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在这个私学泛滥的年代,遇见年少有才的人就收为弟子,给与提携,是很多身居高位或是身负名望之人都会去做的事情,但在沮授看来,像刘备对诸葛亮这样,恨不得把所有的学问和本事都倾囊相授,摆明了要培养出一个接班人的架势,实在是闻所未闻。
说句不夸张的话,绝大多数的人对亲儿子都没这么上心的,更别说非亲非故的弟子了。
 
第十七章 喜与忧
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传入华夏的棉花主要通过两条道路,一条是从西域到新疆、河西走廊等地,棉花的品种是生长周期短、成熟较早的非洲棉;另一条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华夏南部地区,原产于阿三国的亚洲棉。
与非洲棉相比,亚洲棉无论从纤维长度,粗度和韧度来讲,品质都优秀不少,来到华夏的时间也要晚几百年,如今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中原,来到刘备手中,无疑是个重大的好消息。
刘备并不知道什么亚洲棉非洲棉的品种优劣之别,他只知道有了棉花,能够大规模种植棉花之后,汉人抵御寒冷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对土地的渴望也会与日俱增,这种重要性和经济性不亚于粮食的经济作物,将推动着汉家王朝再次向外开疆拓土,缓解内卷化的压力。
除了棉花之外,那名商人还带回来了几种新鲜果蔬,刘备大概认得出来的是丝瓜和茄子,模样与后世有些区别但不大,说起来也算是充实了大汉子民的食谱。
但在刘备眼里,与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棉花相比,这些东西简直就不值一提,他甚至连介绍科普的兴趣都没有,只是跟郭嘉在那里兴奋地大呼小叫。
过了一阵,郭嘉突然停下了手头的动作,用狐疑的眼神死死盯着刘备,眉头也越皱越紧。
“使君,你之前是不是就知道这种神花的存在,并且知晓它的用途”郭嘉疑惑地问道。
“我不知道啊,你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个了”刘备连忙装出一副懵懂无知的模样。
郭嘉摇摇头,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不对,我从第一眼见到水力纺机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了,草原就那么大,一年到头能养活多少羊,又能剃多少羊毛哪里值得兴建那么大、那么多的纺机和织机”
回想起辽东和幽州那几座纺织厂,不断推陈出新,对机器进行改进改良的机械厂,郭嘉更加笃定,刘备早就知道了新的纺织作物的存在,并一直在未雨绸缪,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刘备知道郭嘉心细如发,自己瞒是瞒不过去的,便尴尬地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其实我也是从定远侯西行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有可以大规模种植、并且适合纺织的东西,后来又四处打探,还得到了一块破布,据说是从西域的楼兰国那边传过来的,从那时候就派人四处寻找了,只是一直没找到。”
郭嘉长叹一声,感慨地对刘备拱手作揖,心悦诚服地说道:“我这一生也算是走过不少地方,见识过不少能人,却从未见过使君这种魄力和深谋远虑,实在令人钦佩到五体投地。”
虽说刘备穿越过来这十年什么事都经历过了,什么逼也都装过了,脸皮锻炼得相当之厚实坚韧,但被郭嘉这样吹捧,他还是觉得老脸一阵发烫,连忙谦虚几句,把话题转到如何培养繁殖,获取更多的种子。
但郭嘉却意犹未尽,研究起了棉花的名称,“话说这东西应该如何称呼才好”
“棉花啊。”刘备顺口答道。
“不妥不妥,此物虽然与丝绵相似,却是产自于花木之中,如果用同一个称呼,恐怕会引起误解,若是叫做木绵的话,又显得有些繁琐。”郭嘉却是听茬了,摇着头反驳起来,然后他灵机一动,顺手拿过纸笔,在白纸上写下了左木右帛的“棉”字,抬头对刘备笑道:“使君请看,我们新造一个字指代这种奇花如何”
这不就是我说的棉字吗
&nbs
第十九章 天子东归
兴平二年,华夏大地的北方出现了罕见的大面积旱灾,旱灾波及范围包括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司隶等地,受灾民众逾千万。
