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此时钱谦益还不知道朱由检已经决定将他赶出内阁,贬为上海知县,倘若他知道自己被崇祯从堂堂的从一品内阁辅臣贬为七品芝麻官,估计骂娘的心都有了。

    黄道周还想反驳,但倪元璐拉住黄道周的袖袍道:“幼玄且稍安勿躁,钱阁老所言有理,君为臣纲乃我等士人立身之本,须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万万不可心生怨念。”

    “哼!”河南道御史侯恂却冷哼一声,愤愤不平道:“孟圣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当今天子如今视我等如草芥,想杀就杀想抓就抓,难道还要我等奉此昏君、暴君为君父吗吾深恨今日侠义之士未能将此僚弑杀矣!”

    “够了!”钱谦益怒斥道:“候御史是想让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吗陛




第一八九章 朝堂炸了!
    正旦大朝,但凡是朝中京官皆要参会,文官武官加起来有数千人之多,是以三更半夜的京城各条道路上,总能看到向着紫禁城汇聚而去的马车、官娇。

    除了经常上朝的文武百官外,平日里鲜少上朝的勋戚贵族及皇亲国戚们,亦纷纷起了个大早,前来参加朝会。

    一些刚刚调任京城的官员看到汇聚起来的人流密密麻麻,不禁大为惊讶,原来“不到京城不知官多”并非仅仅是一句虚言啊!

    五城兵马司亦全员行动起来了,虽然寒冬腊月气温低的足以冻死人,但正旦大朝会这样的高规格盛会,放到后世那便是妥妥的xx大,没人敢敷衍以待。

    三更时分,皇宫大门向外敞开,皇宫内外,点燃了无数火盘、灯笼,把整座皇宫照亮得犹如白昼一般。

    此时的皇宫,门禁极为森严,到处可见携带兵器的卫士。

    这些卫士大多出自李邦华、范景文督训的四卫营,忠诚程度自然无须朱由检担心。

    朱由检也是被罗允禟的刺王杀驾之举吓怕了,所以他把皇宫当成了一座巨大的兵营,把四卫营6500人全都召回宫内,负责正旦大朝的安保工作。

    五更时分,群臣各安其位后,朱由检在四卫营数百骑兵的簇拥下,乘坐着巨大的天子车驾来到皇极殿外。

    下车之后,朱由检便在礼官和宦官的引领下,从皇极殿另一侧的殿门入殿。

    待上百位卫士进入皇极殿,完成拱卫皇极殿的阵势,朱由检这才粉墨登场,在满朝文武、勋戚贵族的目光之下,缓缓登上御阶,坐上龙椅。

    崇祯甫一落座,皇极殿内的文武百官、勋戚贵族随即大礼参拜,山呼:“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殿内大臣朝拜崇祯的声音传出宫外,排列在宫外,因为品级不够而无法进入皇极殿内的文武官员、侍卫将士,亦同时跪倒在地,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山呼万岁的声音,犹如浪潮一般,一浪接着一浪,整座皇宫,几乎所有人都跪倒在地,跟着山呼万岁。

    紫禁城内,火光冲天,象征着大明的日月旗帜高高飘扬,随风鼓荡,一声声高呼“吾皇万岁”的声浪仿佛能驱散身体寒意,令得无数人热血沸腾。

    “吾皇万岁!”

    皇宫之外,一些靠近皇宫的民居亦响起了山呼万岁的呐喊声。

    皇上万岁!”

    这呐喊声犹如会传染一般,从皇宫内,到皇宫外,沿着京城一条条街巷、大道蔓延而开。

    “大明万岁!”

    欢呼声在整个京城蔓延开来,高唱入云,直冲云霄。

    孤单而又冰冷的龙椅上,朱由检仿佛听到了整座京城,整个大明都在齐声呐喊:“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听着这一浪接一浪的山呼呐喊,朱由检一开始心潮澎湃,为自己能掌握这偌大的帝国而沾沾自喜,心中充满了高高在上的成就感。

    但听到宫外亦传来了老百姓的呐喊声后,朱由检面色越发凝重起来。

    京城百姓自发的呐喊声,既是对大明、对皇帝,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更是对他这个新皇的巨大鞭策。

    如果他再不拿出有力的措施来改变大明每况日下的颓势,大明这艘航母巨舰便会在十七年后触礁沉没,异族的铁蹄踏碎中土万里河山,从来都自强不息的汉家子孙沦为卑贱的奴隶。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湖广填四



第一九零章 你要死谏?那便去死吧
    “陛下,微臣坚决反对!”

    “陛下旨意未经内阁票拟便草草颁布,臣等万万不敢奉诏!”

    “陛下,请收回旨意,否则臣等只能罢朝以示抗议!”

