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数年前,蔡邕受诏作《圣皇篇》。诣鸿都门奏上。时鸿都门正在修缮,匠人用扫帚醮白垩灰浆成字。邕大为欣赏,受启发,归而创飞白书。其字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其后,宫阙题署,多用此体。

    刘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不知蔡议郎如今何在”

    刘宠这便将蔡邕诸事,说与刘备听。听闻蔡邕全家髡钳徙朔方,遇赦不赦。刘备不禁面露不悦。

    刘宠察言观色,这便心中大定。于是将其中原委,细细道来。

    刘备方知,月前,陛下已六百里诏令,赦蔡邕返回原籍。无奈五原太守王智上书密告,皇帝身边近臣亦谗言诬陷。蔡邕恐无法幸免,于是想远走吴会之地。

    历史上,远走吴会之地的蔡邕,依靠泰山望族羊氏的接济,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而现如今,却因少君侯的凭空出世,蔡邕的命运亦发生了偏转。

    安阳县距离涿县不远。刘宠又与蔡邕交好。蔡邕年初上疏,所列举的贤臣中,便有刘宠。故而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得知老友欲远下江南,刘宠便请来刘备,想让蔡邕来楼桑辟祸。却顾虑刘备不敢接纳。

    刘备笑道:“楼桑藏人何其多!又岂独差他蔡伯喈”前有陈逸、胡辅,后又夏馥。还有居住在自家七楼,不能为外人道哉的仙姑和故大将军霜妻。何惧一个蔡邕。

    “如此甚好。”刘宠大喜:“我这便手书一封,让伯喈赶来楼桑相会。”

    刘备笑道:“可也。”

    蔡邕要来了。刘备这便将消息告诉两位家丞。

    崔钧言道:主公,诬告蔡邕之人,乃是中常侍王甫之弟。与其叔父蔡质有宿怨的阳球,又是中常侍程璜女婿。牵扯到王甫、程璜,两个陛下身边的近臣。故而,若要将此事办的圆满,主公还需去信黄门令左丰,让他居中调停。

    刘备点了点头:左丰年少,且不过是黄门令。如何能说动中常侍

    耿雍却笑道:俗话说,财能通神。主公可去信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年前田晏坐事论刑,欲立功自效。乃请中常侍王甫,复求为将。与王甫关系密切。如今北伐功成。主公又有大恩于田晏。托田晏去信王甫,五原太守王智怨恨可解。学坛大儒刘宠与阳球有知遇之恩,主公再请刘宠去信阳球替蔡邕说情,仇怨亦可解。如此,再去信黄门令左丰,让他先联络中常侍吕强。吕强怜悯蔡邕无辜,曾竭力求情,免其一死。如此三管齐下,蔡伯喈自能安全抵达楼桑。

    刘备深以为然。这便按计操办不提。

    两位家丞之所以如此谨慎。原因有二。蔡伯喈声名显赫是其一。牵扯中常侍是其二。若冒然接纳,必与众人结怨。羽翼未丰前,还是不要太高调。小心能驶万年船。前后两任大将军皆死于宦官之手。渤海王刘悝复国不成满门伏诛。这都是前车之鉴。刘备不过是小小一个县侯。结怨宦官,殊为不智。

    陆城驿就在楼桑。三封手书皆函装泥封。发六百里加急。又让徐荣、韩猛率五十鼍龙骑,一人双马携带重礼进京。交由左丰暗中操办。

    刘备乃是诏封辅汉将军。徐荣、韩猛皆是麾下军侯。公文、传证齐备。便是洛阳也通行无阻。

    &n




1.76 以国为家
    赛马场,好处多多。

    驯养战马。训练骑术。娱乐大众。充实财政。

    西林邑民亦获利颇丰。

    既是赛马,自然有丰厚的奖金。偌大的赛马场,亦需众多人手打理。每逢‘赛马日’,售卖各种手工器物、小食,亦是一笔进项。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赛马场,自当以马场取食。

    胡人善马。骑术除了平时放牧,战时抄掠,别无用处。赛马场一开,正当大用。若能夺魁,奖金丰厚。即便进入复赛,亦有赏钱。除了速度赛马,还有场地障碍赛,击鞠赛。皆是取利门路。

    击鞠赛自不必多说。场地障碍赛却与后世不同。除了水沟、栅栏,矮墙,高杆。还有草人,箭靶。除了越过障碍,还需射中靶心。考验的便是骑射之术。

    想看马上斗将,且移步演武场。

    听闻赛马场要行博戏,落籍临乡者,皆可参股。便有不少豪商或托人,或亲入市楼询问。

    博戏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少君侯严令禁止。赛马场行的乃是小博。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且朝廷明令禁止官吏聚赌。民间虽宽松,也不可大博。

