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请假单!
平常不怎么犯病,病起来真要命,感冒?



第一三九章 西方传教士
    燕京大学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

    在徐光启、宋应星等学校领导的簇拥下,朱由检畅游燕京大学。

    在燕京大学充满文化气息的风景熏陶下,朱由检显然心情非常不错,兴致盎然。

    天子心情好,陪伴的官员、教师在天子的感染下,神情也终于放松下来,有说有笑地向天子介绍每个景点的典故。

    大概游览了半个时辰,徐光启便想请天子对学生们说几句话,好鼓舞莘莘学子们努力进学,将来好报效朝廷。

    朱由检却摆摆手,拒绝了徐光启的提议,“徐先生无需着急,朕今天才第一次来燕京大学,对学生们也不熟悉,能对学生说些什么呢

    倘若朕对学生们老调重弹,大谈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朕就没有必要特地改北京国子监为燕京大学了。

    诸卿且放心,朕对燕京大学始终是重视的,燕京大学在朕的心目中,始终是培养后备人才的第一摇篮,只要燕京大学做出成绩,朕还会到燕京大学来视察,并嘉奖大家的。”

    官员们对皇帝不愿意跟学生讲话有些失望,不过听闻皇帝对燕京大学如此重视,众人还是比较振奋的。

    其实朱由检不是不愿意跟学生们说些什么,实则是师生们在迎接他入校的过程中,朱由检分明看到一大批年纪已经有三四十岁的学生,有些学生甚至已经两鬓斑白,连站都站不稳了。

    看到这些年纪足以做他父亲的学生,朱由检心里背诵好的“少年中国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你们是点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等等演讲稿,只能一一吞回肚子里,再也没有丝毫在学生们面前装逼的任何兴趣。

    不过看到许多学生毕恭毕敬地站在学校的大操场里,就只为了看他一眼,朱由检还是出现在大操场,对学生们挥手致意。

    即使朱由检什么话都没说,仅仅只是挥了下手臂,学生们就已经激动得不得了,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到泪流满面,当场晕厥的地步。

    这场景倒是让朱由检明白了,皇帝在古代,就是最受欢迎的天王巨星,只要心里还向着大明的,无一不对皇帝充满着拥戴之情。

    虽然穿越之初,朱尤简还对穿越成崇祯心不甘情不愿,认为在这个年头穿成崇祯是地狱级别的难度,再加上他在后世仅仅掌握了半桶水的历史知识,又没有无所不能的系统相助,心中愈发悲观了。

    但如今却发现老天真的对自己不薄,首先建奴还有两年才会入寇大明,他还有两年时间来准备与建奴的大战。

    其次大明流寇之乱要到明年才会爆发,他还有一年时间去消除隐患,把流贼之乱扼杀在萌芽之中。

    最后他发现,就算大明对老百姓的盘剥达到历代汉家王朝之最,但心向大明的老百姓还是占据了大多数。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是这个时代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如今朱由检身为皇帝,无疑掌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资源,只要他不像历史上的崇祯那样作死,挽救大明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崇祯自杀前喊出的“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让后世人对崇祯充满了同情,认为都是天启、魏忠贤、东林党太作,才令得崇祯无力回天。

    实则以崇祯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还真是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自他登基以来,他几乎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正确的抉择,与建奴的皇太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崇祯是个懒惰的昏君,也许大明还能再绵延几十年,可他非要做个明君,勤勉程度连朱元璋都望尘莫及,结果做多错多,生生把大明给带入了绝境。

    &nb



第二更没了,不必等
身体扛不住,去打了吊针



第一四零章 《崇祯历书》
    金尼阁来华多年,其他传教士也在澳门生活多年,和朱由检交流时,倒是勉强可以使用中文或粤语。

    但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是,一生之中从未离开过京城的朱由检,不仅能使用粤语,连英语也时不时地能蹦跶出来几句。

    看着和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等人愉快交流的朱由检,徐光启、宋应星等人只能感叹天子就是天子,才华自有天授也。

    也许是朱尤简在后世接受的现代教育,今天和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等传教士的交流反倒要比他和臣子们交流更加愉悦。

    在欧洲,王权要在神权之下,所以金尼阁、邓玉函等人面对崇祯皇帝,并没有徐光启、宋应星等人面对崇祯皇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双方的交流平等而愉快。

    看着金尼阁、邓玉函等一个个西方科学家们,朱由检的双眼有着一丝无人察觉的贪婪之光,尤其是听闻金尼阁带着足以充满一个图书馆的图书来华时,眼里光芒更是炙热。

    朱由检道:“朕打算在京城兴建一座国家图书馆,图书馆除了中土儒家的经典书籍外,还打算征集有关天文、历法、自然、律法、文学等各种书籍。

    如果金尼阁先生愿意把带来的西学书籍捐献给大明国家图书馆,那么朕可以允许金尼阁先生在大明传教,并在大明指定的几个港口城市传教。”

