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大单于高见!汉朝皇帝如此不自量力,竟然敢遥控指挥汉军出战,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啊!正好可以趁机消灭,破关而入,直趋长安!”
“早知道这次可
第三百六十七章 雁门关 将士血
与汉朝或者是西域等其余国家的军事制度不同,匈奴王庭中平时并没有多少常备的军事力量。战时集兵,平日里各归部族,是匈奴人的常态。
男子青壮皆骑射,他们不仅要肩负着出征掠夺资源的任务,更要以自己的勇力保护好部族财产、女人与孩子的安全,跨上战马可以随军出战,归来之后就要牧羊打猎维系生活。这样的生存状态,注定他们不会有健全完整的军事体系,在真正开始强大起来的汉军面前,必然会吃尽苦头。
一直以来,利用骑兵部队的优势对汉朝的边境发动突然袭击,是匈奴人的专利。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使他们把这当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汉军中的骑兵力量,根本就对草原形不成什么威胁。他们的马匹不仅稀少珍贵,而且大多都是些普通的劣马,脚程短,耐力差,怎么能跟奔驰纵横的纯种草原马相比呢
就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素来以此为傲的大单于听到元召统领的一支汉军骑兵在草原上连克致胜,如入无人之境,他心中的怒意可想而知。
“岂有此理!真是可恨……竟敢杀我王庭重臣!我要再调集大军,去把元召碎尸万段,为我八千匈奴勇士报仇,方解心头之恨。”
单于羿稚邪怒气冲冲的发了一顿脾气后,咬牙切齿的就要再发兵马去寻元召决战。接二连三听到的不好消息,使他心底的暴戾情绪开始发作,这个时候如果谁不赶眼色撞到刀口上,下场一定会很倒霉的。
王帐内的五六个部落王加上一众王庭贵戚互相看了看,一时间没有人说话。张中行暗自叹了口气,大单于气恼之下,忘了眼下的局面了。
这次南征,征集起来的十万匈奴骑兵,除了耶律王和左贤王的人马之外,就是这在座的五六个部落王的部众了。他们占据着龙城以南的这片草原地界,把族中的青壮精锐都派了出来,跟随着两王南下汉境,是要想得到极大好处的。
屈射王贺兰屠带走那八千骑兵后,龙城附近现在已经并没有多少兵马了。想要再次征集,那需要时间。在草原北部的那些部落不用考虑,距离太远。而势力最大的浑邪王和休屠王部,都在草原西部,也一时半会儿过不来。离得最近的,也就是右贤王部了,不过也在龙城以北三百里外,如果传令过去,兵马集结后最快的速度也要四五天以后才能赶过来,到那个时候,元召的三千骑兵早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听完张中行的小声提醒,羿稚邪的脸色变了好几变,实际情况果然如此,手头现在无兵可派。可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恶气,经过略微商议后,他马上命令派飞骑以最快的速度分别出发,一是赶往雁门关前线,催促两王马上进攻,速战速决。尤其是如果在战场上发现元召所部的踪影,无论如何要把他们全部杀光,提头来见!
第二道命令是送去给右贤王的,让他迅速集合两万人马赶到龙城,如果前方匈奴骑兵大败汉军的话,这两万人马就一起杀去汉地扩大战果。如果雁门关还是僵持不下,那他们就留在这里,护卫龙城的安全。
出自国师张中行的这个考虑还是很周全的,只不过这需要时间。右贤王的两万人马如果按时赶到的话,最快是在三五天以后,到那个时候,雁门关一线的汉匈较量应该已经分出了胜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当是恰逢其时。
只不过世界上的有些事,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胜负之机,根本就用不了三五天,也许在一夜的功夫就已经决定了。兴盛与衰落的转折点,有许多时候,就只是在一念之间!
