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年轻士人倒是很支持我们,只是一些腐儒矫揉造作,嫌张使君过于市侩,总是把金钱挂在嘴上,失了斯文。”坐在刘备对面答话的是张焕前去益州之时,特意点名要带在身边培养的郑益恩,虽然从益州返回洛阳汇报,经历了长途跋涉,但这位年轻人仍然是神采奕奕,丝毫没有倦色。

    “真见了钱,怕是这群虚伪的家伙比谁都扑得快,不用理睬,只管做你们自己的事情便好,记住,把支持者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者搞得少少的,做什么事都会无往而不利。”刘备不屑一顾地笑了笑。

    从辽东到幽州,再到冀州、青州,乃至于现在的全天下,刘备政权的脚步每到一地,都会大力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从上层到基层,没有人会因为道德上的洁癖而对金钱避而不谈,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事作风,早在益州之前,他们就受到了不计其数的非议和质疑。

    商贾之气,铜臭气,这些明显带有贬义的评价,不止一次被用在刘备身上,甚至有一些心存怨恨的家伙们查探到了刘备的出身,在私下的小圈子里面说他是织席贩履之徒,出身卑微贫贱,所以对钱财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对帝王应有的德行却弃之如敝履。

    总之一句话不似人君。

    对这种攻讦之语,刘备一般是不予理睬的,反正他手下多的是能言善辩之士,也有各种控制主流舆论的文化机构,写文章喷就是了,再加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得了实惠,少数遗老的哀嚎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至于那些借题发挥,搞人身攻击的,不好意思,当今天子可不是出身于宫墙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被人喷几句就束手束脚的乖宝宝,该抓的抓,该抄家的抄家,喜欢聚在一起编排人,就让你们在大牢里重新聚首,有本事就继续编排去。

    “臣记住了。”郑益恩也笑了笑。

    “东州派的反应如何”刘备继续问道。

    发展蜀锦产业,最热心的肯定是西川派那群本土豪强,至于如何笼络东州派,把这些人才也拉上自己的战车,恐怕就要让张焕头痛了。

    “东州派的根基在巴郡,该地多山,不好种田,用来发展桑蚕也是一条出路,而且东州派多来自荆州,对养蚕制丝并不陌生,臣返京之前,以吴懿吴子远、李严李正方等人为首的东州派官员也前来成都,希望张使君一视同仁呢。”郑益恩答道。

    “巴郡是不是有很多蛮人,应该是叫板盾蛮”说起巴郡,刘备突然想起来了。

    郑益恩入蜀之后便着力研习各类文书,对境内蛮人颇为了解,听得刘备发问,不假思索地便回答起来,“板盾蛮多居于巴西阆中和宕渠山中,其民骁勇,桓灵二帝时期,益州官员对板盾蛮压逼过甚,数次激起民变,以致于今日,当地民众对官府都极为敌视。”

    “回去之后跟张子元说,这些蛮人是上好的助力,应该派些得力之人前去,将精壮编入军中,教妇女采桑养蚕,施以教化,移风易俗,以后会有用处。”刘备说道“另外,东州派那边,可以让他们增加与荆州的往来,朕会给孔明去信,让他派些精于农桑的人手去巴郡,争取把声势搞大一点。”

    “如此一来,益州两派怕是真要水火不相容了。”郑益恩说道。

    之前争官职、争权势、争土地、争人口,如今又要争财路,陛下这是生怕西川派和东州派斗得不够凶啊。

    “要的就是他们斗,若是被这些人抱成一团,你们被架在空中,还怎么做事”刘备嘿嘿笑道“益恩啊,你还是太年轻了。”

    “臣知道了。”郑益恩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他受父亲郑玄影响,是个做人方正,做事讲理的正派人,本事和品行都有,道理也都懂,却总是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张焕之所以专门把他带去益州,其实也是冲着郑玄老先生的面子,教他如何成为合格的官员。