    崇祯皇帝开出的条件,远远超过金尼阁等人的预想,西方传教士们均感到大喜过望。

    金尼阁之所以带这么多西学书籍来到大明,便是想以学术来征服明人,令得明人愿意接纳他们,为他们传教打开方便之门。

    而今大明皇帝金口一开,无疑比他们原先预想的前景还要好太多。

    当然,如果大明皇帝能入教洗礼,那就更加美妙了。

    只是金尼阁等人在惊喜之余,还保持着一丝理智,并没有脑袋一热便开口邀请皇帝入教。

    金尼阁喜道:“尊敬的皇帝陛下,在京期间承蒙贵国款待,实在无以为报,我们愿意将从西方带来的7000多部精装图书翻译成中文,无偿捐献给大明国家图书馆。”

    朱由检笑道:“我们中国人历来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诸位先生虽然才高智深,但也只有十七人而已,想要把这7000多部精装图书全部翻译成中文,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哩。

    依朕看,徐先生不如先在燕京大学新开设一个西学科,招聘诸位先生为西学教师,然后挑选燕京大学一批对西学有兴趣的学子进来,传授西方的语言和文字。

    所谓有事弟子服其老,待西学学生们掌握了你们的语言文字后,由他们来完成书籍的翻译工作,你们只要在幕后指导就行了,这样不是又轻松又节省时间吗!”

    金尼阁点点头道:“陛下的想法真是发人深省,如果徐先生愿意聘用我们,我们很愿意加入燕京大学,成为燕京大学的西学教师。”

    徐光启对金尼阁等人的西学才华早就垂涎已久了,能将这批人才招入燕京大学,自然是求之不得,当即满口答应下来。

    朱由检笑道:“朕听闻诸位先生还是天文学的佼佼者,朕欲设立新历局,以徐先生为督导,结合东西方天文学之优点,邀请诸位先生和徐校长一起重修历书,不知诸位先生是否愿意”

    是的,朱由检打算让历史上的《崇祯历书》重见天日了。

    明朝开国以来一直行用的历法《大统历》,实质上是元代《授时历》的沿袭,



第一四一章 民乱已生,启用洪承畴
    文华殿内,朱由检望了一眼外面的天色,在这隆冬季节里,老天爷却仍然没有一丝要下雪的征兆,这令得他心头微微有些沉重起来。

    看了圆桌边上战战兢兢地坐着的阁臣们,朱由检面无表情地开口问道:“诸位卿家有谁知道,陕西王二到底何时方能覆灭”

    此言一出,内阁辅臣们无不脸上发烧,纷纷低下头颅,作鸵鸟状。

    朱由检之所以有此问,也是因为受其半桶水的历史知识所致,他在后世一直以为明末民变的始作俑者是老闯王高迎祥,而高迎祥是在崇祯元年才揭竿而起的,是以朱由检一直认为,明末陕西的民乱是从崇祯元年才开始的。

    然而他今天翻看内阁呈上来的奏折,忽然发现一条由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发来的奏折,称反贼王二聚众造反,造成陕西澄县、韩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糜烂,恳请朝廷加派粮饷,以助官军早日完成剿贼大业,还地方一个太平云云。

    看到这条奏折,朱由检当真是一身冷汗流下来,亏他一直以为陕西要到明年才会爆发民乱,没想到早在今年年中,陕西民乱就已经拉开序幕了,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朱由检不知道,明末陕西民乱是从今年就已经拉开帷幕了的,天启七年七月,陕西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官吏搜刮、催征更甚。时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揭竿而起于白水县。

    农民军首战于灾荒严重的澄城。至澄城县城下,王二疾呼:“谁敢杀知县”

    众齐声应道:“我敢杀!”连呼三次,众皆同厉声。

    王二知军众齐心,即率众攻入县城,诛杀了知县张斗耀。开仓济民后,恐官军合围,退至白水县洛河以北。在洛河北,随军饥民渐多,声势日壮。

    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惊恐万状,匆忙派官兵围剿,却被流民军轻松击败。

    不久,越来越多的饥民和明朝边镇上的一些逃兵,也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扩充到数千人,活动于韩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

    黄立极见内阁中没有一个大臣愿意站出来回答皇帝的问题,作为内阁首辅的他只能起身回道:“回陛下,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虽正直清明,但依臣看,杨鹤并无知兵之能,且麾下亦无得力悍将。

    以臣之见,不如撤下杨鹤另往他用,亦或派遣得力悍将辅佐杨鹤剿贼,如此方能迅速平定民乱,还地方以太平。”

