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
刘备的日常 1.185 董卓无文
“所谓抛砖引玉,便是诱董卓,擅动宫中之物。”桓典轻轻颔首。
“拆九龙门柱,乃董卓祸乱宫廷之始也。”许攸断言。
桓典一声长叹:“非拆宫门,乃拆心门也。”言下之意,拆除人臣之节。迈过欺君凌主的心坎。所谓得寸进尺。今日拆禁中之物,明日宰卖天子弄田,近郊苑囿。焉知他日不将宫妃公主,占为己有,淫乱宫闱乎?
“正是如此。”许攸难掩得意。
“尚书令此计,非抛砖引玉,乃杀人诛心也。”桓典一语中的。
“乱世用重典。非虎狼之药,不可治虎狼之患也。”许攸答曰。
“然上天终有好生之德。尚书令,当适可而止。”桓典言尽于此。
许攸起身恭送。
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许攸之路,岂能行百里半于九十。
周时所铸九龙柱,自当珍贵无比。亦汉宫门柱赐蓟王。其用意不言自喻,言指蓟王乃大汉擎天之柱也。
更有甚者,天子诏赐九龙柱,令蓟国立为“桓表”。并由左至右,赐三柱名:『辟土』、『兼国』、『服远』。授蓟王辟土、服远、兼国,三权。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昭告天下,海内震动。
诚如赐加九锡。所赐之物,究竟如何,需看如何释义。亦如上古经文,究竟何意,且看如何注解是一个道理。
三根上古九龙柱。被献帝金口玉言。附加辟土、服远、兼国,三项特权。赐予蓟王,可想而知。
其礼遇,已远超九锡。
换言之,蓟王可将海外所辟荒洲,悉数并入封国。
或有人,为何只是海外。
只因辟土、服远、兼国,九龙三柱,乃一体授予。三柱一体,不可分割。
其中“服远”,便限定了辟土并兼国的方向。
三根铜柱,亦有主次之分。居中大柱,称兼国。左右为辟土并服远。此亦寓意主次:先辟土、服远,再行兼国。
蓟王远在象林苑。天下虽有所赐,王太后并王后,亦不敢擅断。六百里传书。蓟王言:可。
于是乎,朝野内外,弹冠相庆。蓟国上下,与有荣焉。
许攸所谋,一石二鸟。即便蓟王,面对辟土、服远、兼国,三权。亦无从抗拒。而对董卓等洛阳权贵而言。大汉十三州之外,皆徼外蛮荒之地。予取予求,何必在意。
能安抚大汉一藩,坐稳锦绣江山。方为长久之计。
九龙门柱,遂被合力拆去。百余大车,列队送入函园,吊装入船,并洛阳使团,同往蓟国。
正副使节,正是太傅杨彪并太仆王允。
此时被董卓遣出京城,看似重用,实则驱离中枢也。待返回,大局已定。再无立足之地。
杨彪心灰意冷。先前便与卢少保约定,欲投蓟王。此去,正中下怀。恐难再回。王允心牵朝堂,必不愿远避。二人难免,分道扬镳。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丞相府,鱼梁台。
董卓再开府议,群僚齐聚,百官就位。
“十万精兵,拱卫京畿。人吃马嚼,耗费极多。眼看粮谷将尽,只有半年之需。诸位可有良策?”
闻董卓词语。许攸心中冷笑,而面色不变。莫说半年,便是百日亦难支撑。
见座下群僚,一筹莫展。
董卓遂看向三独坐席。
不等董卓开口,许攸已起身答曰:“禀丞相。卑下窃以为,洛阳并不缺粮。如阳港双市,日日帆满,转运蓟国稻谷。便无券钞,亦可用五铢钱,足量贩来。”
“百官薪俸,皆用蓟钞。何来铜钱?”董卓问道。
“闻先帝授蓟王五铢钱范,乃出西园。由钩盾令宋典,命匠人铸造。只需寻来,当可一用。”
“哦?”董卓眼中,精光毕露:“尚书令欲使铸钱乎?”
