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而这一切的勇气,都是那个少年带来的。当初他答应过会带自己回到长安的,她一向对他有信心,他也没有让她失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呢想到这里,她就对那个名叫汲黯的古板老头儿,产生了一丝怨念。朝廷内外那么多官员,为什么让他去帮着做事啊!而父皇也真是的,竟然也答应了汲黯的要求,暂留长乐侯元召在城外帮忙,协助抗旱春耕大计。
“就不会让他回来先休息几天嘛,也不知道他身上的伤还碍不碍事……?”
宫阙依旧,重新回到这九重深处的素汐公主,想起燕山那个血与火的夜晚,竟然无比怀念。
而在同一时刻,在宣室阁旁边的偏殿里满怀期待的皇帝刘彻却并不知道女儿心中的怨念。他此时正在认真地端详着站在下面的那个人。确切的说,是一位传说中的神仙人物。
一直以来,在这位年轻天子的内心最深处,最崇敬的人,其实并不是汉祖高皇帝刘邦,而是前秦那位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帝嬴政。
刘彻从少年时代起,就想尽办法搜集到了关于这位伟大皇帝的所有史料,怀着崇慕的心情了解了他的一切丰功伟绩。
那个身影才是他真正的偶像!
在怀念追寻秦始皇足迹的同时,刘彻也曾对这位偶像未曾做完的许多事感到有些遗憾。另外,他更是与他的许多喜好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神仙术。
这会儿在殿内的人并不多,除了护卫的宫内侍卫们,还有几个侍读伺候在身边。大臣就只有武安侯田玢一人在侧,这位已经蛰伏多日的太尉大人脸上难得的挂了笑意,不知道心中在想什么。
而阶下所站之人,看年纪也就三四十岁,穿着一身月白色的素袍,发丝漆黑如同墨玉,脸色白净,没有胡须,整个人显的丰神俊朗,十分飘逸。
如此人物,皇帝第一印象就非常有好感。心里更是暗自惊奇,如果不是早先听到许多传闻,这会儿说什么也不会相信,眼前之人竟然已经有了几百岁的年纪!这就是标准的人间活神仙啊!
刘彻心中火热,他很早的时候就熟读过始皇帝寻仙问道的那些史料传说,内心十分向往。在他想来,那些仙山仙人们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只是寻找的人没有那种仙缘遇到而已。
虽然他以前供奉过的几位仙师,并没有给他寻来什么仙迹,但这位年轻天子的心中从来没有气馁过,他一直相信,这只是时机还未至罢了,秦始皇帝做不到的事,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名叫李少君的中年男子不卑不亢站在那儿,面带微笑,神态悠闲,一点儿都没有第一次朝见天子的窘迫。
眼角漫不经心地扫过时,已把殿内情形尽收眼底,想起进宫之前,太尉田玢暗中叮嘱过的一番话,李少君嘴角撇过一丝无人察觉的冷笑。
世间事,在他眼底皆浮云。世间人,无论贵贱,都只不过是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愚蠢蝼蚁尔!
不过,既然当初师门曾经受过淮南王的恩惠,而师傅临终前又留下遗言,要求他去帮助淮南王做一件事,以酬此前的恩德,他作为衣钵传人,自然是不会违背。这才答应下淮南王,从东海之滨被护送来到长安,先是去了武安侯府,然后由太尉田玢介绍,这才进入了未央宫。
“仙师远来,一路辛苦。如此神仙姿态,果然是非同尘世人可比,但不知仙师今日春秋究竟几何?”
