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阎柔沉默片刻,终于想清楚了,自己目前能够依靠的只有难楼,他点点头,有些不甘心地说道:“只能如此了。”
“那你去”难楼似是随意地说了一句,然后看着阎柔惊骇的表情,开怀地大笑起来,“吓唬你的。”
这个老东西,只要价码合适,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我卖给汉人,阎柔附和着大笑起来,心中却满是冷意。
-----------------------------
“难楼还不错啊,知道派个聪明伶俐的过来。”刘备看着跪在下首的乌桓使者,再看看太史慈失落的表情,饶有兴趣地问道:“他这次带这么多人,是要干什么大事”
他感觉自己最近好像没干正事,光接待各路使者了。
真像领导啊。
西部乌桓和幽州腹地多有经贸往来,所以难楼有大批擅长汉话的手下,如今刘备等人见到的这个使者更是口齿清晰,一点没有胡人口音,若是花上几年时间蓄起头发,再换上一身汉人衣服,恐怕混进边地人群中都分不出来。
“回使君的话,难楼大首领一向对大汉忠心耿耿,这次听说东部乌桓谋逆作乱,他连忙点起兵马,希望协助使君,剿灭叛贼。”这名使者比起丘力居那边的土贼,水平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连称
第五十三章 尘埃落定
不管双方高层脑袋里面想的是什么,但对于大局来说,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
在商谈了一系列交易互市的细节之后,乌桓人满意地撤军了。
难楼原本就没有太强的南下**,他的所作所为,仿佛更多是为了考验手下各个部族的忠心,以及邻居们的反应,如今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但汉人的官员同意将铁器大规模地贩卖到草原上,已经足够让他喜出望外了。
汉军这边,刘备在得知乌桓人撤军的消息之后,也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的部队从春天开始就离开家乡作战,期间一切给养全靠海路运输,半年时间里,精疲力竭的不仅仅是这数万战士,还有辽东到渤海,昼夜不停的庞大船队。
“说是打了半年仗,实际上连个敌军的毛都没摸到,弟兄们白白受累,也没功劳,唉。”在返回蓟城的路上,刘备有些情绪不好,这半年来,辽东消耗了海量的资源,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想发动一次几万人规模的战争,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了。
“使君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只是我们实力不足而已。”赵云说的是实话,平息叛乱,又将乌桓人赶到阴山以东,最后还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难楼大军,虽然没有赫赫之功,但终究是确保了幽州乃至南边数州的安全。
在战略意义上,汉军这一次是大获全胜。
“是啊,实力不足,我们要是有五万铁骑,根本就不用在乎对手是什么难楼还是丘力居,直接碾压过去就行。”太史慈在另一边得意洋洋地说道。
刘备无奈地叹了口气,都没心情接这个话茬。
培养一名合格的骑兵,单单是人,就需要数倍于普通步卒的成本,再加上两匹用于轮换作战,最多十来年就要报废的骏马、各种马具,成本又要往上翻一番。
战马是吃粮的,饭量是人的五倍还多,一人两马,就顶上十几个人了,再加上粮草运输途中的损耗,一年下来就是天文数字。
光有骑兵和战马还不够,与之配套的铁匠、皮匠、仆役、马夫都是必须的,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养家糊口的俸禄,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就算是大汉王朝国力最鼎盛的先汉武帝时期,在决定国运的漠北之战中,汉家朝廷举倾国之力,加上私马,也不过调集了十五万匹,也就到了极限。
五万铁骑,就是幽州人不吃不喝,砸锅卖铁,也是绝对供养不起的。
“不过使君答应开关市,允许乌桓人购买铁器的请求,倒是有些让人出乎意料。”赵云也没有搭理太史慈的胡言乱语,继续说道。
“我可没说铁器,说的是铁锅。”一说起这个,刘备的心情就变好了,他打仗平平无奇,利用后世知识坑人却是有一手。
“只怕乌桓人打的主意就是购买铁锅,然后回去打造兵器。”赵云不依不饶。
刘备摆了摆手,“子龙,你不懂,咱们卖给他们的,只会是生铁锅,想要重新熔炼做兵器,他们的炉子和木柴是不行的,就算行,也得损耗至少一半的铁料。”
如果难楼真的那样做了,刘备反而会高兴,草原上燃料来源很单一,数量也少,用来炼铁,直接的后果就是御寒和做饭的燃料少了,普通乌桓人的生活只会更加困苦。
并且,乌桓人让刘备头痛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机动性,像是草原上的狼群
第五十四章 意料之外的热情
“怎么这么多人”刚一进入蓟城,刘备就被前来迎接的人群给惊到了。
