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只是这次进宫太过匆忙,元召见皇帝好似对政务没有什么心绪听,便有很多事不好细说。但他相信,马上刘彻就会顾不得那份寻仙问道的闲心了,因为,有许多水面下的暗流已经翻涌了很久,就要浮出水面,掀起波澜了。
元召猜想的一点儿都没有错,当夜幕降临,繁华的长安城一点点儿沉寂下来,黑暗中的密谋与策划便开始显出了端倪。
天刚黑下来时分,淮南王刘安在长安的府邸内,提前安排好的丰盛宴席,就此开始了。
淮南王刘安文采过人,风流倜傥,且性情温文儒雅、礼贤下士,再加上交游广泛 ,出手豪爽。因此,无论是在刘氏宗室中,还是在朝中大臣心目中,素来是有着“贤王”名称的。
但隐藏在这一切外表下面的真正淮南王是什么样子,恐怕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而武安侯田玢就是最知道淮南王心事的人。所以,今晚淮南王府的客人,就只有这位大汉太尉一人而已。
做菜的厨子都是跟着自家王爷从淮南封地来到长安的,今晚端上来的都是地道的淮南菜,杯盘罗列,玉碗琼浆,自不必说。
坐在主位上的淮南王殷勤相劝,一旁作陪的刘建口称世伯,也频频给田玢布菜。三个人谈笑风生,气氛融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安朝自己的儿子使个眼色。刘建心领神会,先挥手退去左右伺候的从人,然后走到门口,低声吩咐
第一百五十七章 胸中爱恨 战血方酬
历史的天空下往往会留下许多遗憾,多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奇谋良策,因为某些阴差阳错,最后却并未能取得丰硕的结果。而所谓彪炳史册的功绩,有些是因人成事,有些却是因事成人。
现在说起来,发生在先皇景帝时代的那场七国之乱,是一场盛世流年里的悲剧,各方没有赢家。当马蹄踏碎繁华,刀锋撕裂了温情,从此大汉皇室中就只剩下了阴谋与算计,残酷与挣扎!
当年那位孤介忠心的御史大夫晁错,在菜市口被腰斩以谢天下的时候,估计绝对不会想到,由他引发的这场动荡,不仅让千万人因为内战而丧生,它的影响还会绵延几代,给后人造成无数的麻烦。
自从撕去了那层温情脉脉,无论是未央宫还是各诸侯国的主人之间,已经结下深深的疤痕,虽然暂时不再流血,但其中的隐痛与怨恨却无时不在。
中央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要有点儿脑子的人都心知肚明。强压下去的火山,内部依然熊熊,也许某一个意想不到的小事件,就可能让它们再爆发一次。
当年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其事的人都得到了严酷的处置,等待着那几个王爷的下场,也便只会是死亡。
在这一方面,汉景帝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阔的皇帝,未央宫中传出“杀无赦”的命令,南方大地便人头滚落,血染千里。
死去的人含恨入土,埋骨黄泉。活着的人逃亡天涯,卧薪尝胆,积蓄着复仇的火焰。
吴王太子刘少驹便是这样一个怀有家仇国恨的人。
舍却那片天下最富饶的水乡王国,吴王刘濞在逃亡路上被朝廷的大批“西凤卫”高手截杀,最终身死,头颅被千里传送长安。而年轻的太子刘少驹则在忠心护卫们的拼死掩护下,杀出了血路,逃出大汉疆域,来到了南邻番邦~闽越。
转眼间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论起辈分来,这位吴国太子,还是淮南王刘安的堂弟,倒也是一位枭雄人物。
在那蛮夷之地,刘少驹凭借着自己的坚毅心智和一帮追随者的忠诚,一步一步取得了闽越王余庆的信任,终于做到了国相的位置。
闽越又称为东闽越,本国虽然不大,却是地形复杂,民风彪悍,轻率劫掠,与周围归附的二十几个土著部落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刘少驹取得闽越国大权之后,积极吸纳流亡到此的各种逃犯、江湖客以及盗贼亡命徒,势力逐渐扩张,现在已经与闽越王弟余善为首的本地势力分庭抗礼,不分上下。
闽越王余庆却对刘少驹十分信任,对于自己的王弟反而有许多猜忌之心。这让刘少驹这位亡国太子看到了机会,经常不动声色的在两人之间制造嫌隙,以便达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段时间,接到一直给他通报消息的淮南王最新密报,汉廷皇帝与北方匈奴要开战了!
刘少驹闻报大喜过望!故国难回,忍辱负重在此这些年,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吗!时局有变,风云激荡之日,就是自己全力一击,复国报仇之时。而今,等待的这个机会终于要来了!
这些年,他与淮南王的暗中联络一直都没有断绝过,再加上旧日里吴国在长安布下的暗棋闲子通报消息,因此,对长安朝堂动向了如指掌。
刘少驹比谁都了解自己这位外表亲和儒雅的堂兄,在那副贤王的外表下是有着一颗怎样狠辣的心。那是一位真正的厉害人物,他的隐忍和耐心比自己都长!
