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代兴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李嗣源看向安重诲:“这事你去处理。”

    “那朱守殷本是先帝侍读,自幼跟随先帝长大,领禁军都指挥使,而兴教门之变,却坐视不救,可谓鼠首两端,不可信任。”安重诲又说道。

    这朱守殷从小跟着李存勖伴读,深得信赖,为禁军蕃汉马步指挥使,掌握着禁军大权。可是兴教门之变,城内大乱,李存勖派人去召驻扎在宣仁门外的禁军入宫护驾,但是朱守殷却拒不奉诏,反而径自引兵开拔,躲到了北邙山里的密林里。

    这才迫使李存勖无奈亲自带着身边的侍卫平叛,最终被流矢所伤。

    关键时刻,这位亲信的叛变也是李存勖身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嗣源用手指轻叩桌面,呻吟道:“朱守殷手上尚有数千兵马,不好轻动,令其暂据荥阳,仍为禁军指挥使。另外,太子欲将先帝归葬雁门,这事如何”

    礼部尚书李琪谏阻道:“不可,若先帝归葬,太子用嗣子柩前即位大礼,可谓名正言顺当上皇帝。当寻一处风水之地,把先帝葬于京师。”

    李嗣源听了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对李琪说道:“你去通报卢谐,另外安排先帝归葬事宜,我看洛北邙山就很合适。”

    过了两日,李嗣源就率百官身穿丧服,葬先帝李存勖于京北邙山雍陵,上庙号庄宗。只不过并不改年号,仍然延用庄宗同光纪年。

    这卢谐出使洛都,迎归先帝遗骨一事并没有办成,在安葬了庄宗之后,只得悻悻返回晋阳。而且身上的伤势未愈,只得一路上趴在马车里,在嘴里把李嗣源家里的祖宗们挨个问候了好几遍。

    &




二八、移镇
    自李岌回到晋阳后,城内的气氛就显得很紧张,一直维持着宵禁,深夜子时到凌晨寅时二刻,除了巡逻的军兵,闲杂人等不许上街。

    符彦超的汾州军驻扎在晋阳南城,半下午的时候,军营外面响起了一阵马蹄声,只见一队袍甲鲜明的骑兵列队朝着军营而来,看旗帜应该是太子亲至。

    军营的守卫连忙向里通报,等这支队伍来到军营门前时,晋阳巡按符彦超已经等候在了门前。

    李岌骑在一匹神骏的枣骝马上,放缓马速,当先而行。刚穿越而来时脸上白嫩的肌肤经过这三个多月户来的奔波操劳,另外就是骑射锻炼已经变成了健康的麦色,嘴角间带着自信的笑容。

    一身盔甲端坐在战马上,整个人身上都带着英武之气,这莫名的气势让符彦超心中暗自震憾,不由得远远就躬身施礼道:“臣晋阳巡按使符彦超恭迎太子殿下!”

    天气正热,李岌从北苑驰到南门,这甲衣又不透风,已经被热出了一身大汗,腋背处已经被汗水浸湿。但是脸上却是依然神采奕奕,丝毫不见疲惫。他跳下马来,用手扶住符彦超道:“大兄客气了,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

    符彦卿虽然已经四十出头,征战多年,也算是晋军中的老将,但他父亲李存审却是武皇义子,与李继岌却是同辈。虽然他现在恢复祖上旧姓,但李岌仍然自家人对待,以兄称之。

    符彦超将李岌一行请入军营。

    他带到晋阳的汾州军有三千人,驻扎在南城,安金全的振武军驻北城,而周光辅的雁门军则驻扎在东城。每晚上宵禁巡逻,主要是这三支军队轮流分片值勤。

    李岌与符彦卿缓步走以营中巡视,边走边说道:“现在晋阳的局势已经日渐稳定,我琢磨着这几日里就取消宵禁,城中驻军则各回本镇。只是突然想起一件要事,就匆忙过来与大兄商议,提前没有打个招呼,来的匆忙,还望不要见怪。”

