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郭芝答曰:乃是一名游侠。

    刘备点了点头:娄圭人在何处

    郭芝又道:正在府外。

    刘备这便遣人请入书房相见。?娄圭入内,自行跪伏在地。待起身,只见相貌堂堂,儒雅有节。与之对话,颇有见地。本以为是寻常之才。不料此人虽无重名,却足智多谋。堪称沧海遗珠,乱世良才。

    数年前也才刚刚及冠。年富力强,若委以重用,自当知行倍增,前途不可限量。

    刘备大喜。便又把郭芝唤入。

    郭芝与少君侯自幼相识。后委以重任,乃是心腹。仅观刘备面色,郭芝便知郦城已留不住娄圭。

    果然。待郭芝坐定,刘备笑着开口:子伯大才,我欲重用。不知衍长(郭芝字)能否割爱

    郭芝直身行礼,笑言道:郦城庙小,如何能盛下这尊大神。主公请自便。

    刘备一愣,跟着抚掌大笑。

    三人皆笑,一时其乐融融。

    娄圭不仅善治政,亦长于谋略。只做谋士太过屈才。刘备择吉日,拜娄圭为临乡令。临乡乃是都邑。按照少君侯的设想,将抽掉临乡治下:楼桑、郦城、督亢、西林、容城、益昌数城内的爵民,迁入临乡。

    内城皆是有功之民聚居。事关重大。非足智多谋,大智大勇者,不可守。娄圭足智多谋,且素怀忠义,不惜坐藏亡命。正与刘备对路。少君侯又岂能不重用。故临乡城虽只是草创。并无多少邑民。刘备却以比千石的高俸授之。足见重用之心。

    既是都邑,一定要有都邑的气魄。

    街道阔长,两边遍植花木。重楼高耸,却落落大方,不显局促。轨路舫车自然要有。每隔一里设一座车站。车站形似亭台。内设矮椅、香炉。还有糕饼茶饮售卖。

    户户建双阙。内设铜灯,以白琉璃为灯罩。彻夜不息,光如白昼。

    刘备还在都邑中,首次引入了公园的概念。时下公园,乃是指官家园林。《魏书》:“(任诚王澄)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公园多半设在城外。城内修建公园,且对邑民开放。时下并不多见。

    又置睡莲鱼池,垂柳迭石。以白石铺路,秀木成林。风景如画,漫步其中,心旷神怡。内城中有一块土地,久晒不干。良匠掘土,现出一泉。泉水甘冽,遂涌成池。苏伯来报,此地可建伴宫。揽泉为伴水。谓伴水者,伴宫之水也。

    刘备欣然点头。

    临乡伴宫,亦着落于内城正中。如此一来,伴宫、内城、外城;宫墙、内墙、外墙,三层嵌套。甚是规整。

    伴宫横竖一里。内城横竖三里。外城横竖五里。东西南北,四门大开。长街直贯,闾巷纵横。高楼林立,花木成畦。

    皆我大汉之风。

    地下水网已全线贯通。刘备不惜工本,全是矿粉硬陶水管。主管道内可立成人,足见宽阔。所有管道皆用五百石车轮舰循环运来。众人齐力推滚,吊埋入沟槽。再用陶泥、牛胶、白灰浆,内、中、外,三层捻缝。四周填满沙土,上覆青石盖板,铺成长街。行雨污分流。雨水直入护城河。污水管则排入沟渠,滋养圩田。

    &nbs




1.105 未来可期
    临乡乃是少君侯从一片白地上,凭空建起。民众皆是从大汉各处迁徙而来。且汉胡、汉蛮相杂。对官吏的要求,远超一般郡县。

    非贤能忠良者,不可任。

    刘备进出学坛,与四位祭酒商讨。皆无合适人选。

    这便把难觅良才的苦恼书于恩师。不久恩师便有信回。言,我有二子,或可一用。

    刘备大喜。恩师文武双全,刘备自幼耳提面命,岂能不知。只是,恩师二子,却不在楼桑学坛。听师母说,幼时便外出游学。拜在经学大师郑玄门下。

    郑玄与恩师乃是好友,后又托恩师拜扶风鸿儒马融为师。两人即是好友又是同门。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郑玄因父母年迈归养,便向马融辞行,返回山东故里。马融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学成回乡时,郑玄已年过四十。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成为一代经学大师。远近有数千人投到门下。郑玄与弟子“客耕东莱”,一边开荒自给,一边传道授业。建宁元年(168年),二次党锢之祸兴起。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于是杜门注疏,潜心著述“几百余万言”。创立“郑学”,后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大家。

    历史上,卢植有三子,卢节、卢俭、卢毓。除了幼子卢毓得以善终,二子皆死于汉末战乱。未能青史留名。后世,也只有卢氏家谱上有所记载。

    岂料卢节、卢俭,竟是郑玄门徒。刘备焉能不大喜过望!这便六百里加急去信朝堂。求恩师手书,早日将两位师弟遣来楼桑才好。

    须知。时下做官,多为保举。卢节、卢俭既是郑玄门徒,岂能无三五门内好友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三五好友的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

    如此互相保举,未来可期!