其实不用单于羿稚邪的催促,就在王庭的命令刚刚发出的时候,耶律王的大军已经与汉军开战了。
而左贤王部见云中郡一线防守十分严密,暂时找不到战机突破,在与耶律王部互通消息后,改变了战略,决定两路夹击,先共同消灭出动的雁门关守军再说。如此一来,雁门关外李广面临的形势就十分严峻了。
两军开战的第一天,汉军的损失就十分严重。虽然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但一战之下伤亡者就达到了近千人。
令匈奴人感到吃惊的是,汉军这次竟然动用了几万夫役,挖设各种壕沟鹿角战略障碍,采用的是步步推进的方法,牢牢的把匈奴骑兵挡在长达百里的战线上。
这样的战法对于阻挡骑兵队伍,还是很有效果的,汉军只是坚守,匈奴骑兵几次欲求突破,都是无功而返。双
方箭雨如蝗,不仅汉军伤亡众多,匈奴骑兵也有许多中箭者。第一天的作战就成了僵局。
汉军为什么不坚守雁门关而主动向北推进来这儿与匈奴骑兵对峙呢这样的反常不仅令匈奴人感到惊疑,汉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在没有明确主将的战略意图前,也是疑惑不解的。
只不过军令如山,没有人敢去询问老将李广。出于对飞将军素来的威
第三百六十八章 马蹄烈 真如铁
草原之上气候多变,相隔几百里,也许就是不同的天气,更是不同的情景。在草原与汉境的结界处,正寒风刺骨烽火连天。而在草原深处的这片地方,却仍旧是暖阳高照平静祥和。
黄河之水自西部高原而来,流到这里后,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之字形,以丰沛的水量滋润了这片草原。匈奴人自六十多年前大肆扩张以来,这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便成了他们的纵深腹地。
沿着蜿蜒曲折的河岸,一座座匈奴部落的帐篷,聚集在这方圆百里之地。已经枯黄的干草,随风起伏,大量的马匹牛羊牧养在这里。而由于气候温暖,虽是深冬,河水并不上冻,有的地方汹涌,有的地方平缓,在此处拐了一个大弯后,又浩浩荡荡地向东南方向流去。
时间是将近午时,名叫求砂的匈奴少年和许多人一样,正在草原上放牧着牛羊。他今年刚刚十七岁,他和他的部落本来生活在遥远的西北戈壁地带,由于在几年前拥立大单于羿稚邪有功,他们这几个部落的王爷们被单于可汗信任,准许他们迁徙到这边来,也算是一种恩赐了。
草原上的男子生来就是战士,自从懂事时候起,就开始跨上马背,练习射箭,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骑兵,开始进行他们为了生存而东征西讨的生活。
附近几个部族中的男子这次都大部分随军出征了,只有一少部分留了下来,负责保护这片地区的安全和他们的财产、妇孺、老人。
求砂的马上功夫其实也已经非常熟练,他很想要随军去征战,但这次没有得到机会。那些能征惯战的精锐骑兵就足够了,他这样年纪的,还需要再等两年。
留守的日子,除了狩猎便是放牧,有些单调而无聊。每当想起部族中的战士说起过的那些骑兵冲锋的情形,这匈奴少年的心中便涌起一种激动,他也很想去尝尝那种杀戮和鲜血的滋味。
匈奴人血液中的狼性,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弱肉强食是天然法则,强者就应该得到一切,弱者就活该被欺凌。虽然不敢说全部人都是这样想,但大部分却是认同的。起码现在的求砂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太阳晒在身上很暖和,他躺在一处高坡的南边,懒洋洋的看着远处的牛羊,在漫无目的的想着一些事情。天空中有云彩飘过,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十几里外的那些部族帐篷进出的人影依稀可见。远近都显得很平静,也许该到了回去吃午饭的时间了吧匈奴少年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就想去招呼起牛羊,赶着回家。
忽然,顺着风吹来的方向,他好像听到了隐约的呼喊。不禁心中一愣,抬头朝着喊声传来的方向看去时,却见到有两三匹战马奔驰如飞,在平阔的草原上,正向这边跑来。
求砂的眼神很好,还隔着很远的距离,他就认出来了,马上的几个人非常熟悉,正是留守部族的匈奴骑兵们。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慌张地从远处跑来,这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几个匈奴骑兵打马如飞,神情之间带了惊慌之色,几乎是没命地向部落方向逃跑。从附近经过时,其中的一个人好像是发现了站在半坡上张望的少年,朝他大声喊了一句,然后根本就来不及停住,继续大声叫喊着跑了过去。
求砂并没有听清楚他朝自己喊的是什么,有些疑惑地转了转脑袋。不过随后听到他们跑远些叫喊的内容,他大吃了一惊。
“……汉军入侵!准备迎敌……汉军入侵!快啊!他们马上就到啦……!”
