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想明白了这些,钱谦益、侯恂等人面上渐渐恢复了有恃无恐之色,心想被崇祯罢官去职也许并非坏事呢。

    反正朝政一直为阉党所保持,再有崇祯这个重新阉党的皇帝拉偏架,他们在中央一直过的不舒坦,还不如




第一九三章 宣战
    在满朝文武众目睽睽之下,崇祯竟敢把钱谦益、侯恂共一百一十七位和东林党有着深厚关系的官员通通逐出宫外。

    甚至是以极尽羞辱的剥落朝服,又拖又拽方式赶出去的,此举令百官斯文丧尽,名声扫地,无异于向以东林党为首的东南官绅势力宣战。

    须知道,这一百一十七名身后不仅仅是背靠着东林党,更是背靠着整个东南士族,可以说,整个东南士绅阶层完全是对这一百一十七位官员马首是瞻。

    而如今的大明,东南有多重要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说整个大明赋税的七成,都是由东南缴纳的,没有东南的赋税,朝廷财政必定崩溃,大明危矣!

    如今朱由检一口气便将这一百一十七位官员罢官去职,这不仅仅是向东林党人宣战,更是向他们背后的庞大士绅势力宣战。

    但是,朱由检依然毫不在意。

    朱由检才仅仅登基半年不到,一口气便向大明最为庞大的士绅势力宣战,而且是那么的云淡风轻,那么的淡然自若,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一时之间,朝堂上剩下的人全都愣在了原地,久久回不过神来,而黄立极、施凤来等一直期盼着朝堂和和气气的老臣们,无一不是一脸苦相,为大明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他们不明白崇祯向东南宣战的底气何来,对未来感到无比悲观。

    但是,朝堂上也并非所有人都是一脸苦色,一些年轻的臣子颇感振奋。

    “霸气!”在这个时候,一些想要干一番大事的年轻官员不由喃喃的道:“陛下当真霸气,有太祖、成祖之相啊!”

    在这个时候,不少人从朱由检的身上看到了重振大明的希望。

    以前的朱由检,望之不似人君,看似做了许多事,但总体而言,对大明的整体格局并无多大改变,民间依然疾苦,老百姓依然生活无着,越来越多的人活不下去。

    他们深知,大明之所以沦落到这般局面,最大的罪魁祸首便是食肉阶层的贪婪无度。

    如果这个局面再不扭转过来,那么大明就会如同被温水煮死的青蛙一般,逐渐走向死亡。

    而今天崇祯的霸气之举,无疑得到一批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臣子们刮目相看,认为崇祯有明主之资,日后拯救和中兴大明者,必为崇祯也!

    当然了,也有一批臣子从朝堂上一下空出三分之一的局面中看到了升迁的机会,比如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温体仁,便看到了顶替钱谦益,进入内阁的绝佳机会。

    是以在朝堂上长达十数个呼吸的寂静后,温体仁率先打破沉默,对崇祯拱手拜道:“圣明无过陛下,钱谦益、侯恂等臣子身负陛下厚望,却不敬陛下,率百官叩阙宫前,威逼陛下,此诚为大不敬之罪也。

    陛下宽宏大量,仅仅只给予他们罚俸半年及三年不得升迁的惩罚,这已经是对他们网开一面,给予他们洗心革面的机会了。

    但他们仍然不识好歹,枉顾陛下厚望,竟以罢朝辞官来要挟陛下,简直就是目无君父,即使陛下将他们斩首示众,也理所应当。

    然陛下之心胸比天还高比海还深,仅仅是罢免他们的官职而已,陛下之宽容,即使尧舜之君也不过如此吧,微臣拜服!”

    卧槽!

    这温体仁未免也太过无耻了吧!

    听到温体仁的彩虹屁,大臣们面上无不显露出鄙夷之色。

    他们当然见过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拍皇帝马屁的大臣,但像温体仁这般毫无底线,直白得如同赤果果一般的拍马屁行为,还真是前所未见啊,这真是大开眼界了。

    朱由检听到温体仁的如潮马屁,一直保持面无表情的神色也不禁有些脸红,不过心中确实



第一九四章 朕意已决
    “扩大海贸”

    满朝文武听到这个议题,下意识就想要站出来反对,可一想起李道政和叩阙百官的下场,刚想迈开的脚步又缩了回去。

    而且仔细想想,崇祯要扩大海贸这件事,其实跟朝臣们并无多大利益关系,真正利益攸关的朝臣,都已经被崇祯剥去朝服逐出朝堂了,为了东林党人的利益,自己是反的哪门子对呀!

