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nbs




第一百四十九章 山河如旧 袖里乾坤
    山河如旧,人生易老,英雄戎甲沙场征尘,转眼间,多少生死成灰烬。一杯离别酒,从此天涯故人。马蹄声中,大漠黄昏,朔风送君千万里。此去后,且看我纵横天地,手掌乾坤!

    几天之后,北上参战的几路汉军陆续从前线撤回,经过右北平回转中原各处驻地。这次行动,朝廷无功无赏,就此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右北平城外,利安公主的车驾也要回长安了。

    和亲任务取消,接到皇帝诏令后,所有人都为这位美丽勇敢的小公主感到高兴。大汉终于结束了与匈奴媾和的历史,从此后,沙场只绽放男儿血,何必沾染女儿愁!

    老将李广没有回长安,他终于卸去了未央宫卫尉的职务,以骁骑将军领右北平太守的身份镇守北疆,以防匈奴。

    南门外,春光已铺满北国大地,陌上草色渐渐泛出绿意,短短半月,节气已与来时不同。

    送别的人把杯中酒喝干,多余的话已不必多言。鬓染微霜的将军打个手势,部下捧过一个包裹,他接过来递给春风中微笑的少年。

    “别的东西料想也入不了你的眼,这是前几日在西山猎得一只猛虎,这领毛皮给你留了下来,带回长安,也算是老夫的一点心意吧。”

    元召没有推辞,接在手中,抖开看时,却是一张完整的斑斓虎皮,想来这只兽中之王必定是被老将神箭贯目而亡的,所以才得皮毛无伤。

    “小子何德何能,得老将军如此厚爱,三生有幸!”元召从心底对这位当世无双的名将是很敬重的。

    “好了!小子,少来这些无用的废话。只要好好的记着,以后做事不要再那么莽撞就好了。”

    殷殷之意,语重心长,李广视他已是如同子侄。

    元召嘿嘿笑了几声,他当然知道此话是所指何事。

    那日在北城外,元召为救聂壹,一怒之下把张汤及廷尉府一干人打了个人仰马翻,等到那位廷尉大人被手下们从马车底拽出来时,长乐侯早已救了人扬长而去了。

    官服不整鼻青脸肿的张汤看了看一地横躺的属下,又瞅了瞅压抑着兴奋袖手旁观的几千边军,气的浑身颤抖暗地咬牙,等着吧!元召……还有你们这些混蛋。这笔账,回到长安面君之后,会慢慢跟你们算的,一个都别想饶过!

    怀着巨大的仇恨,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亏的张汤没有在右北平停留,甚至连公主都没有去拜见,就率众连夜启程回长安了。

    随后赶回来的李广得知消息,已经没有办法去挽救了。看着部下们说起这件事时幸灾乐祸大为解恨的样子,他没有惩罚一个人。话说那帮酷吏他也早已不爽很久了,元召这小子做的这么干脆,倒是正合他的脾胃。这就是政客与将军的区别了。

    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好好敲打他的,否则,年少轻狂,以后不一定惹下多大的娄子呢!

    “你小小年纪,就文韬武略,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只是人心险恶,回到长安后,更是要处处小心,那些朝堂上的家伙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老狐狸,切不可再任意妄为了。”

    见元召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李广忍不住又唠叨了几句。他虽然光明磊落没有什么心机,但宿卫宫中这些年,什么样的阴谋诡计没有听说过呢!

    元召见他眼中含了担忧的神色,知道他终究是不放心自己抗命廷尉之事。不忍心他心中牵挂,遂悄悄凑近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什么你是故意的!这……。”

    老将刚开始听到他说有些吃惊,待到听完,心中略一思量,眉头终于渐渐舒展开来。

    “嘿嘿,老将军不必为我担心的了,小子自然是心中有数的。倒是北疆从此多事,匈奴人接下来的侵袭必定是日益频繁,自己要多多保重才是。”

    李广心中暗自赞叹,此子不仅勇武非常人,胸中政治谋略竟然也能想的如此严谨深远,真是天赋奇才啊!假以时日, 必定是国之栋梁。

    “原来你心中早有算计,倒是白替你小子着急了一场。此一去,你的舞台必将更加辽阔,好好施展你的本事去吧。呵呵!至于老夫嘛,却无需担心,已经与匈奴人打了大半辈子仗了,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大不了也就是血洒疆场马革裹尸而已,那却正是一个将军的好归宿呢……。”

    话语豪迈苍凉,亦如这燕赵大地,百年风骨。

    随扈着公主车驾,三百多骑离开右北平,逶迤南下,逐渐远行,来的时候是多少人,归去还是多少人。只不过归途中,与来时的无精打采不同,经过了这一番洗礼,怎么说也算是真正上过战场的人了,见识过了真正的匈奴铁骑,在千军万马之前都没有退缩过,因此大家兴致高涨。

    “哎!柳皓,那天我看到你在匈奴人面前腿都打哆嗦了啊,哈哈,不会是吓尿裤子了吧”

    “靠!你还说我呢,我看到你有好几次都想打马逃跑了。再说了,我那不是怕,只是紧张!”

