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哎哟哟哟,使君可真是为天下百姓做了大好事啊。”这位老者连声大呼起来,神情激动得就像是遇见了初恋。
这个时代的“坐”是指跪坐,屁股贴在脚后跟上,腰板挺得笔直,人一上了岁数,年老体衰,腰腿不好,每天坐上一阵就腰酸背痛腿抽筋,吃饭都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可是今天坐在这个椅子上面,这位老者感
第六十一章 劳动创造价值
外面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吵得卢植和郑玄都没办法潜心修订文章,可他二人又顾及身份,不好出去跟众人一起凑热闹,只能坐在屋内猜测刘备到底在做什么。
直到嘈杂的声音渐渐消失,两位老先生才迈着方步出来,却只见到木器行的车队远去,刘备几人站在夕阳下笑逐颜开。
“父亲大人这是在做什么”郑玄看见刘备将一个金饼塞给自己九十岁的老父,顿时张口结舌,觉得自己脑子不好使了。
郑谨笑眯眯接过钱,掂了掂重量,满意地将其塞进怀中,然后才转过身来面对郑玄,“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赚一金啊郑玄快疯了,他这辈子都没有携带过这等数量的钱财呢,自己老父该不会是帮着刘备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吧。
在这个时代,一斤金子的价值是一万钱,可这是官方指导价,实际上一金可换一万五千钱左右,顶的上普通人当两年雇工的工钱了。
郑谨九十岁的人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就是把自己卖了也不值这个价钱。
“先生莫慌,老太公做的可是宣扬孝道的正事,顺便帮木器行揽下了数百万钱的生意,收取一些酬金是理所应当。”刘备笑着说道。
没错,今天那位主动试用各种桌椅,并且说出不买就是不孝话语的白发老者正是郑谨,展销会、试用现场,全是刘备找好了托儿,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原本郑谨以为自己能赚几百钱到头了,没想到刘备从胖东家那里讹来一金,转手就全部送给了他,老头现在看刘备就像看金山一样,满脑子想的都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孙女能嫁给他。
郑玄听了这些数字之后彻底惊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老父若是有这本事,郑家早就飞黄腾达了,还用等得到现在
“二位先生没去前堂看看”刘备反而有些惊讶,刚才一群人抬着桌椅进去摆放,按理说是个人进去都能看见,这俩咋就没看见呢
众人说着话,进到了前堂,卢植去过辽东,见过这些东西,所以没什么反应,郑玄就不一样了,他摸摸这个,坐坐那个,又比划了几下写字读书的动作,最后靠在椅背上长叹一声,对刘备说道:“贤侄,你还有什么宝贝,都拿出来吧。”
刘备嘿嘿一笑,“这些东西只是雕虫小技,真正的宝贝是今天我和老太公做的事。”
于是,刘备把他之前的策划,以及今天的具体安排讲述了一遍,除了郑谨这个知情的,其余诸人都听得瞠目结舌,连连称奇,被后世大行其道的广告宣传震得头皮发麻。
听说短短一下午,王家木器行就收到了上万件规模的订单,刘备和郑谨更是凭着几句话就赚了一金,郑玄不禁摇头苦笑起来,“手段高明,可是有辱斯文。”
“康成兄此言差矣,此举多方获利,何乐而不为呢”卢植却不认为有什么不好的,“商家有钱挣,工匠有钱挣,百姓生活变好了,整件事之中没有人受损失,令尊和玄德、宪和促成好事,也获得应有的酬劳,这才是正道啊。”
郑玄一听,好像是有那么几分道理,可他非但不喜,反倒更加疑惑了,“世间万物,有盈必有亏,为何会出现所有人都得利的事”
得,说着说着跑到哲学范畴了,刘备哈哈一笑,顺势抛出了一个后世广为人知的理论,“先生的话中有一处谬误。”
“哦,谬从何来”郑玄不以为忤,好奇地问道。
“世间的财富总量随时在变动
第六十二章 田里刨食没前途
木器行的火爆生意带动了上下游,最近一段时日,广阳一带的伐木行业和运输行业借着这股东风,也狠狠地赚了一笔钱,看得其余商人眼睛都快冒火了。
不久之后,远赴辽东考察的幽州旅游团回来了,那些豪强回到蓟城家中,面对家人献宝一样地演示桌椅的妙处之时,不禁面露冷笑。
我们早就在辽东见过了,那边的各种新鲜玩意多了去了,拿出来吓坏你们。
但是,一听说王家木器行在州府门口搞了场展销会,揽下数百万钱的生意,并将送货上门的范围扩张到了其他郡之后,这些豪强就像屁股扎了钉子,一刻都坐不住了。
一个做木器的作坊主,连辽东考察团都没资格参加的家伙,他凭什么能赚这么多
听说涿郡人都听说了,商队络绎不绝地前来,有的人甚至堵在王家门口,做好一个抢购一个。
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
我们才是刘使君的忠实拥护者,这种好事我们也要!