“丞相明见。”许攸再拜。
“可行。”略作思量,董卓遂言道。
“然,铸铜何来?”御史中丞,起身言道:“京畿之地,并无铜铁。”
“此事易耳。”许攸笑答:“青铜之器,洛阳贵胄,何其多也。取来足可铸亿万角钱。”
“便依尚书令之言。”董卓雷厉风行:“传命,收铜铸钱。”
“喏。”
许攸又进言道:“丞相宜下敕令,列候以下,改用漆器。”
“可。”董卓果然言听计从。
中郎将牛辅,不等罢议,便领兵而去。
破门抄家,四处叫嚣:列候以下,用漆器;凡有僭越,夷三族。
秦胡贼兵,如狼似虎。董卓只手遮天,敢怒不敢言。
诸如鉴、炉、缶等青铜重器,亦难遮掩。被悉数掠走。
一日所得,堆积如山。
董卓又唤来钩盾令宋典,于上林苑上,试铸角钱。
宋典自不敢怠慢。不出十日,便铸出四出五铢。呈于董卓当面。
与蓟国角钱,大同小异。董卓爱不释手。于肥掌中掂量数次,忽问道:“钱重几何?”
“足重五铢。”宋典谄媚一笑。
“嗯……”略作思量,董卓又问:“若减重,可乎?”
“可也。”董卓心思,宋典焉能不知:“当年,先帝欲造三铢小钱,以补缺铜之困。因故未行。后授于蓟王,才有今日四出文钱。”
闻此言,董卓这便定计:“如此,再试造三铢钱。”
“喏。”宋典自领命而去。
话说,史上灵帝崩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师。种种倒行逆施,引山东诸侯,群起讨伐。董卓不敌,火烧洛阳,携帝西入长安。为补财政之缺,于初平元年(190年)毁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之九,并攫长安、洛阳两地铜马、铜人等宗庙祭盛黍器,铸成小钱。
又因洛阳铸工及铸钱设施,皆毁于大火,故董卓铸造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且内外无廓,“五铢”二字模糊不清,难已辨认。被世人讽刺为“无文钱”。
俗称“董卓无文”。
以一金人重十二万斤计。董卓足可得钱,七八万亿枚。九金人,再加铜马、铜人,所铸小钱总量,当不下百亿。
此等劣币,大量流通,必致通货膨胀。以至于“谷石数万(枚)”。
民怨沸腾,饥民蜂起。汉五铢币制,随之彻底崩坏。
:。:
刘备的日常 1.186 泛滥成灾
事实上,若董卓铸足重四出五铢。危害并不大。
自蓟国角钱,以一兑五,收尽两汉五铢。并券钞大行其道。铜钱已渐变成储备货币,越发不参与流通,大量窖藏于各地赀库。源源不断,贩回蓟国。回炉重铸成四出文钱。
所铸角钱,取券钞发行量十分之一,输往各地赀库。足够支取。
蓟钞面值,最大已至千角。千角便是铜钱一缗。可想而知,收入钞夹,足够日常所需。从专用钞纸、雕版、到烫印、封膜。重重防伪,断难仿造。历经数代更迭,蓟国已全面转用纸币。
更有甚者。蓟国造纸术独步天下。此等奇技,海外诸国,闻所未闻。技术鸿沟,堪比登天。便是有心已无力。
蓟国宝钞,更需另握琉璃烧造奇技。一言蔽之,环顾宇内,非人力可及。
凡蓟国良匠,必出将作寺。凡入将作寺,必为墨门子弟。墨门,自有“墨守成规”。墨规之下,匠心独运。又岂会轻易背主。时下,匠人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门派。其核心凝聚力,可想而知。
比起史上火烧洛阳后,百业凋敝,良工全无。时下,由四出文钱始作俑者,钩盾令宋典,领衔仿造。其技艺之精湛,本足可“以假乱真”。
奈何时间紧迫,无从精工细作。外加董卓欲造三铢小钱。唯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勉强为之。
抄掠全城,所得铜器,全无成本可言。董卓再铸三铢小钱,乱价足重五铢钱,可谓一本万利。
唯一破绽,便是蓟国乃用铜范。上林苑为求迅捷,故用泥范铸钱。虽经打磨,然与真钱,毕竟不同。稍加留意,足可分辨。
更何况,仅为三铢重。份量不足,入手便知。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洛阳朝堂,困守关中。机构臃肿,兵卒众多。人吃马嚼,外加宗室贵胄,封君列候,嗷嗷待哺。
朝中缺钱,可想而知。
万幸。百官俸禄,皆由钱堡足额发放。蓟王虽因故离京,然奉献不改。便是春腊二赐,洛阳百官,亦与蓟国比同。