    符彦卿道:“太子能来军营,高兴都来不急,岂敢不欢迎。”

    “本来想让大兄去守晋州,只不过我考虑云州安危,与山北系为一体,云州地方现在有安老将军镇守,尽可放心,但是山北几州,却没有可靠的大将坐镇,我想请大兄移镇山北,不知你有何想法。”只有他们两人在一起,李岌随着把自己的来意直接说了出来。

    所谓山北,就是幽州太行山和军都山北部,军都山、燕山一带的八座军州,即新(涿鹿)、武(宣化)、妫(怀来)、儒(延庆)、顺(顺义)、檀(密云)和广边军共八个边境军州,这些地方属于是幽州辖地。

    在天佑十二年,晋军在平定幽州刘守光之后,把山北纳入自己的地盘,其后还爆发了一场大的叛乱,李存勖的二弟李存矩就死于那场山北之乱,而且还引发了晋军与契丹之间的第一场大战。

    当年晋梁魏州大战,晋王李存勖感到兵马不足,于是李存勖就命他的弟弟,新州(今河北涿鹿)防御使李存矩在山北一带募兵买马,并及时送到前线。但没过多久,魏州大战就以晋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时李存矩的兵马还没有募齐,所以这件事就暂且停止了。

    偏偏李存矩骄横残暴,搞得整个山北地区乌烟瘴气,怨声载道。偏偏前幽州降将卢文进有个女儿,生得美貌如花,被李存矩看中,有意强纳之为妾。卢文进被迫无奈,只得忍气吞声地将自己的爱女送给李存矩做了



二九、铁坊
    古交城西南的大川河,河岸两侧已经被平整出来了大片的场地,河水已经被截断,依靠着一条人工挖出的导流渠再汇入汾河。一座泥土拦河坝在逐渐成形,这处李岌最为看重的冶铁工坊工程建设进度很快,土坝的前面已经用两尺宽,半尺厚四尺我长的山石垒出了一道厚达两丈的坝墙,两侧各开出了两道干渠出来,其后又被各分成了四条支渠。与水坝交汇处,四座巨大的闸门让人看了后倍感新奇。

    自从工程开工后,李岌就一有空有前来古交城巡视一遍,督促着冶铁工坊的建设进度。

    新建的三处铁矿和几处煤矿在这个已经建设了一段时间,大川河上的堤坝和引水渠要求在秋雨来临之前建好,等秋季雨水充沛时,就开始落闸蓄水。砖窑、炭窑和石灰窑也已经建成,已经烧制出了一批红砖和耐火砖。

    现在需要的是修建炼焦炉和炼铁高炉。

    由于需要使用水排进行鼓风,炼铁高炉和炼焦炉需要建在距离沟渠涵洞不远的地方,以便由水轮机来提供动力。

    技术准备已经差不多完成了,李岌不仅组织自家的铁匠前往交城的大通监和泽州铁监时行参观学习,还又从泽州和潞州的两处铁监挖来了几十户有经验的匠户。新规划的铁坊就建在古交城东南的大川河畔,附近就是三座开采铁矿的坑道口,原料的运输距离倒是很近。

    炼铁高炉是冶铁工坊必备的最重要装备,这种东西只能是循序渐进,最初只能是先建一座与交城铁监一样的两丈高炉,容积大约是15立方左右,每炉出铁大约是三吨,在这个年代,这样一座两层楼高的炼铁土高炉在国内也算是大型设备了。

    另外就是炼焦炉,还好,本身古交就是国内最大的优质焦煤产地,这种事倒也不用发愁。在后世山西这地方,就是煤铁大省,本身就很适合发展煤铁工业,除了水资源少了一些,没有其他的大问题。在木匠和铁匠们的共同努力下,十分原始的水力锻锤也已经被制作出来,打铁的工坊也建在这些水渠涵洞上方,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四座用水轮来带动的巨大水锤,有了这种设备,锻造钢铁的效率就会成数十倍的提高。