“你以为子干先生这些日子都在睡觉他来了之后,打着你的旗号广施仁政,把不少可收可不收的税赋都免了,又效仿辽东那样,开设粥棚,让流民和蓟城的贫苦百姓都吃上了饭,如今刘玄德刘使君的大名,在蓟城百姓心中,比皇帝都管用。”前来迎接的张焕目不斜视,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讲述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先生对我真的是没话说。”刘备有些感慨地说道:“对了,你怎么回来这么快,人接到了”
“先应付百姓吧,回去再说。”张焕说完就溜了,留下刘备和身后诸将,尽情享受百姓们的欢呼和热情。
白马将军公孙瓒的死讯早已传开,最开始还激起了一阵不小的动荡,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知道这些年来是谁奋战在幽州大地,也知道难得的安宁生活是谁用鲜血换来,公孙瓒战死疆场,白马义从遭受重创,让百姓们一时间失去了勇气,只想着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但是,卢植来了,作为当世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家、文武双全的治世能臣、幽州百年来最引以为傲的本地人才,他带着一百名杀出重围的白马义从将士,带着保住幽州的希望来了。
“子干先生都不避险境,从洛阳回到了家乡,我们又岂能将家园弃之不顾”这是幽州百姓朴素而又简单的思维方式,于是,他们停下了准备南下逃难的脚步。
发布公告,下令各郡县整饬军备,修缮城墙,抢收庄稼,开仓放粮,卢植一番动作下来,蓟城内外无不称赞,惶惶不安的幽州百姓终于安心了,知道子干先生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真的要带领幽州人牢牢守住自己的家园。
与此同时,卢植又派出人手,四处宣扬新任州牧刘备率军来援,并将十万乌桓联军逐出辽西的英雄事迹,以及辽东焕然一新的面貌,辽东百姓丰衣足食的生活状况。
在刘备尚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大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幽州,成为继卢植和公孙瓒之后,幽州青年新的偶像、奋斗目标。
这才有了今天人声鼎沸,迎接刘备一行的场面。
“我胳膊都快断了,砍人都没这么累。”刘备好不容易才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州府之中,不住嘴地抱怨着。
说起来这怪不得任何人,百姓们都那样热情地迎接了,刘备他们总得挥手致意,报以热情的回应吧。
坏就坏在刘备胳膊长,挥舞半径太大,消耗体力也更多,其他人都没事,就他一个人喊胳膊疼。
此时前堂之内已经是高朋满座,刘备看了一圈,基本没有认识的。
“见过使君。”
见刘备进来,众人齐齐站起身来相迎,刘备来不及一一回礼,只能转圈作个揖,以示谢意。
卢植和一名褐衣老者则是巍然不动,端坐在客位上首,用欣慰的目光迎接刘备一步步走近。
“刘备见过二位先生。”刘备来到卢植二人面前深深一躬,张焕都回来了,这人又能坐在卢植身边,那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号称天下第一经学家的郑玄郑康成了。
卢植满意地点点头,对刘备介绍道:“这位就是为师说起过的康成先生了。”
“得见康成先生,真乃三生有幸。”刘备连忙装出恍然大悟和欣喜若狂的模样,对郑玄又是躬身一拜。
“贤侄何须多礼,快快入座吧。”见到刘备这么懂事,给足自己面子,郑玄心中也十分舒畅,呵呵笑着扶起刘备。
刘备
第五十五章 援军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出身于一个早已破落的家族,从祖父郑明那一代开始就没有出仕,只能在田间务农,生活贫寒。
他自幼不尚虚荣,一心向学,终日沉湎于书卷之中,九岁精通算学,十三岁熟读五经,并开始钻研天文学,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大家称为神童。
到了十八岁那年,家中实在是没有能力支撑他闭门攻读,于是郑玄出仕,在乡里担任了一个主管役赋的小吏,又一步步成为乡佐、郡中的吏录,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刻苦学习深造。
此后十二年间,郑玄的脚步踏遍了幽、并、豫、兖诸州,遍访名儒,每到一处,都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和卢植的交情,也是在那个时代结下的。
“老夫一生最爱书,这些年来除了耕田和授徒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注释经典,如今能够衣食无忧,全心投入学问之中,对老夫来说,就是最大的礼遇。”郑玄笑呵呵地对刘备解释道。
卢植见这位老友年过六十,仍然保有对求知的热忱,不禁心生感慨,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踏遍山河,只为求学解惑的贫寒士子。
