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代兴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在那黄土的断崖顶上,建有一座巨大的烽燧,由北山堡派出兵卒轮流值守,以作警戒之用。北山堡由于地处边境,驻扎有两队二百二十余名屯军,由一名都校统领。

    梁兴一行人先到新城,在半下午时来到北山堡,当他们来到屯堡大门外时,都校秦明已经迎了出来。“欢迎梁参军到来,某正为不知怎么营田筹划而发愁呢。”

    梁兴拱手还礼道:“只是奉命行事,还需劳烦都将陪同巡视,有些事也好当面交待。”

    都校秦明将梁兴一行请入屯堡,屯堡为长方形,纵约三百步,横不到二百步,堡墙为黄土夯筑,大约有一丈多高,宽约两步,自是不能与堡城相比。屯堡护墙四角建有箭楼,堡院内中央还建有一座高约十来丈的高大碉楼,下部是屯堡军务办公及兵械仓库,其上当作瞭望台来使用。

    屯堡的院内还建有三十多排土块砌成的土屋,是屯驻军户的居住之所,每排有十二间土房,约有七、八户军户。

    由于没吃午饭,梁兴是一边吃饭,一边听秦明和北山堡的司户杨奉年简略叙说着屯堡的情况。北山堡是今年新建的屯堡,只是修筑了堡寨,并没有开始屯田,粮饷还是由新城堡方面供给。不过上面已经划给他们三十多匹挽马、四十多头牛和四百五十只羊,以作畜牧和以后耕田运输之用。

    牛群和马群在屯堡周围放牧,但棚圈都建在屯堡之内,晚上要赶回屯堡之内。

    北山堡屯田,就是利用石崖河水,在断岸下修筑堤坝,以崖下河道和洼地作为水库,其后引水进行灌溉。吃过午饭后,梁兴由秦明和杨奉年陪着,一同登上堡内碉楼。碉楼高十来丈,站在楼顶,可以更远地眺望观察周边的情形。

    由于秋天降水增多,石崖河面也是浊浪翻滚,水量看上去不小。

    此处屯堡的位置是由都水监派出的官吏所选定的,位置比石崖下的坡地要抵数十丈,在石崖那边的河谷处建水库,倒是没有任何问题。

    “一会儿先去那石崖下察看,先选定修河坝的地址,之后才能规划主干渠的走向和明春要开垦荒地的位置。”梁兴眺望着东北方向的断崖说道。

    秦明点了点头:“参军所带的护兵就留在堡内休息,某带着人随参军一同过去便可。”

    北山堡附近石崖顶上和另一侧黑头山顶都建有烽燧,起到监视警戒的作用,如果有结队契丹骑兵出现在附近,远远就会被发现。烽燧上点起狼烟,另外吹响号角,就能向后方及时传递警报。

    另一侧的黑山头烽燧属于黑山屯堡管辖,那里也是这次梁兴此行要去的屯堡之一。




二九、遭遇契丹
    梁兴留一名从事在屯堡内摹画北山堡周边地图,自己则与另一名从事王俊一起,前往断崖下堪察合适的筑堤地点。秦明则带了一伍六名军卒陪他们一同前往,充作向导和护卫。

    那北山断崖在北山堡东北二十里外,这一带丘陵密布,山地起伏,只不过坡地平缓,并不陡峭险峻。除了北山是山地外,大都是茫茫的草原,林木很少,只有石崖河两岸,生长有较为茂密的树林。

    “这北山上有古时长城残留,这建烽燧的土石就取自于那残破的城墙。”立马在石崖下,秦明在手里举着马鞭指着山顶的烽燧对梁兴说道。那断崖约有数十丈高,在这片丘陵起伏的山地间,显得很是突兀。

    “哦,这山上居然原来还建过长城,不知道是汉时还是更久的战国时所修。”梁兴听了颇感兴趣,他没想到早在汉代或是更古老的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就达到了这里。当然,自女皇武则天时期彻底平定东突厥,大唐的势力就直达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连现在的契丹,包括渤海国都是大唐的疆域。

    可惜自中唐安史之乱后,这北地的草原就渐渐失去了控制。

    转过一处山坡,梁兴观察了一下眼前这片山谷,指着前面对秦明道:“这里倒是个修水库的好地方,搞好了,这里沿着河谷两侧能开出上万顷良田出来。”

