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似乎是心有所感,元召探手入怀,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这是梵雪楼的少女特意请高手匠人制作的,一模一样的两支。在他离开长安的时候,她亲手放在他的怀中,深藏着她的情意和嘱托。上好的玉质触手细腻生暖,似乎还带着当初那双柔夷的温度。

    深入草原上的黑鹰军游骑,已经带回来了匈奴骑兵大举出动的消息,是该好好的打一仗了。从此以后让这些匈奴人知道,汉军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只会偷袭,面对面的交锋,他们也不是对手!

    北方的天空下,战马踏起的征尘在空中形成了大片的黑云。半日之后,敌军将至。在这段时间里,按照元召的吩咐,黑鹰军将士们开始了大战前的准备。三千黑鹰骑士们即将在这儿组成钢铁长城,让所有想经过的匈奴骑兵粉身碎骨。

    元召立马沙丘,风动黑色披襟,猎猎作响。看着眼前即将染血的沙场,苍茫辽阔。他横笛于胸前,激昂的曲调带了苍凉之意,穿透塞上之风。平沙落雁,兵锋将发!

    龙城之南,黄河岸边,把新征服的河套草原远远的抛在了身后,卫青统帅两万得胜之师正马不停蹄的南下雁门关。如一把淬锋的钢刀,他们即将在十万匈奴骑兵的背后发起致命的突袭……!

    而此刻的雁门关前,激战正酣。万马冲阵,箭如飞蝗,拼死抵抗,血流成河……。

    老将军李广亲自披挂上阵,神箭重现当年锋芒,死在他箭下的匈奴人马无数。大批的汉家儿郎也在匈奴骑兵飞奔齐射中死去,盾牌与铠甲上箭矢如芒刺,呐喊厮杀之声惊天动地。匈奴人一次次的冲锋




第三百七十四章 刀藏笑 袖底花
    世上人,自有多情所在。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惊鸿一瞥发现至美,然后为之痴狂,不能自拔。这原本也算不得什么坏事。

    李延年这几年在宫中内外行走,见过的美貌女子也有不少。但他素来自负才华,眼界清高,那些胭脂俗粉,能入心者却无有一人。

    未曾想,今日在明月楼头,一见灵芝就怦然心动,为她清丽容颜所折服。及至听到她用玉笛吹奏出的委婉悠扬之音,更是大有知音之感。如此善于韵律打动人心的女子,可遇不可求。

    因此,在听到江都王刘非的提议后,李延年自然是欣喜难耐,对这位新近结识的王爷好感度直线上升。又听他说肯帮忙玉成,李延年觉得,江都王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了!

    他心中并不认为在这儿当面提出此事有什么不妥,且不说对方只不过是商贾之家的身份,也不说江都王亲自说合,只凭着李家新近崛起的声望和自己的才华,世间任何女子当皆可手到擒来。

    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李延年满怀信心的安稳而坐,嘴角带着自信的笑意,眼睛似有似无的瞥向那名叫灵芝的少女方向,想着带回家后怎生的好好调教,到时候一定把她培养成为色艺无双的绝代佳人。

    然而,他预想的情形没有出现,在江都王刘非说出那句话后,明显感觉到宴席间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有许



第三百七十五章 当年少 在天涯
    李陵和陆浚其实非常想跟对面的人打一架。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才不管什么王爷贵人呢。不要说背后还有元召的支持,就只为了替灵芝姐出口气,也要揍那几个出言不逊的家伙一顿。不过,他们终究没能如愿。

    季英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在明月楼。苏夫人和苏灵芝在元召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别人也许不清楚,但对于手眼通天的季家了说,早已经了解的一清二楚。

    据说元召最开始出现,就是被苏夫人带回长安来的。梵雪楼,可以说就是他的家。当初就因为流云帮的人劫持了苏灵芝,而招致了这个天下第一大帮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知道这其中底细的人,从来不敢去无故招惹梵雪楼。

    今天苏夫人、灵芝和两个孩子来明月楼做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季家都不能让她们受到一点儿怠慢。所以,即便明知道由此可能会得罪江都王一边的势力,但季英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她们的前面。