如果不是听的明白清楚,他几乎就要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这怎么可能汉军?汉军怎么能跑到这儿来!
求砂虽然还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与汉军打过交道。但他听部族中的匈奴骑兵无数次的描绘过战争的情形,汉朝的士兵很软弱,从来就不是匈奴勇士的对手。更何况他们缺少马匹,根本就跑不了这么远的路。
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求砂拉过了自己的马匹爬了上去,转过那半面草坡来到西面方向,抬头向远方望去。
晴朗的天空下,忽然就起了风,吹的一些枯草杂木到处乱飞。好像是从遥远的天边而来,在他视力所及的地方,有一片黑色的云层坠落了地面,就那样席卷着一切,越来越近,显出了身形!
求砂的脸在一霎间就变得没有了血色。他虽然年少经历的事情少,但这样万马奔腾的场面是不会看错的。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是赶快逃跑,还是赶紧找地方躲藏起来?时间已经容不得他再犹豫,因为那片黑色云层来的速度非常,就在这片刻的功夫,耳边已经可以听到马蹄踏碎草地响起的轰鸣。
匈奴少年很果断的翻身下马,已经顾不得再去理会他的牛羊。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高坡的顶端,隐身在了一片长草中间,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那个方向的动静,心跳的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似得。他接下来看到的全部情形,必将成为余生的噩梦!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诛敌寇 传大捷
十万铁骑南下后,在河套牧场留守的匈奴骑兵,能战之士总共加起来也不到几百人,面对着汹涌而来的黑鹰军铁骑,他们脸色变得惨白。但却没有人后退,因为后面就是他们的家族和财产。
曾几何时,这样的局面在汉朝的土地上屡屡上演。无数人的生命和家园毁在匈奴骑兵的马蹄下,而今,他们也终于要品尝到相同的苦果。
自从进入草原之后,黑鹰军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接到了命令,在作战目标达成之前,凡是阻挡马蹄前行的敌人,一律摧毁之!
开始发起冲锋的黑鹰军看到了匈奴营地前匆忙出战的骑兵后,担任前锋的曹襄在冰冷的面甲之下冷冷的笑了。胜利的果实马上就要到手,这个时候终于可以酣畅淋漓的战斗了。
没有什么意外的奇迹,更不会有草原之神来进行护佑。死亡来得如此彻底,在这两万真正的铁甲骑兵面前,匈奴人根本就无力抵挡。几乎是平趟而过摧枯拉朽,黑鹰军连素来进行先行打击的九臂连环弩都没有用,直接万骑纵踏,汉刀锋芒之下,没有人能够存活。
匈奴人即便是进行了拼死的抵抗,也只能是死的更快。宝剑经过长时间磨砺之后的锋芒,乍一出鞘,可谓光华夺目当者披靡!黑鹰军跨上战马放下面甲后,就化身成这样的利剑。匈奴人仅有的武装力量很快就被消灭干净,然后卫青下令分兵,七个校尉分别带队在黄河以南的这片平阔草原上,开始进行拉网式的无情大驱逐。
不得不说,匈奴人是幸运的,黑鹰将士不是残暴的匈奴骑兵。只要肯听从命令,迅速撤离的,都得以保全了性命。但想要顽强抵抗者,黑鹰军自然也是冷酷无情的对待,任凭你是再厉害的身手,刀锋与弩箭之下,鲜血绽放在草原上,生命消逝在枯草间……!