    “先开靠近山脚下的荒地还是靠外边的”

    “自然是先从山脚下开始开荒,只不过山脚下土质虽然肥沃,多为粘土,耕种不易,当以种牧草和甜根菜为主,若是种粮食,还要开垦河岸西侧的荒地。”梁兴说道。

    秦明点了点头:“明白了,得沿着这河谷两侧都要修挖大渠,粮食先从屯堡西南开荒种植,这北边从断崖下先种牧草和你说的那种甜根菜。”

    几人又到了河边,确定了修河坝的地址,这一带土质多为粘土,还需要掺合黄土混合才能筑坝,否则粘土大坝容易开裂往外渗水。另外就是山石需要从断崖西南的山上开采,因为没有水泥,只能是用山石、泥土来筑坝。

    几人正在讨论着修坝的问题,却听一名军卒对秦明喊道:“都头,快看,烽燧起烟了!”

    “发生了何事!”秦明闻言,顺着那军卒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西北方的黑山烽燧,升起了一股浓烈的烟柱。

    秦明吃了一惊,策马上了河坡,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等几人也从河坡下上来后,这才说道:“有虏骑入寇,大约五、六百人,我们赶快回坞堡。”

    正说话间,石崖顶上的烽燧上也点燃了狼烟,这回离得近,梁兴瞧得清楚,在烽燧顶的主烟柱一侧,还燃起了一道较细的烟柱。这表示入寇的虏骑超过了三百人,但却不到一千。根据契丹骑兵的编制,大约是一千夫长辖下一半的兵力。

    几人迅速调转马头,打马往屯堡方向回逃。

    梁兴和王俊所乘乃是威塞骑军标准配备的战马,速度极快,却没想到秦明胯下黄骠马更为出色,而那几名屯军所骑挽马,速度明显比他们慢了一些。不过只有十几里路,倒是落后不多,等他们跑到一半,就听见屯堡内悬挂的大钟发出一阵阵急促的报警声,远远地传开了出去。

    正在屯堡外面劳作的军卒们听到警钟,扔掉手里的活计,开始朝着屯堡疯狂奔逃,一副混乱的景象……

    “契丹人来了,快跑!”秦明已经追上了一队奔逃的军卒,他勒了一下马缰,将马速降了下来,对着人群大声喊道。

    其实也不用他喊,在这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在全力往坞堡方向奔跑着。

    这时,从河畔的树林里跑出两个少年,秦明在嘴里骂了几句,也没听清骂的是啥,又回头对梁兴道:“咱们过去把那俩瓜娃子捎回去!”

    梁兴听了点了点头,也没说话,稍稍抖了下缰绳,坐骑拐了个小弯,跟在秦明身后,朝着那俩少年弛去。

    只见秦明策马驰过那前面的少年身后,马速不减,一俯身就将那少年抄到了自己的马背上,只是打横将那少年趴在马背上,转头驰奔回去。梁兴却没有秦明那样的骑术,只是停下马来,让那少年到身边,伸出手将那少年拽上马来。

    那少年在手里拎着只野兔,自是死死地抓着,一直不肯放手。

    梁兴注意到情况并没有特别紧急,故意放慢马速,与一队军卒一起返回屯堡,在马背上还装作好整以暇笑着问那少年:“兔子是怎么打的”

    那少年回头看了他一眼,才转回头去答道:“是下套子套的。”

    梁兴笑道:“本事不小,你知道山里哪里有野羊么”

    “黄羊沟,那边的黄羊和獐子可多了,可惜我拉不开弓,否则准有猎获。”那少年伸手摸了摸马鞍一侧的箭囊,舔着嘴唇说道。

    晋阳所出产的制式钢胎角弓,最软的也是斗弓,这十三、四岁的少年比较瘦弱,而且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自然无法拉开这样的战弓。而且战弓的管制虽然要比钢弩松懈得多,这些军户家的子弟不在军中编制,自然也轻易不能带战弓出去坞堡外面。

    寻常时候拿着战弓在屯堡内练习弓箭是可以的。

    至于那蹶张弩就更甭想了,那玩意虽然改进了不少,也需要是身强力壮的战兵用双手拉住拉杆才能完成上弦。

    “所有屯兵,回家拿了武器,到仓库来取甲!”秦明驰入屯堡大门后,朝着那些屯兵大声喊道。屯军寻常只发佩刀、长枪和弓箭,甲衣、盾牌和钢弩等装备却存放于仓库中,管理也比较严格,只有在战时才会打开仓库发放。

