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不料楼桑长乐隐,却似乎并不在意。刘备问他,只说请主公拭目以待。

    这户籍,还能凭空长出不成

    容城、平曲、益昌,旱地改水田。临乡、南关大建。还有一年一季,不容有失的稻作。少君侯日理万机,这便按下不提。

    暑热未退,苏伯便遣人来报。言,临乡伴宫已修造完毕。

    临乡宫城内有干路两条。呈十字交叉,贯通宫城。将伴宫分为




1.112 分户析产
    之所以楼桑户数增加,乃因‘分户析产’。

    所谓‘分户析产’,即是指编户齐民之家,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分给众子女。

    想弄清楚一户齐民的财产具体有哪些。翻开此户的户籍,便可一目了然。

    《二年律令户律》记载汉初时五种户籍类簿。分别为: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合籍、田租籍。

    “民宅园户籍”登录的内容,包括户主及家庭人口、奴婢以及房屋、家畜等,但不包括田地,属于户口与财产的合籍。

    “年细籍”乃是记录户内人口生年的簿籍。内容包括每一家庭成员的籍贯、身高、年龄、面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成年男女服役记录,口赋上交记录,每一家庭成员的大事记。

    “田比地籍”指依田地比邻次第记录的簿籍。内容包括每户每块田地所处的具体地点、土地的形状、面积大小、土地的产量等级、不同等级田地的轮换耕作时间、以及与该户相邻的其他田地户主的基本情况。

    “田合籍”又称“田命籍”。记载每户家庭所有土地面积的总籍。

    武帝以后,乡里职事从简,田部省置,民宅园户籍与年细籍合并,“户籍”一词始现。

    秦汉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十分重视。把错填户籍,定为“大误”之首。户籍副本在县廷的保管,亦十分严格。整理好的户籍档案封存入柜。加盖县丞、啬夫封印。如需改动,则要户籍令史、吏与负责封查户籍的啬夫共同办理。办理完毕后重新封藏。不依律办理,罚金四两。如有弄虚作假,管理人员又没有及时发现,主管要被判罚赎耐罪。

    其实,‘分户析产’,刘备自己就经历过。祖父刘雄为东郡范令,颇有产业。父亲刘弘那辈,有兄弟四人。祖父过世后,‘分户析产’。作为长子的刘弘,分到了祖宅一处,良田五十亩,奴仆一人。剩下三子,各分田亩若干。

    时下,分户析产是编户齐民处理家庭人口和财产的最基本形式。分户析产可分为如下类型:“家富子壮出分型”、“先令券书型”、“户后推财型”、“兄弟分财异居型”以及“妇女为户析产型”。

    诚如前面所说,汉代女子亦有继承权。

    有道是“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意思是说,一个人家,如是富户。等儿子长大成人,便跟父母分居,娶妻生子。一个人家,若是贫户,等儿子长大成人,便把他送做人家女婿。

    这便是典型的家富子壮出分型。

    也是楼桑此次户数增加的原因。

    临乡一地,楼桑最早吸纳流民。如苏伯等人,最早一批迁入楼桑的人家,已过去十余年。和刘备年纪相若的童子,纷纷长大成人。数年来,因婚嫁娶不断。最初那一批童子,纷纷成家立业。且楼桑邑民户户有美田五十亩,良宅一座,鲜卑女一个,客庸数人。于是行“家富子壮出分”。

    九百方步的宅院,分成东西两院。东院给子,西院自居。家中重楼上层分子,下层自居。美田亦分一半。诸如此类。

    于是,正赶上第一批邑民的‘分家潮’,故而编户陡增千户。

    如此,亦带来一个弊端。宅院和田产,越分越少。若此户有子女五人。五十亩田产,每个子女只能分到十亩。宅院亦只分到五分之一。若五个子女再有子女。再强行分割,所得家产已不堪生活。

    怎么办呢

    方式很多。仕途、军伍、经商、为匠,诸如此类。为官自然有不菲的薪俸。参军立下军功,若为一级公士,可再赐田五十亩。五大夫可除徭役。仕途、军伍之外,还有经商一途。市中许多商贾,并无多少田产,却成巨富,衣食无忧。以上三途都不喜欢。还可拜师学艺,成为市中百工。凭手艺吃饭。不然打些零工,诸如市侩、



1.113 翻云覆雨
    立冬前,临乡一百五十万亩水稻开始收割。

    且说临乡一地。流民年年北上,山蛮细水长流。人口直升不降。马匹亦渐众增多。人吃马嚼,耗费钱粮无数。吃饭,乃是头等大事。米粮饲料若全靠外地贩来,饶是富甲一方的刘备亦负担不起。

    年前还只有十八万人口,年后已有六十万余。好在临乡旱地改水田,季季大熟。郦城、楼桑,户户建有仓楼。颇能存粮。且迁来楼桑前,移民大多忍饥挨饿,食不果腹。今年年丰收,却皆对食粮甚是珍惜。除去足量上交少君侯田赋,新粮大多仓储。