“诸位旅途劳顿,不好好在家中歇息,跑来州府作甚”刘备坐在上首,半是无奈半是恼火地看着这群满脸希冀的家伙,他和张宁半年没见,俩人都快旱疯了,刚才正激情似火地搂着啃呢,结果就这么被硬生生打断,现在没骂人就是好了。
幸亏椅子坐起来要比跪坐舒服许多,刘备自我安慰着,这才稍稍缓解了怒()火。
还不是你搞出来的事情!几名豪强心中不甘地呐喊着,他们到了辽东,就像是进了新世界一样,各种新奇的发明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脑洞。
如今辽东已经基本普及了桌椅,再也没有人选择跪坐在地上了,跪坐有什么好的冬天冰冷,夏天潮湿,虽说有个垫子,可那纯属自欺欺人。
豪强们在辽东入乡随俗,自然也享受了桌椅的好处,他们早就在脑海之后绘制好了大蓝图,回到幽州之后一定要抓住这次商机,狠狠赚上一笔钱,谁曾想被人捷足先登,换谁谁也接受不了啊。
“启禀使君,我们在辽东目睹了太多新奇事物,也了解了那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商量好了,一定要追随使君,将幽州也变为辽东那样的乐土。”程熙德高望重,每次都被众人推举出来发声,这次也不例外。
刘备玩味地看着对面那一群人,每一张脸上都清晰地表露着同样的信息——我们要赚钱。
“诸位在辽东盘桓了一月有余,那边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想必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大家都在,不妨都说说。”刘备说完,往椅背上一靠,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众人互相看看,迟疑了片刻之后,便有人站了出来,大声说道:“辽东铁器天下无双,数量多、用途广、质量好,若是幽州大量引入辽东铁器,于农于工都大有益处。”
刘备赞许地点了点头,“铁器,很好,还有吗”
“辽东水利发达,各种沟渠、水车,农田几乎都是水浇地,在下询问过好几位农夫,才知道辽东农田可以亩产六石,足足比广阳这边多了一倍有余。”又有人开口说话了,这应该是大庄园主,关注的点也在农业方面。
刘备同样做出了点评,“幽州河流众多,水量充沛,可耕之地远胜辽东,发展水利大有可为,还有吗”
接下来,煤炭、农具、道路……
每一个人发声,都能说出自己关注的,希望幽州可以向辽东学习的方面,刘备一边听着,一边在脑海里将这些信息编织成网络。
&nbs
第六十三章 上中下
“可是辽东现在也能亩产六石了,我们这边就算差一些,努努力,四五石总是可以的。”最先回答刘备问题的那名豪强嘟囔着说道。
刘备摇摇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人心。”
自从前年那一场大审判,辽东豪强全都化作泥土,田地全部充公,又经过一年的时间,那些尚有私田的百姓们也察觉到了,结社之后耕作公田,要比自己苦哈哈地劳作划算许多。
粮种、耕牛、农具都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官府全部提供,百姓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劳作,春耕秋收,然后与官府四六分账,如此而已。
辽东农业之所以变得强大,以一郡之地养活了百万人口尚有余力,靠的不光是外在的力量,更多的还是凝聚起了人心。
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
辽东百姓觉得官府能指望,生活有希望,于是善待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公有的牛马、劳作工具,各种水车,还有庄稼作物,他们都精心呵护,生怕有什么损伤。
官府要趁农闲时节挖渠修路,辽东百姓踊跃参加,年轻力壮的挖地担土、女人为他们洗衣做饭、老人照料牲畜,连孩童都知道捡拾牲畜粪便来肥田。
官府要征召民夫跨海作战,辽东百姓同样义不容辞,数万青壮在农忙时节离开家乡,留守的其余人咬牙坚持,硬是没有耽误一点农时,连张焕都几度落泪,信纸上泪痕点点。
有这样的百姓,什么事做不成
杀豪强的事,刘备自然是不会说的,但其他的事迹,已经足以让在座的蓟城豪强们沉默不语。
他们家中或多或少都蓄养失地农民和奴仆,外来的流民也不在少数,但那些人之中哪有心甘情愿被奴役的,没有揭竿造反,已经是很老实了。
由于担心佃农和奴仆破坏农具,豪强们根本不敢,也舍不得使用新农具,别说现在在辽东普及的精铁曲辕犁了,他们家中的木犁都是粗重无比,生怕做得轻便了被人砸坏。
没有积极性,怎么有效率
“使君给我们指一条明路吧。”一名性情急躁的豪强按捺不住,叫了出来。
他早就受够了这种半死不活的“豪强”生活,每天提心吊胆不说,年年的收成也多不到哪去,一石粟米能卖二百余钱,一亩地满打满算六百钱,还得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万一碰上灾年,那就颗粒无收,太没意思了。
