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文章所歌颂的哪里是和恶势力作斗争啊,这分明就是在东林党人的领导和组织下,苏州人民掀起的一场旨在反抗朝廷的暴力抗税行动。
在这场抗税行动中,被苏州人民打死的收税太监成为大反派,被钉上耻辱柱遗臭万年;而抗税的暴民赫然成为英雄、烈士,并在几百年后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高中语文课本,名垂青史。
可笑乎,可悲乎!
作为当朝大员,黄立极和郭允厚也想解决大明的财政危机,也想挽狂澜于既倒,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但是他们既没有张居正的魄力,也没有张居正的能力,甚至他们还不如魏忠贤,至少魏忠贤敢不惜谤满天下,也要向东林党人收税!
魏忠贤在时,后金只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魏忠贤死后,号称远迈汉唐的大明却亡了,这正是历史给予魏忠贤的最大褒奖。
郭允厚其实比谁都明白开源比节流更有效的道理,只是开源就必须挖既得利益阶层的命根子,他郭允厚也只是个凡人而已,能力有限,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
虽然心中已经有所猜测,但郭允厚还是问道:“敢问陛下,这开源是个什么章
第一一五章 死亡威胁
然而朱由检却已经打定了主意,斩钉截铁道:“首辅不必劝谏,朕主意已定,不扩大海贸,不增收商税,我大明迟早完蛋,为了挽救大明,虽千万人,朕往矣!”
听到朱由检这番斩钉截铁的话语,黄立极只能熄灭劝谏的心思。
既然皇帝非要在一条道路上走到黑,黄立极自认已经尽了身为臣子的责任,接下来也该到了为自己谋身的时候了。
黄立极从来就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从来不是!
他只是深谚生存哲学的封建官僚,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他,那便是“老王八”。
当初他之所以那么卖力地拥护崇祯登基,便是他原本以为朱由检这么一个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娃娃,于国家大事而言只是个雏儿,必定不得不依仗他这位内阁首辅的。
在他看来,乳臭未干的少年天子至少得多读几年书,才能拥有对政事发表意见的资格。
然而黄立极看走眼了,朱由检虽然年幼,但处事非常老道,面对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朱由检四两拨千斤,仅仅是略施小计,便把魏忠贤赶到凤阳去养老。
摧毁了魏忠贤集团后,按照年轻人性格操切的特点,黄立极本以为自己和其他阉党文官会灰溜溜下台,甚至和魏忠贤牵扯极深的阉党成员还会有性命之忧。
然而黄立极再一次看走眼了,朱由检对于帝王平衡之道简直是无师自通,虽然他打倒了魏忠贤集团,却依然任用阉党文官把持朝政,并未让嘴炮无敌的东林党人坐大。
连续两次看错了崇祯,黄立极本以为自己已经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认为深谚帝王平衡之道的崇祯必然会大搞平衡之术,尽量弥合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裂痕,让朝堂平静下来,他好从容接手整个国家的巨大权力。
然而黄立极第三次还是看走眼了,朱由检看似不声不吭,可一旦作妖却要吓死所有人,他竟然想要挖东南士商集团的命根子,向海贸和商税下手。
须知道,扩大海贸和增收商税,这可是杀得东林党人头滚滚的天启帝也不敢涉足的领域啊!
天启帝、魏忠贤谤满天下,而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收矿监税而已,这就触动了东林党之逆鳞,闹得天下对魏忠贤一片喊打喊杀之声,天启帝也作为麻烦的源头,直接被肉身消灭。
皇帝做作大死,那么作为“老王八”的黄立极会跟随皇帝吗
想都不要想!
黄立极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陛下想要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心思是极好的,微臣也非常愿意支持陛下,但微臣年老体迈,实在无力再为陛下效劳了。”
打死朱由检都没有想到,他才刚开始跟黄立极、郭允厚说要扩大海贸,增收商税之事,作为内阁首辅的黄立极便被东林党吓得撂担子不干了。
看到皇帝铁青的脸色,黄立极解释道:“陛下,微臣不是不明白,倘若朝廷的财政危机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大明总归难以避免倾颓覆亡的结局。
而唯一能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办法便是与东南士绅集团争利,实施增收商税,扩大海贸的政策。
但如此一来,陛下势必跟庞大的东南士商集团直接对上,微臣光是想想,便觉得万钧压力压得微臣喘息不过来,请恕微臣年老体衰,实在力不从心,无法为陛下效力啦!”
黄立极宦
第一一六章 郭允厚的支持
“陛下……”
黄立极万万没有想到,身为皇帝的朱由检居然撕下“明君”的虚假面具,露出“暴君”的真面目,竟赤果果地以死亡威胁起他这个内阁首辅来!
这分明就是耍无赖啊!