    这种事情,已经演练过多次,不用秦明吩咐,已经有一部分屯兵回家取了兵刃,聚集到了碉楼下面。

    甲衣属于比较贵重的装备,即便是晋阳和山北如今产量不低,也只能是保证一线作战部队的装备,各地驻屯军只有三分之一配备了盔甲。兴和堡和新城堡这边属于边境军屯,情况要稍微好一些,驻屯军中有一半的兵员配备了锁甲,太府寺许诺的是两年内给驻屯边军全部配齐盔甲。

    当梁兴回到屯堡中时,堡墙已经站立着一部分全副武装的军卒了……



三十、大举入寇
    号角相连,烽火连绵,将契丹虏寇犯边的消息传递了出去。

    梁兴来到碉楼下,站到了全身披挂甲胄的秦明身边:“给我副盔甲,某也要登墙御敌。”他对秦明说道。

    秦明看了他一眼,随即点了点头:“也好,你是上面过来的,如果避战对士气打击有些大。”他转过头对自己的亲兵说道:“陆风,去给梁参军取副盔甲过来。”

    那陆风领命后进了仓库,过了一会儿,抱着一副盔甲出来:“参军,卑职来为您披甲!”他对梁兴说道。

    晋阳出产的锁甲虽然比扎甲、鳞甲要轻巧了许多,但是一个人也很难穿上,需要别人帮忙才行。梁兴在陆风的帮助下穿上甲衣,并不是特别合身,显得有些太了,只得用束绦紧紧勒住。其后又戴好头盔和牛皮制作的护臂。

    “你用多重的弓”秦明见他穿戴整齐,又问了一句。

    “哦,我的射术并不是很好,更习惯于用弩,给我拿把四石弩吧。”梁兴稍微有些脸红,晋阳书院中那些勋贵子弟大多弓马娴熟,而他出身于普通的庄户,从小没有摸过弓马,在骑术和射术这两科上自然只能算是勉强及格。

    “咦,没看出来,梁参军力气倒是不小。”秦明听了有些意外,随口夸了一句,普通的军卒一般是配备三石弩,这能开四石弩的在军中算是身体较强的一类,真正的猛士能使用五石的强弩,这才是十分罕见。

    烽火台是古代边陲瞭望报警的军事设施,在西周时期已开始使用,在唐代时更是在北方边境修筑了一千三百余座烽火台,用于警戒突厥骑兵的突袭入侵,为最终平定富有突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唐末战乱,北地烽火台多遭毁损,原来晋军时期,甚至契丹骑兵突入到山北的武州或是云州周边才会有烽火示警。

    古代烽火台报警信号大约有6种,即:烽、表、烟、苣、积薪和鼓,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又增加了用号角传递警报。其使用方法,并无统一规定,各军都有保密规定,制度相当严密,如同古老的密码一般,外人一般看不明白。不同信号的发出,都要根据敌情的具体情况,如时间、人数、方位、距离等。对此,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更换烽火讯息的表达方式,各烽火台守卒必须熟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传递烽火信号。

    唐代的烽火台要比汉代高大得多,台外筑一圈围墙,烽火台顶部专门修建有四座烟囱和四座火台,烟囱用来举烟,信号传递得更为清晰。自李岌重返晋阳,登基称帝后,随着唐军势力重新向草原渗透过来,这明显带有华夏特色的烽火台也随之从云州和山北在北地草原漫延开来。

    当梁兴跟着秦明身后登上屯堡的高大碉楼顶部,却见东北方石崖顶上的预警烽燧信号突然一变,居然是四座烟囱一齐举烟,而且烟囱一侧的烽火台也都点燃了大火!在斜阳的映照下,四道浓密的烟柱直冲多云的天空,分外醒目。

    “不好,怎么是敌骑大举入寇!”秦明顿时大喊一声:“赶快把所有的烽火全部点上!”