皇帝对李少君上下打量了良久,命侍卫赐几榻,待他坐下,这才缓缓出言相问。
李少君撩开袍襟下摆落座,向上打个稽首道谢,淡淡的笑了笑。
“海上无甲子,山中忘日月。但见波涛云走,花开叶落,年深日久,却不知已经几百年矣!陛下此问,化外之人实不能回答啊。”
他声音嘹亮,中气充沛,一副超然世外的模样,言语之间流露出的自然洒脱,令人不得不信服他说出口的每一句话。
所谓先入为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皇帝刘彻早些时候,已经从甘露台供奉的那几位仙师口中听到过李少君的事迹,心中早就存了几许期盼,今日见他人物风流,谈吐不俗,一颗求仙问道的心自然是深信不疑了。
“原来如此,果然是超凡脱俗之人,朕今日感觉与仙师有些相见恨晚呐。哈哈!”
见他不住频频点头,龙颜大悦,武安侯田玢心中暗喜,连忙上前一步,趁热打铁。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近日臣访到李君仙师,诚为荣幸,在府中为其接风洗尘。酒席之间,有臣远方亲戚家的老东翁在座,李仙师当时只不过扫了一眼,就问那老翁,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跟着他先祖父在东海边游玩的事。陛下,您猜怎么着?”
田玢自从显贵之后,自重身份,整日装出一副威严阴沉的样子,已经很少如此这般的凑趣了,今日倒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李少
第一百五十五章 青史斑驳 红尘传说
《大汉帝国史?河渠志》记载:“……彼时春季大旱,北方无雨,赤地千里,民生怨苦。元公归长安日,适逢百姓汲水,逶迤于道,颠沛艰难。公叹民生之多艰,不忍于心,遂画图选址,汇集十万余众,开宽渠引水,南通渭河,北至泾洛,三县合力,半月而成,可谓神速。元公以弱冠之身,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发奇思妙想,以坚木为巨轮,以铜轴为连环,在渭河渠首处做引水架,以风力催动,灌渭河水入渠,连绵不绝,其形状若长虹垂挂,又如巨龙吸水,因此得名‘龙首渠&039;……。”
历史的追寻者,往往因为敬意而对贤者有所青睐,一些美好的传说和故事,便都演绎成了铭刻他们功勋的载体。
其实当时的这项大工程,对元召来说,一点儿都没有辛苦到他,只不过就坐在临时搭建起的巨大帐篷里,画了十几张草图而已。
“师父啊,你画的这些东西我怎么一点儿都看不懂呢是不是因为这么久不在你身边,小冰儿的脑袋变笨啦!”
背了名为“涅槃”宝剑的少女显得很跳脱,心中的喜悦毫无保留的写在脸上。她是在听到元召回来的消息后,自己从长乐塬骑马赶过来的。
“要是什么也都懂,那你不就成了妖孽了啊!术业有专攻,你的特长可不在这儿,呵呵!”
元召心情愉快,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热火朝天大干的场面,进展十分迅速,看来比自己原先预想的要快得多。
“那你为何什么都知道呢师父,难道你是妖孽啊!……。”
元召伸手在她头上弹了一下,不去理她的碎碎叨叨,自己回帐篷里去画完最后一张草图。
小冰儿一手捂着脑袋,娇嗔的叫了一声,眼睛里却流露着喜悦的光芒,小侯爷师父终于平安回来了!对自己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
在第一时间赶过来的并不只有小冰儿。得知他被留在了城外帮忙,而可能一段时间还不能回侯府的消息后,长乐侯府的管家元一就带着人来到了这里,替自家侯爷细心的打理好了一切。
支起宽敞的几个帐篷, 带来舒适的卧榻,吃喝用品更不必说。同来的双生花姐妹更是仔仔细细的把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服侍小侯爷洗漱完毕,里里外外换上清爽的衣服,看到那两处快好了的箭伤,不免吃惊地大呼小叫一番,心疼的不行。
任凭元召怎么说,两人都不肯回去,就在旁边帐篷里与小冰儿一起住了下来,准备随时伺候他的起居。
元召有些惭愧,看了看对面那几位父母官满身沾泥带水的样子,很是不好意思。
却不料一向简朴清廉的汲黯,只是用带了温度的手掌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语气中带了微微的歉意。
“却是我们忙碌之际忘了此事,你小小年纪,单薄的身体,伤还未愈,却怎么好陪我们在这野地里受苦,幸亏他们想的周到,呵呵!”
