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成功,便成仁
“等我回到幽州,可得好好感谢谢两位先生。”刘备笑着说道,让田畴去忙自己的事了。
最优秀的门徒送来自己这里当差,挑剩下的留着钻研学问,呵呵,谁信谁傻。
反过来还差不多。
只不过,即便这些学子只是老先生们看不上的中人之姿,放眼天下,能够一下子拉出一百多这样水准的,除了他刘备,没有任何诸侯能做到。
这就是巨大且难以逾越的差距。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那些学子用自己的行动向刘备表明,他们确实当得起田畴的称赞。
似乎是在出发前就已经定下了计划,这些吏员和学子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们三人一组,分散到连绵数十里的队伍各处,将幽州摸索出来的安置经验施展得有条不紊。
先是筛选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将其按照手艺门类分别编队,然后是缺少劳动能力的老人、失去家人庇佑的孤儿……
短短几天时间下来,这支臃肿的队伍就面貌一新,老弱病孺被集中起来,借助车辆驶向北方,剩下的青壮年没了后顾之忧,行进速度也提高了许多。
“真不愧是幽州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夜里还要互相交流经验心得。”简雍肩头的担子轻了许多,整个人的心情也变好了,此时看着那些胡子拉碴、眼中布满血丝、脚下却仍然虎虎生风的吏员和学子,不禁心中钦佩。
刘备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或许这一次屯田,他麾下就能涌现出一批足以担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而等待这些人才施展才华的,就不再是区区一个幽州,而是广袤的万里江山。
不知不觉,刘备等人已经来到常山真定,这里是赵云的家乡,如今他看着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心中难过不已。
“正是农忙的时节,豪强们却还在不停地修筑坞堡。”田畴看着远处一座正在修缮的坞堡,叹息着说道:“有那份精力,还不如多开垦几百亩农田。”
“他们的粮食够吃了。”刘备往那边瞥了一眼,便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心思。
屁大点一个土圈子,估摸着也就大几百人,应该是结社自保的乡党。
为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活下去,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的组织,百姓们以宗族或是乡邻为纽带,在粮食生产可以维生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精力和劳动力都用来修筑防御设施,希望借助深沟高垒保护自己以及家人。
据说在豫州和兖州那边,已经出现了可以容纳数万人,拥有庄园、桑田、磨坊、酒坊、足以自给自足的超级坞堡。
许多诸侯也看上了那些坞堡里面堆积如山的财富,以及数以千计的乡勇士卒,纷纷向其示好,并不惜用官职诱惑,尽力拉拢那些实力派。
毕竟现在官职不值钱,用来骗乡巴佬的钱,正合诸侯们的意。
“出来看了一圈,还是觉得幽州好,官府想做什么事都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田畴回想起在幽州的所见所闻,不禁又是长长叹息一声。
“那是你师兄用自己的名声换来的,现在天下那些世家豪强,估计没几个愿意支持我们的。”刘备笑着说道。
他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令那些在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下,享受了一百多年好日子的世家豪强恨之入骨。
当初在辽东,刘备采取了最直接的手段——消灭,把当地豪强连根拔起,这才得到发展需要的财力、土地和人力。
后来刘备当上幽州牧,有了数年积累下来的钱财,再加上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他也就用不上过于激烈的手段,只是用技术和商路,从豪强那里换取了土地,以及最重要的,被束缚在豪强土地上的劳动力。
第一百四十五章 错了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刘备面色平静,仿佛不是在决定无数人的归宿,而是在说今晚要吃些什么。
可是听了这番杀气腾腾的话语,田畴脸上经过片刻震惊之后,却是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喜悦。
每个人都有野心,像田畴、田豫这样出身于小地主阶级,有文化,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想要再进一步就难比登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野心,就是通过为明主效力,取得与世家大族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再进一步,将绝大多数盘踞在高位太久,已经退化成猪的世家子弟赶下去,取而代之。
总有人要站在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位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
“小弟愿誓死追随师兄,建立不世之伟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田畴再不犹豫,当即单膝跪地,向刘备行了一礼。
“贤弟快快请起。”刘备连忙扶起田畴,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自从田畴投到卢植门下,便被老先生青眼有加,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几年下来,他非但没有半点出仕的意思,与刘备日常交往,也是礼数周到,却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
如今终于收服田畴,对于刘备来说,比起炎炎夏日喝上掺着冰块的果酒还要舒坦。
在这个装逼不犯法的年代,适当的嘴炮还是有必要的嘛!
