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臣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光阴默
那场面就有点尴尬了。
陈恒都解释当了人彘如何如何悲惨两遍了,把那名队率唬得一脸生无可恋只求速死了,徐盛还是呆在队列中没有动弹。
好嘛,主要是他们两个没有默契。
徐盛很感激陈恒给他出气,也觉得人彘刑罚太过于残虐,但是出于顾及主将权威的心理,想说点什么,又止住了。
大哥诶,你倒是给句话啊!再拖下去,我就要弄假成真了啊!
陈恒骑虎难下,心里有些无奈的嘟囔了句。实在是憋不住,就自己开口问了句,“文向,汝来行军法,人彘之刑罚,如何”
好嘛,这是将暴虐之名扔给了徐盛身上。
他要是接下来了,也算是把二十一个春秋都活在狗身上了。直接一个军礼,“禀都尉,属下觉得此獠虽然可恨,然人彘之罚太过于伤天和,是故斗胆建议将其斩首即可。”
大爷的,你刚刚就该说了!还让老子费了那么多口水!嗯,以后对忠贞之人,还是不要玩心眼的好...
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陈恒也不敢再纠结,怕万一真的弄巧成拙,马上的,就开口做出决定,“嗯好。就依着文向之意。来人,行军法!”
小插曲过后,陈恒与文稷便安排大战的善后。掩埋己方兵卒尸体,清点缴获,医治伤兵,登记各人功劳等等什么的。
陈恒还让淮水另一侧留守的兵卒全都过来了。
他要驻防在当涂城。刘详留下的城防很不错,而且缴获了不少粮草。此战他麾下伤亡太大,少了一半的兵卒,如果再放弃了夺城之功,回去了肯定会被其他将领质疑领兵能力。
而且他还有了新的想法。
算算日子,荀攸与郭嘉也该献上个水淹之策了,吕布也差不多该灭亡了吧
他记得历史上,吕布灭亡了以后,袁术也是紧跟着步入后尘的。所以就想等待着老天爷给机会,看能不能捡点功劳。
袁术是称帝了的,对高举大汉旗帜的曹老大而言,分量是很重的。只要能参加到灭亡袁术势力的战争中,就算只能当个牵制,也是立下了功劳。而且这种功劳连天子刘协、朝廷百官都不会诟病。毕竟天下只有一个天子,对曹老大和汉室都是喜闻乐见的不是
希望曹老大不要把我招回去吧!也希望曹
第一二三章、汝非将才
是的,陈恒想明白了。
曹老大是将他当成了搅屎棍。让文稷率领五百人来听他号令,就是让他有能力给袁术找麻烦,让袁术自乱阵脚,从而让曹仁的偏师看到战机。
呵!难怪擅自出战,没有半句责骂,还加了兵马呢!
原来加兵马就是一种惩罚!
不加兵之前,立下了破敌虏民之功;加了兵,那就要立个更大的功劳。至于更大的功劳是什么,不用想就知道了。毕竟在淮南战场上,曹仁的偏师才是主力。
陈恒甚至想到了曹老大的心态:好好的驻防就是功劳,你小子还不安分,辜负孤的一片好意!喜欢折腾是吧贪功显能耐是吧那就给你增兵,让你折腾个够!让贪个更大的功!
呵!勉之。
就两个字,藏了曹老大的态度:你陈恒如果折腾不出个让孤满意的花样来,就一直在那边呆着吧。如果灰溜溜的回来,以后就不要想当别部了!
想通了曹老大意图的陈恒,心里一片苦涩。
他终于为自己之前的肆意妄为付出了代价。曹老大也终于变相的告诫了自己的权威:当孤的部下,首先是忠心,其次是坚决服从命令。
也对,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放任陈恒继续擅作主张下去,曹老大又如何保证其他将领能听从命令呢当上位者的,连一碗水端不平,谈何驭下有道!
而且曹老大的安排,是念了陈家的旧情了。让文稷过来,就是补救的意思,好让陈恒立下让别人闭上嘴巴的功劳。
我毕竟是世家子,以后还是多放点心思在庙算上的好。
心里感慨了声,陈恒便宽慰了文稷几句,马上就转入正题,“文司马,主公之意恒知道了。某不日将率领麾下深入淮南腹地,为曹议郞创造战机。还请文司马在此守当涂城。万一事不可为,也好为某留一条后路。”
“都尉,某请命同去。”
文稷拱了下手,慨然作色,“都尉军报种对某但表功劳不言过,此乃恩也,某若是不能与都尉一起深入虎穴,岂不是知恩不报也!而且当涂乃孤城,留下三百兵卒看守即可,某留在此亦是无用武之地。”
还真以为不拉上你啊我要去拼命,放过谁都不放过你这个好打手啊!这不是故意先说留你在当涂守城,让你觉得过意不去,好自己请命嘛...