    ……

    如朱由检所料,圣旨颁布之后,整个朝堂果然一片反对之声,而平日里以帝党自居的内阁辅臣们,见到大臣反对浪潮如此凶猛,都吓得三缄其口,不敢声援崇祯。

    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三缄其口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对崇祯表示不满,毕竟崇祯一连颁布了那么多条或贬或杀的旨意,却未找他们商议,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得到崇祯的尊重。

    说起来,朱由检也是气得糊涂了,他要在朝堂上一次性处置这么多的大臣,本该先跟内阁先通气,由内阁辅臣来提出处罚建议,他顺势准奏的。

    如此一来,内阁便能吸引群臣大部分火力,不至于崇祯被朝臣群起而攻之,独自去承担所有的压力。

    但朱由检这些天接连遭遇百官叩阙、士子闯宫、刺王杀驾等糟心事儿,又接到东厂奏报,得知皇兄朱由校果然是被人阴谋杀害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超越了朱由检心中的底线,朱由检对文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有他干脆来个乾纲独断,不再征求任何人的意见。

    朱由检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沉默地接受了大臣们将近半个时辰的口诛笔伐,直到大臣们嗓子都上火干哑了,连大气都快喘不上来,他才做出反击。

    朱由检冷着脸道:“都说完了吧尔等反对朕颁布的旨意,可朕的旨意从处置韩爌到惩罚闯宫士子,一共颁布了十二条,尔等都来说说,到底反对哪一条”

    河南道御史侯恂把头一仰,朗声说道:“陛下发布的所有旨意皆荒谬不堪,没有任何道理,微臣全部反对!”

    不少大臣起哄道:“没错,陛下所颁圣旨无理之至,臣等万万不能奉诏,还请陛下收回旨意。”

    “呵呵。”朱由检气笑了,点点头道:“好极了,既然诸位卿家要跟朕讲道理,那朕便跟尔等讲一讲道理。王承恩,你把韩爌、霍维华阴谋弑杀先帝的供状宣讲出来,让诸位卿家都来听一听!”

    “是,陛下。”王承恩应道:“据前内阁首辅韩爌供述,天启五年发生的先帝落水事件乃韩爌、霍维华等人一手策划,韩爌等人事先得知先帝游湖行程后,便请熟知天象之人算出当日有大风,遂于先帝身边潜伏一死士,待大风刮起龙船大乱之际,将先帝撞入湖中。

    先帝落水之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然贼子霍维华仍嫌先帝不死,以仙丹之名向先帝进献虎狼之药,令得先帝不日便腹胀暴毙。

    此份供状,乃前内阁首辅韩爌亲口供述,并签字画押,韩爌和霍维华杀害先帝铁证如山,不容推翻。

    另,东厂拿到韩爌供述之后,前往霍府捉拿霍维华,但霍维华畏罪自杀,自杀前杀死全家满门,并亲口承认先帝确实为他所毒杀。”

    王承恩话音落下,满朝文武皆哑口无言,毕竟韩爌和霍维华犯下的是弑君大罪,而且他们还成功了,这样的罪过,谁敢为他们求情啊

    结果还真有,一位铁憨憨的御史出班奏道:“启奏陛下,韩爌、霍维华弑杀君主固然罪大恶极,但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动辄诛人九族并非明君所为,还请陛下将韩爌和霍维华的刑罚



第一九一章 剥下官服,驱出朝堂
    李道政以为自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东林巨头韩爌出头,一能收获东林党人的好感;二能踩下天子的脸面,为自己搏得一个敢犯言直谏的名声,获得偌大的政治资本。

    殊不知他自己的老底早已被厂卫扒了个一干二净,朱由检正想着该如何发落他呢,他正好就跳出来了。

    听到王承恩细述他的罪名,做贼心虚的李道政一下就崩溃了,整个人瘫倒在地,如同烂泥一般。

    群臣原本还想着如果李道政的罪名是厂卫捏造的,他们便站出来声援李道政。

    可如今他们一看到李道政的表现,哪里还不知道李道政所犯下的罪皆为事实,厂卫并没有冤枉他。

    朱由检厌恶地看了李道政一眼,道:“来人呀,将这碍眼的狗东西拖出午门外斩首,首级悬于城门楼上,宣示四方臣民,以儆效尤!”

    “是!”两名侍卫上前拖着李道政就走,很快便消失于众人眼前。

    朱由检又道:“卢九德拟旨,令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朝忠南下福建,彻查福建巡抚朱一冯之侄朱武平入室强歼、杀人一案,以及林万申侵占良田雇佣山贼屠村案。”

    卢九德连忙应道:“是,陛下。”

    朝臣们见状均吓得呆若木鸡,尤其是那些心中有鬼的大臣,看到御桌边上的那一堆奏折,均忧心忡忡。

    他们深怕自己站出来反对崇祯旨意后,王承恩便从中找出一份有关自己罪证的奏折当朝宣读,然后如李道政一般,被侍卫拖出去斩首示众。

    是以他们战战兢兢,再也不敢像之前那般,对崇祯颁布的旨意指指点点,疯狂diss。

    朱由检居高临下,俯视满朝文武,问道:“还有哪个不服朕颁布的旨意”

    然而朱由检低估了文官们头铁的程度,河南道御史侯恂又不怕死地站出来了,他振振有词道:“启奏陛下,韩爌、霍维华弑杀君王,陛下将两贼诛杀九族固然理所应当。

    但数日前臣等前往皇宫叩阙只是为了纠正陛下之过失也,就算臣等对陛下言语有所冒犯,但也难掩臣等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陛下不接受臣等劝谏便也就罢了,反而以微不足道的几句言语冒犯来发落臣等,臣等万万不能接受!