    “地方州郡不是太学,也不是国子监,你要面对的不是以往那些思想单纯的年轻人,而是有家有业,在地方上根深蒂固,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用一个州作为筹码的家伙们。”刘备说道“想要做事,做成事,就得先在他们中间挑事,然后借势,回去好好想想该怎么做,若是觉得自己不行就留下来,继续在太学教书吧。”




第一百零七章 科举和客人
    天下太平,时间便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已经是章武十一年,十一年前登基称帝,重新建立起汉家王朝统治的天子刘备,也迎来了他的五十岁大寿。

    为避免劳民伤财,刘备在年初便颁下圣旨,婉拒各州郡以各种方式搞祥瑞、献贺礼,但各地民众还是不管不顾,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庆祝,希望这位给他们带来安定生活和美好希望的好人长命百岁。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好年份,朝廷也搞了一次大动作在本年度加开一次科举考试。

    早在章武元年,刘备首次创立了国子监,为国家选拔人才,建立预备官员制度,但天下之大,人才至多,单单依靠国子监和太学是不可能满足需求的,除了那些对自己充满信心,家中也支持得起京城生活的年轻人外,还有许多杰出人才散落在天下各地。

    有鉴于此,在章武三年,朝廷第一次科举考试隆重登场了,而这科举考试,从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激起了极大的反响

    判断人才的标准,不再是钻研儒家经典,而是各种杂学了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在州城举办,其中优秀者获得入京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和殿试之后,三名最优秀的考生分别被授予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除了前三名之外,其他会试合格者被称为进士,获得预备官员资格。

    作为第一批举行科举试点的几个州,幽州、冀州等地坐拥幽州书院这样的庞然大物,参考生员质量优异,几乎垄断了进士和三甲,成为第一批吃到果子的幸运儿,通过适当的偏袒,河北,刘备的基本盘,变得越发牢不可摧。

    在第一届科举举办的如火如荼之时,一首据说是出自当今天子之手的五言小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单单是这两句诗,就让无数年轻人为之振奋不已,在强烈的刺激之下,长江沿岸那些新附之地也建起了各种书院,地方官员纷纷出面,向朝廷请求教员方面的支持;商人们千里迢迢,运送来各类书籍,只为了赶上这场盛宴,不要落后于别人太远。

    在此期间,也有许多老儒生、名士们表示激烈反对,强烈斥责朝廷数典忘祖,将奇技淫巧搬上大雅之堂,甚至以此来选拔人才的丑恶行径,在他们口中,这种科举完全背离了圣人之道,背离了煌煌君子之风,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以往的漫长岁月里,极少数人垄断了文字的传播,垄断了知识,也垄断了上升渠道,他们结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借助自己在舆论上的强势地位散布言论,压制不同声音,使得大部分人心中充满了敬畏,以为他们天生高人一等,然而,在这个年头,他们的谎言无法再延续下去了。

    刘备这些年来把重金投入到教育和宣传口,搞起舆论战那是轻而易举,甚至连那些学术界大佬、朝廷的御用文人们都不用出手,光靠年轻一代出马,就把各自为战的顽固势力给喷得意识模糊,生活不能自理了。

    再加上第一次科举结束后,新鲜出炉的状元、榜眼和进士们现身说法,痛斥旧时代,歌颂新时代的文章是一篇接着一篇,借助朝廷无比强大的刊发和运输能力,有如雪片一般飞遍了天下。

    舆论战,刘备完胜。

    为了确保科举考生的质量,凸显正规性和重要性,减少考生往来的经济负担,科举被定为三年一届,经过章武六年、章武九年的两次科举,其余后进州郡也迎头赶上,无数年轻学子寒窗苦读,正等着章武十二年到来,这一次赶在天子五十大寿,特意加开的科考,无疑又给他们多了一次机会。

    民间甚至将这次称为恩科,

    颍川,许县。

    这是一片历史悠久而且辉煌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大禹的儿子启在阳翟接见盟友,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自此而后,颍川便一直是天下的中心地区。

    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熏陶,颍川之地高门林立,名士辈出,先秦年间,便有申不害、韩非子等名人。