嗯,为了你能更加积极点,我还是再激一激吧。
陈恒先赞了声,然后脸上就露出难色:“善!只是此行恐怕凶险异常,万一...”
马上的,文稷就打断了,“都尉不必如此!文某随主公征战十数年,不曾贪生怕死过!”
“壮哉!文司马之勇气,某深为佩服。嗯,此行凶险,我等需谨慎行事,号令需...”
“文某一切听从都尉指挥!甘为马前卒!”
好嘛,文稷又打断了。
这么好说话以前也没发现你这么缺心眼啊陈恒有些疑惑,太过于顺利达成目的,让他觉得很诡异,有些哑然。
毕竟都是独掌一部军的人,怎么可能如此爽快的交出指挥权。
而文稷不容他思虑,又催促了一句,“都尉,我等何时出发”
好吧,不纠结了。
“三日后,先让兵卒们去打猎放松下,缓缓大战后的情绪。”
“喏!文某先行去军营挑选此行兵卒。”
出了门口的文稷,微微左右顾了下,看到没人,就翘起了嘴角。
他也有独立向曹老大呈上军报的权利。也这么做了,只是和陈恒不同的是,他的军报没有掩瞒自己的过失,所以曹老大给他的回复是臭骂了一顿,末尾还加了一句话:汝此生安于军司马之职乎
这句话,让他欣然鼓舞,看到了升职的曙光。如何不安于军司马,肯定
第一二四章、人心思变
果然如此!
尽管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但是从徐盛口里说出来了以后,陈恒还是忍不住一阵失落。
他想起了历史上刘邦与韩信的对话。
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也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的回答是,刘邦最多能带十万人,自己则是多多益善。
刘邦是不信的,所以就有了被匈奴围在了白登山之辱。
能将将,不能将兵。
而徐盛看见被自己的大实话,说得陷入沉默的陈恒,便有点过意不去,脸上灿灿,“都尉,属下年纪尚轻,所言并不定正确...”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陈恒就挥手打断了。两世为人,他可不是接受不了挫折的人。毕竟天赋这东西,本来就是老天爷看心情赋予的。
“文向,不必安慰某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今时当涂之败,某也有所悟。”
是的,他之所以问徐盛,就是最近反思,怀疑了自己率军的能力。如果他是一名将才,当涂城外被夜袭,也不会死了那么多人了。
算了,知晓历史轨迹和人物,能做到知人善任才是我的优势。以后就不强行逞能,祸害别人的性命了。
心里有了决断,陈恒又对着徐盛叮嘱了一句,“文向,三日后你随我出城。嗯,把握机会,你资历尚欠,若无功绩在身而处于高位,恐怕军中他人不服气。”
说完陈恒便拿起了尚未吃完的兔肉,回到了自己的军帐内。
而徐盛又愣住了。
他虽然年轻,但并不笨,反而还很聪明。听出了陈恒的意思。
如今他的军官职是军侯,在扬忠都尉军中,已经升无可升。而陈恒说的处于高位,只有一个可能:扬忠都尉军中副将,陈恒不在的时候,统御全军的人。
就如同别部司马军中,有依为副手的假司马一样。
是夜,再无话。
三日后,陈恒与文稷在当涂城外互道保重。
他们各自率领一百精挑细选的精锐兵卒,兵分两路,去学彭越骚楚之策。不求杀敌,不求破城,但求让袁术暴跳如雷即可。
文稷往阴陵方向沿途骚扰,而陈恒往西曲阳的方向出发。
两人一路上如同蝗虫过境,尽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比如破坏粮道啊,焚烧村庄啊,佯攻支持袁术的豪强大户啊...
敌军没杀几个,治安却彻底扰乱了。
贼歹毒贼恶趣味的陈恒,为了让袁术彻底暴怒,还让人弄了一些小木牌,每祸害了一个地方,就扔上一块。上面写着:逆贼袁公路知否己吾陈恒到此一游...