你这狗皇帝还能不能有点为君风度啦
如果朱由检听到黄立极的心声,他一定会嗤之以鼻:屁的风度!老子再不扩海贸、增商税,大明就要死球了,老子也得上煤山自挂东南枝去了,老子还能管你去死
眼见皇帝和黄立极陷入僵局,皇帝甚至还拿死亡来威胁黄立极,郭允厚再也坐不住了,慌忙跪伏下来,以头抢地道:“臣无能为陛下分忧,臣有罪,还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
朱由检转头看向郭允厚,仍然余怒未消说道:“郭尚书,难道你也想乞骸骨,自请辞官吗”
郭允厚可谓是惨遭无妄之灾了,但郭允厚和黄立极不同,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大臣,也曾了解过民间疾苦,也曾为民奔走疾呼,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的士大夫,是明末文臣里的“异类”。
无论是为国,还是为民,亦或是为了君王,郭允厚认为他很有必要站出来支持皇帝的政策,因为他知道这是唯一可以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救世良方。
虽然郭允厚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更没有张居正的能力,但是朝中有人牵头欲行张居正之举时,郭允厚还是可以做到不惜己身,为这样的人送上自己的一份支持,更何况挑头这个人还是当今天子呢,未必没有成功希望。
所以郭允厚朗声说道:“陛下误会臣也,臣十分支持陛下扩大海贸、增收商税的政策,也愿意为执行这两大政策而奔走努力。
然则臣亦需要陛下给出一个承诺,无论是海贸之利还是商税收入,皆有国库的一份,万不可全部纳入内帑之中。”
郭允厚也是受够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工作,纵观大明历代户部尚书,从未有人像他这般疲于奔命的,大明的财政窟窿实在是太大太严重。
每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尚不到支出的一半,是实实在在的入不敷出,倘若不是国库空虚之时皇帝每每从内帑中拿出一部分钱银支持,大明早就崩溃了!
当然了,大明财政之所以败坏到这等地步,皇帝也有很大的责任,比如万历帝这个敛财专家,特么的他太会与民争利了。
原本大明的财政收入是国库归国库,内帑归内帑,两者之间泾渭分明的。
但万历帝把矿监税、商业税和海贸收入全都纳入内帑之中,连根毛都不分给国库,这才造成国库总是入不敷出的悲剧,累得天启、崇祯两帝不得不经常从内帑中取出一部分钱银来支援国库。
所以郭允厚在对崇祯皇帝表达支持态度的同时,还要求皇帝重新厘定国库和内帑的进项,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也。
郭允厚站出来对朱由检表示支持,这让朱由检的火气一下消失了大半,心想相比自私自利的黄立极,终究还是有臣子愿意为国效力不惜身的。
至于郭允厚提出的海贸之利和商税分国库一杯羹的条件,朱由检觉得答应下来也没有什么。
在朱由检看来,将来连他这个皇帝也是需要向国家缴税的,他打算日后将商税全部纳入国库中去,让纳税和死亡并列,成为明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两件事。
当然了,朱由检现在可不会把内帑应得的商税全让给国库,毕竟此时大明的吏治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国库当真有了大量盈余,估计硕鼠们便会蜂拥而至,把国库吃得干干净净。
&nb
第一一七章 晓之以理
朱由检道:“朕知道,朕扩大海贸,增收商税的决定无异于挖东南士绅的命根子,此时就叫黄首辅做出抉择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东南士商集团实力强大,大明超过一半的官员都出自东南。
但朕不得不这么做,也许你们会以为朕在危言耸听,但我大明确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国朝初开之时,大明约有生民四五千万,然则历经两百余载休养生息后,大明人口早已逾亿,当在15亿到2亿之间。
两百年来,大明人口暴涨近四倍,可土地却未有相应之增长,按照洪武年和万历年的土地统计数据,我大明土地仅仅由洪武年八百多万倾增至万历一千两百万倾,仅增长了二分之一不到。
黄首辅也是读过历史的士大夫,应该明白土地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倘若咱们这些当过主政之人再不扭转这种形势,黄巾之乱、黄巢之乱,这些足以摧毁大明的大祸就在眼前了。”
黄立极、郭允厚闻言,心中均掀起了无边波澜,他们既惊讶于大明居然已经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也惊讶于皇帝远超常人的危机意识。
朱由检接着说道:“如果仅仅是人口增长远大于土地增长这一危机的话,我大明凭借着两百余载的底蕴,也许还能再撑几十年。幸运的话,也许我们这一生都看不到大明的衰亡。
但大明危机何其多也,在外,关外建奴虎视眈眈,就等着我大明一旦生乱,它好引兵南下,重演蒙元故事,灭我汉家朝食。
在内,无须讳言,包括我朱家王室在内,统治阶级无耻程度前所未有,王室、勋戚、贵族、官僚、士绅等等食肉者们,对百姓的盘剥为历朝历代所仅见,堪称空前。
最令朕痛心疾首的便是,土地仅仅占据大明不到两成的平民百姓,却要负担整个大明近九成的赋税。
而那些土地动则成千上万亩的勋戚贵族、地主士绅们,却完全不用承担赋税,他们只享受权力,却不用承担一丝半点义务,朕只想问一句:凭什么”
是啊!到底凭什么凭什么老百姓每日累死累活地干活,却依然挣扎在死亡线上;而统治阶级们啥活都不用干,却能三餐饱食,大鱼大肉,住大宅,穿绸缎,拥美眷……
黄立极和郭允厚皆无言以对,他们虽然都是士绅阶级中人,也是朱由检口中无耻的食肉者们,但他们也知道这样下去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大明是要亡国的。
他们都是读过历史的人,黄巾之乱,黄巢之乱意味着什么他们非常清楚。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一旦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再和关外的建奴形成内外呼应之势,黄立极和郭允厚光是想想都感到不寒而栗,对大明未来的前途充满悲观。
朱由检朗声道:“大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大明必须变,也只能变!