    朱由检闻言,开始衡量起这两个建议孰优孰劣来,对于杨鹤,朱由检知道此人的最后结局是围剿李自成不力,被历史上的崇祯下狱处死。

    说老实话,杨鹤在太平时期,绝对是爱民如子的好官,面对愈演愈烈的陕西民乱,他曾上疏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

    于是在总督陕西期间,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

    在杨鹤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都曾接受过杨鹤的招安。

    但由于杨鹤小看了流贼的顽固不化,李自成、张献忠多次降而复叛,杨鹤的绥靖政策反而成了纵虎归山之举,导致流贼实力越发壮大起来,于是杨鹤被朝廷



第一四二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
    朱由检乾纲独断一定要重用洪承畴,黄立极和施凤来等人自然是心有不甘的,可他们却又不敢违逆天子之意,只能乖乖草拟提拔洪承畴为延绥巡抚的旨意。

    他们已经卖身投靠帝党了,只有牢牢抱住皇帝的金大腿,才能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东林党,才能保住自家的荣华富贵。

    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朱由检又道:“剿贼大事,历来宜速不宜缓,如新建伯王守仁平定反王朱宸濠之乱,朱宸濠六月十四日兴兵作乱,王守仁于七月二十六日便大败朱宸濠,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一干反贼皆束手就擒。

    实事求是的说,国朝仅仅只封赏王守仁一个新建伯是有负于他的,倘若不是王守仁迅速平定宁王之乱,宁王之乱很有可能会重演西汉七国之乱故事,动摇到大明的统治根基。

    但王守仁仅仅只用了一个半月不到就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令得天下基本没有受到战乱影响,老百姓依然安居乐业,从这点来看,王守仁可谓居功至伟。

    然陕西王二七月份起兵作乱,迄今已近半年,官军仍然剿贼无功,反令得逆贼日益壮大。

    更令朕担忧的是,陕西已经连续好几年大旱,藩王宗室、官僚士绅却不体朕心,不恤百姓,对百姓只知盘剥不知安抚。

    陕西民乱一旦旷日持久,势必会导致陕西全省糜烂,甚至不排除会蔓延至山西、河南等中原腹地之可能。

    国难思良将,洪承畴临危受命,朕希望他能成为朕的新建伯,尽快平定王二之乱,好让陕西早日平靖。

    然陕西贫困日久,老百姓始终挣扎在死亡线上,即使洪承畴这次不负朕望,能迅速平定王二之乱,可谁又能保证,陕西不会再出个王三、王四之乱

    是以朕认为,剿贼大事当剿抚并用,剿贼要如雷霆万钧一般迅速、有力,抚民要如春风化雨一般和煦、温暖,能让民众百姓切切实实得到朝廷给予的好处,保证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力。

    关于剿抚并用,诸卿有什么好的建议么不妨说说看。”

    施凤来不无担忧的道:“陕西虽然有强大的边军,但边军是用来防御蒙古、建奴南下叩边的,绝不可轻动。

    如此一来,陕西欲平定王二之乱,最后还是得依靠当地的官军。

    然官军承平已久,战力不继,想要迅速平定王二之乱,难度颇大。”

    张瑞图同样眉头高高蹙起,似乎对洪承畴迅速平定王二之乱不怎么乐观,他起身说道:“以陕西官军实力,平定王二之乱应该没什么悬念。

    然则陕西大旱已经绵延数年有余,许多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倘若有野心之辈效仿王二,陕西必定是烽烟四起的局面。

    届时新反贼和王二形成遥相呼应之势,那么陕西危矣,西北危矣,北方危矣,大明危矣!”

    张瑞图看似低调,但他能做到内阁辅臣的位子,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他一连用四个危矣来形容陕西危如累卵的局势,一下就让所有内阁辅臣把心提起来了,深刻意识到陕西民乱绝不可等闲视之,否则会酿成足以动摇大明根基的滔天祸事。

    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虽然明末最终以满清大获全胜而告终,但大明却是亡于陕西流贼之手,而非最后取得天下的满清。

    在李闯打进京城之前,建奴和历朝历代的北方异族没什么两样,都是入关掳掠一



第一四三章 国事,人事
    孙承宗提出以战代训的建议,朱由检不由联想到后世的老山轮战,或许他可以仿效一二,以糜烂陕西为代价,换来一支身经百战的天下劲旅。

    而且陕西之所以会爆发民乱,当地的藩王宗室、官僚勋戚可谓居功至伟,如果他暗中示意洪承畴故意放水,引流民军打破陕西藩王宗室、官僚勋戚的堡垒,行借刀杀人事,事后陕西糜烂局面收拾起来才更加顺利吧。

    不过朱由检很快又否决了这个令人心动的主意,原因有二:一,陕西不是老山,老山位于中越边境,即使打破砸烂也无所谓;而陕西却是大明腹心之地,战乱受影响最大的还是陕西百姓。
1...3233343536...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