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李广大惊,这才知道计划失败,匈奴北撤。那还在这儿埋伏个什么劲儿啊!
当下已经来不及详细询问,他一面令全军准备追击,另一面单独拨出五千精骑,命副将张晋率领,火速随同卫青等人,先行北上去接应支援。
这一来一回,就接近两三个时辰,元召和公主现在怎么样了呢
长安来的人,没有人留下来休息,三百多人换过了马匹,又继续随着大队返回了。
卫青、曹襄、谢九、崔弘、苏建……所有人现在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没事的,他们会没事的!凭着那份刀斩左贤王的本事,小侯爷一定可以平安脱身的。
可是,顶着北风雷鸣,纵马驰骋,一直到他们从匈奴人手中逃脱的地方,一路上并没有见到任何人的踪影,只有无数马蹄践踏的痕迹。
就在所有人心头沉甸甸,有了许多不好预想的时候,雷声大作中,忽然感受到了东南方向大地传来的震动轰鸣!
战马都有些受惊,在不安的嘶鸣。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那个方向发生了什么变故。
“快看!有火光起来了!”眼尖的崔弘立在马上,大声叫了起来。
“难道是小侯爷……快!全军转向,立即去那边看个究竟。”
喝令声中,焦急心切的崔弘早已一马当先,五千余骑纷纷跟上,疾驰而去……。
峡谷中的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崖顶上的少女睡得并不踏实,朦胧中似乎总是听得有惨叫声从下面传来。
然而,每当她睁开眼睛,看到那个盘膝而坐在火堆旁的身影时,心中就又安宁了许多。
少年的身量还未长成,其实并不高。火光掩映中,投射出的影子却很宽阔,仿佛一层巨大的保护膜,把她严严实实的包裹在了里面。
素汐忍不住伸出手,穿过虚无,抓住他衣襟的一角,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这样的感觉让她心底无比踏实。
“千里之外,群山之中,自己竟然会在这样的地方,和他共同过夜。好奇怪呀!这是在长安那座宫城里,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梦境吗如果是这样子的陪伴……那么黑夜再长一点儿也没关系了。”
她半眯着眼睛,看着跳跃的火花和闭目养神的少年,困意再度涌上来时,嘴角带着满足的笑靥,终于又渐渐睡去了。
元召没有发觉身后少女的小动作和微妙
第一百四十七章 长城内外 是我故乡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奇谋密计可以成功,也有许多经典战役可以一战扭转形势,决定结局。
但也有许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笑柄。马邑之围就是如此,汉匈两方没有赢家。
匈奴人留下了一地狼藉和烈火尸骸,早已远遁回大漠。三十余万汉军只得暂时留在雁门一线,等候朝廷的命令。
五位将军神色怏怏,都没有什么笑模样。尤其是大行令王恢,心情更是复杂。
虽然汉军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曾经对此次行动寄予厚望的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没有人能够预知。
看着情绪低落的王恢,韩安国叹了口气。他本来是反对这次计划的大臣之一,当时还为了这件事与王恢在皇帝面前廷辩过一番。但他的老成持重之言没有被采纳,急于求成的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王恢的提议。
但他是眼光长远的人,从来不做落井下石的事,事情既然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口出抱怨之言是一点用都没有的。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尽量调派军队,做好边境各处的布防,以防止匈奴人再杀个回马枪。
皇帝的旨意来的很快,奉旨前来军前的,正是大汉廷尉张汤。
当五军将军连同雁门守将以及偏副将三四十人一起躬身,听完了那道措辞严厉的天子圣谕后,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皇帝刘彻的盛怒。
如果事前的排查做的再详细一点,军情传递再做的保密一些,也许,漏洞就会减少许多吧!但现在除了自责,一切都已毫无意义。
神色冰冷的这位钦差大臣传达完旨意,并没有对这些武将多说什么废话,只是拱了拱手,请他们自便。
被留下来的是大行令王恢,有旨意,单独问话。
其余的人并没有走,在没有知道这件事最终的处理决定之前,没有人会放得下心来。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王恢就出来了,只不过他不是自己出来的,而是被几个军士抬出来的,血染征袍,已经自刎而亡!
大行令王恢以首谋马邑之事,鼓动朝廷发天下兵马数十万,劳师远征,疲敝无功。且怯懦不前,纵单于逃逸,天下失望,其罪当诛也!这就是他的罪名……。
看着那具尸体,所有同僚无不心下戚戚,替他惋惜。所谓兔死狐悲,人与类同。不久前还并肩作战的同袍,转眼间已奔赴黄泉,早知如此,还不如死在匈奴人的马蹄下呢。
只见随后跟着走出来的张汤满脸倨傲,神色不屑,吩咐手下人把王恢尸体用毡席卷了,去载于车后,以待回长安复命。
“屯官将军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为何就此逼迫其自裁?岂不令军心不服!”
