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谢绾公子。”胡姬伏地行礼,躬身下堂。

    &nbs




1.144 计断九月
    九月底,诸事繁杂的临乡,终于完成了这一年的上计。

    楼桑,计一万三百二十七户,十四万六千三百二十余口。

    西林,计一万一千三十七户,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余口。

    郦城,计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五户,十七万五千八百六十余口。

    督亢,计一万二千九百一十七户,十五万二千九百一十余口。

    临乡,计四千一百六十一户,四万三千二百七十余口。

    容城,计六千七百二十八户,八万四千一百二十余口。

    南关:计三千一百六十七户,四万一千八百五十余口。

    平曲:计五千三百七十三户,六万四千九百一十余口。

    益昌,计八千七百四十一户,十万六千九百四十余口。

    大利,计一千六百三十五户,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余口。

    南广阳:计三千六百二十七户,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余口。

    临乡共计:八万一百八十八戸,一百零二万四千八百余口。

    其中,约二成为淮泗百姓。半成丹阳百姓。二成五为大别山蛮。二成为青冀流民。还有三成为临近乡民(包括胡民)。

    果如先前所料。临乡人口终破百万。人岁六十三钱的献费,足要缴纳六千四百五十六万钱。等于我家陛下卖三公之位,整整两轮。若遇名士打对折,打包三公九卿也是够了。

    此等规模的献费,除去几大封国,列候中刘备堪称第一。陛下又岂能不器重。最关键是,刘备出身际遇与当今陛下颇多相似。皆少时贫苦,三餐不继。又一飞冲天,天下扬名。以己度人,刘备便是陛下心中,未能达成的另一半。若不是骤登帝位,陛下何尝不想如刘备这般,开荒种田,丰衣足食。故而,多有荣宠。

    《后汉书百官志州郡》载:郡“属官,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侯国之相,秩次亦如之。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胡广又注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陈逸、田骅、刘修三人,劳苦功高。刘备这便擢升陈逸为上计令,秩千石。田骅、刘修为上计丞,秩六百石。各城上计长食俸,过万户的大城,四百石;未过万户的小城,三百石。各城计掾、计吏、计佐酌情封赏。

    上计令与家丞同俸。足见上计的重要。

    辽东田韶写书道谢。幼子田骅为官数载,知行倍增,已是食俸六百石高官。田氏焉能不喜。

    老族长亦是老怀欣慰。文修武备四娃,大兄刘文、二兄刘武、四弟刘修,皆食俸六百石。与州刺史等同。月谷七十斛,一年八百四十石。折钱二十五万两千。刘氏宗人亦多有任职。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臣、宗人、挚友,皆要顾及到。

    “汉时八月案比而造籍书”。

    又曰“计断九月”:以每年十月初到翌年九月底,为一个财政年度。因而郡、国遣吏上计的时间便在“计断九月”之后。太初元年(前104年)改以正月为岁首后,仍是“计断九月”。今汉亦延此例。

    因路途远近不同,各郡、国遣吏上计的时间亦不同。然却皆要赶在正旦前,抵达京城。故而史书记为:“岁尽遣吏上计”。

    上计吏到达京城后,由大鸿胪接待。大鸿胪亦



1.145 督亢秋成
    稻谷不断从田间拉回城中。即便如楼桑这样的商邑,街巷亦渐被稻谷铺满。晒干脱粒,而后颗粒归仓。抢在落雪前,还要重新给水田蓄水。三百里临乡,放眼望去,一片金黄。便是后世口口相传的‘督亢秋成’。

    容城均产已送上。亩产五石有余。刘备终于松了口气。容城一地,有近六十万亩的官田。可得官粮三百万石。东港新造百万石粮仓,一次装满。还需运往南关城仓,方能全部装完。

    平曲、益昌,亦有官田五十万亩。可得官粮二百五十万石。除去囤入城中粮仓,余下皆运往督亢、西林、郦城仓储。

    今季,临乡种田六百万亩,却只有八万一百八十八戸。以户户五十亩计,再减去爵民的一百亩,有近两百万亩官田。即便亩产只有五石,也可得新谷一千万石。

    刘备早有预计。提前扩建临乡各处港仓、城仓。尤其时南关城仓,已能盛粮五百万石。

    加上西林、郦城、南广阳、南港、东港,五座百万石港仓,才将本季一千万石的官粮,全部储藏。

    整个临乡,地力最好的水田皆在督亢。亩产近七石。遂将整个临乡的均产,堆高到六石有余。四百万亩民田,三十税一,收田赋八十万石。督亢城仓亦满仓。

    所幸,户户皆有仓楼。邑民家单仓楼,虽不能与君侯祖宅五仓连横相比。却颇为粗壮,能盛粮三万石。

    临乡八万一百八十八戸,共可存粮二十四亿五百六十四万石。足够了。

    单此一项对粮食和粮仓的估算,便可见上计的重要性。

    于是乎,整个临乡的《集簿》如下:

