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可与此同时,也彻底把其他商品的销量带动起来了。
要知道,商品和商品的利润率可不一样,哪怕同样是低价促销也有所不同。
像“淘气儿”和“顺子”批来几种丙级烟是最不赚钱的,甚至还搭进去点运费。
可西城服装公司的尾货就不一样了。
现在已经是紧密合作了好几年的老关系了,批发价和市场价能差百分之四十去。
何况当时的“安乐林”又是京城最南边了,已经出了护城河,说白了就是城市边缘了。
这里的老百姓见识有限,比二环以内的人更容易上当,消费意识也要慢半拍。
所以说,只要比官价便宜百分之十到十五销售,这儿的老百姓就会认为是挺难得的实惠了。像海魂衫、男女布鞋、男女衬衣,这些马上就能用上的东西。
在这儿比较顺利就卖了一千二百多,挣了得有三百多。
此外,还有那些磕了碰了的罐头,长期积压的罐头呢。
这些东西,商店拿货的成本价儿只有原出厂价的百分之三十。
别看商店搞促销号称打六折、七折,可实际上却是一倍有余的暴利啊。
关键还得说促销时机好。
这不正好赶上过节嘛,不少老百姓愿意贪这个实惠。好招待家里来的亲戚朋友。
结果这些玩意毫不费力就卖了九百多,一下子就挣了五百。
甚至同样因此
第930章 闹气儿
杨厂长骂的没错,洪衍武确实是功利主义思维。
这小子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出于本能,往往第一念头就是,“这件事如何能使最终的结果效益最大化”。
可这有错吗
俗话讲,“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过日子如此,经商更得如此。
特别是对百货零售这样的微利行业来说,经营者锱铢必较的能力尤为重要。
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和金融业持续发展,竞争对手会出现,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房屋和人工成本更会不断抬升。
一家商店能否做到有效的开源节流,维持良性的坪效和现金流,基本就等同于这个店铺的生命线。
所以说,洪衍武能算计,那完全是商业经营上的迫切需要。
“功利”这个词看似有点贬义,可这么干,绝对是对企业有利的。
别看洪衍武的父亲洪禄承为此教训过他。
但那主要是烦他翘尾巴的得意,也怕他本末倒置,忘了经商的根本。
真要是没有这些考虑,老爷子对他这本事也是要赞一赞的。
当然,这件事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有奶就是娘”了。
因为话说回来了,商店赚了钱,洪衍武他又不往自己兜里装。
他为谁啊还不是为了服务公司好,职工们好嘛。
对这一点,其实杨厂长自己也明白。
打心里说,他对找着洪衍武这块宝还感到挺庆幸的。
因为厂子什么人才都不缺,还就缺一个像洪衍武这样,干什么都有办法,办实事从不发愁主儿。
真就像他说的是的,洪衍武成了他的“夏伯阳”了,一上阵就赢啊。
搞业务方面,从来给他的都是惊喜,还从没让他失望过。
可反过来杨厂长也怕啊。
洪衍武这样的人,工作里的主观能动性太强了也不是好事。
这小子真要无所畏惧了,由着性儿来,那捅出篓子来就是大事儿。
何况杨厂长毕竟是个国企领导。
哪怕是改革派,可从思想意识上仍旧拥有一些政客的特点。
不免有论资排辈,年轻人得压压才能用的想法。
下意识地,也仍旧遵循着意识形态大于经济效益的规律行事。
价值标准很难一下扭转到彻底的任人唯才,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
因此洪衍武这次驳了他,他还是有些生气的。
气洪衍武对他无理,不够尊敬,态度有点太随便了。
更恼洪衍武不顾大局,无知透顶,分不清孰轻孰重。
他的目的是以点带面,把服务公司当成功样板儿推出来,来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好借此推动全厂的改革进程。
可洪衍武居然敢抗命,还敢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这……这是可忍孰不可忍,哪儿能不敲打敲打啊
就这么着,杨厂长闹起小心眼儿了。
5月6日下午,等方便面厂的事儿忙到了一站,能缓口气了。
他就打电话把水清和洪衍武一起叫到办公室来了。
不为别的,杨厂长打算拿出煞费苦心挑商店的几项毛病。
先借此训训洪衍武,让这小子老实老实。
然后再当这小子的面儿,把推水清当典型的事儿定下来。
他是吃定了水清不可能反对的。
觉得要是当事人都同意了,洪衍武还能废什么话啊
正好好好气气这小子。
可没想到的是,打算是挺好。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的盘算居然流产了。
敢情他挑的几条毛病,洪衍武全有说辞,反倒把他给说服了。
第一个是店内设置意见本儿的事儿。
这是当时服务业普遍的做法,以便店方监督职工服务态度。
记得曾有店家曾在玻璃门上曾贴出过“本店绝不打骂顾客!”,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服务态度的糟糕状况。
可洪衍武却对此事摇脑袋。
说挂个本子和一根笔,那是走形式没实际意义。
他自己的办法是和经济挂钩。
如果有店员和顾客产生矛盾,会有人记录在案,月底直接就扣奖金了。
至于怎么能更好的了解顾客需求。
水清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她每天都要到店堂里跟五个顾客聊天。
正是因此,她很快就发现了免费开水不应该设置在店门口,而是应该摆放在马路对面。
因为那里每天是附近老人们聚堆儿,晒太阳聊天的地方。
店这边背阴,老人们不爱来。
于是她很快做了合理的调整。
现在每天上午,免费开水都挪到马路对面摆放。
还包上了一层棉套保温,防着烫人。
这件事,已经在附近形成了较好的口碑。
杨厂长听了半晌无语。
他琢磨了半天也没找到纰漏,便只能放过,又说了第二个饮料区开放的问题。
这件事其实提得很有必要。
因为不少顾客上去后又说又笑,还爱冲厂区朝向张望。
这可是会对各个车间的工人形成干扰,影响工作情绪的。
对此,洪衍武自己也没否认。
不过他却没同意杨厂长要求暂时封闭二楼,等到搭建起墙体再开放的命令。
因为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更迅速,更省事,更省钱的办法。
他的主意就是,干脆用一批纯色的塑料汽水箱摞起来当遮挡墙。
这些东西厂里是现成的,不用花一个子儿,还方便拆装,可以随便划分功能区。
而且有了这些箱子,晚上牵线架灯也有地儿了,正好连夜晚灯光不足的问题都解决了。
另外,饮料箱不但有实用性,还有装饰性哪。
因为每个饮料箱上,都可以用做好的镂空模子喷漆,在中心位置弄出“北极熊”的厂标来。
顾客落作后随便一看,周围全是“北极熊”的图案,这广告效果多深入人心啊
好嘛,又是一举数得的妙棋啊!