    河东季氏,轻生死笑傲王侯,从季布一脉相承,想当年季氏兄弟侠烈无双,就连汉高祖刘邦都差点死在季布刀下,何况得罪一个江都王呢!这个世界都是凭实力说话的,就算过后被迁怒,也要好好掂量掂量季家的分量。

    人的性格有时候往往会决定事情的走向。如果这件事到此为止,也许就不会引起后面的巨大波澜,更不会改变许多微妙的关系。但世间没有如果,该发生的终究还发生,有些人的命运也许早就注定,逃避不了。

    江都王刘非从来就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更是一个心胸狭窄牢记仇恨的人。所以,对季家的表态,他马上就想翻脸。然而,大汉太子刘琚的到来,暂时延缓了矛盾的激发。

    虽然刘琚这位太子在某些汉室宗亲眼中仍旧有被轻视的成分,但在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看来,他流传于未央宫外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自小聪慧勤奋好学,尤其是这一次又随军东征,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畏风险,平定抚远,亲自献俘归来,更是为他加分儿不少。

    太子者,一国之储君。刘琚虽然年轻, 并不知闻朝廷大事,但他的身份在那儿摆着,自然不容得轻视。宾客众人俱肃立,季英领着季家的昆仲子弟下明月楼迎接。

    不一会儿功夫,在几十名东宫侍卫的簇拥下,身穿紫色貂裘的刘琚走了进来。他的个头儿并不高,在诸人目光的注视下,态度和蔼,随着季英的引领,一路登上楼梯来至二楼,鹤发童颜的季心早已经亲自在楼梯口笑眯眯的迎候。

    经过这一次漂洋过海远征的经历,刘琚明显成熟了许多。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少年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有几次最重要的蜕变。而刘琚的蜕变,就发生在东征途中他亲眼所见的刀兵激烈、荣辱兴衰、雄心与壮志,残酷与荣耀……。

    当从寒冷的辽东回到建章宫,重新偎依在卫夫人身边,向她夸耀般的讲起自己这两个月的经历,所知、所见、所闻、所感。看到这位即将母仪天下的女子眼中的惊喜和欣慰时,他心中的某些信念,便更加的坚定起来。

    如果未来的路,注定要当一位君王的话。那刘琚希望做一个仁德的君王。如同他最仰慕的汉文皇帝那样,能够始终秉承善政,在身后留下一个“仁”字的评价,那他就自觉无愧于许多人对自己的厚望了。

    “其实想做一个既轻松又赢得好名声的皇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不折腾就行了!你啊,赶上了好时候,这些劳心劳力的事,我们伟大的皇帝陛下这一生自然都会料理好的。只要好好的按照你心里所想的去做,按步就班的等到时机成熟,一个太平帝王的位子,早已经在等着你了……。”

    “元哥儿,我怕到时候做不好……。”

    “怕什么好好想想你现在拥有的基础,再想想即将得到的臂助……呵呵,去翻翻史书,比较一下,还有比你条件更好的太子吗”

    “……那么,元哥儿,你会一直站在我身边吗”

    “放心。不管是为了什么,我既然选择了支持你,就绝对不会改变的……!”

    想起在海上的那些日子,他和元召闲聊时说过的那些话,刘琚心中感到无比的安稳。 回来之后他果然好好的想了想自己的基础,心中更安稳了。

    明月楼上,太子刘琚向季心恭贺之后奉上贺礼,自然是极其丰厚,尤其是一双从辽东带回来的玉璧更是名贵。季心大喜,他倒不是因为贪恋礼物,而是难得太子有这份尊老之心,令人欣慰。

    <

    br />

    互相寒暄礼毕,季心恭请太子入席饮杯水酒。刘琚应允,却先不落座,而是迈步走到一边,满脸早已经带了欢欣之色,躬身施礼。

    “苏姨,灵芝姐,一向安好!自辽东回来这几天,我实在是太忙了,因此还没有来得及去梵雪楼探望,不想竟然在这儿遇到,真是令人高兴。呵呵!”