俗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只恨蓟王不愿受禅。否则,何必于董卓当面,卑躬屈膝。颜面无存。
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纵览董卓人生轨迹。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可谓最大败笔。亦如许攸所断言,董卓其人,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迁长安后,远离关东联军,又近羌人盘踞。董卓只手遮天,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后卓败,坞毁族灭。
当下,虽未迁都长安。然内忧外患,已涣然冰释。南阳毁于大水。群雄貌合神离。汉室宗王崛起,更有蓟王虎踞河北。
尤其先帝《起居遗诏》一出,居拥大义。蓟王奉献如故,天下自当俯首称臣。
献帝父母皆亡,孤家寡人。唯仰仗董卓,守护周全。内外皆同党,左右皆爪牙。此时董卓境遇,与先前可谓云泥之别。功成名就,自当马放南山,坐享荣华富贵,后半生清平安乐。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千里之堤,终溃于蚁穴。
故桓典有言。许攸毒计,杀人诛心。
长史之马,死于道旁捧杀。
泥范铸钱,果然迅捷。得首批三铸小钱,董卓犒赏三军。各处大营,欢声雷动。奈何兵士出营入市,手中劣钱,比照两汉五铢,竟先折六成,再行五兑一。计“十二兑一”。
兵士心中恼怒,可想而知。
然市中商家,有恃无恐。言,小本生意,本就不易,幸得蓟王庇护,才勉强为继。
蓟王赫赫凶名,便是秦胡贼兵,亦不敢造次。
回营后纷纷叫嚣。眼看兵乱将起,营吏急忙上报鱼梁台。董卓遂下敕令,新铸小钱,当与四出五铢等价。
有道是皇命难违。
本以为,洛阳商家,无计可施。岂料洛阳市价,一夜间,暴涨十二倍。
与此同时,蓟钞亦水涨船高。购买力一如先前。
一计不成,许攸又出一计。
朝中百官薪俸,皆先行兑换成小钱,再足额发放。洛阳百姓,凡有税赋,皆需用小钱,足额支付。如此强行流通,终至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一方面,洛阳百姓需用蓟钞,购买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又需忍受董卓盘剥,一比一,兑换小钱,缴纳税赋。
见有利可图,董卓遂命心腹,于洛阳各处,立子钱数十家家。用于小钱兑换。
须知。依《汉律》,凡遇徭役,服役人若不应征,需出钱入官,由官寺另雇人,代为服役。称“过更”。试想,洛阳贵胄,身娇体贵,如何能受劳碌之苦。如此一来,为过更,唯忍痛兑换小钱。
洛阳百万之众,月月过更。令董卓所铸小钱,迅速泛滥成灾。
百姓苦不堪言。商家感同身受。于是金市子钱十家,齐入函陵官寺。求救函陵令鲁肃当面。鲁肃好言宽慰,遂六百里通报国中。
蓟王新婚燕尔,远游未归。
王太后并王后,专开朝议。
“臣窃以为,断不可开此例。”赀库令刘修,起身奏报。刘修乃蓟王从弟。执掌赀库多年,堪称宿吏。劣币危害,焉能不知。
“刘令君,所言极是。”市舶令田骅,亦出身商家:“若开此例,天下必兴盗铸之风。盘剥百姓,市价飞涨。恐至民不聊生,此其一也。累及蓟钞,乃其二也。若蓟钞无用,必囤积铜钱以自保,乃其三也。”言下之意,币制混乱,良莠不齐。民众必囤角钱保值。如此,市面良币日稀,成恶性循环。民众越发惜出,并将所持券钞,大量兑换成铜钱。乃至各自赀库,无足量存钱,等价兑换民众手中券钞。终至挤兑风波。
蓟王十年心血,毁于一旦。更令赫赫威信,自云端坠入无底深渊。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右相耿雍,一针见血:“良莠之争,不可苟同。”
:。:
刘备的日常 1.187 货币战争
“洛阳百姓,亦不可弃之不顾。”公孙王后言道。
王太后轻轻颔首,遂看向幕府首席:“中丞可有妙计。”
贾诩起身奏对:“禀太后,臣,窃以为,小钱之害,乃因朝政日非。董卓假传圣命,百姓不敢不从。故至小钱泛滥。为今之计,当一如先前,不改十二兑一。权宜之计,可另开贳贷,补百姓之缺。收铜铸钱,必有时尽。”
“贳贷百姓。”太后言道:“诸君以为如何?”