不顾韩安国对他连使眼色,耿直的老将李广终究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愤懑。
张汤本是律令小吏出身,凭着对大汉政令律法的熟悉和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的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上。他尊崇的前人是韩非子与商君,主张以严酷的法令来加强百姓的顺从,因此,此人除了对皇权效忠,别的大臣与同僚们很少有能入他的眼底之人。
尤其是这些军中武将们,更是他打击的对象,一旦有把柄被他抓住,那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因为,精通本朝掌故的张汤深深的知道,从开国至今,历代天子最忌惮的不是当朝理政的文官们,而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今天,他按照皇帝的意思来逼死王恢,一点儿心里负担都没有。本朝杀的武将还少吗汉初死在高祖与吕后手中的那些威名远震的大将军们就不用说了,就说十几年前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吧,兵出细柳营,席卷天下,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可是一旦进了廷尉府,还不是就只剩了死路一条?
至于眼前的这几个将军,他还真没放在眼里。那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的韩安国他都不加理睬,更不用说你个未央宫看大门儿的老李了!
“哼!怎么?你李广要造反吗区区一介武夫,也敢质疑皇命?”
张汤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横眉冷对,不假一点儿词色。
李广闻言大怒,多日郁积于心的闷气就想发作出来。早有身后左右两人把他死死拉住,却是程不识与韩安国。
“李将军,大局为重!莫要轻违圣意啊。”
“不可冲动,且稍忍耐……!”
李广抖了抖手,满脸怒气,低了头不再言语。其余众人也分列在旁尽皆沉默。
张汤见他们如此,倒是觉得没了什么意思。他本来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抖抖威风的,虽然杀不得这素日看不顺眼的李广,借机挫挫他的威风也是好的。见下面再无人吭声,一甩袍袖,自领人向内而去。
“还有那个北地的商人,抓到了没有?给我好好的审问一番,这次泄露军情说不定就与此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听说聂家却是此地的豪门,嗯,把罪证弄得扎实些,最好是能抄家灭族的……也好抄没些家产,补贴耗费的军用,替圣上分担忧虑,做臣子的又如何能不尽些心思呢……呵呵!”
“是是是!大人忠心,可彰日月!放心吧,已经抓到了,不怕他不开口……。”
低声谋划着,一行人逐渐远去了。
当下众将忍气吞声,各自整顿人马,第二天一早,按照朝廷指令,抽调兵马分别补充到了雁门、云中、代郡、上谷等最前线边郡,剩余人等开始分兵回各自原先驻地不提。
且说此时的右北平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刚刚巡城完毕的年轻偏将关喜,心急火燎的如同火烧屁股的猴子,飞马来到将军府,马都没顾的栓好,就跑了进去。
在四处巡守的羽林军守卫见此也只是笑了笑,并不阻拦,任他径直进去。经过共同守城的那一日,他们已经都很熟悉。何况,大家心知肚明,这小子八成又是来求小侯爷的。
而事实正是如此,自从公主车驾那日回到右北平,从羽林军将士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喜目瞪口呆的听完了那些传奇开始,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年轻小将心中就暗自下定了一个决心,那位从长安来的长乐侯必将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追随在他身边!
这三四天来,他是一有空就粘在元召身边的,殷勤伺候,小心察言
第一百四十八章 恩仇快意 率性慷慨
眼见右北平高大的城墙就在眼前,前军校尉张禹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身后的三千兵马也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本来这次的行动失利就让每个人都感到窝囊,偏偏又摊上这么个差事。
张禹扭头瞅了瞅那辆廷尉大人的马车,军令难违,将军让他们护送廷尉府的这帮人先行回来,从雁门关至此,短短大半日行程,却生了一肚子的闷气。
这帮大爷太难伺候了!都是在京城整人整惯了的手,挑三拣四,嫌七数八的。不是嫌行军速度太快,他们跟的吃力,就是呵斥军士们纵马扬起的沙尘眯了大人的眼,说什么打匈奴人不见出力,这会儿倒跑得快。一路上叽叽歪歪的,好不令人心烦!
可是,心里再不爽也得忍着啊!没办法,惹不起。没看到主将王恢的尸体还在车后面载着吗!
现在总算到了,送到城里,完成了军令,就赶快离这帮瘟神远一点儿,哎他妈从哪儿来滚哪儿去!