    刘备座下谋臣奇缺。娄圭算一个。还有随恩师远去洛阳的刘晔算一个。大乱将至。五虎上将眼看便要齐聚,军师联盟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正所谓上兵伐谋。谋臣绝不可少。

    好在东莱与临乡之间有固定航线。蓬莱海港可乘船出海,逆入涞水,经南巨马水分流,直达南港。

    刘备特意叮嘱恩师,六百里加急去信两位师弟。想必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传回。

    百忙之中,刘备乘车轮舟,沿南巨马水西行,抵达大利亭。

    郦亭沟水“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亲来此地,刘备方知大利亭距离容城并不远。以前辖地百里,大利亭扼守西南境,势必要筑城。如今容城并入,大利城距离容城不过二十里。

    大利城还要修建否

    刘备举目四望,发现濡水、易水、郦亭沟水、皆在此处注入南巨马水。换句话说,大利亭扼守着临乡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刘备忽然觉得,南港或许建在大利亭更为合适。

    见刘备沉默不语,耿雍这便问道:少主可是心忧大利城督造

    刘备点了点头:先时此处乃是临乡西南界,自当筑城扼守。如今辖地南扩,容城已立千年,废弃不用殊为可惜。然此地扼守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又不可不建。却不知该如何建。

    崔钧沉思后言道:可仿效南港,建一座港城。

    刘备先是点头,而后摇头:濡水、易水,皆从西而来,水借



1.106 巡视南境
    城内古意盎然。许多建筑颇有燕赵耿烈之风。

    《汉书地理志》:“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

    刘备年少位高,自有风仪。虽未加冠,却已身长八尺。左右绣衣吏皆世之虎贲。多曾为游侠,正与容城古风相合。

    白发老者焚香于道,两侧楼阁总有怀春少女挑帘窥望。皆知容城已划归少君侯治下。如何能不欣喜。

    刘备左右看过,城内街巷虽经修缮,水淹痕迹却十分明显。

    一行人抵达官舍,阶下早有邑中官吏与三老俸酒等候。

    官舍本是容城侯府。颇有气派。年久失修,却也古意盎然。屋顶、墙壁,时有青苔野草,掺杂其间。主臣落座,乡啬夫马升这便奉上计簿。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等,皆在簿籍之上。

    刘备命左右接过,置于案上。

    褒奖寒暄之后,便问起容城水患。

    乡啬夫马升、游徼孙勉,皆祖居此地。这便将诸情娓娓道来。

    话说,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河改道南移。掘鲤淀水势变小,只剩一些支流盘据于此,经白洋淀东流入海。故白洋淀有“九河下梢”之称。所谓‘九河’乃是虚称。言指河流众多。掘鲤淀流域遂现许多连绵浅湖,浅湖随旱涝变化,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大则串通成片。小则分离,乃至干涸。

    到了战国时,淀区成为“燕南陲、赵北际”军事要地。燕国在此筑有三台城、混泥城、赵国在南部筑有葛城,两国遥遥相对,虎视眈眈。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为防御秦、赵、齐入侵,燕召王又沿古黄河流经掘鲤淀之北岸。筑起一道五百余里的长城,称“燕长城”。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一能阻止淀水北泛,二可防敌国入侵。一举两得。

    前汉时,掘鲤淀曾多年枯水。今汉枯水又变丰水。出现大量游移淀泊。周围百姓饱受其害。

    容城东南,有埿水自淀中流出,注入南易水。故而时下,掘鲤淀又被称为大埿淀、小埿淀。

    历代治水,皆在疏不在堵。因势利导,将积水排出,水患可解。

    然而容城地势低洼,正是聚水之地。且掘鲤淀遍布大量游移淀泊,广而分散,无法筑坝。水患频发,却苦无良策治水。

    刘备已命苏伯携良匠实地勘察。苏伯言道,若想治容城、益昌之水,或可仿效督亢大泽。

    督亢大泽亦地势低洼。颇能聚水。治理办法不难。先通渠筑堤,将多余积水排走。剩下浅水则行圩田。水田亦颇能蓄水。则变害为利。

    刘备欣然点头。一路行来的烂泥地若皆改成水田,旱时放水,涝时蓄水。将泛滥的洪水,皆以纵横的阡陌坝埂,储存于水田之中。如此,可保容城无碍!

