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何必言死。”太后并非夸夸其谈:“园中万余精锐,董卓强攻不易。必怒而纵火。待火起,便是出逃之机。”
“莫非,太后早有定计。”赵忠惊问。
“然也。”何后风轻云淡:“园中宫妃,皆舟入濯龙园,再顺下阳渠,入二崤城避难。”
“原来如此。”赵忠终是安心。太后虽出何氏,然毕竟是大汉帝后。自有主张。
函园南门水砦。
便有一艘青雀舫,徐徐抵近。
“来者何人!”阙上守军,居高下问。
“某乃青牛师封君达。奉太后命,入西园。”封君达高举传符,朗声答曰。
“稍待。”吊上传符,辨认无误。水闸升起,兵船出迎。
泊入阳港,函陵令鲁肃,登船相见。
见舱内高卧之人,乃假扮公主行刺之何苗。这便了然于胸。
“不去。”回忆昨夜之怆,何苗亦悲从心起,全无生念。
青牛师转而言道:“洛阳四门紧闭,可先入函园暂避。”
何苗素无主见,故而不语。
青牛师收拾药箱,正欲出舱。忽闻何苗言道:“上师,能宫刑否?”
“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封君达问道:“大将军无损人伦,何必自宫。”
“我之丑事,上师尽知。”何苗言道:“无颜,再为男儿。”
“待大将军创愈,再从长计议。如何?”青牛师劝道。
“也罢。”何苗生无可恋,又何惜此身。
西园,千秋殿。
长信太仆赵忠,入殿相见:“老奴,叩别太后。”
“太仆何意?”帘内何后,轻声发问。
“丞相借故发难。老奴不死,必延祸太后。”赵忠答曰。
“太仆,入宫多年,历经数帝。为天家奴仆,汉室忠犬。一生俸主,老将至矣。朕,又岂能弃之不顾。”
“闻太后此言,老奴死而无憾。”赵忠再拜。
“何必言死。”太后并非夸夸其谈:“园中万余精锐,董卓强攻不易。必怒而纵火。待火起,便是出逃之机。”
“莫非,太后早有定计。”赵忠惊问。
“然也。”何后风轻云淡:“园中宫妃,皆舟入濯龙园,再顺下阳渠,入二崤城避难。”
“原来如此。”赵忠终是安心。太后虽出何氏,然毕竟是大汉帝后。自有主张。
函园南门水砦。
便有一艘青雀舫,徐徐抵近。
“来者何人!”阙上守军,居高下问。
“某乃青牛师封君达。奉太后命,入西园。”封君达高举传符,朗声答曰。
“稍待。”吊上传符,辨认无误。水闸升起,兵船出迎。
泊入阳港,函陵令鲁肃,登船相见。
见舱内高卧之人,乃假扮公主行刺之何苗。这便了然于胸。“不去。”回忆昨夜之怆,何苗亦悲从心起,全无生念。
青牛师转而言道:“洛阳四门紧闭,可先入函园暂避。”
何苗素无主见,故而不语。
青牛师收拾药箱,正欲出舱。忽闻何苗言道:“上师,能宫刑否?”
“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封君达问道:“大将军无损人伦,何必自宫。”
“我之丑事,上师尽知。”何苗言道:“无颜,再为男儿。”
“待大将军创愈,再从长计议。如何?”青牛师劝道。
“也罢。”何苗生无可恋,又何惜此身。
西园,千秋殿。
长信太仆赵忠,入殿相见:“老奴,叩别太后。”
“太仆何意?”帘内何后,轻声发问。
“丞相借故发难。老奴不死,必延祸太后。”赵忠答曰。
“太仆,入宫多年,历经数帝。为天家奴仆,汉室忠犬。一生俸主,老将至矣。朕,又岂能弃之不顾。”
“闻太后此言,老奴死而无憾。”赵忠再拜。
“何必言死。”太后并非夸夸其谈:“园中万余精锐,董卓强攻不易。必怒而纵火。待火起,便是出逃之机。”
“莫非,太后早有定计。”赵忠惊问。
“然也。”何后风轻云淡:“园中宫妃,皆舟入濯龙园,再顺下阳渠,入二崤城避难。”
“原来如此。”赵忠终是安心。太后虽出何氏,然毕竟是大汉帝后。自有主张。
函园南门水砦。
便有一艘青雀舫,徐徐抵近。
“来者何人!”阙上守军,居高下问。
“某乃青牛师封君达。奉太后命,入西园。”封君达高举传符,朗声答曰。
“稍待。”吊上传符,辨认无误。水闸升起,兵船出迎。
泊入阳港,函陵令鲁肃,登船相见。
见舱内高卧之人,乃假扮公主行刺之何苗。这便了然于胸。“不去。”回忆昨夜之怆,何苗亦悲从心起,全无生念。
青牛师转而言道:“洛阳四门紧闭,可先入函园暂避。”
何苗素无主见,故而不语。
青牛师收拾药箱,正欲出舱。忽闻何苗言道:“上师,能宫刑否?”