    梁兴往东北方向望去,只见不断有小队的草原骑兵从起伏的山坡后面冒了出来,沿着泛黄的草原,缓慢而且散乱地朝着北山堡方向汇集而来。有一支五人的骑兵小队已经来到了北山堡附近,梁兴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显得平静一些,仔细观察着那几个契丹骑兵。

    这些骑兵应该是前面派出的探哨,所骑都是契丹良马,身材要比寻常的北地草原马要高大一些。这些骑兵都身穿毡甲,表面钉满了一排排的铜钉。皮质的头盔上面也缀满了铁片,这应该是契丹或是奚部精锐部队才能拥有的装备。

    看到这种情况,梁兴不由得心里一沉。契丹出动这样的精锐,数量最少也应该在五千骑以上,搞不好就会超过万人,这一次契丹方面出动如此多的兵力,似乎准备一举拔除唐军在边境地区的几座堡城。

    “契丹骑兵主要从北面过来,我们先去北墙看看,稳定一下大伙的情绪。”秦明的脸色阴沉,看起来也在努力稳定着情绪,至少不让手下看出慌乱来。

    “威塞军已经接到了警讯,离咱们只有五十多里,将军只需要一个多时辰就能率大军赶到。但愿敌骑不会着急进攻,就能拖过最危险的时刻。”梁兴跟在他后面说道。

    秦明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这屯堡只有一丈多高,虽然能阻挡契丹骑兵的冲击,但是整个坞堡只有二百多守军,如果对手下马强行登墙的话,却也防守不了多长时间。坞堡围墙内部有一层夯土平台,大约有七尺多高,守军站在围墙内侧的土台上守御,最外层上面的单层土墙厚约一步,正好充作胸墙掩体。

    秦明、梁兴上了东北角的箭楼,看到屯堡外的契丹探哨已经聚集了十六人,正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对着坞堡的围墙指指点点,倒也听不清说的是些什么。这些探马都是军中精锐,偶尔会朝着墙头射出几支羽箭。

    这么远的距离,射出的羽箭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威胁,只是为了测试一下距离而已。

    见到几人上了箭楼,那正在说话的契丹探马中突然调转马头,在嘴里发出“呼嗬”的怪叫朝着箭楼方向冲来,在奔驰中朝墙头上射出一箭,然后才大笑着得意地转马驰回。其后又一骑冲出,这样来回突驰了数次。

    梁兴道:“虏寇很嚣张啊,他们不知道咱们的神机弩能直射近百步么,都跑进了强弩的射程之内”

    秦明摇了摇头:“他们就是想要试探咱们弩具的射程,还有箭枝的杀伤力,只杀伤几人作用不大。要等他们开始进攻时,再来一拔狠的……传令,没有军令任何人不得还击!”

    秦明很有经验,对于契丹侦骑的挑衅根本不为所动,反而是下令要等到敌人开始进攻时,才开始还击。

    确实是如此,这样做可以给毫无防备的敌军以最大程度的杀伤。面对敌人的挑衅,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沉着,也让梁兴若有所悟……



三一、攻防
    骑兵只要过千,就显得数量很庞大了,放眼望去,旷野里尽是一望无际的契丹骑兵,已经将北山堡团团围住。

    “大约有一千五百骑,虏寇的主要目标看样子是新城堡。”秦明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是放松了一些。上千的骑兵在堡墙外纵马驰骋,这种场面,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压力到底有多可怕。

    幸好有堡墙的庇护。

    若是在野外,这二百余屯兵恐怕早就四散溃逃了。

    现在没有办法,大多数人的妻儿都在堡寨内,若是堡墙被攻破,这些妇孺不是惨遭屠戮就是身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只能是鼓足勇气,以死相拼!

    北山堡东临石崖河,寨门在南。契丹骑兵并没有往南面聚集,而是在屯堡的北面排开了阵势,作着进攻前的准备。

    秦明朝着那中军大旗看了一眼,然后说道:“原来是耶律李胡啊!这契丹皇太弟亲至,看样子会是一场大战啊!”

    梁兴有些奇怪地说道:“看穿着不应该是契丹主力啊,怎么会是李胡”

    秦明道:“咱们这边是偏师,看衣饰当是去年刚被契丹征服的乌古部或是敌烈部,看样子这次契丹出去的兵马不少,一支偏师就有一万五千多,全军应该超过了十万!”

    两人说着话,就看见有几个骑兵打着一面白色的小旗从军阵中走了出来,其中一个骑兵举手示意,突前靠近坞墙。
1...2829303132...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