面对更强者,俯首顺从,这是人类的本性,这一点,不分匈奴人、汉人还是西域人。那些明知必死还要去抵抗的必定是极少数,在危及到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选择活命才是最主要的方式。
于是,在手持刀弩的黑鹰军虎视眈眈威逼下,清除命令得到了迅速执行。所有匈奴人被勒令只准携带随身物品,从黄河浅滩处北渡,然后不准回头,一直北去。
成群结队的匈奴人老幼妇孺参差不齐,被赶出帐篷,在来回奔驰的马上汉军厉声催促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踏上屈辱的行程,不要说牛羊马匹等部族财产了,就连栖身的帐篷,都没有得到允许收拾。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被孤身驱赶上路,在这严寒天气里,有多少人能够活着走到下一处部落聚集地,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只不过,这些事并不在卫青和黑鹰军的考虑范围之内。战争本来就是铁血而残酷的,相比较起匈奴骑兵每次入侵汉地后肆无忌惮的杀戮,黑鹰军这样做,已经称得上是王者之师了。
黑鹰军骑士们面色冷峻,刀如寒冰,对于“勿使匈奴一人留在河套草原”这样的将令,执行的细致而彻底。沿着黄河纵深百里的这片地区,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已经被全部清理了一遍。成千上万的匈奴人被驱逐,只留下遍地的牛羊和一片片空荡荡的帐篷。当然也有许多想要抵抗的,但那只是小规模的战斗,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正感觉还没有施展开身手的黑鹰军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负隅顽抗的匈奴人,下场都凄惨无比。
在暂时的中军停驻地,得到各领军校尉派人送来的通报后,卫青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头一直紧绷的弦儿放松了下来。胜利来的如此容易,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本来在他的预想中,就算在这几百里的突袭路上没有遇到匈奴骑兵的阻拦,到达这儿后,应该还有一场激烈的战斗的。河套草原,作为匈奴人的冬季牧场,如此重要的地方,必定有重兵防卫才对。然而,未曾想到的是,匈奴人竟然如此松懈,只留了几百骑兵在此防守,两万大军突至,手到擒来,一举成功!
卫青严肃的脸上露出笑容,随军司马、各部将亲兵侍从等也都人人喜动颜色。天大的奇功已经完成了一半儿,河套草原眼看握在汉家战士掌中,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现在就看下一步的行止了,究竟能不能以竟全功,随后的行动至关重要。
“卫将军,大军行动如此迅速,不仅作战勇敢,收拾局面也这么干净利落,大功将成,足见将军平日的训练有素。赵某佩服!”
随军司马赵食其心悦诚服,他虽然比卫青大了十多岁,又是当今天子所钦派,但此刻脸上神色恭敬,拱手先行道贺。
<
br />
卫青是个严谨细致的人,经过在建章宫中的岁月洗礼和这两年军中的熏陶,他早已经不是那个单纯的骑奴出身侍卫了。一些事故人情也早已看的透彻。他对皇帝陛下派来的这位随军司马一直非常客气,有什么事都会提前与他通气,绝对不会自专。
“此次黑鹰军能顺利到达这里,全凭天子信任和所有将士们的勇敢。这当中自然也包含了赵司
第三百七十章 惊单于 英雄色
赞曰:
山河辽阔,草原碧落、万里澄澈。
玄甲雕鞍驰射,孤鸿掠影,勒石铭刻。
草木焉能瘦马,怅英雄豪杰!
放眼看、千岭衔霞,暮落胡天似啼血。
梅花误作黄昏雪,倩谁知、傲骨超奇绝。
凋零不肯争艳,犹不怕,朔风凌冽。
袖底烟云,半壶烈酒寄托明月。
且任我、纵横叱咤,捷报传宫阙!
当草原上的朝阳又一次升起来的时候,燃烧了大半夜的战火,终于渐渐的熄灭。元召立马在龙城最高处,听着麾下将士们的欢呼声,他的脸上露出平淡的神色。他此刻所想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即将迎来的更大挑战。这次虽然突袭龙城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但并没有捉到匈奴单于羿稚邪,接下来黑鹰军将要迎接的,必然是匈奴人疯狂的反扑,如果不做好万全的应战准备,恐怕很难抵挡得住。
龙城其实不是一座城,起码不是汉人眼中的那种雄城,如果确实要称呼它为城的话,那只能说是一座帐篷连成的城池。
虽然也有几处零星的建筑,但那只是用来供单于可汗和贵族们祭天所用的,连绵不绝的,还是匈奴人用来所居住的帐篷,高大宽敞成百上千,成为一处重要的匈奴人聚集居住地。不过现在眼前所见,这些帐篷已经被焚毁了一大半,夜来大火过后,只留袅袅青烟,飘荡在空气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