“中丞之计,可行。”左相崔钧,起身奏曰。
市舶令田骅,亦奏曰:“诚如中丞所言。收铜铸钱,数目有限。只需赀库十二兑一,收回重铸。市中小钱,当日渐稀少。直至除尽。如此,小钱之害可解也。”
赀库令刘修,却又疑问:“洛阳百姓并无账户,如何贳贷?”
此言,直切要害。赀库账户,非蓟人不可拥有。
“先由函园百姓始。”太后已有定计:“六百里传语蓟王定夺。”
“喏。”群臣应诺。
罢朝后,南宫少府,遂将洛阳之事,快船发往日南。
象林苑,雏鸦号。
蓟王洗漱更衣,入书阁理政。
“小钱之害,在于反复流通。”蓟王一语道破:“若只流通一次,悉数收归入库,危害立止。”
“夫君所言极是。董卓收铜铸钱,待铜尽则铸毕。只需将所铸小钱,十二兑一,收归赀库。重铸角钱。则害可消。”关于货币,圣火女祭颇有建树。
“唯一所患,董卓敕令,赋税皆需用小钱。民众不敢违,如之奈何。”冯美人言道。言下之意,为足额缴纳赋税,民众必私藏小钱,不兑角钱。乃至市面上,恶币流通,除之不尽。
“此事易耳。”蓟王已有定计:“令赀库,贳发‘代币券’。与小钱等价兑换。只需凭此卷,便可入赀库,足额兑换小钱。并十二兑一,置换蓟钞或角钱。”
“夫君为何多此一举?”邹美人不解。
美人安娜塔西娅,却已醒悟:“夫君此举,乃为尽收小钱。只需市中无小钱流转,手持代币券者,唯有转兑蓟钞。待积铜用尽,董卓亦无小钱可铸。劣币之危可解。”
“然仍有代币流转,又做何解?”冯美人问道。
美人英妮娜,满脸钦佩:“夫君将铸币权,收归赀库。民众凡有所需,皆可用手中蓟钞,换取代币。”
“代币增发,浮动兑率。”蓟王一语中的:“小钱本不参与市中交易。唯一用途,乃支赋税。只需令赀库不断印制代币。民众足额兑换。代币最终皆流入董卓之手。而蓟钞本币,并未受损。待积铜用尽,董卓手握代币,唯向赀库兑换。那时便可推说,小钱皆重铸成角钱。代币唯有兑换蓟钞,或角钱。至于,是否十二兑一,则非董卓所能及。”只需蓟王一声令下,兑率贬为二十兑一,乃至百兑一。可想而知,董卓手握海量代币,遂成废纸。
“若知其中关窍,董卓必不会令夫君如意。”冯美人笑道。
“只可惜,董卓不知。”蓟王一语中的。
:。:
刘备的日常 1.188 为所欲为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光武之所以有此问。足见民间确有此风。
董卓发妻早丧。先前宦海沉浮,加之常领兵在外,故未续弦。今稳坐丞相高位,府中不可无女主。遂动续娶之心。史上,看中安定皇甫规妻霜妻马氏(注1)。欲礼聘之,岂料马氏宁死不从。如今马氏封滎阳君,嫁入蓟王家门。董卓自无从垂涎马氏“年犹盛而容色美”。
许攸窥破其意,遂以公主相配。
董卓果然心动。
先前不敢想不敢为,今日还有何不敢想,不敢为。
阳安长公主,名(刘)华。桓帝长女,延熹元年,册封刘华为阳安长公主,后嫁不其侯伏完。先前因黄巾逆乱,滞留京中。衣食减缺,不得已将食邑质押子钱家。这才转危为安。今阳安吸纳汝南黄巾余众,就地屯田大成。足可自给。由鲁相宋奇,掌控全局。操练兵马,磨尽贼气。再加披装棠谿兵甲,不出数载,当可一用。
正因有阳安长公主夫妇,先行质押。引县主封君,纷纷效仿。其妹,颍阴长公主刘坚,阳翟长公主刘脩,并灵帝万年公主,皆先后质押汤沐邑。亦因此事,封君县主,多有往来。
万年公主亦不例外。
许攸得董卓密令。不敢怠慢。携重礼登门,求见不其侯伏完。
伏完得闻,不由皱眉道:“丞相已过不惑之年,且为续娶。焉能配先帝之女?”