    农人便是这样。

    只有今年新粮入仓,前年陈粮才肯拿出贩卖。若今年歉收,存粮是绝对不舍得卖。

    毕竟民以食为天。刘备自能理解。

    治下六十万人口,吃穿用度,皆靠本季稻作。

    老族长随车轮舟往来各城,又亲下田间地头,实地估算。言,一百五十万亩水田,均产六石有余。或可得新谷一千万石。能出粳米七百万石。

    田中稻花鱼亦大丰收。田中稻花鱼、禾鲤干,年年丰产。食之不尽,做成鱼干、鱼酱,大肆贩卖。已成名产。先前老族长建言,稻花鱼产自稻田,理当纳税。刘备却婉言拒绝。这几年,稻花鱼季季丰产。单此一项,便收入颇丰。

    换句话说,北地虽一年一熟,其实相当于两季。稻一季,鱼一季。

    蔬果鱼肉不记。干重活的壮汉,一年要吃二十二石粮。以一家老小计,七百万石粳米,足够养活六十万人口。待来年容城、平曲、益昌三城旱地改成水田。便又能得一百五十万亩新田。且都亢还要继续圩田。两项相加,足可得四百万亩良田,

    到那时,临乡才可称富足。

    有割草车专美在前。水稻收割车亦不难。临乡稻收前还行晒田,等稻谷成熟,田中已无水。鲜卑重耕马拉收割车下地,割稻如飞。只需跟在车后收拢稻穗,装上车轮舟运回。又节省多少人力。

    割稻越快,风险越小。

    不怕贼人来抢,就怕贼人眼红纵火。

    百万亩青黄稻草,连成片。风吹稻浪。一旦火起,救之不及,悔之晚矣。

    计算口粮虽用粳米,颗粒归仓却都是未脱壳的稻谷。如此才便于仓储。吃时再脱壳成米亦不迟。

    临乡上下,如临大敌。直到田中稻谷皆搬运邑中晾晒。刘备才敢稍稍松一口气。打谷晾晒,又担心雨落谷霉。

    说不尽的担惊,道不完的受怕。个中滋味,只有种田人方能体会。

    刘备乘车轮舟沿境内数条水路,往来各城巡视。生怕出一点差错。

    万幸天随人愿。农人颗粒归仓,冬雨终于落下。

    邑中稻香扑鼻。城外沟渠开始放水滋田。待隆冬雪大,冰封千里。开春后冰雪消融,再用沟渠内肥水浇灌。蓄养地力。

    忙完了稻作。农人、牲畜可以休养生息。嫁娶的嫁娶,结亲的结亲。而临乡各级官吏却又马不停蹄,为安置流民上下奔忙。

    滞留在各处亭舍、野外的流民,开始分批入城。楼桑今有万户,已无立锥之地。流民不再一股脑的放入楼桑。

    刘备在治下各交通要道,广设流民营地。

    流民营与行营类似。皆以木栅栏为墙,帐篷为家。内设汤池、粥棚、帐篷医馆、隔离营地,诸如此类。身上褴褛皆付之一炬。汤池沐浴更衣,前往各个营区。若有病患,则送入帐篷医馆。久治不愈,再入隔离营地。隔离营地内,亦有良医。定时服下汤剂,更换包扎,若能好转痊愈,则转入流民营区。若病重身亡,则与日常所用之物,一同付之一炬。

    在流民营短则半月,长则月余。营中官吏详细登记,以宗族为单位,相互作保,编纂入册。然后迁往容城、平曲、益



1.114 支渠四通
    水网可比叶脉。

    叶片肥美,全靠叶脉输送养分。正如水网对水田的滋养。西淀掘鲤淀,东淀溢流淀。是两处难得的聚水之地。此水若在江南,必早行圩田。北地圩田却无迹可寻。究其原因,此处水患频发是其一。北地不曾稻作是其二。

    北地稻作第一人,自然是刘备。

    说起来,若不是手眼通天的张教主鼎力相助,刘备难有今日声势。一直以来,刘备总有一种感觉。张教主或许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楼桑的一切变化皆瞒不过他,便是此因。

    通渠治水,时下能人辈出。

    淀区之所以水患频发,民生艰难。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旱地不堪水患。土地屡遭浸泡,烂成泥地。旱地作物不能适应,连年减产。如钝刀割肉,故而民生凋敝。

    想改水田,除了通渠,还要有足够的秧苗。

    于是缺少稻苗,便成了临乡周围民众,无力改种水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育秧对刘备来说,也颇为不易。一开始只有自家百亩水田能育秧,然后举族育秧,再到十里楼桑育秧,最后到郦城、都亢二城育秧,如此层层推进,才将水田规模逐年扩大。饶是如此,一路从百亩扩增到百万亩之巨,亦用了近十年时间。