其中刘备下辖的冀州灾情尤为严重,南部数条河流水位降低到无法用于灌溉,大片湖泊变为滩涂、滩涂变为旱地,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稳定民心,冀州牧刘备下令开仓赈济受灾民众,组织民众兴修道路,进行以工代赈,并颁布了一系列遏制铺张浪费行为的法令,多管齐下,终于稳定住了冀州、尤其是新征服的魏郡等地的局势。
但是他付出的代价,就是用于征伐河内的军粮储备减少了一半,不得不暂时搁置原定于九月开始的出兵计划,转而全力进行军屯、兴修水利设施,为来年做起了准备。
刘备缓了下来,而长安的朝廷,却已经闹翻了天,就在六月,一件尚未传开,但足以震惊天下的大事发生了。
朝廷要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王烈向弘农、京兆尹派出了不少密探,这些人用尽各种方法,冒死传来许多情报,经过坐镇河东的王烈一一审视归纳,又通过快捷且隐秘的渠道绕过河东太守王邑、河内太守张扬的视线,出现在邺城刘备的案头,尽量使这位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上司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经过。
成堆的信件犹如雪花一般,不住地向邺城汇集,有时候甚至一天能来三名快要累死的信使,而刘备看着面前越积越多的情报,心中的忧虑也是越来越深。
六月,郭汜诱降李傕部将张苞,军势为之一振,李傕闻讯大怒,发兵前去攻打,两军混战多日,李傕的耳朵都被流矢射穿,危急关头,还是依靠原白波军首领杨奉拼死力战才击退郭汜。
战后因为赏罚不公,杨奉也对李傕心生不满,与军吏宋果等人合议谋杀李傕未果,便索性引兵反叛,使李傕再度损失了许多兵力,再也没有一开始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月,镇东将军张济从陕县赶往长安,凭借多年来的交情劝服说李傕郭汜罢兵休战,由于旱灾严重,二人早已无力再战,便顺水推舟,卖了张济一个面子,延续了几个月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
小皇帝刘协实在无法忍受每日里担惊受怕的生活,便恳请李傕,请求他放自己返回旧京洛阳,经过多次哀求,李傕也彻底烦了,觉得留着这群只知道吃白饭还给自己添乱的家伙实在是累赘,便同意了皇帝的请求,自己也准备放弃因为战乱和劫掠而失去价值的长安,前往泾水沿岸的池阳休养生息。
于是在兴平二年七月,皇帝刘协与朝廷百官离开长安,向洛阳方向开拔而去,张济、郭汜、杨奉、杨定等人则率领自己的部队前往护送,希望从中攫取护驾之功。
为了答谢这些愿意跟随自己、并且手中握有兵权的军头,刘协慷慨地送出了各种官职,什么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后将军就跟不要钱一样地批发了出去,然而,年纪尚小、城府未深的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最顶级的军职并没有让面前的武夫们满足,反倒激起了他们的攀比n,离开长安才短短半个月时间,诸将之间就因为各种事情发生了不少争端,有些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都能引发一场数百人规模的械斗,令人不堪其扰。
夏去秋来,寒意渐浓,两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天子车驾却因为各种原因走走停停,连京兆尹的地界都没有离开。
 
第二十章 幺蛾子不断
刘协本以为随着郭汜败走,自己东归的道路会稍微平坦一些,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少了一个实力最强的军阀头子,其他军阀头子的野心却更加高涨,明争暗斗也更加激烈了。
位于京兆尹和弘农交界处的华阴,一直是由西凉军将领段煨驻守,此人没什么野心,谁能执掌朝廷就听谁的,所以在董卓死后,无论是王允当政还是李傕郭汜在位,都没怎么管这个老实人,任由其自生自灭。
得知天子御驾亲临,段煨连忙出营迎接,并为随行人员提供了各种衣物和食物,又跑前跑后地帮助他们在附近安营扎寨,稍作休息,把刘协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但是,段煨在迎接天子乘舆的时候,犯下了一个错误:他与杨定素来不和,又远远看见对方全副武装地护在乘舆旁边,故而心生忌惮,不敢下马行礼,只是遥遥作揖。