许攸答曰:“丞相手握十万精兵,铸钱无数。何以无妻?”
“这……”伏完无语。许攸言下之意,此一时,彼一时。董卓权势滔天,洛阳朝野,为所欲为。求皇女为妻,亦合情合理。
伏完所虑,许攸心知肚明:“君侯所虑,乃皇女下嫁。然遍观朝野,还有何人可与丞相比肩。若惹丞相,岂非不美。”
“如此,或可一试。然成与不成,且看天意。”伏完勉强答曰。
“多谢君侯成全。”许攸肃容下拜。
“令君速速请起。”伏完面色,已说明一切。
待送走许攸,阳安长公主自出屏后。
取来礼单一看,不由冷笑:“董贼出手,着实阔绰。”
久为夫妻,焉能不知长公主秉性。一句“董贼”,足以。
见伏完默不作声,长公主怒从心起,又悲上心头:“前有汉女和亲胡虏,今有皇女下嫁贼臣。果然‘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
言罢,长公主已泪流。
“长公主息怒。”伏完叹道:“董卓手握十万大军,狼子野心。若不从,恐为其所害。”
“只恨伍孚,未能杀贼。”长公主恨声道。
言及此处,伏完终于坦露心机:“长公主欲除国贼乎?”
“夫君何意?”
伏完为人,沉深有大度。便是长公主,亦难窥所思所想。故才有此问。
伏完附耳言道:“伍孚之所以不成,只因董卓狡诈多疑。朝服之下,竟披三重软甲。虽有七星宝刀,仍未能尽全功。若成亲当晚,榻上坦诚相待。事可成乎?”
长公主幡然醒悟:“榻上行刺。”
“然也。”伏完眼中利芒,一闪而逝:“除此贼,大汉可定也。”
“不料夫君,竟英雄如斯。”长公主亦不逞多让:“奈何万年(公主)年幼,恐不敢行事。”
“故需你我,助一臂之力。”伏完已有定计:“西园太后,并前大将军何苗,可为同党。”
“也好。”长公主狠下决心:“这便入西园,一探究竟。”
“万勿大意。”伏完叮嘱道。
“夫君放心。”
稍后,长公主车驾出府,直奔西园而去。
洛阳城中,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遍布军中斥候,董府细作。然牛辅来报,董卓不疑有他:“长公主乃为某之事,车入西园。诸将不可为难。”
“喏。”牛辅领命自去,传达董卓将令。
故长公主车驾,一路无阻,直入西园。
入千秋殿,与何后相见。阳安长公主乃桓帝长女。与何后平辈。且为汉室皇女,身份尊贵。
何后撤帘相见。
目睹何后,盛年绝色,母仪天下。长公主不由心生慨叹。
何后入西园守丧三载,广有贞名。再加天降流火,麒麟送子。更引西王母并巫山神女,先后降临园中。西园祥瑞圣地,足见一斑。
“长公主所为何来?”何后先问。
“乃为董太师之事。”长公主答曰。
“董太师何事?”何后不动声色。
“太师欲续娶万年为妻。”长公主石破天惊。
何后微微一愣:“太师欲娶先帝之女。”
“然也。”
话音未落,忽听屏后一声长吁。长公主这便了然,必是何苗窥听。
“太师年近半百,万年不过及笄。老夫少妻,徒惹人笑。”何后言道:“太师贵为上公之首,执掌天下权柄。岂能不知进退。”
长公主顺其言:“不料董卓权重如此,仍不知足。竟觊觎皇女。”
“长公主所言极是。且回太师,此事不妥。”何后言道。
“若一口回绝,恐惹恼董卓,延祸满门家小。”长公主言道:“妾寄身洛阳,不比太后,足有一万西园卫。”
见其似有未尽之言,何后遂问:“依长公主此计,该当如何?”
“请屏退左右。”事已至此,无路可退。待千秋殿中,并无旁人。长公主遂以心腹之事相告:“刺董可乎?”
何后眸生异彩,一闪而逝:“愿闻其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