那位堂兄对未央宫内那些文帝子孙们的仇恨,一点都不比自己逊色多少。世仇不共戴天!相信如果一有机会,他会毫不犹豫的抓住的。
如果要说起淮南王这一称号的渊源,还要从秦失天下,楚汉逐鹿开始。汉高祖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奠定汉室基业,楚汉相争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就是垓下之围了。当时四面楚歌,合围杀灭项王于垓下,这四面主将分别就是刘邦本人、韩信、英布、彭越。可见这三人的厉害!
汉开国后分封诸王,汉初军中这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便因功各自以王位酬之。
后来“狡兔死,走狗烹。”高祖皇帝大肆诛杀功臣,最厉害的这三个家伙当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而且下场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
汉初时代,将星璀璨,勇士云集,但除了汉高祖身边极少数的亲信嫡系之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出自这三大名将的麾下,这当然会让皇帝陛下深感不安,夙夜难眠了。
三杰之中,势力最大,最桀骜不驯的反而不是韩信,而是英布。英布,以勇力冠于三军,号称“小项王”,是说他的英雄豪迈之气令人心折,颇有西楚霸王的几分风采!
高祖皇帝集全国兵力去围杀他的时候,英布在万军之中,单骑冲阵,一箭贯胸,差点把刘邦当场射杀,虽然没死,也丢了半条命。他后来的驾崩,不得不说与这次重伤有很大关系。
英布死后,淮南之地的余孽是有很多怨恨和不平之气的,一时间尘烟四起,盗贼横行,因此此地极难治理。这个烫手山芋,当时没有人敢接手,也没有人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个时候,刘邦以他知人善任的眼光,挑中了自己的少子刘长,任命当时年仅二十岁的这个小儿子为新的淮南王,治理昔日英布所属的四郡之地,果然所托得人,刘长凭借铁血手段,很快平定了混乱的局面。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是有吕后亲自抚养长大的,因为他才智出众,力能扛鼎,所以一直深得高祖和吕后的宠爱和器重。
后来文帝继位,刘
第一百五十八章 尘埃未定 天意无常
春意阑珊,光阴短暂。当这一年春末将尽的时候,北方终于降下了甘霖,缓解了持续半年多的大旱危机。
由于前段时间各受灾郡县借鉴了龙首渠的经验,在有水源的地方大开水渠,灌溉农田,有效地抵御了旱情,因此今年春耕播种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这一场及时雨过后,田间阡陌,陇上地头,已是绿意盎然,万物生长。
因为开凿龙首渠的功绩,长安令汲黯被皇帝任命为了主爵都尉 ,主管宗室诸侯及其子孙们爵位的封赏斟酌。
汲黯主政长安府衙多年,以他的威严和铁面震慑群小,压制豪强,裁断公平,保护柔弱,维护了长安街市的繁荣稳定。
离衙之时,万民不舍,含泪相送。当然也更有一帮京城纨绔子弟弹冠相庆,“活阎王”既然已经走了,管不了这些闲事了,那哥们儿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哈哈哈!
似乎这只是一个开头,随着汲黯的调离,一系列的朝局变动开始了。
大批年轻官员被提拔任用,尤其是前一段时间通过词林苑选拔而来的青年才俊们,待诏金马门这么久,早已熟悉了各项朝廷规制,这次都被任命为了各部郎中,跟随学习为官理政之道。谁都能看得出来,这一批皇帝的宠儿,在接下来几年里一定会被大用的。
而再随后公布的两项任命,就令天下震动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不久前还籍籍无名的老儒生公孙弘,接下了御史大夫的职务,消息传出后,不免令人大跌眼镜!
汉朝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朝廷职务最高的三个位子,合称为三公。历来非有大德大才者不能担任。这位已年届六十的公孙弘又有何德何能能够一步就跨到这么高的位置上!
外界的议论纷纷自然很多,但如果有心人仔细看一下公孙弘的升官轨迹,就会明白,此人已经简在帝心,青云直上又何足为怪!
去岁初冬,朝廷发布过一次招贤令,特别注明,征召天下吏民间有明当世之务、熟悉先圣之术者,来长安应诏对策。
当时应诏来长安者有百人之多,都是各地郡县推送的饱读经书之才。公孙弘的策对在太常卿看来不通于时物,稀松平常,因此给他评了个最下等,呈送御览时便放在了最底下。
没想到皇帝读完那篇短短几百字的策论,却正对了他的心思,立即朱笔圈定为第一名,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以备后用。
然后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数次提拔,从普通的侍读博士,到太常寺官员,然后迁左内史,今日又拜为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这样的升官速度,真如同开了外挂一般,极其罕见。这让那些几十年位置也不见动一动的朝中官员们大为嫉恨,对公孙弘侧目而视,鄙夷地瞅着他须发皆白的样子,心中暗自思量:“老棺材瓤子,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啊爬的那么高,也不怕一下掉下来摔死!等着瞧,早晚有你好看……。”
嫉妒、不屑、咒骂,有这些想法的大有人在。但在不久以后,当他们见识了这位新御史大夫的手段,就没有人再敢轻视他一点儿了!最多只会躲在角落里咬着牙恨恨的暗骂一声“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与公孙弘当上御史大夫后,门前冷冷清清的情况相反,隔着朱雀大街不远,相邻的朱衣巷里面,武安侯府,这几日来道贺的人流熙熙攘攘,就快要把门槛儿踏碎了。
就在几日前,一个流传已久的小道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武安侯田玢拜为了大汉丞相!