这一下就被人钻了空子。
当段煨帮助文武百官安下营寨之后,盛情邀请天子一行进到自己大营中安歇之时,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开始了。
杨定觊觎段煨军中物资和军械,便找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侍中种辑,希望他在天子面前挑拨,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吞并段煨部众,增强实力,在权力斗争中占得上风,种辑欣然应允。
“段煨有谋反之心,陛下万万不可前去他的营中。”在段煨派来邀请的使者离开之后,种辑来到天子车驾这边,对刘协低声说道。
刘协和在场的其他重臣都愣了一下。
“种卿不要妄言,段煨听闻朕来,特意前来相迎,又带了各种衣物和吃食,就连种卿现在穿的夹衣都是他新送来的吧,这怎么是谋反呢”刘协有些无语地看着种辑。
种辑老脸一红,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有所不知,今日段煨虽然前来,但他迎驾不至边界,拜见陛下之时也不曾下马,并且脸色大变,其中必有异心。”
“这话说得好没道理,段煨若是有异心,只需关闭营寨,任由我等困顿而死便可,又何必以身犯险,还耗费如此数目的钱粮”太尉杨彪这一路上都没怎么参与众将的斗争,此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气,向刘协深深一躬,出言辩解起来,“陛下,老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段煨绝无二心,陛下的车驾可以住在他的军营。”
见到双方争执不休,安集将军董承心中暗喜,他是天子的老丈人,一心想着排斥异己,独揽大权,巴不得其他人打起来,便轻笑几声,出列说道:“老太尉此言差矣,陛下乃是千金之躯,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别说老太尉的人头,就是我们这些人全部掉了脑袋也不足以挽回。”
“董承,你是什么意思”杨彪眉头倒竖,厉声喝问起来。
“没什么意思,就是劝陛下慎重!”董承丝毫不惧,争锋相对地顶了回去,把杨彪气得浑身颤抖,却拿他没一点办法。
后将军杨定见众人僵持不下,刘协面露疑色,便知道自己的诡计有望成功,便起身对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根据我军斥候回禀,今日看见郭汜率领七百骑兵进入段煨军营。”
杨定面色坦然自若地说出了这句谎话,然后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任由其他人争执追问也再不开口。
这个消息太过震撼,所有人都难以置信,但所有人又不敢说这是杨定信口开河,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谨慎派很快就成了主流,刘协见势不可为,只得同意他们的建议,下令在道路南侧安置御帐,原地驻扎。
&nb
第二十一章 猪队友的神操作
请动贾诩再次出山,段煨顿时有了底气,他严格按照贾诩的建议,每日里坚守不出,只以强弓硬弩压制,任由杨定消耗部队的士气和体力,同时继续向天子御营和文武百官送去生活所需物资,在n上为自己洗刷冤屈。
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协越发觉得段煨是忠臣,而杨定和死不改口的种辑反倒有些问题,原本的骑墙派们也不好意思再出言附和种辑,纷纷改变立场,劝说杨定罢兵休战。
杨定本是凉州豪强出身,后来追随董卓进入西凉军,与诸多同僚一样,他在野战方面颇有天赋,而且极有经验,但是,攻城拔寨,从来就不是这些呼啸如风的汉子们的特长,再加上从长安一路行来,粮草物资匮乏,最初几天还能打得气势如虹,但三四天过后,他的部队就没了锐气,拖到第七天,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出来,他是绝对没有可能攻下段煨大营了。
毕竟他们刚刚在长安打了好几个月,而段煨却躲在华阴养精蓄锐的两年,双方在体力、物资方面都不在同一个档次。
“大义在我军一方,诸位再坚持两天,只要段煨顶不住压力前来求和,我们就可以趁机索取粮草物资,补贴军用了。”面对日益低落的士气,杨定只能重复着类似的话语,用美好的愿景提振士气,同时也是给自己鼓气。
坚持,再坚持!