    “是吗不过我看你们都不咋的!那个谁,就说你呢,躲什么躲?公孙戎奴,你说你当时站在小侯爷身后,你抖什么抖!有小侯爷在前面你还怕?”

    “什么啊!我更不是怕,那是激动的好不好!小侯爷就在我眼前,还根本没看清他的动作呢,那匈奴百夫长耳朵舌头都没了,就躺那儿杀猪一样的叫了。当时我眼睛可是睁得溜圆,愣是没看到他怎么做到的。”

    “哈哈!曹襄,你少说别人了,我看你才是真怕了吧当时在城墙上你的脸色可是煞白煞白的。”

    没想到一直在眉飞色舞的奚落别人的曹襄听到这句话,竟然认真的点了点头,神色郑重起来。

    “是啊,当时……心里是真的有些惧意了。在城墙上,第一次看到匈奴铁骑万马奔腾的威势,说不害怕那是假的。”

    羽林军众人有稍微的沉默,其实这也是他们所有人当时内心的真实。

    “



第一百五十章 寻常巷陌 市井传说
    不管北方的天空下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对于长安的普通百姓来说,那都是很遥远的事。平淡的日子已经过了这么久,战争的风烟,早已多年未见。

    而关心时局,心忧天下的书生士子们则不同,他们消息灵通,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从各种渠道传到耳中,成为聚众议论的焦点。

    绿柳巷梵雪楼中,今日客人仍旧很多。无论雅座还是大厅,喝茶聊天谈论者,意态悠闲。

    梵雪楼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已经在长安城内开了五家分店了。生意好的就不用多说。而且,据坊间传言,这家店号的后面,有着极大的来头。

    至于具体来头有多大,暗中知道的自然不会多言,不知道的,现在却也无人敢上这里来闹事。

    此前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某些市井之徒,见了如此的红火,曾经打过这间茶楼的主意。

    老板娘是位美丽的妇人,还有一个豆蔻初开将要长成的少女,手底下只有五六个得力帮手,这些资料还是很好打听的。

    于是,怀着某些不良的念头,就有浪荡子和纨绔子弟来借机闹过几次事。但很奇怪,只要是来闹过事的人,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莫名其妙就消失在了长安市上。

    当寻找未果,家人子弟和狐朋狗友就此去长安府衙报案时,那位素有“晴天”之名的长安令大人,问清楚了前因后果后,冷冷一笑,就喝令手下乱棍打了出来。

    竟然连汲黯都不管?这太不符合常理了,“强项令”应该是嫉恶如仇才对啊!

    此后不久,有一条消息在长安以及附近郡县的游侠儿纨绔少年中开始传开,那家名叫梵雪楼的地方,都躲着点,惹不起啊!因为有人认出了竟然有宫中高手在四周便衣执守!

    这才有人注意到楼门边那块不起眼的木牌,“御制贡茶”果然不是随便说说的,看来这背后的关系非同小可啊!联想到此前失踪的那些人,毛骨悚然,从此清净。

    此时正是南方新茶初上,梵雪楼内外淡香氤氲,有白衣书生激扬文字,抨贬时政。有苍髯老者意态清闲,自在品茶。有负了刀剑的江湖客停脚暂歇,有南北行商在此怡然会谈……。

    文士书生辈往往对朝廷大事关心的多,靠窗角这一方天地里,这会儿就坐了五六位读书模样的人,春杯清浅,嫩芽沉浮,品茗闲谈,甚是畅意。

    “赵兄适才一番言论十分精妙啊,小弟闻听,茅塞顿开。这么说来,下一步我等读书人必然会大有用武之地了!”

    年纪稍轻些的书生带了满脸钦佩之色,看着对面侃侃而谈的白衣客,其余几人也是听的非常认真。

    “我大汉朝开国至今,日益繁荣,那帮把持朝政的勋臣权贵阶层,脑筋都已经太僵硬,甚至已经达到了故步自封的地步。朝廷欲要变革之气象已经非常明显了,从宰辅之位久而未决,就可以看出圣心对当前几位重臣的不满之意由来已久。而此前通过词林苑御考,选拔出年轻有为之士,待诏金马门,这就是为不久后将要展开的朝堂变局储备人才啊。”

    “很是值得期待呀!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寒门子弟也可以上位了”

    接过话头的人两眼放光,神色激动。

    “呵呵!大家可以看看这次皇帝亲自御笔圈选的青年才俊们,严助、司马相如、终军……。他们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可没有一个是出自高门权贵子弟。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只要你有真才实学,还愁没有出人头地之日?当今天子虽然年轻,但已经显露明君气象,唯才是举,包容万千。诸君都是熟读经书之辈,当努力,一展胸中所学只在今日尔!”