    李岌没有想到,秋收还没开始,古交铁坊第一座冶铁炉就开始试投产了,于是匆匆忙忙地就赶了过来,进行参观。

    古交铁坊高达十丈的烟筒是建设中最困难的一道环节,相比之下,这座只有一丈多高的冶铁炉砌筑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这第一座高炉并不是建在大川河畔,而是在古交城西的屯兰川东侧。

    由于泾流量较小,这里的堤坝首先修筑完成,小水库里已经蓄满了水,几处提前建好的机器打铁工坊已经开工,从工房里一直向外传出巨大而嘈杂的金属敲击声。里面正在打造一些炼铁炉和焦炉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还有就是采矿所用的工具。

    现在,古交铁坊主要的原料来源还是那种城乡铁匠铺里常见的那种小炼铁炉。

    不过,由于水锤的应用,工坊里所打造出来的铁器品质明显提升了一大截。

    目前的情况下,这座冶铁工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验和改进目前的炼钢技术,培养人才,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冶金和化学一样,生产工艺和生产配方、原料组合、设备改进等都是从不断的试验中总结出来的。他现在记忆里的大部分知识根本都用不上,主要是后世的知识主要建立在已经拥有的工业原料上面,而现在却是最缺少这些基本的工业材料。

    所以,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主要还是要依靠工匠们的不



三十、始点
    铁与钢的区别就在于含碳量。

    含碳少了,在百分之零点六以下,就是熟铁,含碳量如果超过百分之二,就又成了生铁,钢材的含碳量就在百分之零点六到百分之二之间。所谓的搅钢法就是将生铁和熟铁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码进炼钢炉内,使之内部的碳含量在铁水中混合均匀,然后得到合适比例的钢水。

    所以炼钢是一种特别精细的操作,原料的品质和配比相当的重要。

    弹簧钢实际上是一种低碳钢,当然,如果其中再能够添加一些微量的硅、锰元素就更好了。对于那种合金的弹簧钢,李岌暂时是不抱任何的期望。

    能够很意外地炼出一炉弹簧钢已经是让他喜出望外了。

    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一处简陋的冶铁工坊已经初步成型。沿着大川河的两侧建起了两排土坯房,当成了住宿的地方,工坊则建在四条干渠之上。大川河的这处小水库的蓄水量就那么多,四条渠道已经是极限。

    在堤坝的两侧,各建起了一座高两丈多的炼铁竖炉,唯有用红砖和粘土砌成的烟筒因为施工难度太大,只砌了十多丈高,远没有达到李岌原来心里所期望的高度。

    早在秦汉时期华夏的炼铁竖炉构造已经很成熟了,和后世西方早期的炼铁高炉很相似,唯一的差别似乎是少了一根又粗又高的大烟筒。在早期通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烟筒的抽风效果对于高炉内部燃烧效率提升作用是绝对无法替代的。

    李岌知道炼铁高炉的容积越大,所消耗的燃料就越少,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则更低,这些东西放在后世都是些基本常识。

    用砖石砌出的炉体的强度支撑不了大型高炉的压力,后世的高炉主结构都是以钢材和铸铁作为主要支撑物来增强结构强度,而老式的泥制竖炉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强度。问题是现在根本没有足够的钢材,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砖泥土炼铁高炉先凑合着生产,等以后钢铁材料凑够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炉。

    反正这个年代炼铁高炉和砖窑一样,差不多使用上几年也就报废了

    土高炉的制式都差不多,底部直径大约丈许,用来堆积引火的木材和焦炭,中部堆积矿石的部位略粗一些,内径约有一丈五左右,上部收口,看上去像是一座大号的坛子。李岌唯一知道的,是为这座土高炉连接上一座高大的烟筒,这让可以使得高炉内在炼铁时抽风更为顺畅一些。