朕已经看到了大明的危机,朕绝不会坐以待毙!
食肉阶层必须停止对生民百姓的剥削,必须拿出一部分利益分给老百姓,好让老百姓能存活下去,不至于走到揭竿而起的地步。
纵观历朝历代,老百姓对统治者的要求从来都是极低的,只要有一口饭吃,能让他们生存下去,老百姓怎么都不会走上造反的道路。
但你若是不能让他们吃上一口饭,不给老百姓生存的权利,难道你还能要求百姓何不做安安饿殍不成!”
朱由检的话振聋发聩,郭允厚当即跪倒在地,发自肺腑的道:“陛下,臣愿唯陛下马首是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立
第一一八章 诱之以利
西洋人以天价把玻璃镜卖到中国,中国的大匠们自然也想仿制一二,只是中国的大匠根本不明白化学为何物,全凭他们烧制琉璃的经验去烧制玻璃,只能以失败告终。
而朱由检自后世而来,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他先是召集了大明烧制琉璃最为顶级的大匠,而后将烧制玻璃的几种材料如石灰石、长石、硼酸、碱石等告知大匠,由大匠们根据这些材料试验配方比例,最终于上个月就烧制出了比较满意的玻璃。
玻璃烧制出来后,朱由检早早预备好的琉璃厂立即以流水线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仅仅过了一个月,玻璃工坊便烧制出了七百多块玻璃镜。
这七百多块玻璃镜就是摆放在地库里的西洋镜了,甫一亮相,就差点亮瞎了黄立极和郭允厚的双眼。
朱由检笑道:“没错,这些镜子就是玻璃镜,只是这些玻璃镜不是从西洋商人那里买来的,而是朕的司设监工匠掌握了烧制玻璃镜的方法,由司设监辖下的琉璃厂生产出来的。”
“嘶……”
听到这些镜子居然是司设监工坊烧制来的,黄立极和郭允厚都不由同时倒吸一口冷气。
这些镜子,比成年人还要高一些,镜子为实木包边,下面还有固定的底座,镜子便是镶嵌于底座之上,不用人扶,也能竖立起来。
黄立极和郭允厚忍不住走到镜子面前,定睛一看,当即吓了一大跳。
“这就是臣”
“原来臣长成这样”
两人都是头一次从镜中看清楚自己的模样,忍不住收拾起自己的衣冠来。
“镜中映照,臣之体貌纤毫毕现,此镜堪称人间至宝也!”
黄立极抚着一块镜子,连连惊叹道。
“陛下刚才说司设监已经掌握了宝镜的烧制之法,岂不是说这些宝镜可以源源不断烧制出来”
郭允厚身为户部尚书,很快就从这大量的宝镜中琢磨出它的经济价值来。
“然也!”朱由检笑道:“经过数个月的研究、烧制,我大明工匠已经彻底掌握了这种镜子的配方,这镜子相比西洋镜,不仅更加晶莹剔透,而且还更为大块。
两位卿家可以想象一下,西洋人运来的玻璃镜仅仅是巴掌大小,市面上就能卖二三十两银子,人头大小的梳妆镜更是高达上百两。
而我司设监工坊烧制的镜子,却比成年人还要高大,如果投入市场上架销售,又该价值几何”
黄立极当即喊道:“这是无价之宝!”
郭允厚倒是先想了想,才道:“倘若宝镜是独一份的,当成稀世之宝来售卖,即使卖上万两银子也不过分;若是当作奢侈品,每个月售卖十块,每块也能卖上千两银子;可若是当成商品来卖,每个月销售几百几千块,也就和西洋镜一个价,估计每块能卖个一二百两吧。”
“啪啪!”朱由检抚掌赞道:“郭卿家不愧是户部尚书,经济之道果然出众。朕打算先建立一座鉴宝阁,拿出一块最大块最完美的镜子当作稀世之宝来拍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