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我也一样啊。我这一辈子的心思全放在经商上了。花鸟鱼虫我全不爱,唯独听见算盘响动心里就痛快。你认为的累心和劳力,那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充满快乐,让一切变得有序的游戏。”

    “而且生活同样是这个道理啊,你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一切,也并不是所有的事儿都有一种答案。”

    “谁说做买卖就纯粹为了赚钱,为了私利啊你看咱们胡同里老来的那个磨刀匠,一把菜刀,才一分钱。自新路副食店门口的修车师傅,补带一毛五,气门芯一分钱,打气免费。哪个是钻在钱眼里了他们反倒让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方便,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吗我也是啊。要是只为了赚钱,就不干这个了。”

    “衍争啊,你最清楚,我是应边大妈之请,才接过这个买卖的。难道我不是为了大家的日子提供方便吗难道我不是在替公家解决实际问题难道我不是在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这事摆给谁看都是堂堂正正。你又有什么可觉得难为情的呢”

    “过去,公私合营是社会的需要,现在,鼓励个人经商也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态度之所以会做出这么大的改变,不就因为发现个人经商是对社会有益的吗”

    “时代既然是在变化的,人的思维和观念也不能一成不变。我相信很快,人们就会对个人经商恢复客观的看法。到时候你心里,也就不别扭了。”

    老爷子的这一席话,毫无疑问的让洪衍争哑口无言。

    不管他心里是不是真明白了,反正是再找不出什么能够反驳的理由。

    只是老爷子说到后面,却也带了几分教训的口气,这让席间的气氛多少受到点影响。

    不过好在洪衍武也是越听越好奇,他实在想不出他爸爸到底想要干什么买卖。

    这样耐不住一开口询问,他倒是恰到好处转移开话题,化解了大家的拘束。

    “爸,我怎么听糊涂了什么边大妈请您出马什么解决街道实际问题的不是他们要让您办什么街道工厂吧难道您不打算操持咱们家老号了吗”

    洪禄承听了倒是一乐。

    “老号啊,我都想好了,既然早晚交给你,你看着又有这个能耐。我就不操这个心了。”

    “至于我要干的,是个顶天了五六个人的小买卖,哪儿有街道工厂那么大呢”

    “实话告诉你吧,南横街那个小酒馆经营不善关门了,自新路副食店的酒座儿也给撤了。附近的居民们,现在想在外头喝两口儿都找不着地儿了。所以我啊,为了便民,要开个‘大酒缸’。”

    这话当然让洪衍武大吃一惊啊,他怎么也没想到父亲这堂堂的洪家掌门人会开个小酒馆。

    “爸,您……您这不是大材小用了吗您说您,等了这么久,好不容易下决心……您,您就干这个啊”

    “您还不如抽空帮我出去看看有什么玩意,好院子呢……是不是边大妈亲口求您,让您抹不开面子了”

    “干脆,我去找李主任,咱掏钱,让街道自己再开一个得了。




第980章 进城
    国庆之后,还没等李福回来呢。

    洪衍武切身感受到的两件事,就足以证明洪禄承的眼光之准,老爷子预料的事儿正在发生。

    首先最明显的,是京城于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不少弹棉花的。

    这些人大多是从东北而来的农民。

    他们瞅准了寒冬之前,京城人需要弹棉被套的市场,专门游走在胡同里。

    果不其然,不但活儿多得忙不过来。

    渴了,累了,他们进院里找碗水喝也很方便。

    于是“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的情景,开始出现在京城的老胡同里。

    “噔”……“哒哒嗒嗒”……“噔”……

    这样周而复始的弦乐也成了京城日常能听到的一种生活伴奏。

    其次是兆庆特意给洪衍武打了个电话,想跟他聊一聊自己身边的新情况。

    敢情今年因为化肥跟得上,农药打得足,龙口村第一次迎来了粮食大丰收。

    不但自给自足够了,还终于有了两卡车的余粮可以去卖了。

    岂料随后发生的事儿宛如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安太阳和安月亮开着卡车兴冲冲拉着粮食到了乡里。