其余几人也带了宽厚的微笑,频频点头。
“小侯爷已经替我们想出了良策,这天大的恩情,此方百姓自然会铭记于心,又怎么能让你再经受风霜之苦,就在这帐中好好休息!”
“是啊,千里奔波,一定甚是劳累了。 小侯爷不妨先把身体好好保养一下,有不明白之处大家自然会来请示……。”
这样的盛情,让元召还能再说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开渠的各处细节再讲的详细些,也好让他们更省时省力。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长安附近三县的乡农以及地主大户们,在抗击天灾这件事上,意志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渠道的开挖进展顺利。
按照元召的设想,是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先开掘一半,够灌溉之用就可以了。等度过这次难关,待到秋冬农闲之时,再行加深加宽加长,直至完全连通泾渭两河 ,到那时候,这条水渠就可以完全当做运输漕渠来用了。
农时灌溉田亩,平日疏通行船,一举两得。这样一来,不啻于在长安城西新开了一条最便利的通道,不仅经济利益巨大,在政治军事方面也将会有很大的用处。
这可是会记载于史册的重大工程啊!所以,那几位父母官听完元召的讲解后,才会兴奋鼓舞、热情高涨,利用起了全部所能集合起来的力量,撸起袖子,一个字:干!
如此浩大的工程,终于惊动朝廷。皇帝刘彻派太中大夫郑当时来详细的了解了全部情况,听完元召的大略介绍,久于朝堂政治的这位重臣眼中有激动的光芒,这样的经验太宝贵了,完全可以推广天下,只要有条件的郡县,都可以照着办,那还怕什么灾年啊!
最终,在郑当时的强烈要求下,元召花了半天功夫,写了一篇奏章,详细的介绍了这种引水渠的开凿条件、灌溉效果和其附加带来的各种效益,写完后交给耐心等待的太中大夫,权当是交作业了。
此时的他当然不会想到,这篇由他草草拟就的奏章被以后的史学家命名为《元公水利疏》,成为了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郑当时从头浏览一遍,整篇文字论证严谨,用词达意,言简意赅,令人信服。估计就算是营作监那些专门的官员也写不出这么专业的东西来,不禁心中啧啧称奇,此子心中韬略远超常人所知,看情形,竟是无所不会啊,真是天生奇才!
看着郑当时捧着那本奏章喜滋滋远去的背影,元召心中也有些宽慰。如果自己的这个提议能够被朝廷采纳,趁着这次天下大旱的机会,在全国推广水利建设,那么,即便是花费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最起码总比大兴土木去建那些访仙求道的露台殿阁要好些吧!因为他这几天,已经通过了某些暗中的渠道,清楚的知道了未央宫中发生的那些事。
大汉皇帝刘彻,终于还是开始信奉他的那套神仙之道了。以前还有点怕臣子们议论,供奉的仙师们都是遮遮掩掩,以各种名义来进行的。但这次不同,他竟然在宣室阁那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地方召见了术士李少君!
&nb
第一百五十六章 心如野草 暗夜滋生
长安春早,元召从梵雪楼出来,回转长乐侯府邸。昨夜新朋旧友都在此相聚了一场,算是给他接风洗尘。
这都回到长安已经十来天了,元召一天都没有闲着,接待、拜访、应酬……简直搞得他头大。
没办法啊,都是要走的人情场。现在与他初入长安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已经没有人再会拿对待小孩子的眼光来对待他。
只是在第二天入长乐宫觐见皇帝时,却没有得到他的任何赏赐。因为殴打折辱廷尉府一干人的事,刘彻先是板着脸把他教训了一顿,然后才轻描淡写的表扬了几句,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皇帝把他撵了出来,说是老祖宗都念叨了好几遍了,还不快去!