    在这几名法家大师的影响下,颍川人好权谋,喜争讼,多朋党,高仕宦的风气数百年来烟火不绝,从颍川走出的士人也以足智多谋闻名,相对的,对儒家经典就不是那么感冒,在后汉年间并颇受主流思想批评。

    朝廷开科取士,多以杂学为先,对其他传统的文风兴盛地区来说并不友好,但对于颍川人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再加上颍川距离洛阳不远,本地士子甚至多有前去洛阳居住求学搏功名的,在科考之中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今年特开恩科,对颍川郡来说更是大好的消息,连日以来,许县城中各处都是敲锣打鼓,欢声笑语不绝,但在城北陈家的大宅院之中,气氛却一如平日,仿佛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

    今日,一辆马车的造访,终于打破了这座宅院的沉寂。

    得知来访的是荀彧荀文若,数年来一直在这座宅院中隐居修书的陈群连忙亲自出迎。

    “文若兄,你这是”见到荀彧脸上浓浓的疲惫之色,陈群当即开口问道。

    “最近几日胃口不好,睡得也不好,不妨事。”荀彧与陈情莫逆,说话也随便得很。

    二人进了屋内,落座之后,陈群便再度开口询问起来,“文若兄怎么会来许县”

    “告病还乡了,途径许县,所以来看看。”荀彧说着话,神色自若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兄长莫要说笑。”陈群一听就知道这是假话,荀彧老家在颍阴,刚好位于洛阳和许县之间,荀彧若是称病返乡,怎么也不可能路过许县。

    “是真的。”荀彧苦笑起来,“我与天子多有不和,说什么都没人听,还不如回家享清福呢。”



第一百零八章 胎死腹中的制度
    “与天子不和”陈群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了许多。

    他很不喜欢刘备。

    或者说,他恨刘备。

    当年曹操高举义旗,号召群雄反董,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还是获得了兖州大部作为起家的基础,也正是在那时,荀彧携带家小及亲朋离开颍川,前去曹操麾下效力,跟随荀彧的颍川士人之中就有陈群。

    陈群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寔人称陈太丘,与钟皓、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德高望重,名着一时,其父陈纪、叔父陈谌都以德行着称,出生于这样的家门之中,陈群的才学见识自然也不会差,他擅长识人、擅长制定法度律令,加入曹操麾下后迅速展露头角。

    只可惜好景不长,曹操在兖州没过多长好日子,就因为大举兴兵讨伐徐州,几乎丢光了辛辛苦苦得来的兖州基业,此后经过数年血战,终于在与吕布的鏖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却又因为一次贸然决战而丢了性命,偌大的基业很快便分崩离析。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群携带族人离开兖州,返回颍川老家,在他看来,曹操死后,集团内部各派系意见不一,极有可能会引发倾轧厮杀,尽早抽身离开,洗去身上“曹操旧部”的烙印,重新选择强大的势力才是上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潇洒抽身,却成了他政治生涯的绝唱。

    就在陈群返乡后不久,他的旧同僚们达成共识,向占据了整个河北、青徐之地,明显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刘备投降,并且得到了刘备的接纳,整个集团完成华丽转身,原本的官员将领们也被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之上,继续发光发热。

    可陈群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整合吕布和曹操集团,平定了关中和淮南袁术之后,刘备很快登基称帝,重新建立规则秩序,选拔人才不再走举孝廉、举茂才、征辟名士的路子,想要出仕做官也行,去州府或者洛阳参加考核吧,身为名门之后,又曾经在一方诸侯手下做过不小的官,陈群哪里拉得下面子去做这种事,于是他的复出之路就僵住了。

    在此期间,荀彧不是没有向刘备引荐过陈群,但在用官这一块,刘备很少给别人面子,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要么陈群自己去参加选拔考核,要么他就安心在家里待着,把荀彧弄得也是没办法。