刘备心中得意,脸上却还是保持着平静,他扶起田畴,呵呵笑着问道:“贤弟,当年我多次相邀,你却始终拒绝,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初年少无知,觉得刘伯安为人清正简朴,宽抚百姓,是不可多得的贤人,师兄与他势同水火,所以我心中多有误解,故而拒绝了师兄的初次相召。”说起往事,田畴有点不好意思,“到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师兄的施政之道才是正途,再想助师兄一臂之力,就怎么也张不开口了。”
田豫这一番话把刘备说得脸色有些不好看,但他心中知道,对方所言,句句属实。
当初刘备用巨款买通十常侍,赶走了素有清名的刘虞,并将其投入牢狱,放在任何一个外人眼中,都会认为他是个奸佞之徒,别说出仕,就算提起刘备刘玄德的名字,不先往地上吐吐沫,都是很给他面子了。
直到两年时间过去,幽州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州牧不需要穿破衣服,顿顿吃野菜,也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原来不用刻意安抚胡人,给他们送去钱粮布匹,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得一方太平。
有粮吃、有房住、大人有活做、孩童有书念,这种生活,是幽州人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短短几年,都变成了现实。
刘备的名声和风评,就是靠着实干、苦干,才一点点扭转过来,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接受、敬仰。
包括田畴在内的许多士子,他们的思想,也是这样一步步转变的。
一个幽州、一个刘虞,就可以造成如此巨大、如此深远的影响,想要在全天下推广他的为政措施,难度可想而知。
“子泰,你完全可以在闲暇时间写写文章,把自己以往的误解,现在的感悟都写下来,汇聚成文,印刷成书,传播到天下去。”刘备诚恳地说道。
在这一刻,他终于真正地理解了当年红军为什么每到一处,首先都要满墙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敌人恶行,宣传己方政策。
思想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
“这也要写”田畴一愣,“如果照实去写,恐怕会有歌功颂德之嫌,师兄不会介意吧”
你这小子也太不懂事了。
这有什么介意的,我最喜欢别人歌功颂德了好吗
刘备心中疯狂吐槽,口中说出的话,却还是无比诚恳,“多写写个人感悟,多写写各项举措的好处,多写写百姓的生活,至于为兄
第一百四十六章 我也挺粗
在鞠义看来,与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组建骑兵部队,用胡人的战法去对抗他们,还不如将汉人的传统步兵优势,以及这么些年来积攒下的装备和技术优势发扬光大。
“鞠将军的意思是说,减少对骑兵的依赖,大力发展弓弩”刘备一听,马上想起了原本历史上,正面击溃白马义从的突击、阵斩严纲、让鞠义和他麾下先登死士扬名天下的界桥之战。
在那一场战斗之中,鞠义被袁绍委以先锋重任,他凭借八百名悍不畏死的精兵和千张强弩,硬是保持着极度的冷静和耐心,任由白马义从向己方发起冲锋。
直到双方距离被拉近到数十步远,八百名壮士才从掩藏身形的大盾下一跃而起,他们先是发射强弩,声如震雷,敌军所中皆倒,紧接着奋勇突击,正面击溃了白马义从的攻势,然后乘胜追击到界桥,在那里再次挫败公孙瓒组织起来的反冲锋。
这也是汉末群雄混战时代,第一次用步卒正面硬抗骑兵部队,并取得辉煌战果的经典战例。
从此之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几乎全军覆没,锐气大丧,袁绍也不再对幽州铁骑闻风色变,双方攻守异势,最终以公孙瓒的败亡而告终。
正因为了解这一段历史,刘备对鞠义的意见极为重视,他沉吟片刻,忽然开口说道:“鞠将军还没说到正题。”
鞠义讪讪一笑,继续解释起来,“末将对部属要求极高,军中士卒不但要身材高大,能开强弓劲弩,携带重物长途奔袭,还必须擅长近身肉搏,这种精锐士卒,单靠平原那点地方,一年招不到几个。”
能远战能近战,各项战斗技术没有短板,按照鞠义的选材标准,训练出来的部队肯定是强悍得超乎常人想象。
“可是鞠将军你想过没有,这种人物,在其他部队磨炼几年,至少都是个百人将,他们凭什么要在你那里当小卒”刘备听得直摇头,怪不得在界桥的时候,鞠义手里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八百人的兵力。
这样的部队几乎就是后世的特种兵,有钱都很难组建起来。