    却发现收粮部门因为粮库满了,已经暂停收粮了。

    各村来卖粮的人,正围堵着乡政府门口,讨要说法呢。

    这哥俩没辙了,赶紧打电话跟村里汇报。

    安书记跟兆庆一合计,为了不给乡里添麻烦,干脆就把人都叫回来了。

    随后又过了两天,安书记和兆庆耳闻收粮的事儿越闹越大。

    干脆就给乡政府打去电话,请示这批粮食能否由他们自己内部消化。

    结果这样的表态不但得到了乡里领导表扬,很快还引来了县里林书记的问询电话。

    要说就是形势比人强,这通电话,林书记就换了口风了。

    虽然表扬了龙口村,为他们的农业成绩而惊叹,可他不再坚持以农为本了。

    反倒问起龙口村怎么打算处理手里积存的粮食。

    有没有实际困难,会不会让农民们产生失望和不满。

    兆庆这么一听就明白了,恐怕就是因为全县都面临这种问题,林书记是唯恐他亲自抓的先进典型也出事,特意来加以关照的。

    于是为了回报林书记一直以来的提携和帮助,就很坦白的回复。

    说因为龙口村的农业形式还保留了集体制,不卖粮,村民们没人会有意见。

    至于消化办法,龙口村有工艺品厂并不缺钱,所以他们想开烧锅自己酿土酒喝。

    还建议县里不如开办酒厂,来化解收粮难题。

    别说,这个主意出的好啊。

    这一下提醒了林书记,解了他的愁事。

    甚至要是干好了,兴许还多个创收项目呢。

    电话里,林书记当场就开怀大笑起来。

    然后没两天,好事儿就来了。

    在乡政府的努力争取下,林书记力排众议下。

    县里终于正式批准了龙口通过乡里递交上去很久的请示报告。

    不但同意“龙口村”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允许他们在“石花洞”景区开放后,在景区设销售点和餐饮服务点。

    还把“龙口村工艺品厂”定为了为“石花洞”生产专项旅游工艺品的定点儿厂家。

    这大概就是林书记和乡政府对龙口村的回报吧。

    不过,天下肯定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么一来,也相应的给工艺品厂加码了。

    县里和乡里还有个相应要求,那就是希望兆庆能帮着化解一下附近几个村儿的剩余劳动力。

    兆庆没法推却,只能答应。

    结果没想到一来,就给安排来了一百多口子啊。

    这还亏得兆庆提前留了个心眼儿,一开始就宣称工艺品还是技术活得搞培训,只能接受年轻人呢。

    否则男女老幼都给弄来,那更受不了了。

    不过这仍旧够兆庆犯愁的了,一下养这么多闲人,增加了经济负担不说。

    教他们技术也需要人手,真是耽误生产创收啊。

     

    ; 后来他一琢磨,洪衍武不是用他的名字注册了一个古建公司吗

    所以也就打电话过来了,想问问洪衍武那儿用不用人,希望他能帮自己分担点。

    依着他的看法,这些人搞建筑也不是全无基础。

    农村也盖瓦房啊,至少晒沙子,和泥,垒砖的活儿是可以的。

    何况这帮人里,不少也都会点石匠的活儿,多少也沾点边不是

    绕了半天,兆庆说到了最后,原来还是有事相求啊。

    洪衍武这一听明白了,立刻忍不住笑了。

    “表哥,够有心眼的你。你这是自己娶媳妇请客,却要让我替你掏钱办事啊。不过,我还得真得说,你这人确实有福气,这通电话,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不瞒你说。国庆节,我们老爷子刚跟家里人宣布,他老人家要开酒馆儿了。偏巧你们村就要开烧锅,这多合适啊。你们不如多买点粮食,多酿点。自己喝不了,直接弄