元召摸了摸鼻子,暗自腹诽:“假了吧唧的,也太装模做样了吧!本来就没想让你记什么功劳的啊。”
他这次进宫其实最想见到的人是李少君,他很想看看,导致汉宫以后数次祸乱的这位始作俑者,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惜一直没有发现他的影子。
长乐宫内自然是要去一趟的,不再理会外廷事的窦太后精神矍铄,见了元召很是高兴。拉了他手,坐到自己身前,命宫女们赶快把留着的好吃的都端上来。
这孩子的动向,她身边的秀鱼公公了如指掌,元召最近所做的那些事,她听在耳中,心头宽慰,越来越觉得,当初文皇帝托梦所说的那些话,真真切切一丝无妄。
与匈奴人的那些厮杀她不关心,听说元召在城外帮助百姓们找到了抗旱的好法子,却打动了窦太后的心怀。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本质,要察其言,观其行,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而一个有才能的人在朝堂政治中能走多远,在历史舞台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要看他有没有一副胸怀天下的仁者胸襟。
窦太后历经五朝,沧桑看遍,眼光如炬,识人之术更是远超常人。这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早已深知眼前少年的非同寻常,今日看来,果然没错。此子德才兼备,宅心仁厚,未来值得期待!
在窦太后的殷殷相待中,叙了大半日的家常,各种赏赐,自不必说。元召推却不得,只得拜谢厚恩。告退之际,秀鱼相送,这老公公免不得又一路温语勉励一番。
元召却是想起一事,当初他相赠的那件金丝软甲,这次被自己在燕山毁坏了,说起此事时,不好意思的对秀鱼道了个歉。
这位统领过大汉“西凤卫”,见识过无数奇谋密事的老公公,瞪大了眼睛,详细听完那件事的经过,心中的震惊已是无以复加!
“区区一件软甲算得了什么。这样的手段……若是晚生五十年,我也要投在你的门下,随侍左右,听候教诲了。呵呵!”
桀骜半生的老者手附少年的后背,话语发自肺腑。
既然来了,建章宫还是要去顺便走一趟的,因为太子刘琚早就在宫墙一角探头探脑等候多时了。
卫夫人的感激都写在了脸上。自己的一儿一女都承蒙元召搭救过性命,这份情意,以后怎么报答都不为过。
素汐公主今天的话并不多,只是问了问元召的伤全好了没有,就安静的坐在一边,脸上带了笑意,不知道在想什么。
话多的是太子刘琚,那些事他早已追着大姐儿和回来的宫中侍卫们问过十几遍了,可是见了元召,他又兴奋的细问个不停。
好不容易满足了他的好奇心,答应下改天做个那种风筝送给他,元召才得以脱身。
出宫的一路上,遇到的侍卫们纷纷向这位小侯爷问好。经过以曹襄为首的那三百羽林军对北疆之行的描述,在这些崇敬英雄的年轻人心中,长乐侯现在已经是一个传奇。
“真是遗憾,李敢身负守卫禁宫的职责,这次竟没能随军北上,错失了与小侯爷并肩杀敌的机会,也不得亲眼目睹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但愿以后还能弥补。”
李家的这位神箭传人脸上带着向往的神色,在朱雀门口送元召出宫。
“当然会有机会,并且不会太远的,和匈奴人之间,有的是仗要打,这才刚刚开始而已,所以,小李将军,你要做好准备哦!哈哈!”
彼此拱手而别。来时单人独骑,回去却多了满满六大马车的各类宫中赏赐之物 ,元召回头瞧瞧,明白这其中除了窦太后的那份,肯定还有皇帝刘彻的一份意思在内,只不过是借卫夫人之手转赠给自己而已。
既然暂时无法赐予名爵,那就在财物上补偿的丰厚一些,这样既不会引起外间大臣们的议论,又抚慰了有功之人的情绪,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帝王心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