鞠义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他重重叹了口气,再次鼓起斗志,沉声说道:“路都是走出来的,只要多寻找、多劝说,总会有人加入。”
“所以鞠将军就必须周游各地,寻找符合标准,且愿意从军的壮士。”刘备点点头,算是接受了鞠义的解释,同时也对他更加了解。
这人和幽州那一群家伙没什么区别,都是满脑袋想着变强、变得更强、变成最强的疯子。
也是最纯粹的战士。
刘备微不可闻地叹息了一声,对鞠义温声说道:“等到冀州易主,将军可以率领部曲到幽州去看看,那边有许多醉心研究各兵种新式战法的能人,从边军中招募精锐士卒,也更方便一些。”
“就像护乌桓校尉部的重装铁骑”鞠义双眼圆睁,兴奋地问道。
在此次南下讨董的幽州大军之中,要说哪支部队给鞠义带来了最深刻的印象,那自然是由太史慈率领的两千名重装铁骑了。
虽说骑兵行军的时候都是不穿铠甲的,但是当初在冀州相会之时,为了让沮授等人开开眼界,也为了满足太史慈显摆的,二十名百人将披挂齐整,人马具甲,给冀州人展示了一下真正的重骑冲阵。
那一次演示,彻底震撼了所有前去观看的人。
静如山峦,动如雷霆。
二十名浑身包裹在黑色铁甲之中,只露出双眼的骑士,二十匹身披黑色铁甲,比寻常同类高出一个头的神骏战马,摆出锋矢阵型,展开冲击的时候,给人带来的压力,犹胜千军万马。
那些将士,就是从各支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鞠义才下定了决心,支持刘备入主冀州。
&nbs
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儒的毒计
家乡越来越近,幽州军上下几万人的心情也越来越好,许多士卒在行军的时候都唱起了被燕赵之地传唱数百年的歌谣,期待着见到家人的时刻。
刘备的心情自然也是很好,每天摇头晃脑,也不知道在哼什么。
“玄德,南边出事了。”这一天简雍在巡视后军的时候接到一份情报,连忙找到刘备,把这消息告诉了他。
“哦,死了几个朝官。”刘备浏览了一遍,却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在思索了一阵之后才缓缓说道:“王匡愚蠢透顶,应该是活不长了。”
这份情报,说的是讨董联军的事。
自从唯一敢于进击的曹操军被李儒率军全歼,驻扎在酸枣的关东诸侯就彻底失去了讨伐董卓的勇气,只是安心吃粮,等待支撑不下去的那一天到来。
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之后,李儒回到长安,又在病倒之前,将自己定下的另一个计谋付诸实施,并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这四名被董卓裹挟到长安的朝廷重臣还没有彻底适应雍州的生活,就再次接到命令,携带董卓的议和文书,千里迢迢赶往河内,想要劝说关东诸侯罢兵,各回州郡任职。
另外,少府阴循则是携带同样的文书前往南阳,去那里劝说袁术。
这几人中,韩融是德高望重的颍川名士、阴循是南阳名士、胡母班甚至是当年党锢之祸之中闻名天下的八厨之一,更是王匡的妹夫。
把阴循派往南阳、把王匡的妹夫派到河内,这正是李儒的主意。
你们袁氏兄弟不是为了反抗朝廷,为了所谓的大义,连袁隗、袁基和整个袁家都能舍弃吗
那我就再给你送点人过去,看你们有没有胆量把他们也舍弃了。
王匡自然知道这些人是烫手的山芋,忙不迭地想把他们送往酸枣,交给袁绍处置,但他手下人磨磨蹭蹭,动作慢了一步。
得知董卓派人前来议和,袁绍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坚持下令,命令王匡立刻将这几人当众处死,以壮军威。
接到明确的命令之后,王匡彻底没招了,只能动手。
“自己的亲妹夫都能杀,这王匡为了巴结袁绍,真是什么都不顾了。”简雍又摸出一张薄纸,摇着脑袋叹息起来,“胡母班在狱中写了封信,结果在河内都传遍了,几乎每个人都在痛骂王匡。”
“拿来我看看。”刘备好奇地要过这封公开信,看完之后,他也是心有戚戚,“文采不错,可惜了。”
胡母班的信很有逻辑,观点也很明确:董卓是坏人不假,可我跟他又不是一伙的,你惹不起董卓就拿我开刀,是不是太不讲道理了
据情报说,王匡看完信之后,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也是他的亲外甥痛哭不已,场面一度无法控制。
然后王匡下令,把胡母班等人推出去砍了。
远赴南阳的阴循也没能幸免,被袁绍派人押解到新野老家,当着数万人的面丢了性命。
诸人之中,唯有六十多岁的颍川名士韩融逃过一劫,屁滚尿流地跑回长安。
他的妻儿也被裹挟在那边,没法不回去。
就这样,王匡在河内、袁术在南阳,越发遭到当地士族的排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