,把隔壁的两间房屋一并打通,分别用于住宿和学习,还专门在地下挖了孔道,用于冬季供暖。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这种待遇已经算是超越规格,即便是王公贵胄家的子嗣,也未必拥有如此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了。
“那就好。”刘备满意地笑了笑,坐到书桌前方,伸手拿起诸葛亮正在抄写的纸张看了起来,发现这是西汉贾谊所著的论积贮疏,他见到洁白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清晰,一丝不苟,便再度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无论做事还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认真。”
“小徒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指点迷津。”诸葛亮却没有刘备这样的好心,当即诉起苦来。
他一直以来看书都是观其大略,并不执着于精读细读,乃至于咬文嚼字,而刘备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对这种读书方式的排斥,甚至是持鼓励态度。
但是,自从离开书院内的藏书馆,来到州府之后,刘备就一改往里的作风,对诸葛亮严格要求,不但让他熟读每一本藏书,甚至会不定时抽查背诵况,如今更是变本加厉,要求诸葛亮把书架上的各类兵书都誊写一遍。
这样的教学方式,刘备乐在其中,诸葛亮却叫苦不迭,此时得到机会,马上就是一番控诉。
诸葛亮在那边痛心疾首地控诉,刘备却听得不住发笑,直到诸葛亮说得累了,停下来喝水喘气,他才悠然开口,“说了这么多,就是不想抄书,对吧”
“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呢。”诸葛亮点点头。
“这你就理解错了。”刘备起到书架前站定,看着那些被他从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经过重新抄录,从竹简和丝帛变成纸质,如今又从自己书房搬到诸葛亮书房的一本本书籍,“书院的藏书馆里多为圣贤经典和书院学子们总结出的新知识,这里面的书籍却一本没有,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些放在外面给人看的书,除了能教人断文识字、规范常行为
第七十四章 什么鬼主意
眼看着寒风乍起,又一年的冬天要来了。
民众们开始大量购买和储藏过冬的食物,以防今年再爆发什么自然灾害,而食物之中最受欢迎的,还要数各种咸鱼干了。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过子是要精打细算的,咸鱼价钱不贵,有有盐,既能让人解馋,又省下了另外买盐的钱,关键还耐储藏,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在这种购买风气之下,商贩们也转移阵地,直接把鱼市搬到了码头周边,堆积如山的咸鱼从船上一筐一筐地搬下来之后,直接就进入各处摊位,省去了以往运输进城的车马钱和多次卸货的人工钱,咸鱼的价格还比之前低了一成,百姓们的购买意愿越发高涨。
从买的到卖的,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按照原定计划,未来半个月时间还会有四十船各类渔获抵达蓟城,总数在六百万斤,预计今年冬天,会有两千万斤鱼供应幽州本土。”一名年轻官员手捧资料,对刘备讲述起了今年冬天的类供应态势,他是专门负责幽州水运统筹工作的,每逢冬天,都是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看着舰船如鱼儿一般川流不息、将各类物资流转各地,其中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是其他行当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