“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封君达问道:“大将军无损人伦,何必自宫。”
“我之丑事,上师尽知。”何苗言道:“无颜,再为男儿。”
刘备的日常 1.193 顺天行事
西园大火,三日不熄。
尤其毗邻南北二宫。不时有飞火乘风,落入宫闱。二宫黄门,四处灭火,自顾不暇。浓烟蔽日,呛入口鼻。城内居民,纷纷外逃躲避。
熊熊烈火,宛如末世。
便是始作俑者,董卓麾下秦胡骑兵,亦退避三舍,不敢逼近。
稍后,牛辅烟熏火燎,须发全无,登台来报。西园无一人,逃出火海。
董卓恨意稍减,惧意丛生。
园内广厦千间,数万园众,皆付之一炬。太后并麟子,亦未能幸免。董卓本以为。但凡火起,园众必如鸟兽散。待四门洞开,攻杀入园。不费吹灰之力,可杀何苗全家泄愤。并禁太后母子为质。令天下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岂料竟无一人外逃,数万园众皆为太后殉葬。
董卓屏退左右,暗中发问:何以至此?
牛辅答曰:火箭射入,片刻间,四面火起,烈焰冲天。尤其园门附近,一片火海,道路断绝,我等无从入内,内中亦无人出逃。
火势竟如此剧烈。董卓无语。话说,杀人放火,秦胡贼兵,熟门熟路。不料竟一时失手。烈火如斯。
事已至此,追悔莫及。
急召尚书令许攸入殿。
董卓言道:西园尽毁,无人外逃。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许攸答曰:西园广厦千间,鳞次栉比。四面火起,必成燎原。无人外逃,死无对证也。丞相当为太后发丧,领百官吊唁。并昭告天下,乃园内赵忠、何苗等人,走投无路,自行纵火。累及太后并麟子,无故身亡。
闻“死无对证”,董卓这才心安。正如许攸所言。西园大火,起因如何。已无从可考,亦无人反驳。
董卓遂依计行事不提。
话说那夜园中火起,青雀舫往来流香暗渠水路。转送西园众入濯龙园,登华云号等接应大舡,绕行阳渠,入函园水砦。又换乘车驾,连夜上山。西园妃避入瑶光殿,西园卫屯于二崤城兵堡。神鬼不知。
自董卓领十万大军上洛,函园内松外紧。待废立新帝,夜晚更行宵禁。更加阳港水道,园中车马,本就日夜来往,异常繁忙。尤其二崤城上,九坞连横。营堡、粮堡、器堡、钱堡、中堡、官堡、学堡、民堡、客堡,车水马龙,可想而知。倍加掩人耳目。
太后“明火焚(西)宮,暗度流香(渠)”之计,堪称神来一笔。
自函园兴。阳渠水道,商船穿梭,日夜帆满。数万西园妃化整为零,输往蓟国。万余西园卫,就地入列,屯守兵堡。且不说人马具装,浑身披甲,皆蓟国制式。橫八竖六,十里函园。董卓人马,又岂能轻易入园,一探究竟。
数万西园众,半座销金窟,皆何后嫁妆也。
西园妃、西园卫,名声在外。先帝崩时,分得半座销金窟,何后长袖善舞,资产倍增。皆暗中存入钱堡。人、物相加,或有百亿资财。
即便不嫁蓟王。携麟子南下鲁国。足可安度余生。
函园,阳港。
日上三竿。前大将军何苗,悠悠转醒。
不及翻身,下腹疼痛如绞。不由呻吟出声。
“二兄醒否?”帷外之人,竟是何后。
何苗本欲强起下榻,却被何后所阻。“二兄勿动。”
“太后安否?”何苗忙问。
“西园大火,侥幸逃生。”何后又宽慰道:“二兄舍身刺贼,顺天行事。厥功至伟,青史留名矣。”
闻此话,何苗悲从心起,一时哽咽难言。
自那夜后。何苗日夜折磨,皆是不堪入目之画面。甚至欲自断人伦。想必,鱼梁台上遭遇,必惨不忍睹。尤其对七尺男儿之折辱,可想而知。
待收拾心情,何苗又言道:“太后既已假死脱身,宜当早日北上。迟恐生变。”
“不去北国。”何后语出惊人。
“为何?”何苗大惊。
“自荐枕席,必被蓟王所轻。”何后答曰。
“这……”何苗无言以对。时至今日,不投蓟国,还能何往。火烧西园,自断后路。天下虽大,再无安身立命之地也。
沉默片刻,何苗斟酌言道:“莫非,太后另有计较。”
“二兄今非昔比。”何后轻声道:“那日,公孙王后,入园相说。保我母子,一生富贵。然若北投,蓟王必为天下所诟。且许攸连环苦肉计,亦非蓟王所喜。于公于私,蓟王恐皆不愿代汉。此去蓟国,必徒劳无功。不如不去。”
“太后意欲何往?”