再看看王家木器行,就靠着抱上刘备大腿,在蓟城一地就揽下数百万钱的买卖,哪怕是以二成利润来算,那都能落下近百万钱。
更别说他们还把生意做到了其他郡。
“对啊,使君让我等去辽东,必定是有深意。”
“使君,你就明说了吧。”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表起了忠心,颇有“红旗指到哪,我们就打到哪”的气势。
刘备见状,便开口问道:“诸位是单单想要赚钱,还是既得实惠又得名声,泽陂后人,光宗耀祖”
哪有这么好的事众人一时之间都愣了,他们互相看看,确认自己有没有听错,再看看刘备,确认他有没有说错。
“能够名利双收自然是再好不过,还请使君明示。”
“既然如此,本官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花费钱财,从辽东购买各种农具,水利工具,纵然会被人破坏一部分,也总是能提高收成,只需要厚着脸皮,继续忍受中原人对边地的鄙视即可。”刘备自顾自地说起来。
众人听得脸色铁青,这还真是名副其实的下策。
“中策是在购买各种农具的同时,减轻佃农负担,争取多从田间地头攫取一些利润,
第六十四章 惊现遛鸟侠
经过这么一说,众人脸上的疑惑稍稍退去,有些机灵的已经能抓住一部分刘备的意思。
“只是,我等就算保持现状,每年也有不菲的收入,为何要舍弃家业,去做那不一定能成功的事”说话的还是李姓豪强,他自认对种地颇有心得,舍不得放弃自己的老本行。
“这就要看诸位的胆量了,胆大的,想搏一搏的,就跟着本官来,胆小的,对当前境况满足的,也可以安心当地主。”刘备也不气恼,仍然不紧不慢地说着:“只是,本官这顺风船也有限,停靠的时候不上船,以后再想上去,就难喽。”
豪强们又是一阵沉默,然后程熙开口,向刘备问道:“老夫还有个疑虑,使君买了地,像辽东那样包租给百姓,再从其他方面补偿我等,无论怎么看,得利最大的都是百姓,而不是州府和我们。”
“对,我们就是想不通这个关节。”有人附和着说道。
在这些豪强们看来,就算甩开他们这些地头蛇,刘备也完全有能力将辽东的许多东西拿到幽州,从中获取海量的利润,就拿王家木器行卖桌椅赚的钱来说,只要刘备愿意,他完全可以拉一批木匠来幽州,搞出个超级大的作坊,制作各种桌椅、车辆、甚至水车,能赚到的钱估计要用亿来计算。
他这是何苦呢
刘备轻笑一声,“这就是为什么本官能在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介平民成为州牧,而诸位奋斗半生,还只能窝在广阳一郡,从佃农嘴里抢食,你们的眼界太狭小了。”
众人脸色有些不好看,刘备却根本不在乎,自顾自地说道:“假定本官有一百金,给你们分五成,是多少”
“五十金。”有人答道。
“假定本官有二百金,给你们分四成,是多少”
“八十金。”这种简单的算数问题,根本难不倒经商半辈子的人。
“假定本官有三百金,给你们分三成,又是多少”
“九十金。”这一次回答的人更多,许多人更是茅塞顿开,面露喜色。
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年轻州牧的意思:收获财富多少,不仅仅是看比例,更要看总量。
刘备一拍桌面,“本官有这个本事,能将一百金变为三百金,乃至一千金,你们有没有胆色,跟着本官做”
辽东的所见所闻,已经让众位豪强都见识到了刘备的本事,他们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来,当地的新鲜事物之中,蕴藏着多么巨大的经济价值。
若是换个人说能够随随便便就让财富翻倍,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刘备说这话,他们信。
能够说服人的,永远是真本事。
这时候,一名豪强有些不甘心地说道:“若是一千金都被使君和我等共享,那岂不是更好。”
“何三,不要贪得无厌!”程熙脸色一肃,冷声喝骂起来。
这老头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自己一定要牢牢抱住刘备大腿,争取能捞个油水足,并且稳定的行当,哪里还容得下其他不同意见,更担心触怒了刘备。
刘备却不以为意,又摆出一组数字,“幽州百姓加上流民,有二百多万人,就算打个对折,让其中一百万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手中还有闲钱来购买诸位生产的货物,不用太多,三千钱,总数都有三十亿。”
众人坐了一上午,耳中听的数字都是“亿”、“亿”、“亿”为单位,早已被轰炸到麻木了。
不过,用心思索一下,现在私家佣工的价钱在每月四百到八百钱不等,若是官府雇佣工人,每月甚至能给一千多钱,普通人辛劳一年,将一小半收入用于添置家当,并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