    &nb



第三百七十六章 千机变 无敌杀
    赞曰:

    射月追霞,都付与、草原深处。

    且看那、北疆雄阔,长城威武。

    敌虏铩羽黄河畔,汉军于此败匈奴。

    直教人、豪情壮志生,凌云负。

    千骑发,势如虎。刀兵烈,扩疆土。

    宜将乘勇去,旌旗拥万夫。

    一腔热血染战袍,所向披靡随风舞。

    战龙城,锦绣话史书,传千古!

    汉匈大战在雁门关外爆发之后,从北疆至长安的快马飞骑相望于道,就一直没有停过,以便随时把最新的军情急报传递回朝廷。

    最新的一封战报,来自两个时辰之前,太子刘琚在临出宫前听闻了这个消息。这次八百里红翎信使送来的,其实有两封。一件来自雁门关,一件来自草原。

    雁门关激战正酣,杀场惨烈,形势危急。在匈奴骑兵发狂般的进攻下,汉军将士死伤无数。就连飞将军李广也被流矢所伤,裹疮而战。可以说能够坚持这好几天时间而未使得匈奴人马蹄前进一步,雁门关汉军是全凭着一种信念在坚持。那就是,他们多把匈奴骑兵拖住一会儿,胜利的战果就会越大。

    他们血肉与生命的付出是绝对值得的,因为雁门关将士的付出,胜利的捷报终于传来!这就是几乎在同一时间送达未央宫内的另一个消息了。

    黑鹰军两路大捷!取河套,袭龙城,深入草原,势如破竹……!

    这份战报一到尚书台执守处,待的看清楚内容,几位侍中、郎中简直就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兴奋的手舞足蹈,别的什么杂务都顾不得了,先放到一边,马上过长秋门,来到皇帝刘彻正在批阅奏章的宣室阁,禀报此事。

    听到这样重大的消息,皇帝陛下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就从座位上蹦起来了,带翻了御案,乱七八糟的东西撒了一地也不管了,激动的接过已经拆封的红翎急报,双手微微颤抖着一目十行看完之后,不由得心中大喜过望。

    八十年恩怨,无数汉家将士的血仇,大汉历代公主和亲的屈辱,几位先皇帝和天下臣民的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今日终于在汉匈战争中扳回一局,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虽然是皇帝一直的期盼,但当他真正实现的时候,却仍旧不敢相信。

    刚刚要出宫的太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听闻这个消息的,他心中的振奋可想而知。带着这样巨大的喜悦来到明月楼,本来是想要给季心拜寿之后就马上赶回去,好了解更详细情况的。却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当众以轻蔑的语气说元召的坏话,他心中怒极,立即出言驳斥。等到说完抬头去看时,才发现那边的一群人中,江都王刘非这个皇叔赫然在内。

    别的人包括李延年,刘琚并不认识。但江都王他还是熟悉的,毕竟在宫中见过几次,此时既然看到了,再不打招呼就说不过去了。不过,面对太子的主动寒暄,江都王并不买账,他依然神色冷淡,点了点头,就算还礼了。

    江都王这就是故意的,毕竟是私下的场合,不是在朝廷和国家大典上,就算是不给他这个太子面子,他也不敢有什么不满。即便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料想他也不会为了这点儿小事而怎么样。

    不过刘琚现在并没有心思和这位心怀不轨的皇叔计较什么,听到外面传来的欢呼之声时,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心中高兴。舅舅卫青和元召取得这样的大胜,让他把一切都抛在了脑后。长安民众也终于都知道了北疆大捷的消息,各种庆贺的活动开始了。

    已经九十岁的季心,犹如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进酒三杯,与座上宾客互相道贺,哈哈大笑。人虽老矣,雄心犹在,虽然已经不能上马杀敌,但一片拳拳赤诚报国之意,已然涕泪纵横,不能自已,坐中客多感怀泣下。

    江都王刘非与李延年对视一眼,暗自怀恨。在这样的气氛中,自然不适宜再继续刚才的争执,不过他们并不甘心,耳边听着席间人在热烈的议论赞颂黑鹰军将士和元召的功绩,再看到太子刘琚和那苏家母女在那边兴高采烈,江都王眼中寒光一闪,一缕杀机在心中浮现……。