天子诏书已经明发中外,传达到了全国郡县。大汉太尉田玢,正式晋位当朝丞相。
在民间传说中,已经被皇帝冷落多时的田玢,是因为进献了一位懂得长生之术的仙师,博得龙颜大悦,这才重新挽回了皇帝的宠信。
但无论外间的传言说的怎么不堪,权势的诱惑却抵挡不住趋炎附势之徒的热情。此时不来烧热灶,又等待何时呢!
整条朱衣巷都被来送礼祝贺的人塞满了,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热闹的如同赶大集。来访的各位官员贵戚们乘坐的马车都一直排到了朱雀大街上。
武安侯府的家人们这时候也都抖起来了,前段时间自家老爷蛰伏在家,闭门思过,连他们出去也都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现在好了,太尉府变成了丞相府,别看都是当朝三公,这中间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汉朝制度,太尉只管军务,丞相则理全政,丞相的职权比太尉大了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那么简单。
俗话说“战时重将,平时重相”。是说战乱岁月里,朝廷会实行先军政治,一切资源向军事倾斜,所以统领三军的将帅就是最重要的。而在现代的承平时期,替天子摄政百官、总领全局的丞相之位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了。
负责在府门内外张罗接待的是田玢少子田少奇。这位纨绔公子神态嚣张,嘴角都要撇到天上去了。
自己老爹终于成了当朝第一人,那以后自己在这长安城里更是要横着走了,看哪个不长眼的再敢来多说一句!
此时他正来回溜达着,看着管家田义领着人接收贺礼,登记造册。只要登门的人,那都是平日里自认能与武安侯搭上交情的,所带的礼物,自然是极其丰厚。
&nbs
第一百五十九章 风华倾尽 寂寞空庭
在大汉未央宫庞大的建筑群中,有一处特殊的所在,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那座以香木为主要材料的宫殿,就是母仪天下的大汉皇后居住之处。
这座宫殿,最开始是先皇文帝为他一生挚爱的皇后阿萝特意修建的。整个内殿的装饰都采用了粉红色彩,温暖柔和。它的名字叫做“椒房殿”。
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和泥进行了粉刷。
这是此时的匠人们一项独有的技术。不仅色彩好看,还可以保温保暖,并且具有芳香的味道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预防蛀虫的效果。
取花椒使用,却还有另一层寓意。因为花椒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期盼居住于此的女子为皇家开枝散叶,多子多福。
文帝皇后阿萝,就是后来的窦太后。她与汉文帝在此度过了二十年美好的时光。后来文帝驾崩,深情从此阴阳两隔,巨大的哀伤使她不忍再多看这旧时景物一眼,搬离此处去往长乐宫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一次。
再后来,窦太后把这间宫殿赐给了自己的外孙女,即现在的皇后阿娇,做了她的寝宫。
可是,“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在这位从小就比公主还要娇贵的阿娇皇后身上,好像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这么些年了,她依然没有为汉室生下一个皇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时光若电,岁月如梭,光阴能改变一切,自然也能改变感情。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谁都对此无能为力。
中国历代王朝的后宫,历来是众多的美人侍奉一个男人,就是天下至尊的皇帝。皇帝可以随意宠幸这些美人中的任何一个,在这样的关系中,所谓母仪天下的皇后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地方会让皇帝长久的忘情专宠。
皇后阿娇失宠已经很久了,这是宫中所有人都知道的事。虽然表面上没有人敢流露出来,但彼此心照不宣。
春暮夏来,杏花落尽看桃花,桃花落尽,又看过了梨花,可她等待的人一次都没有再来。
流年伤,泪千行,新人旧颜谁难忘也无人诉衷肠。忆过往,夏日长,团扇扑蝶蝶成双。缘尽叹迷惘!
椒房殿中,落寞的女子把手中的团扇撕成了一条条碎片,看着它们被风卷入空中,一如她此时此刻的心境,空空荡荡,没着没落的。
那些恨啊怨啊,已经累积了太多。但妾意犹在,郎心似铁,一切似乎无可挽回。
阿娇比起别的失宠的女子却更多了一层哀怨。皇帝刘彻是她从小的伙伴,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也是她一直十分相信、十分信赖的朋友。
刘彻移情别恋,对她的逐渐冷漠与疏离,无异于是对他们童年纯真的背叛,是无情的撕裂了他们那段美好的毫无功利色彩的感情。
阿娇曾经那么全身心的拥有过那个男人,享受过宫中任何女人都不曾有过的专宠独爱。但仿佛只不过瞬息之间,多年构筑的彩色金屋便土崩瓦解,欲哭无泪。
每当回想起这些,阿娇的心如同刺进了利剑,在一刻不停地滴着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