“南下鲁国。”何后答曰。
“麟子封鲁王。太后携子就国,亦无不可。”何苗总觉太后并未实言:“然,鲁国近淮南不说。若知太后未葬身大火,许子远之谋,前功尽弃也。”
言下之意,唯知董卓屠戮宫室,弑杀太后,惹天怒人怨,人神共愤。蓟王方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提兵上洛,再定乾坤。
假死脱身,便在于“以假乱真”。
“乔装改容,隐姓埋名。一路潜行。待就藩,大势定矣。”何后言道。
“就藩,又当如何?”何苗追问。
“待天下既定。当坐等迎亲使节。”何后答曰:“朕乃,大汉帝后。岂能不知轻重。”
见何苗无言以对,何后遂言道:“洛阳八关,可有南下通路。”
何苗答曰:“伊阙关都尉李肃,乃我同党。暗中往来,共谋大计。当可过关。”
“如此,便走伊阙。”何后似早有预谋。
“何时出发。”何苗未能窥破。
“事不宜迟,今日便走。”何后亦有决断。
“何其急也?”何苗惊问。
何后语透深意:“迟恐生变。”
何苗无奈,唯有听命行事。
南宫云台。
太仆王允,眺望西园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双目喷火,恨意难平。
“太仆。”左中郎将吕布,登台相见。
“如何?”
“皆成灰飞,无人幸免。”吕布答曰:“数日大火,尸骨无存。宫室多半坍塌,已无从辨认。”
闻此言,王允老泪纵横。换言之,太后、麟子,数千西园妃,万余西园卫,连带黄门宫婢,何氏一门,皆葬身火海,被烧成灰。
“董贼大逆无道,某必杀之!”
吕布目视左右,并无外人,遂低声言道:“太仆慎言。恐隔墙有耳。”
王允以袖拭泪:“奉先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愿听太仆调遣。”吕布郑重抱拳。
刘备的日常 1.194 轻车南下
函园,阳港。
何苗连人带榻,被合力抬入车驾。
临行前,何苗问道:“车驾出园,再无退路。太后可否明言?”
何后这才实言相告:“流香暗渠,直通濯龙。园内数万之众,竟无一具尸骸。董卓焉不见疑。只需火尽入园,暗渠必为人所知。逃往何处,不言自明。那时,董卓必遣心腹,扼守八关,截断水路。北上不易。”
太后所言,确有道理。
如今园内余火未灭,热浪逼人,断难靠近。待火灭,董卓必遣人入园,挖掘废墟,搜寻遗骸。无有焦尸,必然生疑。无需掘地三尺,顺流香渠水,便可窥得暗渠入口。如此顺藤摸瓜,函园阳港,遂成众矢之的。
心念至此,何苗问道:“莫非太后乃行,瞒天过海之计也。”
“然也。”何后欣然一笑。
帝后圣颜,何苗不敢直视。然不知何故,心中仍有一丝疑虑。
车驾由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护送出园,寻路奔赴伊阙关。
一切皆如何后所料。
待西园火尽。董卓遂命人入园。搜寻太后遗骸,欲风光大葬。
岂料掘地三尺,千秋殿废墟之下,并无太后踪迹。甚至广厦千间,重楼列肆,亦无一具焦尸。
牛辅急忙来报,西园废墟,无有尸骸。
董卓怒急:遍搜西园。
牛辅亦知事大。领兵入园。密集搜寻,流香暗渠,遂被发现。
董卓幡然醒悟。若无暗渠引水,如何能四季流香。舟入暗渠,出濯龙园。太后华云号,已不知所踪。自华云号重返洛阳,便一直泊于园中。帛阑楼船,岂能不翼而飞。
逼问园吏。方知三日夜,华云号并大舡十艘,列队出水门。顺下阳渠,投奔函园而去。
大事不好。
牛辅登台通禀。董卓悔恨不已:中计矣!