这种人,才是真正做学问的。
“幽州百万士子翘首期待这么多年,终于迎来了两位当世大儒,先生可不能关起门来当隐士哟。”刘备半是说笑半是认真地说道,三人齐齐大笑起来。
郑玄也略开玩笑地说道:“只要贤侄支持,老夫活一天,学院大门就敞开一天。”
又闲聊了一阵,刘备见郑玄明显有些精神不济,便向卢植问道:“二位先生劳累了一天,是不是该歇息一阵了。”
“老夫没事。”卢植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转过身去对郑玄关切地询问道:“康成兄,你若是累了,就回去歇息吧。”
郑玄一生奔波劳顿,生活条件也不好,身体落下很多病,这会正是疲累不堪,便略有吃力地起身,自嘲地笑着说道:“不服老是不行了。”
门口一直有侍者等候着,见郑玄要回屋歇息,连忙上前搀扶着去了。
到这时候,张焕等人才出现在前堂门口,卢植连忙笑着招呼他们过来坐下,这些人才是干正事的。
“康成先生的家眷都接来了吗”刘备对张焕问道。
“肯定都接来了啊。”张焕随便找了个垫子就坐下了,满脸懊恼地说道:“只可惜他那些弟子大都不愿前来,又不能绑了扔到船上。”
刘备眼睛一瞪,“绑几个怎么了,来了之后好吃好喝供着,继续跟着二位先生做学问,他们还能闹腾”
“别提了,惹不起。”张焕垂头丧气地说道。
这家伙本以为郑玄是个隐士,结果去了之后才知道,光是在他的老家高密就有几千名弟子,一听说康成先生要去幽州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顿时群情激奋,差点把张焕活活给撕了。
“那你们怎么做成这件事的”刘备有些好奇,卢植没听郑玄或是张焕说过,此时也好奇地望过来。
张焕老脸一红,往旁边撇了撇嘴。
坐在下首的甘宁不好意思地笑了,作为长江上著名的水贼头子,巴郡头号恶霸,他可以说是一肚子坏水,对付书生是最擅长的。
卢植咳嗽两声,把众人的思绪拉回正轨,只听老先生徐徐讲道:“幽州民风淳朴,豪强也不比内地那些高门大户,并非无可救药。”
“先生所言极是,我等不会鲁莽行事。”刘备连忙躬身答道。
老先生还是念着
第五十六章 又见面了
“诸位,我们又见面了。”刘备端坐在上首,面带笑意,环视堂中诸人。
今天晚上天来的客人都是蓟城本地大户,基本上都参加了前几天的迎接活动,结果没过多久,新州牧又广发请帖,将他们召集过来,众人心中难免有些不安。
“使君有命,我等安敢怠慢。”距离刘备最近的一名老者拱拱手,不急不慢地应道,这人是城中最大的商户,名叫程熙。
其余众人似乎都是以程熙为首,见他说话,连忙纷纷应和。
刘备对他笑笑表示回礼,然后朗声说道:“明人不说暗话,本官虽然是大汉州牧,但在朝堂之上,世家眼中,我们幽州人始终是边地蛮子,诸位也曾四处行商,你们说说,幽州人是不是矮人一头”
幽州民风淳朴,不喜欢遮遮掩掩的行事风格,刘备这番话直白坦率,让众人不由得产生了共鸣。
是啊,幽州人走到哪里,不管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单单是一开口说话,就能感受到内地人的鄙视。
那群瞎了狗眼的直娘贼,躲在温暖的内地享受太平,却对自己这些人不屑一顾。
难道他们不知道,没了幽州人,没有北方诸州的汉子们,吞风饮雪,刀头舔血,将一代代胡人顶在塞外草原上,包括皇帝老儿在内,哪个达官贵人,世家子弟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只看得到幽州读书人少,做官的人少,所以瞧不起我们,可是本官来了,还请来了两位大儒,在幽州广收门徒,你们说,这是不是好事”刘备一拍案桌,大声问道。
“好事!”
“自然是好事!”
众人齐声答道,其中由以程熙声音最大。
这老者行走天下几十年,受过的歧视也远非其他人可以比拟,他也不是没想过改变这种境遇,尝试过接触更高层次的人,借以抬高身价,让儿孙有个上步的阶梯,可是每次花钱碰壁,渐渐的也就淡了这条心。
正因如此,这次卢植归来,并且宣称要在蓟城设立学馆,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欢迎,程熙等人更是慷慨解囊。
学馆的位置距离太守府不远,正是蓟城最好的地段,原本的主人也是一名蓟城豪强,本要无偿捐赠出来,被程熙等人劝住,硬是众人出钱,又招募人手,从内到外修缮了一遍。
若是苍天有眼,让卢植和郑玄再教出一批优秀的本地人才,不求像刘备这样位高权重,只要能扭转内地人对幽州人的鄙视,他们就觉得这钱没白花。
“本官也是幽州本地人,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本官看来,幽州人优点多多,但有一个缺点最为致命。”
这些时日,蓟城豪强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了新任州牧的信息:这刘备是涿郡楼桑村人,中山靖王之后,跟着卢植求学数年,回到家乡之后便每日游手好闲。
但在张角作乱之后,刘备仿佛是换了一个人,召集义勇南下作战,结果一举成名,官运亨通了。
这样的人也算是浪子回头的典范,他说幽州人有缺点,应该是有那么一点道理,众人便不出声,静候他下面的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