    少君侯言出必行。赛马场日新月异。此时不入,更待何时

    不到月余,便有十数位豪商言要入股。

    刺奸、贼捕详细甄别后,选出十名身家清白的豪商,各入股十万钱,成立‘临乡赛马会’。

    作为奖励,刘备特许十人在北侧四楼,共有一间位置颇佳的包厢。

    众人喜不自胜。少君侯果然一视同仁,从不轻视商贾。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

    百万亩水田,放眼望去一片青绿。宛如碧波千倾。随风摆荡,如云舒卷。沁鼻浓香,随之而来。整个临乡,香成一片。稻花鱼亦随处可见。临乡堪称鱼米之乡。

    郦城、督亢,两地百姓,已迁来二年。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渐把临乡视作家乡。故乡在南,祖籍更南。然而无论迁徙到哪,皆是我大汉百姓。乡音不必改。官话亦要学。便是胡语,也要略通一二。不然,便是临乡百里之地,亦行难。

    眼看稻禾抽穗。刘备却越发紧张。整个临乡,更是万般戒备,如临大敌。无它。去年七州蝗,北地颗粒无收。朝廷虽开仓赈灾,却力有不逮。背井离乡,异地乞食。皆大有人在。稻谷成熟在即,若遭盗抢,一年辛劳付之一炬。

    河道、沟渠内舲舟纵横,车轮舟往来迂回。船上舟楫士各个神情肃穆,弓箭在手,以防贼寇。鼍龙骑亦不惜马力,绕行临乡官道。刺奸、贼捕更是遍布各处交通要地,亭舍馆驿皆有人布控,谨防宵小作祟。

    临乡亦多有流民滞留。之所以没有泛滥,乃因北地百姓皆以己度人:临乡亦地处河北。如何能在蝗灾中独存

    故而不来。

    除了临近州郡知道临乡已改种水田,幸而躲过蝗灾。七州百姓皆不知。

    饶是如此,治下亦聚拢民众十八万。

    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凡我临乡居民,皆有美田五十亩。因功封爵,还另有加授。一年一熟,断不能有失。以前地不过十里,民不过万口。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如今家大业大。十八万邑民嗷嗷待哺。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临乡上下,皆为最后的收割磨刀霍霍。

    立冬前,临乡百万亩水稻,终于开始收割。

    抽穗后追肥蓄水。此后便不再蓄水。待到收割时,田已无水。淮泗老农说,水稻收获时节,要尽量将稻田里的水排干净。若遇洼地,还需挖沟排水。名曰:晒田。

    如此才便于下田收割。

    于是稻作再次改进。收割前,要行晒田。



1.77 学富百车
    士族、寒门,皆有优势,亦各有不足。

    如何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考验的便是为君之道。

    如何选择。古往今来,无非德与法。以德育人,以法为教。

    唯才是举,唯德是用。皆有弊端。德才兼备才是为臣之道。

    本想写信给恩师,叮咛几句。想想还是算了。我家陛下虽惜财如命,不善纳谏。却也不是怒而杀人的暴君。这便去信左丰,让他替恩师从旁打点,防止如蔡邕故事。

    话说,十月初蔡邕便已装车启程。为何至今未到

    这日。刺奸来报,西阙外有一队车马,正向楼桑而来。

    必是蔡邕!?这还了得,刘备急忙沐浴更衣,令麾下文武,并学坛大儒赶往西阙迎接。

    遥看如长龙般的车队。刘备这便小声问大儒刘宠:“蔡公家资颇丰否”

    刘宠点头笑道:“古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今有蔡伯喈,藏书万卷。家资岂不丰厚”

    难怪。

    传言蔡邕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话说后世坊间传闻,蔡琰便是因携带其父书车逃亡,以为巨富,才被匈奴骑兵盯上。掠去北疆。

    刘宠笑道:“之所以行程缓慢。乃是累日阴雨,伯喈心忧车上书卷浸水被毁。故而走走停停。今日方至。”

    刘备欣然点头:“原来如此。”

    待车队抵达阙下,大儒纷纷出迎。刘备携家臣部将,紧随其后。

    问过前车,皆说主人家在队中。刘宠这便挨个询问,便有一人从车顶跃下。抱拳道:“诸公且稍后,容某前去通报。”

    刘备见此人虎背狼腰,威武有雄气。这便冲左右言道:“必是豪杰。”

    须臾,便有一人,麻服短发,走出车队。

    刘宠大喜:“伯喈贤弟!”

    蔡邕疾步迎上:“祖荣兄长。”

    两人把臂言欢,刘备不敢上前。待蔡邕引夫人与刘宠相见。刘备这才发觉,蔡夫人怀中襁褓内还有个婴儿。应该是蔡琰了。

    又聊一会,刘宠这才醒悟,拉着蔡邕向刘备走来。

    刘备与蔡邕目光一碰,这便长揖及地:“刘备见过蔡公。”

    蔡邕见刘备年虽幼,却甚有风仪,举止得体。这便恭敬回礼:“罪人蔡邕,见过少君侯。”

    “岂敢,岂敢。”刘备急忙去搀扶。

    不等刘备伸手,刘宠已把蔡邕扶起:“贤弟无需见外。少君侯乃是卢子干门下高徒,尽得子干真传。与我等同道,乃是自家人。”

    蔡邕微微一笑:“礼不可废。”