张禹在心里暗自咒骂着,却见那辆马车的车帘掀开,露出廷尉张汤那张阴沉的脸,四下张望打量,想是在查看这右北平的地理形势。
北国的春天终于渐渐来到,今日天气很暖,近午的阳光,微微有些刺眼。从此处看过去,北门城边,有几个守城士卒正在向一个只着青衫的身影行军礼。
稍微的疑惑过后,好似忽然想到了什么,名叫张禹的校尉,心咚咚地跳了起来,莫名感到一阵激动。
难道……此人就是那位传说中只是少年的长乐侯吗
随着离城门越来越近,逐渐看得清楚起来,那人果然只是个青衫少年。只见他挥手让守城军士闪到了一边,自己站在城门洞正中,平静的看着走到近前的这队人马。
身后的骑兵队伍里一阵兴奋的骚动,有许多人已经猜到了那人的身份,最近几天,那个名字在军中已经成了一个传奇。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空中,军伍之中最重的就是英雄。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热血与杀戮,睥睨与豪情!
张禹向身后的部众打个手势,早已率先跳下马来,步行而前时,眼中有崇敬的光芒。这种情怀与身份地位无关,只关乎杀场风尘,血与火,刀与箭。
名叫元召的少年笑的很真诚,对于这些常年浴血在最前线的兵士,无论是谁,他都怀有一份深深的敬意。
在满怀激动的对长乐侯见过礼后,元召大略问了几句前方的情况,听到大军随后就会赶回来,他点了点头。
“既然已经回到右北平,那李将军交给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一路辛苦,张校尉如果累了,就先带兄弟们回营休息吧。”
张禹微微一愣,他还想着在这位小侯爷身边好好亲近亲近呢,天色还早,倒是不急着回营。
正要开口说话时,却见元召对他带有深意的笑了笑,然后错过脸去,迎上从车厢里探头出来那人的阴冷目光,嘴角略过一抹带了嘲讽的意味。
“元召,你不好好在利安公主驻毕处护驾,到处乱跑什么!这边陲重地是你到处游玩儿的地方么”
张汤从来就没把这个小小长乐侯看在眼里,在他看来,元召不过就是仗着碰巧给窦太后治好了眼睛,白白捡了个闲散侯爷而已。这样一个无职无权的野孩子,在他口中,也不过就如同训斥一个普通小吏无二。
张汤言语间这么不客气,不仅让闻讯赶来的关喜等守军大为不满,也让护送他们回来的张禹部众更是心中不快,只不过他们身份低微,不敢对这位朝廷九卿之首的大员无礼罢了。
“聂壹何罪?”
元召收敛了笑容,冷冷问道。对于此类酷吏型官员,他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一句废话都不想与之多说。
张汤轻蔑的瞥了站在城门口的少年一眼,冷哼了一声。
“哼!事涉军国大事,岂是你黄口小儿所能探询的!还不闪在一旁,休的挡了道路!”
张汤自长安而来时,随扈的廷尉府长史侍从之类的也有四五十人之众,此时看到自家大人有些动怒,这么好的表现机会,那还不得好好抓住了!
“小子,赶快闪开,少管闲事啊!”
“呵呵!在长安有人护着你,在这儿……别自找苦头吃!”
“上次赵长史就是他害得!大人,说不定这小子也是匈奴奸细啊……!”
“把他也抓起来吧!好好审审,为什么替那个通敌的商人出头!”
七嘴八舌,群情汹汹!大有把面前之人立即捆绑起来之势。
也不怪他们如此猖狂,原因其来有之。大汉沿袭秦制,皇权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这其中,作为御用的一把利刃,廷尉府为皇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得到了皇帝的宠信重用。
从高祖吕后时的侯封到文景二帝时的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一直到张汤,数任大汉廷尉皆是严酷无情之辈,严峻律法,苛待王侯,死在他们手里的刘姓宗室王都有好几位,更不用说普通的朝中臣子了。
由此,连带着廷尉府中的这些官吏也是十分倨傲,胆大妄为,都是欺凌惯了人的主儿,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家主官,反正就算是惹出什么娄子,自有护短的廷尉大人罩着,他们怕什么啊!
“我不管你怀了什么目的,或者是想达到什么目的,现在把人交出来,此事便就此罢休。我只说这一次!”
狮子不会计较苍蝇的嗡嗡,大象也从不理睬蝼蚁的挑衅!
元召对眼前的这些廷尉府喽啰们,连正眼都没有瞧一下,只是盯着那个满脸阴鸷的中年男子,明确的说出了自己的意思。
自从前任赵禹去后,张汤坐上九卿之首的这个位子也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无论是王侯公卿,还是宰阁重臣,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对他如此无礼的说话过呢!听到元召挑明了他的某些阴暗想法,当时眉毛就竖起来了。
“元召小儿,你竟敢为私通匈奴的一个卑贱商人张目!而且口出狂言,对奉旨钦差无礼!本官奉天子谕,巡使北疆,查奸究讦,岂能放过!来人啊,把他给我拿下!”
一边摩拳擦掌多时的十几个心腹爪牙“哗楞”一抖铁链,就要上前拿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