    说来倒也怪不得朝臣们反应迟钝,他们说到底也是士绅阶层的一员,在朝廷利益和士绅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天然是站在士绅阶层一边的。

    开海与否对于和朝廷和士绅阶层来说,无疑是不可调和的一大矛盾,虽然出身北方、西北、西南的官员们在海贸这一块并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但作为士绅阶级的一员,自然要共同进退,力撑东南士绅集团。

    况且东南士商集团为了阻止朝廷开海,少不得也要拿出一部分利益,来收买朝堂上的衮衮诸公。

    所以在皇帝和东南士绅集团有关开海问题上的反复斗争中,满朝文武从来都站在东南士绅集团一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今天摄于崇祯威严格外隆重,朝堂上安静的落针可闻。

    朱由检居高临下,环视朝臣,堂下朝臣大多下意识地避过朱由检的目光,不敢与之对视。

    朱由检也不在意,淡淡的道:“朕虽然从未出过京城,也从未见过大海,但海上利益到底有多大,朕是心知肚明的,尔等也不要妄想拿出‘与民争利’的借口来驳斥朕,这没有意义。

    至于有违祖制的借口更是提都不要提,众所周知,大明开国初期,外有倭寇横行劫掠沿海,内有张士诚余孽流窜沿海近岛,与倭寇互相勾结,威胁大明海防安全。

    当时大明水师力量太过薄弱,难以防御大明漫长的海岸线,太祖爷有鉴于此,为了保护沿海地区百姓的安全,这才果断实施海禁之策,有力地保卫了大明沿海百姓。

    然则时移世易,天下岂有万世不易之法

    随着大明人口的不断暴涨,中土之地越来越难以养活大明百姓,向海外开拓已经成为大明的当务之急。

    万幸,隆庆爷有先见之明,于隆庆元年便果断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大明在此时期也迎来了隆万之治,国势达到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巅峰。

    事实证明,隆庆爷的开海政策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善政,无论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

    但这,还远远不够!

    诚然,海上充满了危机,不单单是要小心海盗,还要小心海洋的自然灾害,如果一个运气不好,骤然遇到台风,一整支船队沉没,所有船员全部遇难也是有可能的。

    可就算如此,大明的海贸走私仍然无比猖獗,大海商们仍然对海贸投以巨大的热情,原因何在

    究根结底,刨除各种成本和意外损失,海商们仍然能够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益可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的胆子都会大起来,更何况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益。

    朝廷以往实行海禁,直接导致大明与海外贸易断绝开来,但海外贸易到底有多大的利益只要想想那远比中土庞大的疆域就能轻易得出结论。

    朕倒要问大家一句,以往大家口口声声说朝廷开海是与民争利,可这个“民”当真是民么”

    大臣们听到崇祯这个问题,无不尴尬以



第一九五章 人事争夺
    崇祯的这番长篇大论,彻底揭露了大臣们为何要极力反对朝廷开海及扩大海贸的深层次原因,将大臣们所谓的“与民争利”、“有违祖制”虚伪借口全都揭得一干二净。

    原本还有心要反对崇祯扩大海贸政策的大臣们,皆缩了回去,既然所有反对意见都被崇祯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再来老调重弹,便无异于自取其辱了。

    即使向来是以东林党核心自居的倪元璐、黄道周,也是一脸懵逼的神色。

    诚然,倪元璐和黄道周一直自认为,他们是最纯正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先烈的事迹一直鼓舞着他们。

    他们始终认为,东林党才是代表着正义的一方,任何反对东林党的人和势力,皆是邪党;如果天子不重用东林党,那么天子便是宠信阉党的昏君。

    可崇祯的这一番话,却深刻地揭露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东南士绅集团,竟也是为了一己私利而阻止朝廷实施善政的利益集团,为此不惜攻击朝廷,勾结倭寇。

    这对倪元璐、黄道周而言,无疑是刷新了三观,以往的信仰出现了一丝松动。

    更让他们感到难堪的是,从朝臣们的表现来看,崇祯的这番长篇大论,很可能便是事实的真相。

    东林党强烈反对皇帝的开海政策,并非是他们口口声声说的“与民争利”、“有违祖制”,而是为了一己私利。

    “难道天启、崇祯皆宠信阉党排斥东林党,并非是被阉党蒙蔽,而是东林党持身不正的缘故”

    倪元璐和黄道周都不由摇了摇头,以阻止自己再深思下去,否则越是深思,他们的三观便不是出现松动那么简单了,而是很可能直接崩塌。

    此时朝堂上第n次出现一片死寂的情况,朱由检俯视群臣,气势昂扬的道:“朕扩大海贸的政策,还有哪个反对”

    朝臣一片沉默,所有人都三缄其口。

    “很好,无一反对,看来大家皆赞成扩大海贸。”朱由检笑道:“那么,扩大海贸政策便顺利通过,朝会结束后内阁马上根据朕拟定的意见制定章程,不日立即实施。”

    黄立极感到一丝难堪,崇祯越来越不重视内阁的意见了,不经内阁商议,便直接对内阁下达旨意,无疑是不尊重内阁的表现。

    但情势如此,黄立极只能硬着头皮应道:“微臣,遵旨!”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道:“今日,朕罢免了一百多位官员,朝廷职位出现了大量空缺,是以,补全朝廷官员空缺便是当务之急。