    几人说的激动起来,声音高昂,不免打扰了周围气氛的清静,一个脸上带了赶路风尘之色的青年把背上负着的剑放到案子上,嘴角轻轻的冷哼了一声。

    “读书人抵的什么用!拿不得刀剑,跑不得战马,能去抵挡匈奴人吗”

    他话音虽低,但周围人却都听到了,几个书生转过了头来。见那青年似是口渴难忍,举起手中茶盏,一饮而尽,连几片茶叶也在嘴里嚼着吃了。

    众人心下鄙夷,哪有这样喝茶的,如此牛饮,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名叫赵旭的白衣男子却很有修养,听这人如此说,只是嘴角淡淡一笑,示意同座稍安勿躁,然后拱了拱手。

    “这位兄弟看打扮,应当是行走江湖的侠士。你所说的话,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抵御外虏,保护边疆,倚仗的自然是大汉将士们。但也不能就此说书生无用。远的不去说他,就说本朝的留侯张良,却也是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人可抵十万兵!却有谁敢说他无用呢”

    赵旭本是饱读之士,对历史掌故前代事迹都清清楚楚,此时说来,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心服。但那人听他如此说,却并不服气。

    “你和我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某家虽然是武人,但也听说过,那留侯虽然不会武艺,却是一副侠肝烈胆。曾经不顾生死,派力士持铁锥,博浪一击秦始皇帝,此正是吾辈中人!怎么能把他归入你们读书人中去呢”

    听到这人如此固执,座中早已忍耐多时的几位心高气傲的书生就要站起来好好与他理论一番。

    “诸位不必争执 ,前辈英烈无论是何等身份,那些丰功伟绩,都是需要我等敬仰的存在。只是可惜,现在世间已无此等人物矣!”

    赵旭一边慨叹一边归座,品了一口清茶,脸有唏嘘之色。

    “那倒未必!你们在这长安,难道没有听到北疆前线传回来的最新军中消息吗”

    那青年游侠有些奇怪的问道。

    &n



第一百五十一章 归来应是 名动长安
    其实认真说起来,对于国家层面的每次重大行动,民间的议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主流态度,虽然不能说全部,但最起码是表达了大部分朝中官员的意向。就如同江湖中人与书生文士对马邑之围中元召所做之事情绪不同一样,朝廷上也是有各种不一样声音的。

    这一次的朝会,百官来的很齐,只要身在长安的、有资格上殿的,必须参加这次朝会,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下的命令。

    就连已经卸任丞相职务多时的窦婴,因小错被勒令回家歇着的田玢,来京朝贺后一直逗留未回封地的淮南王刘安也都在此列。

    高高御座之上,皇帝刘彻坐在那儿,强压下几日来的沮丧和烦躁,居高临下看着下列群臣时,心中莫名涌起一个奇怪的念头。

    “这些服色各异,神情不同的朝堂大人们,到底有几个是真心为这汉家社稷天下黎民着想的呢恐怕还是尸位素餐者居多吧!待会儿可要好好看看他们的表演。”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最近就有三件大事沉甸甸的压在了他的心头,马邑失利、北方大旱和西南夷作乱。

    筹划了小半年的马邑之围就这么失败了, 当那份综合了各项数据的奏章呈报御案之上的时候,皇帝只是扫了一眼,就抓起来扔到了一边。

    不就是耗费了些钱粮吗!这些损失他不在乎,大汉朝还完全负担得起。天下承平近二十年,文景两位先帝爷积攒下来丰厚的家底,区区几场战争的耗损,又算的了什么呢!

    他在乎的,是大汉皇帝的颜面,是因首次出战无功而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挫折感!

    所以,罪不至死的王恢,按照天子的意思自刎以谢天下了。

    消息泄露,单于遁逃,这样的结果只能归结为天意。

    可是五路大军,哪怕有一只军队与匈奴人厮杀一场也好啊!即便死上二万、三万甚至五万八万,那也是有其巨大意义的。

    这是大汉帝国对北方强大宿敌的第一次亮剑,需要的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壮烈和浴血。

    然而,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他没有等到他想要的结果。

    好在,还有一个唯一可以让人欣慰的奇迹,算是多少给他这位帝王的颜面遮了遮羞。

    当年轻天子在未央宫中因为接到最先失利的战报而大发雷霆的时候,他紧接着又看到了由红翎急使送来的第二个消息。细致的看完每一个情节,即便以他帝王的自负,也不得不对那个神奇小子产生了一种敬佩。

    当时他的脑中就掠过一个念头,元召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到这些,如果让他统领一万军队呢十万军队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小子真是天下奇才啊!刘彻想到这些的时候,因军事失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似乎也冲淡了许多。

    然而,正在他几天来心中想着该怎么好好奖赏元召,以作表率的时候,昨日奉旨巡查北疆军情的廷尉张汤回来了。

    张汤带回来了王恢的尸体和谢罪奏章,同时也递上了自己参奏长乐侯元召的奏章。

    “……长乐侯元召,恃功自傲,不遵法纪,包庇有罪,欺凌殴打廷尉府人员。而且鼓动边军,视朝廷旨意于无物,隐隐有悖逆之心……如此顽徒,应予严惩!”

    果然,专业事还是要专业人士来做啊。用现代话来说,张汤的业务水平还是挺高的,罗织罪名,阴人的手段一流,不愧是著名的西汉酷吏代表人物。
1...5152535455...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