    烂泥地不宜种麦。索性改成水田。既能储水,又能种禾。两全其美。

    听闻刘备的述说,众人幡然醒悟。以前只想着如何疏堵。如今不妨破堤灌水。容城方五十余里,如同一个海碗。用来泄洪蓄水,再围绕城郭,筑坝圩田。碗中积水,则能变害为利。将水患化为水利。

    说干就干。

    容城有百姓三千九百六十三户,四万八



1.107 九河之地
    益昌位于楼桑东南,距楼桑约二百三十五里。

    “(濩)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景帝三年匈奴六降王其一封地在涿州北,垣水北岸称“顷”。其子“婴”封地益昌县故城),王莽之有秩也。”

    大泽以南皆是并入新土。刘备不熟,便没有乘舟直达益昌城。半途登岸,沿官道南下。边走边看。

    行不多久,官道穿一古城而过。古城名叫南关城。据《九域志》载,此城乃赵武灵王所筑。听闻少君侯南下,城内官吏皆引颈而望。一路随行,将古城历史娓娓道来。

    南关城时下名叫南关乡。城中只有一条南北长街,街旁立有民居数百户。五千余口。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邑。又行三十里,路遇一座古冢。问过附近乡民,说乃是前汉平曲侯公孙浑邪(hun ye)之墓。

    穿过护冢桑林,便是平曲城。

    问过田间老丈,得知平曲城来历。

    公孙浑邪(hun ye),北地义渠胡人,文帝时归汉。一说为西戎后裔,也有说其为匈奴种。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公孙昆邪以将军击吴、楚,助平七国之乱,以功拜陇西太守。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春四月己巳日,封平曲侯,食三千二百二十户。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坐法,免为庶人。

    《括地志》云:“平曲县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元史?地理志》亦有:“霸州治益津县有平曲水塞”的记载。

    平曲城距楼桑约一百八十里。和容城一样,皆是前汉侯国,今汉已废。再往南约五十五里,便是益昌故城。

    平曲和益昌两个侯国,辖地皆是百里。

    话说,前汉分封在临乡附近的诸侯,以胡人降将居多啊。不知是否是五胡乱华的祸根之一。

    前汉时平曲城便有三千二百二十户。今汉虽被废县,城中仍有千余户民众,人口万余。算是一座比较大的乡邑。平曲城四面环水,横竖三里。城郭完好,谯楼犹在。城内居民亦比容城百姓面色红润,炯炯有神。生活颇为安逸自在。刘备还发现,此处居民多混血。赤发黄须者,随处可见。皆身穿汉服,举止与旁人无异。乃是我大汉百姓。

    若不是此处亦是自己新增的封邑。刘备竟生出一种不忍叨扰的心绪。危巢之下无完卵。眼看大难临头,赤地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古城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平曲城官吏,亦来拜见新主。大汉朝郡国并行,划归临乡治下,并不不妥。且少君侯天下知名。北地谁人不知,又何人不晓

    谁不愿追随明主!

    平曲城内建筑甚是规整。时有水患,却未曾伤筋动骨。毕竟是前汉封国。又曾是三千余户的大邑。筑城时不惜工本,堪称牢固。出平曲城,再南行五十里。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益昌城。

    五十里外的益昌城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和容城类似,竟也是一望无际的烂泥地。庄稼多萎靡不振。刘备下马查看,根部多泡水而烂。难有好收成。

    刘备这便问道:水从何来

    便有一名平曲官吏,出列答曰:主公既从西淀而来,可知此处还有东淀

    刘备反问:西淀莫非是说掘鲤淀

    官吏答道:然也。益昌西二十五里,有武平亭。便是东淀所在。

    “莫有九十九淀。”为何此地如此多水。刘备一路行来,渐有所知。

    《汉书天文志》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海水四溢。”《汉书沟洫志》亦有:“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九河之地,说的便是这片淀区。

    原来。从西汉末到东汉初,渤海湾西岸发生过海侵。海水升幅一米。海面



1.108 日新月异
    容城和益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民可用。不像其他城邑,皆是从一片白地凭空建起。

    且二城民众,皆世代定居于此。对附近山水地势十分熟悉。只需给予足够的鼓舞,便能一呼百应。时下,能过上和临乡民众一样的好日子,便是最好的激励。

    更何况出工还能领工钱。平曲和益昌二城小吏,皆获擢升,与临乡各城匹配。城长一职,刘备却要亲自委任。

    各城官吏,自有刺奸、贼捕细细勘验。若有作奸犯科,鱼肉百姓,定斩不赦。若是能吏,有功于民,自当酌情升迁。功过赏罚,皆有理有据。不放过一个,也断不会冤枉一人。少君侯麾下能人辈出,尤其是顺阳卫出身的绣衣吏,探听虚实,缉贼拿赃,早就炼成一双火眼。又岂是寻常小吏能隐瞒遮掩的过去。
1...6869707172...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