然而不幸的是,杨定的坚持等来的不是段煨投降或者求饶,而是从西面卷土重来,气势汹汹的郭汜。
更加令人惊恐的是,与郭汜一起到来的,还有西凉军中与他齐名的悍将李傕。
“李傕不是去了池阳吗,他怎么会来弘农”得知这个消息,上至天子、下至士卒奴婢,所有人都彻底惊呆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要说这事也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李傕当初被人忽悠,认为皇帝和朝廷在自己手里是累赘,所以一心想要将其甩掉,可是去往池阳过了几天悠闲日子之后,李傕反应过来了:自己能够拥有现在的一切,正是凭借拿捏天子、号令百官得来的,一旦天子离开自己的掌握,随便发布两道圣旨,把自己打成叛贼,所有人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饿狼一般蜂拥而至。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李傕顿时整理人马,一路向东追去,追到华山西侧的郑县一带,恰好遇见了灰头土脸的郭汜。
郭汜被杨奉杨定等人联手击败,为求保命,一度舍弃了自己的部队,直到好几天后才慢慢收拢溃散的士卒,避免了光杆司令的悲惨命运,此时看见久违的老友,当初的怒气也不翼而飞,拉着李傕就是一顿哭诉。
身为十几年的老搭档、老朋友,见到郭汜这个悲催模样,李傕也感同身受,两人喝了一场酒,之前的事情就算是一笔勾销了,然后合兵一处,打着救援段煨的旗号,气势汹汹地追杀到了华阴。闪舞
看着远远飘扬的“李”、“郭”等旗帜,杨定感觉自己的心都要从腔子里跳出来了,极度惊惧之下,他像是发了疯一样地大喊大叫起来,然后下令全nn向,朝着奔袭而来的联军冲去。
本事不如对手、兵力不如对手、士气和体力也不如对手、向张济等人求援也遭到拒绝,于是杨定毫无悬念地战败了,幸运的是,凭借着麾下亲卫的拼死力战,他率领残部逃出生天,一路向南,直奔荆州而去。
杨定逃了,原本按兵不动、想要获取渔人之利的其他将领傻了,这群家伙知道自己不是李傕郭汜二人的对手,只得暂避锋芒,护卫着天子一行或者说以其为护身符向东逃窜而去。
李傕远道而来、郭汜兵败未久,再加上信心满满,也不愿穷追猛打,只是与段煨把酒言欢,让士卒尽量歇息,直到三天之后才告别段煨,继续追击天子。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天子一行如今正是逃命的紧要关头,几名重臣却又闹出了幺蛾子。
杨奉和
第二十二章 杀人者谁
听着漫山遍野的厮杀声和惨叫声,看着无数人倒下、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流逝,刘协觉得自己的手脚已经完全麻木了,软绵绵的使不出半点力气,只能在侍卫的搀扶下向前迈动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
头脑已经一片空白,耳朵里面乱糟糟的鸣响,让他几乎听不到其他人究竟在说些什么,只有从那些焦急或是惶恐的面孔上勉强分辨出对方的意图。
就像是弱小的鸡雏逃避老鹰的捕食一般,刘协一行拼命逃跑,直到日落西山,他们才借助夜色的掩护,勉强离开了身后西凉铁骑的追杀。
“董承……无能之辈……”喝了一碗稀薄如水的热汤之后,刘协稍微恢复了些许力气,极力控制着不住颤抖的嘴唇,压低声音说道。
在当初的立后之争中,朝臣们选择了士人阶层出身的伏完,以及他的女儿伏寿作为皇后,为了安抚董承这个军头,众臣又提议将他的女儿董瑜封为贵人,从此董承借着国丈的名头,就开始耍起威风了。
御驾从长安离开,东归洛阳以来,一路上的幺蛾子不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董承、杨奉、杨定这三个西凉军头领弄出来的,他们赶跑了郭汜、气跑了张济,然后杨定也跑了,随御驾东归的部队实力大减,面对卷土重来的李傕郭汜等人,无论从兵力还是将领素质方面都差着一大截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