    更何况朝廷中和地方上还有程昱为首的兖州本土派、曹氏一族为首的武将派等旧同僚,这些人可是对见势不妙就溜之大吉的陈群相当鄙视,听说荀彧举荐陈群,各种对其不利的言论就纷至沓来,令人不堪其扰。

    到了最后,陈群为了自家的名声、好友的颜面,终于认命了,宁可把一身本领烂在肚子里,也再不去想出仕为官的事情,然而,在他心中,对刘备的怨恨,对程昱、曹仁等人的愤怒,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磨灭。

    如今,荀彧这个被所有颍川士人景仰、崇拜,认为是王佐之才的精神领袖连五十岁都不到,就因为与天子不和而告老还乡,这种境遇,让陈群对刘备的观感更差了。

    这有眼无珠的昏君

    “在官场上混迹了这么多年,为兄也是累了,倒不全是与天子政见不合这个原因。”荀彧淡淡一笑,岔开话题说道“躬耕于乡野之间,闲来读读书,与故友出游赏乐,也是美事,长文,你最近可有读什么好书”

    “不过是自幼熟读的那些经典,没什么新鲜的,只是最近两年,小弟又对朝廷建制有了些想法,前些时日才整理成文,本想命人送给兄长过目,如有可能便呈上天子付诸实施,却不料兄长突然辞官回乡。”陈群不由得长长叹息起来。

    “哦拿来让为兄看看。”荀彧一下子来了兴趣。

    陈群兴冲冲地跑到书房,取出自己存放在精美木匣中的文稿,又将其端端正正地放在荀彧面前,然而半晌过后,看着荀彧不住摇头叹息,他的脸色也渐渐黯淡了下去。

    “这些东西是好的,但不会被当今天子采纳。”荀彧最终下了评语,又翻到开头的篇章,“九品官人之法,可惜了,未遇其时。”

    “文若兄,何出此言”陈群脸色很难看。

    “你这九品官人之法,每州郡推选大中正一人、小中正数人,再将各州人才分为九品,朝廷再根据中正的人才家世、品状来委任官职,确立升迁。”荀彧说道“放在几十年前,朝廷选官用人全凭喜好,幸进之徒汹汹当道,以致于天下大乱,那时候若是有这样一套九品官人之法就好了。”

    陈群沉声说道“现在的科举之法更加不堪,朝廷用人重才不重德,重视的才还是杂学之才,于天下又有何用长此以往,只怕国将不国,我等有识之士绝不可熟视无睹啊。”

    “制度好不好,不是你我说了算。”荀彧苦笑起来,“自从朝廷开科取士,广设学堂,下面的平头百姓就成了坚决的拥护者,今年又恰逢天子五十寿辰,朝廷特开恩科,为兄从洛阳一路所见,尽是对天子感恩戴德的,在这个时候说不合时宜的话,怕是出门都要被人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陈群面色难看,反复念着这几句令他恨得牙痒痒的诗,“任是谁都能求学做官了,哪还有人去耕田种地,这天下还有何体统”

    或许是压抑得太久,陈群的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在荀彧面前尽情诉说起来。

    “这刘备不过是边地武夫,依靠兵强马壮夺了天下便也罢了,如今连上下尊卑的纲常都要搅乱,真是令人发指。”

    “若是袁氏兄弟这等名门之后夺了天下,甚至是曹孟德也行,我这套九品官人之法必定能大兴于世,澄清吏制,留芳青史。”

    陈群说的兴起,荀彧却有些听不下去了,“当今天子虽然与我等理念不合,但起码是汉室宗亲,匡扶社稷也有大功于天下,袁氏曹氏累受汉恩,又有什么理由取而代之”

    “文若兄,我知道你是一心忠于汉室,以匡扶天下为一生之志,但你想想,如今这个纲常崩坏的大汉,还是你一心想要匡扶的那个大汉吗”陈群冷笑着反问道“天下乃是有德者居之,代汉者当涂高,这话可不是外姓人说的,而是孝武皇帝亲口说的,只要德行足够,恩泽天下,天子姓谁又有什么不同”
1...218219220221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