    城、邑十,港八,仓十,关一,砦二。

    里百一五,(里)正百一五人。

    亭四百一十二,(亭)卒一千八百卅二人,邮廿一,(邮)人卅百如前。

    界东西三百四十一里,南北两百九十五里,如前。

    县三老一人,乡三老十一人,孝弟力田(与三老同掌教化的乡官)百廿人,凡一百卅二人。

    吏员二千五十人:令八人,长廿三人,宰二人,丞卌四人,尉廿九人,有秩卅六人,斗食一千二百人,佐史、亭长七百一十二人,凡二千卌四人;侯丞二人,行人、门大夫二人,洗马、中庶子二人,凡六人。

    户八万一百八十八,多前三万二千八百卅二;其户二万九千三百八十二获流(所获流氓)。

    口一百二万四千八百卌七,多前四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一;其二十九万七千八百卌二获流。

    种晚稻十二万一百六十顷,多前八万卌顷五十二亩。

    男子五十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人,女子四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四人。

    年八十以上两万一千四百六十五,六岁以下廿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七,凡廿五万八千九百五十二。

    年九十以上三千四百九十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一千六百九十三人,凡五千一百八十三,多前四百卅八。

    一岁诸钱入一万万五千二百九十八万七千二百一钱(152987201)。

    一岁诸钱出八千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九百廿二(81795922)。

    一岁诸谷入一千一百卅六万七千五百卅九石三斗七升,出卌九万八千七百卅一石四斗三升。

    此乃临乡完整的《集簿》。

    刘备治下民情:封邑规模、人口多寡,年龄分布,收支状况,一目了然。因所有居民皆城居,故而没有乡一级的划分。城外无人,闾里也在城内,故而里长人数也少。有路便有亭。治下各城之间的官道,共设亭四百一十二座。又因许多亭邮毁于大水,目前只剩这么多了。日后补



1.146 心中有爱
    临乡‘一岁诸钱支出’中的大头,便是官俸。官俸中的大头,乃是斗食小吏。

    《临乡集薄》:“斗食一千二百人,佐史、亭长七百一十二人,凡二千卌四人”。

    斗食。月谷十一斛,年俸一百三十二石,折钱三万九千六百。看似不多,却架不住人多啊。一千两百个斗食小吏,一年需耗钱四千七百五十二万。

    佐史。月谷八斛,年俸九十六石,折钱二万八千半百。七百一十二个佐史,一年需耗钱两千零五十万五千六百钱。

    两项相加,斗食和佐史,一年需耗钱六千八百零二万五千六百钱。

    如此一算,“一岁诸钱出八千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九百廿二”。也就不多了。

    临乡兵士来源用两种,一种为兵役制,无偿服兵役两年。《汉官仪》:“民年二十三岁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正常情况下,但凡是临乡满二十三岁的成年男女,都会被抽调服兵役。然而为了保证战斗力,刘备和家臣商议之后,决定用‘卒践更’的方法来施行。

    换句话说,除去被选中的部曲兵卒,临乡年满二十三岁的成年男女,皆可用月付两千钱的‘卒践更’方式,来代替服役。为期两年。每月支出的两千钱,便是临乡部曲的军饷。军饷按等级发放,士卒月俸六百钱,伍长月俸一千钱,什长月俸两千钱,以此类推。

    不算士官。单单月俸六百钱的一万六千名精卒。一年军饷,便需一亿一千五百二十万钱。实在是骇人。加之为兵士锻造武具战袍,亦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是临乡内部资金往来,故未出现在《集薄》上。

    还有一种是募兵制。刘备随恩师南下,‘堆钱伐贼’召集来的军士便是募兵。

    另外,因不是战时,未获征召,刘备麾下皆属家兵部曲,非正规汉军。按理说,平时训练驻守,只管装备吃喝,并不发军饷。刘备却足量发放。又与法相悖,故未录入。

    当然,除去军饷,上战杀敌亦能赚取军功。凭军功获封赏。

    也即是说,临乡军士,皆是职业军人。

    诸如筑城、修路、建楼,也应罗列在《集薄》上。之所以没有列举,乃因临乡大建所用劳力,亦是有偿出工。按常理,此皆属无偿劳役。与法不合,故未曾列入其中。

    且陈逸还少算了一项。便是年初上缴的,去年之献费。三千八百五十八万五千九百八十八钱(38585988)。如此一来,‘一岁诸钱出’变成了一亿两千零三十八万一千九百一十钱(120381910)。