急招许攸登台相见。
“太后母子,并西园数万之众,趁火起,经暗渠,避入函园。某徒背恶名,如之奈何。”董卓顾不得胯下创伤未愈,劈头便问。
“四面大火,插翅难飞。”许攸犹不敢信。
“迭石机关,暗藏玄机。”董卓遂告知暗渠。
“不料园中竟有此等玄机。”许攸面色,可想而知。
“某,小觑了太后。”董卓亦追悔莫及。
许攸言道:“若舟行阳渠,必入函园。”
“既入函园,该当如何。”董卓追问。
“函园乃蓟王陵。若无真凭实据,不可擅入。”许攸斟酌言道:“洛阳八关,固若金汤。只需扼洛水舟桥,阻断水道。内紧外松,宽进严出。数万之众,如何能陈仓暗度。”
“来人!”许攸足智多谋,董卓自当言听计从。
阳渠东、北、西,三面环抱洛阳,南通洛水。函园在西,若远赴蓟国,需入洛水。南下最为便利。若北行,则需东折绕行太仓港,经东郭鸿池,南入洛水。如此一来,只需沿洛水,东西分设关卡,截断航道。阳港船只,断难通行。
十万火急。牛辅遂领命而去。
何后车驾出园半日。
才有心腹宫妃,入国邸通禀。
公孙王后遂召鲁肃、孙乾等人入邸商议。
“太后意欲何为。”
鲁肃略作思量,这便起身奏对:“太后必投鲁国而去。”
孙乾亦想到:“麟子封鲁王。太后携子就藩,远行辟祸。亦无可厚非。”
“因何不辞而别。”王后又问。
“恐难脱身,故不告而行。”鲁肃起身奏对。
“果真如此乎?”
“臣,窃以为。或另有隐情。”鲁肃再答:“先前,太后百般推诿,不欲北上。料想,已有定计。弃西园数万之众,轻车南下。必有所图。”奈何许攸所谋,鲁肃未能尽职。故不知太后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临行前,中丞贾诩,已备说详情。故国邸之中,唯公孙王后,心知肚明。
“太后已有死志也。”言罢,公孙王后话锋一转:“传令水衡都尉,沿途接应。”
“喏。”
稍后又修书一封,六百里发往林虑山。
鲁相宋奇,听命于何人,公孙王后,又岂能不知。此来洛阳,不可无功而返。本以为何后出身商贾,善贱买贵卖,待价而沽。不料变生肘腋。竟携麟子,乔装南下。
投奔封国是假。引董卓追剿是真。
先火烧西宫,再截杀太后母子于半道。董卓大逆无道,其心可诛。蓟王世之豪杰。闻太后孤儿寡母,亡命天涯。身后还有董卓贼兵,一路围追堵截。焉能不怒。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漂橹。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以身噬虎,苦肉计也。”得公孙王后手书,张甯不禁慨叹。
“太后何故,以身犯险。”二老四目相对,郭亮斟酌言道。
“天下大势已定。小弟三兴炎汉,指日可待。太后为保麟子,并土封王。遂立功自効。”
董班问道:“只为全麟子乎?”