杨
第一百九十七章 优惠套餐
咱们的国家是人情社会,这一点没错。m.x
从古至今,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有交情和没交情绝对不一样。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
哪怕是有竞争关系的两个人或者两个集体之间,仍有可能存在一种既是对手又亲如兄弟的矛盾情感。
比如说“北极熊”和“义利”吧。
他们两个厂同属市一轻局管辖,一个是冷饮行业的翘楚,一个是西点产品的大拿。
无论是在厂龄、规模、利税、品牌知名度上,条件也都相差不多。
但正因为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就应了“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老话了。
多年来为了争出“谁是一谁是二”来,“北极熊”和“义利”谁也不服谁。
不管是为了争资源还是争荣誉,甚至争政治任务,一直是要力压对方一头不可的。
总之,就是明着暗着打擂台,让局领导们老头疼了。
两个厂子各自换了多少个书记、厂长,也皆是如此,这简直快成两个厂的传统了。
可有一样,当一个厂子遇到难处,另一个厂子就绝没有袖手旁观的。
像这次推行厂长负责制的时候就是这样。
“义利”在巧克力原料被外国人摆了一道,因外汇短缺,迫不得已开始研究代可可脂。
那“北极熊”就立刻变得同仇敌忾了。
不但承担起了制度改革先行试水的职责,还主动派出了自己的技术员帮助一起研发,并协同试验。
这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并优选出了最佳配方。
而这也使得两个厂子同时获益,都在巧克力制品上节省了外汇,降低了成本。
说白了,两个厂子的关系,真像一对性子不合的亲兄弟。
平时吵归吵,骂归骂,可那是家里。
外面一有事,绝对一致对外。
真有谁遇了难,另一个也绝对会不计前嫌,鼎力相助。
所以眼下杨厂长听了洪衍武的劝,为了服务公司在局里主动示好“义利”,当众提出需要其提供一些计划外商品的要求。
那“义利”也断没有说着风凉话,横加拒绝的道理啊。
事实上,“义利”的厂长都快乐出屁来了。
他们也是破天荒被“北极熊”这么夸,觉得倍儿有面儿。
于是生产糖果的并不拿糖,这点儿小事儿,“义利”的厂长不但一口答应下来,而且还额外照顾。
决定今后厂里生产、包装、运输中产生的残货,也都交给“北极熊日夜食品店”来销售。
好嘛,作为领导,这就是上嘴唇碰下嘴唇的事儿。
可对洪衍武和水清来说,那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啊,简直就跟捡个金娃娃一样。
要知道,“义利”生产中的残货,最多的就是“巧克力威化”和“酥糖”,其次才是饼干和曲奇之类。
因为这两种产品太容易碎了,破损率能高达百分之十。
可这些东西外观坏了,却并不影响味道,不会降低营养成分。
那用来当早点,或是给老人、孩子当零食,都是再划算不过的。
因此除了“义利”内部自己分发处理的部分。
这些以极低价格出厂的残品,无论分发到哪个食品店或是副食店,向来都是争抢的“福利”。
这么一来,仅靠“商业口”内部就“消化”了,市面上基本上见不到。
偶有销售,立刻就能招来无数人,排起长龙的大队来。
而谁赶上这样的好事,都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都好几斤好几斤的买。
不夸张的说,京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最欢畅淋漓的零食记忆。
大约就是能抱着一大袋“巧克力威化”渣滓,大嚼特嚼吃个饱了。
在这点上,就连洪衍武的俩侄子和水晓影也是一样,统统是见这玩意没够。
于是进入五月份第二个星期以来,伴随着《华夏妇女》杂志的《鹊桥》栏目刊登了我国第一条“征婚启事”。
伴随着邮电部开始扩建京城电话网,十万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取代了接线员的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