    账面结余:三千二百六十万五千二百九十一钱(32605291)。

    账面结余,尚不够足量缴纳今年六千四百五十六万余的献费。当然可以卖粮,刘备却无需如此。年前出售临乡赛马会赚取的一亿钱,只需稍作补充,便足可缴纳去年和今年的献费。

    看似账面没钱。其实钱都在谷上。

    “一岁诸谷入一千一百卅六万七千五百卅九石三斗七升”减去“出卌九万八千七百卅一石四斗三升”。

    结余新谷可折钱:三十二亿六千零六十四万两千四百钱(3260642400)。

    果然是北地第一豪强。

    将《集薄》上的内容,笔笔记录在心。刘备终于明白,时下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土地兼并为何日益严重了。无它,时下的田产,便等同于后世的房产。利益巨大。若无管控,民众纷纷效仿,囤积居奇。田价、房价日益高涨。加上税赋繁重,分户析产,天灾**,自耕农纷纷破产。土地大量囤聚在地主豪强之手。农人或成佃户,或为农奴。食不果腹,生活无望。只能铤而走险。洗牌从来。

    时下虽商业兴盛,然而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是来自农地。一旦失去农地和田产,其他产业并无足够空缺来容纳如此多的失业人口。便只能成为流民。异地乞食,苟活于世。

    如何才能尽可能的阻止自耕农破产

    &nbs



1.147 药到病除
    临乡的官田,并非一成不变。

    不断有流民举家前来。先在临乡沿官道设立的十数个流民营地暂居。营地内设粥棚、汤池、医帐、隔离营区。举家入驻,调理好身体,便会被分到临乡各城安居。

    每有一户流民入住,官田便要分出五十亩。现有的两百万亩,不过能分四万户。按照流民家庭大致的人口组成,一户不过四五人。夫妇二人、一两个半大孩子,或有一两位六旬左右的老人。

    家中初生幼子和耄耋老者,皆未能抵达临乡,夭折或是病死于半道。

    从《临乡集薄》上的人口数据,便可见一斑。

    “年八十以上两万一千四百六十五,六岁以下廿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七,凡廿五万八千九百五十二。”

    “年九十以上三千四百九十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一千六百九十三人,凡五千一百八十三,多前四百卅八。”

    临乡百万人口中。年纪在八十以上者,只有两万一千四百六十五人。年九十以上,更是只有三千四百九十人。临乡本是一片白泽,别无寸土。百万人口中,绝大多数皆是新晋移民。而流民又是移民中的大头。能够辗转千里,一路风餐露宿,抵达临乡的,多半是年富力强者。老弱皆不幸死于半道。

    那为何六岁以下儿童,却有二十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七

    原因也很简单。抵达临乡后,生活富足,于是这二十三万多是新生儿。临乡的人口组成,正如国之初。年龄结构偏轻,劳力充足,无过多老人需赡养。锐意进取,偏向对外扩张。

    如前所说。通过上计,朝廷能掌握各地诸情。

    关于临乡的众多信息,皆藏在这一列列枯燥无味的数字之后。诸如大鸿胪、御史大夫、大司农等,朝廷重臣,通过《集薄》必然能得出许多关键信息。

    看似无为而治的大汉,却拥有严密的监督体系。且能对天下各地,进行细致的数据量化。实在是太强悍。

    单单一年一度的上计,便可见一斑。

    也得益于对治下人口、田亩、收支的科学统计,刘备可以未雨绸缪。规划下一季的生产生活。比如,稻收完毕。刘备便第一时间抽调人手,对治下各处粮仓进行增修扩建。

    临乡“城、邑十,港八,仓十,关一,砦二”。

    城邑十座。港口八座。粮仓十座。关城一座。水砦两座。

    十座粮仓中,有八座位于港口。剩下两座,皆是城仓:一座位于督亢,一座位于南关。督亢城仓,为临乡最重要的官仓。田赋收缴、米粮支出,皆出此仓。因位于督亢坡顶,四面被干栏重楼围绕,易守难攻,却也无从扩建。

    南关城五百石的城仓,规模已然足够。容粮过巨,反倒风险骤升。若贼人全力围攻,必乱军心。

    鸡蛋还是不要放在一个篮子的好。

    剩下便于扩建的八座粮仓,皆是港仓。

    南港、西林港、郦城港、东港、督亢港、大利港、南广阳港、平曲港。

    南港便是临香港。东港便是益昌港。除去拆除港口的楼桑,剩下十座城池皆有港口。粮仓建于港口,乃是为便于漕运。仓储亦有独立的体系。皆由督亢城仓下辖管理。刘备擢升大兄刘文为食俸六百石城仓令,便是为了管理临乡粮秣。
1...7879808182...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