太后所想,张甯岂能不知:“全其子,焉能不护其母。先前为避嫌,故弄玄虚,天降麟子。如今又恐小弟不认,故不惜轻身涉险。以死明志。”
二老惊问:“莫非太后,自寻死路乎。”
“然也。”张甯眸生异色:“当真小觑了何太后。”
“太后若为董卓所害,蓟王必血洗京师。”郭亮一时大汗淋漓:“卢少保曾言,蓟王胸有猛虎,恶极噬人。若被蓟王所深恶,董卓自难逃一死。恐洛阳亦片瓦无存。”
少时。有青徐流寇,假扮流民,乱入楼桑。见贼人所藏苦主遗物中,竟混有触器。少君侯怒不可遏,遂杀尽贼寇,死无对证。待奉计上洛,又与袁术交恶。若非袁术假戏真做,负荆请罪。临乡侯必趁月黑风高,翻墙入室。屠尽袁术满门,亦死无对证。一前一后,足可例证。
一言蔽之,龙有逆鳞,触者必死。
张甯一声轻笑:“前朝余孽,死有余辜。二位叔父,何必在意。”
“话虽如此。然蓟王一世英名尽毁。岂非因小失大。”董班苦劝:“为天下黎庶计。唯贤姪,能为蓟王除祸,无损一世英名。”
刘备的日常 1.195 青史留名
“传书鲁相,命颍川、汝南等地‘屯田吏士’,沿途接应。”张甯言道。
“喏。”事不宜迟,二老忙去传书。
既有公孙王后来函,张甯岂能不应。何况何后母子,兹事体大。断不得有失。
何后借口探望何苗,车驾下山,先行半日。待心腹宫妃察觉,入国邸禀报公孙王后。此时,何后车驾,已至伊阙关下。
洛阳八关,重兵拱卫。
进出皆需盘查。尤其董卓接连遇刺,身受重创。八关守备,尤胜先前。
何苗遣人投帖,不料骑都尉李肃,休沐洛阳,不在关下。此时闯关,恐为所害。便在进退无措间,忽闻头顶钟声阵阵。
何后掀帘窥探。只见伊阙山巅,建有连绵楼宇,蔚为壮观。
何后遂问:“此楼何名?”
驾车青牛师答曰:“此楼名‘蜃楼’。楼悬绝壁,下临溪水。常有洛阳车马往来,却不知何人所造。”
“寻路入山,借住一晚。”何后言道。
“喏。”
本以为山路必崎岖难行,岂料皆青石铺就。一路无阻,驶入山门。抬头可见连绵楼宇,悬于峭壁。宛如悬空一般。另有无名溪水,自山中涌出,汇入伊水。
“何人竟如此不惜工本。”便是何后,亦不由慨叹。
待车驾停稳。便有清秀童子,近前行礼。
赵忠忽隔窗言道:“黄门佞童,太后小心。”佞,谄也。佞童,佞幸之童也。
宫中隐秘,何后亦有耳闻:“莫非与先帝有关。”
“老奴不知。”赵忠低语道:“闻桓帝有此癖。命黄门署豢养美貌童子。然至先帝登基,遂被窦大将军驱散。唯剩少许,侍奉云台殿。”
见迎驾童子,连连摆手,一问三不知。
赵忠又道:“果然聋哑天生。”
何苗言道:“既如此,当远避。”
“悬楼兴于蓟王。观此楼制式,与九坂悬楼,大同小异。临近关下,非同寻常。”何后已有定计:“且入楼一观。”
“喏。”赵忠领命先行。
楼外童子,口不能言。楼内童子,目不能视。赵忠遂了然于胸:“必是太仓顶上折桂馆。”
“蟾宫折桂。”太仓隐秘,何苗亦知。
“正是。”赵忠叹道:“莫非楼主,乃汉宫故人。”
童子引路。乘天梯登顶阁。
少顷,便有一鹤发童颜,矍铄老者,健步入内。
赵忠肃容下拜:“老奴赵忠,拜见秦太仓。”
“原是赵常侍。”秦太仓亦颇为意外。话说,秦太仓得前大将军梁冀宠幸时。赵忠亦不过是一介小黄门。时过境迁,不料竟在此地相遇。如何能不感慨万千。后梁冀满门伏诛。蟾宫遂被曹节所掌。如赵忠、张让等,实力不济,无可染指。然却皆有耳闻。
赵忠收拾心情,为秦太仓引荐。
闻乃大汉太后,秦太仓伏地行大礼:“老朽,叩见太后。”
“太仓免礼。”何后言道:“洛阳宫变,轻车出亡。奈何伊阙关禁,欲暂住一晚。多有打扰。”
“太后圣驾,老朽蓬荜增光。”西园大火,京师人尽皆知。秦太仓掌《子钱集簿》,耳目灵通,焉能不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