    还有,礼部郎中文震孟、户部郎中王守履、吏部主事陆澄源三位大人固然在言语上大大冒犯了陛下,但国朝历来不以言治罪,陛下仅仅因为三位大人的出言不逊便将其枭首示众,还将首级悬于城门楼上,未免太过暴戾。

    还请陛下赦免文震孟、王守履、陆澄源三位大人的罪过,取消发落三位大人家属被贬为奴流放东番岛的旨意,准许家属为三位大人收敛尸首,并未三位大人身后之事正名。”

    “是呀陛下,臣等皇宫叩阙固然有些许过错,但本质上还是为了纠正陛下的过失,臣等对陛下仍然是一片忠心的啊!”

    “陛下仅仅因为一些小过错便处罚臣等,令臣等三年不得升迁,未免太不近人情!”

    “没错,罚俸半年也便罢了,为何还要处罚臣等三年不得升迁微臣一百个不服,一万个不服!”

    事关自身利益,曾经参与叩阙的大臣们均纷纷站了出来,声援侯恂,威逼崇祯。

    钱谦益同样不服得很,他由从一品的内阁辅臣贬为正七品的上海知县,如果连从品等级也算上,那便是连降十二级,这叫他如何接受!

    钱谦益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也不服,微臣之所以率领百官叩阙,皆因陛下近来施政并不尽



第一九二章 强硬到底
    “剥下官服,驱出朝堂”

    满朝文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刚才到底听到了什么

    面对一百一十七位文武大臣罢朝辞官的威胁,崇祯竟然没有任何妥协之意,反而顺势准奏,要将他们赶出朝堂!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都变得死寂一片,所有人都久久说不出话来。

    今日的正旦大朝会,实在是太多不可思议了,先是崇祯颁布十二道圣旨,处置了一大批人。

    接着李道政站出来反对崇祯,却被崇祯细数其罪,拖出午门外枭首示众。

    这两件事本就已经足够令群臣震惊了,毕竟之前崇祯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绵软温和、优柔寡断的,少有杀伐果决的时候。

    然后,便是以钱谦益、侯恂为首,拢共一百一十七位朝堂上有名有姓的文武大臣威胁崇祯,若崇祯一意孤行处罚他们,他们便罢朝辞官。

    这个威胁不可谓不大,因为今天是正旦大朝会,唯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方能入殿朝见皇上,整个皇极殿里,五品之上的官员也就三百多名而已。

    一旦将这一百一十七位官员罢官免职,朝堂上便一下子空出三分之一,对整个朝局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这一百一十七名官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的话,甚至会造成中央朝廷机构大面积的瘫痪。

    可即便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后果,崇祯依然不管不顾,当朝宣布罢免这一百一十七位官员,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甚至有许多人以为崇祯疯了。

    黄立极、施凤来等一直作壁上观的内阁辅臣们再也坐不住了,黄立极出班奏道:“陛下还请三思,百官叩阙对陛下确实有所冒犯,陛下对他们处以罚俸半年并三年内不得升迁的惩罚是合理的,但若将他们罢官去职未免太过了,不但影响朝政大局,还有损陛下仁慈之名,请陛下收回成命。”

    施凤来、张瑞图、郭允厚、孙承宗亦纷纷出班求情:“请陛下收回成命!”

    黄立极、施凤来等人一直在和东林党作斗争,东林党对他们从来都是一片喊打喊杀声,按理说黄立极、施凤来等阉党应该趁机对东林党落井下石的。

    但黄立极、施凤来等人深知东林党潜势力的可怕之处,所以他们一直避免跟东林党发生激烈的冲突,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可一旦东林党人全部逐出朝堂,那么以东南为首的地方势力必定会掀起万丈波澜,甚至不排除有野心之辈会趁机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揭竿而起,届时天下很可能会出现四分五裂的纷乱局面。

    如此局面,绝对是黄立极等人不愿看到的,他们作为阉党老臣,年纪普遍在六十岁上下,只要再干几年就能辞官归乡了。

    所以他们根本不想在为官的最后几年里朝堂上一片惊涛骇浪,只想顺顺利利平安度过最后几年的为官生涯。

    钱谦益、侯恂等人见黄立极、施凤来等政敌为他们求情无不大吃一惊,但往深一想他们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如果钱谦益、侯恂等人一直待在朝堂上,即使和阉党斗个你死我活,这种斗争也是摆在明面上的,双方知根知底,任何一方想要完全消灭另外一方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若是钱谦益、侯恂等人一旦回归地方,以他们在地方上巨大的影响力,势必会对中央形成巨大的压力,届时鹿死谁手就尚未可知了,一切都将变得不可控制。
1...4445464748...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