    说完便直起身。环视邑中重楼高阁,人物风情,叹道:“皆说楼桑繁华鼎盛,北地无出其右。传言果然非虚。”

    刘宠笑答:“此不过是些皮毛。待你住上数日,方知其中巧妙。”

    蔡邕笑执一礼:“那就搅扰了。”

    刘宠这便执其手,与刘备等人同向邑中走去。蔡邕却微微停顿,让出一步。

    正如蔡邕所说,礼不可废。刘备乃是临乡之君,岂能喧宾夺主。邑中百姓只识少君侯和众家臣,及三位大儒。对一头短发的蔡邕知之甚少。便是有人讲起,周围人也只是点头附和,并无其他。

    倒是蔡邕一路走来,越发惊讶。惊讶于一花一草,亭台楼阁。惊讶于一举一动,邑民衣着气色。更惊讶于胡人自由穿行期间,竟与周遭同气相求,全无不妥!

    被众人引入一处院落。猛抬头,被一座圆形高楼,拦住视线。一条直通圆楼的林荫大道两旁,挤满了芊芊学子。短暂的寂静,忽听掌声雷动。传闻,此乃少君侯亲创之鼓掌礼。虽与礼法不合,却极具感染力。掌声如鼓声。战鼓轰鸣,正当鼓舞。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说完,蔡邕肃容



1.78 大藏书阁
    蔡邕万余卷藏书,对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来说,堪称学坛瑰宝。

    加建一层亦不难。建材齐备,人力充足。先立塔吊,再搭脚手架,围防护网,能工良匠依样施工,不日建好。

    与环形学坛类似,书架亦是弧形。弧形拼接,两两背靠,一圈圈如同心圆般规整有序。经史子集,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穿梭绕行期间,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汪洋。

    大藏书阁,颇需人手打点。借阅、归还。皆要记录在案。数千学子,万卷书稿。可想而知,工作量何其大。蔡邕曾在东观校勘儒学经籍。并与韩说等人修撰《东观汉记》,故而将东观内藏书,抄录下来,积成万卷。

    只可惜。书未著成,便遭流放。蔡邕上书陈述此事,帝怜其才高,乃行特赦。辗转抵达了楼桑。

    蔡邕亲笔所录的万卷书稿,价值连城。刘备得知后,当即叫停借阅。大藏书阁内,又修阅读馆,排列矮几坐席,中置醒脑香炉,供学子就地阅读。所有书卷,一律不得带出藏书阁。

    一小半的空间被改建成阅读馆后,环形书架便有了个缺口。大藏书阁的形状,很像一块半环形有缺口的玉玦。万卷藏书珍如宝。故而藏书阁又称:宝玦阁。来此读书亦被称为:入阁。

    小雪前后,第五重宝玦阁封顶。书架当场制作。涂漆晾干后,便将堆放在后院内的书箱,尽数搬入。百余辆马车皆是蔡邕从五原雇佣。送到便归。久闻楼桑大名,入宝山又岂能空手而归。?这便买来满满一车队的八大名产,返回五原。

    蔡邕一家便搬入恩师走后空出的精舍。天气转冷,不料室内却温暖如春。诸多楼桑水暖设施,让蔡邕赞不绝口。崔尚书笑言,自从搬入楼桑,自己的寒痹顽疾,再未复发。如今著书立传,授业育人。乐得悠闲。

    大儒陈寔亦是如此。

    母亲又送来被褥、大氅等御寒之物。听闻蔡夫人产后虚弱,又让家中侍医前往诊治。吃了几剂良药,病情大为好转。蔡邕倍加感激,便亲自登门道谢。

    见过母亲、义母、又见刘备。

    宾主落座,艳婢送上香茗。蔡邕这便开口:少君侯为戴罪之人,上下奔走。又容我一家老小安身,邕十分感激,却无以为报。想为少君侯保举一人。不知可否

    刘备大喜:是何许人也

    蔡邕答道:乃是一名义士。邕自出洛阳,一路刀光剑影,生死一线。多亏这位义士和麾下侠客沿途护佑,才能安然抵达五原。又随我一路辗转,客居楼桑。今正在府门外,少君侯何不召来一观

    刘备欣然点头,便传言左右:速传义士入府相见。

    须臾,一雄壮武士,缓步走入堂中。看昂扬身姿,刘备便知乃是高手。此正是那日从车顶跃下,为众人通报之人。刘备曾说必是豪杰。果真如他所料。

    壮士抱拳行礼:沛国史涣,参见少君侯。

    史涣,字公刘。豫州沛国人。年少任侠,有雄气,以忠勇著称。

    蔡邕笑道:公刘亦是刺客也。受人之托,欲半途结果老夫一家性命。却不忍下手,携麾下数百雄壮,一路护送。大小数十战,忠肝义胆。可堪大用。便想举荐给少君侯。为国尽忠。

    既是豪侠,又是豫州人士。不知,识不识得吕冲、魏袭,顺阳卫

    刘备这便命人唤来吕冲,魏袭二将。

    果不其然。三人乃是老相识!

    魏袭乐极失态自然可以理解。
1...6162636465...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