第二百四十七章 开张准备
    自打李福从老家把几个愿意来京务工的小伙子领到了京城。

    洪禄承和洪衍武就分作两头忙和了起来。

    老爷子这边,是要和李福先把小伙子们安置下来。

    然后还得去医院体检,给他们剃头、洗澡、买衣裳、买生活用品。

    跟着就是带他们收拾店面,添置家伙儿什儿。

    随后安灶、进货、买酒、定菜单儿。

    同时还得给这些楞小子们教规矩,忙得是不亦乐乎。

    洪衍武呢,他不但得为肖和平继续拉票,还在登门求购复选评委的画作,也开始为“北极熊餐厅”开业做起了准备。

    在经营内容上,这小子是充分利用了背靠大树的优势,给规划的特别好。

    敢情他全是跟着大食堂走的,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全都有。

    每天大食堂做什么,他就让餐厅卖什么。

    他以后天天会让人把当日大食堂的菜单内容,照单抄写在餐厅正面墙上和收款台后墙悬挂的两块黑板上。

    还美其名曰,“当日特价菜”。

    这是因为别看他定的价钱要比大食堂卖给内部职工贵上两三倍。

    但也仍旧比普通饭馆的价钱要低两三成呢。

    而像这样干,好处可就太多了。

    一是省事儿省力,拿东西过来就卖,卖不了也不会造成浪费。

    跟主食厨房似的,直接就大食堂回收了,下顿卖给职工。

    二是大食堂是批量进货,综合成本低啊。

    这样就能用物美价廉来吸引顾客。

    三是还能让“大食堂”跟着分成,落点实惠。

    要是干好了,挣得多了,甚至还能抵消一部分厂里在职工伙食上的补贴。

    但最关键的还是,只有像这样干,洪衍武才能满足“张大勺”那不打折扣的要求,保持住厨房不让外人进的现状。

    否则,再怎么样,就凭张大勺”、华英、他和陈力泉四个人。

    就是每人四只手,也没法满足三百个包间,一百多个散座的需求。

    说白了吧,整个大食堂,其实就是“北极熊餐厅”的中央厨房。

    百分之八十的大众消费的需求,将会由庞师傅的红案和苟师傅的白案来承担的。

    而餐厅的厨房这么一比,实效性就差多了。

    除了满足厂领导的需要,就只负责精品小炒。

    说白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给洪衍武和陈力泉练手用的。

    练刀工,练火候,图得就是一个真刀实枪的上阵经验。

    是为他们日后重张“衍美楼”打底子呢。

    至于“小炒儿”的菜单,那可都是“张大勺”亲自给订的。

    菜色并不复杂,冷荤加热炒,仅有二十五道。

    其中的缘故很简单,“张大勺”的意思是,这二十五个菜是不分时令的常见大众菜。

    基本覆盖了所有顾客最爱吃的种类,是馆子里点菜率最高的。

    对于洪衍武和陈力泉来说,总是做这二十五个菜,自然熟能生巧。

    不仅炒出来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

    他们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把这些基础菜先练出来,才有能力把更高级的菜做好。

    而对顾客来说,菜单的花样再多没有用,好吃才是第一位的。

    何况这二十五个菜都是些用料廉价的菜品,档次划一,价格就不会太离谱。

    这才能让大多数的顾客负担得起,愿意品尝。

    对此,洪衍武和陈力泉都是深以为然,认为“张大勺”考虑的相当周全。

    厨房的大事儿小情儿解决了,餐厅的人手就更宽绰了。

    像九月底“冰河时代”关张歇业之后,为了酬谢“音乐茶座”的这帮小子几个月来的辛苦。

    洪衍武给这些合同工们补了足足十天的假,每人还多开了一月工资。

    这样,只要等这二三十人一歇好了,直接精神抖擞到餐厅上班就行。

    说白了,跟“音乐茶座”是差不多的工作流程,无非把点饮料换成点菜罢了。

    到时候这些合同工熟悉熟悉环境和各种家伙什在哪儿就行了,几乎直接就能当熟手用。

    另外,水清也一直在抓商店内部干部选拔的事儿,餐厅正副经理的人选大概很快就会有结果。

    这样一来,加上朱震凡和段刚他们俩,餐厅开业的时候,也就有了四个中层干部。
1...433434435436437...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