    如今有水田一百五十万亩。即便再有一千万亩,刘备也能轻松育秧。

    循序渐进,积水成河。才有了临乡今日的政通人和,富甲一方。

    种田亦要顺从天时地利与人和,此乃事物发展的天然规律。想想看,若无从点滴开始的聚集。即便给刘备一百万亩良田,又该如何稻作

    农人何来秧苗何来水从何来肥从何来

    种田,殊为不易。

    不是什么人都能种好的。

    一句话,脑子不全,别来种田。

    容城周五十余里。可得水田六十万亩。靠近西淀的泥沼,还能圩田数十万亩。两项相加,可得水田百万亩。平曲和益昌,与容城情况类似。加上东淀圩田,皆能得百万亩水田。

    此也是此次容纳流民最多的三座城池。

    三座城池,横竖三里。造型颇多类似,面积大差不差。除去各种市政设置,能建宅院五千户。若再外扩二里,横竖五里,可建万户。

    临乡工匠正全力督造南广阳城,以及为临乡城大建收尾。无暇他顾。三城民众,又不是造楼经验纯熟无比的熟练工。强行扩建,必事故不断。刘备不愿冒险,遂将三城扩建事宜拖后办理。

    话说,此次流民三城足够容纳,也无需扩建。

    旱地改水田,才是关键。

    先掘陂引水。再支渠四通。围绕陂渠,圩田放水。赶在雪大冰封前,三城水改田皆相继完工。城内水网改造,雨污分流,亦在之前完成。淀中泽水混合邑中肥水,源源不断注入沟渠,滋养水田。

    只需来年开春,遣楼桑老农赶来传授稻作诸技,再驯田数年,必成良田。能不能有都亢大泽之地利,不敢说。然而即便稍逊一筹,亩产六石,亦倍于旱地良田。

    加之水中鱼虾贩卖。衣食无忧,还足有盈余。

    今年献费近三千四百万。好在有贩卖临乡赛马会股份所得的一亿钱,才足够支出。

    待三城水改先后完工,刘备终于长长松了口气。

    邑中喜事不断。趁雪未下,路未封。数城之间,相互走动。尤其是临乡北部诸城,郦城、都亢、楼桑民众纷纷赶往刚刚竣工的临乡城游玩。

    都邑纵横如棋盘,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又置广场公园。包砖城墙,层层隔绝的繁华盛景,皆汇聚在宫城内外。

    郦城丹阳白毦,淮泗山蛮,顺阳人家,刘氏宗族,临近乡民,还有诸多家臣,亦纷纷迁入临乡。内城中最阔气的两座宅院,便是左右家丞的府邸。与少君侯的府邸一样,亦在门楣之上高悬一匾。上书:临乡丞府。比起楼桑的一进院落,不要太阔绰。

    义父黄忠亦有一座独立的宅院。刘备年纪渐长,剑技精进。侯府卫士皆是以



1.115 亡胡千家
    说道阳球诛暴,需提另一人。

    刘郃,字季承。为河间王宗室,光禄大夫刘儵(shu)之弟,中常侍程璜之婿。桓帝崩时,其兄刘儵协助大将军窦武扶立灵帝,事后被宦官谋杀。时洛阳有谚语:“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合谐,河间来合谐!”意指灵帝从河间乘坐“白盖小车”进京。

    朝廷追悯刘儵之功,重用刘郃以示回报。加之又是程璜之婿,到光和元年已位列三公。这时刘郃萌生报仇之念。当初杀死刘儵的主谋曹节,也因宋皇后被废一事正被灵帝问责疏远。而另一方面,永乐少府陈球、步兵校尉刘纳、司隶校尉阳球等人,亦对曹节等人十分不满。

    于是陈球劝说刘郃:“现在曹节等人放纵为害,且久在皇帝左右,令兄刘儵身为侍中还受他们谋害。您出身皇族,位居三公,天下人都指望您捍卫国家,你怎能随声附和,唯唯诺诺,深恐得罪他人现今曹节等人为所欲为,且久在皇帝左右,您可以上书朝廷,推荐廷尉阳球重新出任司隶校尉,将曹节等人逐个逮捕诛杀,由圣上亲自主政。天下太平,只此一举。”家仇国恨涌上心头。刘郃欲上疏朝廷,荐廷尉阳球重新出任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乃行监察京城及司隶。手中有一支一千两百人的精锐武装。阳球原来任司隶校尉,后遭曹节等人谗言陷害,徙为廷尉。

    刘郃等人想由阳球掌权,借机将曹节等人逐一铲除,让灵帝独掌朝政,以求天下太平。

    刘郃于是与尚书刘纳、阳球等人结谋。

    阳球的妾,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儿。因此曹节等人渐渐闻到风声。于是一边厚礼贿赂程璜,又一边对他加紧胁迫。程璜恐惧迫急,便把阳球等人的密谋,皆告诉曹节。于是曹节等人抢先向灵帝禀报:“刘跟刘纳、陈球、阳球互通书信,往来勾结,‘谋议不轨’”

    灵帝勃然大怒。冬季,十月甲申(十四日),将刘郃、陈球、阳球、刘纳等人逮捕下狱,皆死在狱中。

    刘郃、陈球等一批正直士人被处死后。张让、曹节等十人朋比为奸,称“十常侍”。

    “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一个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开始了。

    见刘备不语。崔寔这便问道:“少君侯如何想”

    刘备轻轻抬头:“种田养士,以备不虞。”

    陈寔亦点头道:“孙子曰:‘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1...7071727374...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