可以想象的,原本就对陈恒恨得牙痒痒的袁术,接到治下各处被破坏和小木牌后,是如何的暴跳如雷。
他又砸了身边一切可以砸的酒尊,踢翻了桌几,还将几个看不顺眼的侍从乱棍打死等等。然后就做了一件事:他以征伐不利的罪名,将雷薄降职,并揍了五十军棍。
而雷薄遭罪这件事,成为了袁术丧钟的导火线。
话说雷薄当日从当涂城逃出来后,为了逃脱罪名,便将所有的罪过都栽赃在刘详身上。说没有拿到陈恒的人头,是因为刘详的情报错误,少探明了一支曹军的存在。
袁术信了。
刘详死无对证,而雷薄是部曲心腹大将,正处于战时,同样是部曲心腹大将的陈兰也一起求情,说是非战之过什么的。
袁术也就臭骂了一顿,高举轻放的,这事就过去了。
但雷薄千不该万不该,为了推卸责任,表现得和袁术同仇敌忾的,说当时仅仅差一点就拿到陈恒的人头。又信誓旦旦的保证,陈恒所部已经被打残了,无力再南下。
嗯,他说
第一二五章、失道寡助
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往往是许多失败势力的真实写照。比如袁术麾下的雷薄。
当日他无法完成袁术杀死陈恒的任务,战斗很外行;但与陈兰谋划叛变袁术的时候,却很内行。
先是让陈兰以踏青的名义,将两人的家眷送出了寿春城外,然后拖着伤体来给袁术负荆请罪了。什么深受大恩却有负重望的自责,什么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现今不复当年之勇,什么以后必将竭诚报效争取戴罪立功云云。
反正就是将自己骂成了牲口不如,把忠心表得感动天感动地的。
那个真情流露,那个悔恨有加,不光让旁边听着的侍从一脸戚戚然,连袁术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袁术感动了,心里舒畅了,就厚待雷薄了。
官复原职不说,还勉励着要好好干,骠骑将军的位置,以后就给你一个人留着!这勉励,这仁厚,让雷薄都差点动摇了背叛的心思。不过他咬了咬牙,配合着袁术,两人上演了一幕君臣相惜、神人共泣的千古佳话。
然后,在当天晚上,就将袁术的脸打了。
是夜,天刚刚微微亮起的时候。雷薄与陈兰合兵一处,假传袁术的口谕率军前往粮仓清点粮草。刚进了粮仓,就宰了署粮官与看粮兵,将粮食运到了南城门。
出城门之际,还让人点燃了粮仓中运不走的粮食,趁着城内乱糟糟的局势,一路畅通无堵直奔灊山落草为寇。
可以想象的,袁术得知了一切后,又是砸了一堆器皿,还当场怒急攻心的吐了一口血。想想也对!毕竟雷薄与陈兰是他的部曲督。
部曲督啊,统领着袁氏子弟兵组成的部曲啊!连部曲都背叛了,还能苛求其他军队的忠心吗没有了忠心的军队,他这个皇帝还能继续当吗
历经如此噩耗,才吐了一口血而已,已经算是很强大的了。
如果一匹骆驼的负重达到极限后,加一根稻草都能被压死。对于袁术日薄西山的仲氏王朝来说,雷薄与陈兰的背叛,就是这根引起雪崩的稻草。
首当其冲的是淮南郡内各部军心。背叛的消息一传开,三天内就逃亡了十之二三。而且这个数量在稳步上升中。一开始是兵卒逃亡,然后是中级军官,最后连将领都带着亲兵跑了,有点势不可挡的趋势。
当然,军队冰消雪融的迅速,还要归功于粮草。去岁旱灾不断,袁术又一直穷奢极侈的,治下淮南早就炊烟难继了。雷薄一下子抢走了寿春城里仅剩的粮草,军队没了吃的,饿着肚子的时候不逃亡才怪了。
这不,背叛事件才过去了十天,寿春城里的军队就缩水了一半。
袁术又急眼了,又吐血了。尤其是看到自己餐几的时候。
在以往,他的餐几上,羊肉、烤鸡、黍米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必须有酒。而如今呢一碗麦饭,半碗豆子,再别无它物。
这是给自己吃的吗!
这是给四世三公门第嫡子吃的吗!
这是给开创仲氏王朝的大皇帝吃的吗!
该死的!
袁术的眼睛迅速涨红。
所以呢,他马上就下令剩余的军队,拿着刀剑向淮南军的世家豪强们借粮。
嗯,没错,是借。
给了就是借。不给,呵呵!那就自己取了。反正最多一两个时辰,军队就能攻下世家们的乌堡,让粮食变成无主的不是
然后呢,不止是军队的逃亡,连世家大户们都开始逃亡了。
唉,杀鸡取卵
第一二六章、不如独乐
却说陈恒射死了袁术的信使,拿着帛书细细看了一遍,便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算是完成曹老大的任务了,所以心里有些举棋不定。
即是想领军到寿春城外,看能不能检点功劳;又有点怕再次的自作主张,引起曹老大的更大不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