    欢腾的情绪,不仅仅是在明月楼中,也不仅仅是在长安城内。对匈奴作战,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对于皇帝和朝廷来说,自然是

    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北疆大捷的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到处传播,从长安三县向外扩散,直至天下各郡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欢呼雀跃的庆贺。

    这样对匈奴国战的胜利,意义非同小可,它不是普通的一场战争胜利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最好手段。它标志着大汉朝经过八十年的发展,聚集起来的强盛国力,终于可以与北方宿敌一战,而且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战



第三百七十七章 决生死 飞戎甲
    神州大地上,纵观千年史书,经典战役数不胜数。一场战争的胜利,有的时候来自于将帅的临机决断,抓住瞬息即逝的战机而取得。而大多数时候,则来自于周密的策划,在战斗开始之前,已经把胜负之机握在了手中。

    元召是人不是神,在草原深处,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他之所以凭着三千黑鹰军就敢横断龙城,狙击匈奴骑兵,是因为经过推演和布置后,自信有着极大胜算的。

    就在元召袭取龙城后这短短两三天的时间里,后续的运送辎重已经到达。这是借助了燕北聂家的庞大运输力量。河南战役,这么重要的一次汉匈决战,没有后备支持怎么能行呢。

    不论是征伐辽东还是兵进草原,聂家都动员了全部所能影响的力量,给予了黑鹰军最大的臂助。此事与利益无关,与功名无关,这是聂壹对元召的肝胆相照。当然,元召也绝对不会让聂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吃亏。

    黑鹰军一路的逐杀,使得草原东南部这一带已经暂时不见匈奴人的踪影,他们都远避黄河以北,这就为后面运送辎重的队伍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从内地通过运河船队转运到燕地的各种物资,由聂家的马车队伍随后紧跟黑鹰军将士行军路线,送至此处。

    站在元召身后的聂家大少爷聂生心情异常激动。他预感到今天有可能会亲眼目睹一场大场面了。如果由自己亲自押送来的作战物资在这场大战中发挥作用的话,那就太值得夸耀了。

    马车队伍里的那些东西他并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聂生虽然满心好奇,却不会去问。不仅是他,所有人都严守聂壹定下的规矩,对于事关黑鹰军中机密之事,不许探究一字。不过,这并不妨碍聂生和许多人一样,对黑鹰军必胜怀有极大的信心。

    聂生自告奋勇的帮助黑鹰军骑士们布置好了战场之后,就遵照将军令带领着大家躲到了后面龙城之内安全的地方去了。他们满怀激动的等待着,屏息凝气目不转睛,风雷激荡的铁血时刻即将到来!

    接受了匈奴单于羿稚邪亲手赐予金刀的右贤王,也就意味着领受了必胜的使命,而且他必须胜利!胜则金刀加身,荣耀无极,败则无退身之地,当以此刀自裁谢罪!

    右贤王从来没有考虑过败兵的后果,那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三万铁骑在手,当纵横草原无敌,区区汉朝来的孤军一旅,岂堪一击!

    在许多未曾与匈奴人真正交过手的汉朝将军眼中,也许他们认为,这些野蛮的家伙只会横冲直撞的冲锋掠阵,凭借着马力和勇力取胜。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匈奴人这么多年来能够叱诧风云横扫周边诸国,自然有值得令人敬畏的作战手段。

    狼群之所以能够称霸草原,坚忍残暴只是它们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就是狡诈多疑。而这些也恰恰如同匈奴人的性格。

    右贤王从跨上马背开始,就陆陆续续地派出大批的精悍游骑去收集消息,在行军途中,根据传回来的信息进行作战前的评估。所有探听收集来的情报都表明,汉军突袭攻占龙城之后,并没有立即撤离,反而大摇大摆的驻扎在那里,看这架势,是要把黄河两岸这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都据为己有啊!

    这样的消息,让右贤王放心的同时又不禁暗自冷笑。这些汉人真是愚蠢啊!真的以为取得了一两次偷袭的胜利,就能攻占草原上的地方啦这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1...130131132133134...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