    多达一百多位官员的升迁补缺,吏部可谓是任重道远,可自从周应秋罢官去职之后,吏部尚书一时间并无得力人选接任,暂由黄首辅监管。

    虽然黄首辅老当益壮、经验老到,但黄首辅毕竟要辅佐朕处理国家大事,长时间监管吏部并非好事,所以今天便趁着大朝会这个日子,首先解决吏部尚书的人选问题。

    此外,钱谦益罢职后,内阁东阁大学士出现空缺,朕观朝堂上有资历、有威望、有能力的大臣并不多,朕以为大可将两职皆选为一人,由一位能力出众之大臣来身兼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两职。

    敢问诸位卿家,可有合适人选供予朕乎”

    崇祯的这一声询问,终于让整个朝堂活过来了。

    诚然,李道政之死,钱谦益等百官的被逐出朝堂,让他们很有兔死狐悲之感,为李道政、钱谦益等人打抱不平。

    可反过来一想,钱谦益等一百多位官员的丢官去职,岂不是意味着大



第一九六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崇祯一声大喝,群臣立马三缄其口,不敢再发一言。

    显然,崇祯今日斩杀李道政和驱逐叩阙逼宫的霸道震慑住了群臣,崇祯的威严首次在朝臣心中建立起来了。

    当然,一味强势总是令人反感的,尤其是朝堂上最大的反对派东林党已经被驱逐的情况下,剩下的不是阉党就是中立派,或多或少,朱由检总是要给他们留几分颜面的。

    于是朱由检面色渐渐和缓下来,目光看向站在前面的内阁首辅黄立极,淡淡问道“黄首辅,你认为谁比较合适”

    黄立极作为阉党首脑,自然要照顾自己的同党,他拱手拜道“臣以为刑部尚书苏茂相刚直可靠,素有人望,可堪重任。”

    其实他选择推荐苏茂相,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原因便是苏茂相年纪比他还大,即使苏茂相入阁并兼任吏部尚书,也无法对他形成威胁。

    朱由检闻言点了点头,看向群臣,道“诸位卿家,是否还有不同意见”

    孙承宗虽然向来对朝政不发表意见,且他跟东林同党理念不合渐行渐远,但他怎么说也是上了《东林点将录》的东林元老,打心底里还是不想朝政全被阉党把持的。

    他出班奏道“回皇上,礼部尚书来宗道为先帝经筵讲官,敷陈恳切,深得先帝重用。先帝驾崩时,来宗道更是坚守礼法原则,护持皇上登基为帝,臣以为来宗道可堪重用。”

    来宗道虽然是中立派,但他向来自诩为清流,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无疑是更倾向于东林党的,故孙承宗推荐来宗道入阁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来宗道作为礼部尚书,天启驾崩时他亦是和黄立极等重臣一齐顾命辅佐崇祯的大臣,拥立崇祯有功,这一点即使是崇祯也不能不承情的。

    但朝堂上阉党是大势,崇祯好不容易才把东林党几乎全部驱逐出朝堂,东林魁首钱谦益亦被罢官去职,他们肯定不能容忍内阁中又加塞一个亲近东林党的大臣。

    “陛下,臣反对!来大人虽然有教导先帝之功,但他喜好游玩,担任事务较为清闲的礼部尚书自然无碍,可吏部天官何等重要,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之大臣不可担任!”

    “陛下,臣亦反对!过完春节,春闱大考就将来临,来大人身为礼部尚书,是春闱大考的首要负责人,值此关键之时,礼部尚书决不可临阵换帅。”

    阉党群起反对来宗道入阁,不过来宗道作为中立派的代表人物,自然也有一批支持者,于是朝臣们再次恢复之前犹如菜市场般的吵闹情形,两派人马争论不休。

    朱由检冷眼旁观,待群臣争执有些疲累之际,以不容拒绝的坚定语气道“朕以为无论是刑部尚书还是礼部尚书都身兼重任,不可轻动,故朕意已决,由礼部右侍郎温体仁顶替钱谦益,担任东阁大学士,并入主吏部,兼任吏部尚书一职!”

    群臣皆大吃一惊,这个结果无疑大大地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之前他们都认为温体仁在十位候选人中,只能算是陪跑的角色,未曾想温体仁大爆冷门,成为一匹超级黑马。

    但此时再来回想温体仁之前对崇祯大拍马屁的表现,倒也有些理解为何出现这种结果了。

    须知道,今天便是崇祯元年了,虽然崇祯即位后并未对朝堂大动干戈,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等一干阉党仍然得到重用。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已近半年,当然更喜




第一九七章 必备神器:永不加赋
    提拔温体仁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朝堂上一时间又恢复了宁静。
1...4546474849...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