    ……

    晋阳是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开始种水稻的,只不过到了后来天气逐渐变冷,气候干旱,除了晋水两岸还有少量的稻田,其他的地方都已经改种谷子和糜子了,而且小麦的播种面积也很少。河东人日常吃的最多的就是粟米和黍米,黍就是糜子,面带粘性,蒸年糕和摊煎饼的时候,主要就是用的这种糜子面。

    符彦卿和何福进两人从关中带回了五千多任圜从军中淘汰下来的老弱残兵,辛苦了一个多月,李岌决定用一顿丰盛的大米饭来招待这两人一顿。

    红烧肉、干菇坛子鸡、清蒸草鱼,再加上盘韭菜鸡蛋,一盆枸杞冬瓜排骨汤,饭菜不多,但是由李岌亲手将一盘清蒸鱼端上来,就让两人觉得有些诚惶诚恐了。

    “我们死缠烂磨,任圜那厮最终才肯给了六万缗,那些军卒也多是裁汰下来的老弱!”符彦卿坐到案几边上,嘴里犹自不忿地说道。

    “几十万钱,已经不少了,算是意外收获。我只是随便在信里头提了一句,原来根本就没指望,任圜能给一些,说明也是顾及过去的一些情分。”



三一、入秋
    实际上对李岌地盘威胁最大的并不是李嗣源,而是紧邻的契丹。

    晋地北部云州和山北一带与日益强盛的契丹交界,契丹骑兵时常会越过边界来“打秋草”,烧杀抢掠,搞得晋北边地民不聊生,根本没有多少安份日子。

    李岌很无奈,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向野蛮化发展的趋势。

    自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很多先人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就开始失传了。匠人们得不到教育的机会,由于很少有人会为匠人们的创造作出记述,很多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就断了传承。

    比如,他在晋阳宫里所见过的一些前唐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式兵器,就要比现在先进不少,至少在冶金技术上,中唐以前是远远要优于现在的。

    华夏的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一条大江和一条大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就足以养活数千万的人口。相对容易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华夏民族渐渐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相对而言,华夏的周边,则环境恶劣得多。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以及广袤而贫瘠的草原;西面是茫茫的雪域高原;而南面则是虫豸遍地的山林……

    也许是发源于内陆的原因,华夏人也从来都没有征服广阔海洋的意愿,而是对于未知的海洋充满了恐惧。

    周边残酷的生活环境自然能够孕育出茬茬野蛮强悍的民族,在壮大到一定的地步,这些民族自然而然地就会向中原来争取他们的生存空间。

    大汉朝虽然强横,但是也只是削弱过周边的威胁,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长久地控制住这些难以生存的地区。隋朝和唐朝也许是中原民族唯一努力向外开拓的两个朝代,这可能是因为杨、李两家皇帝身上还流淌着一部分草原人的“野蛮血统”。

    “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了那些胆小者们最好的怯战借口。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不断开疆拓土的精神,停止了向外扩张的步伐,进入到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华夏人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似乎对于砍自己人脑袋的兴趣要比向外扩张,砍外族人更感兴趣一些。

    一个三国,把2600多万人口杀成了400多万,然后才有了草原民族大举入主中原……

    现在,似乎又将发生同样的事情,契丹人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从中原到江南,依然处在一片混战的割据当中……

    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时代。

    李家和晋军的野蛮性要比契丹这样纯正的草原人稍弱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纯正的中原人,当年朱梁的所作所为,似乎还要更加野蛮和残忍。

    实际上,李岌到现在一直都搞不明白王仙芝和黄巢这样还算是“有钱人”的盐贩子为什么会选择造反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就活不下去了,这与明末的流民起义又有很大不同。难道仅仅是因为革命觉悟比较高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是出于对统治集团的愤懑!

    祸患的根源还在于从中唐后就一直无法解决的藩镇问题。

    权力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一镇节度使,坐拥数万大军,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和官员的任免,在这片领地内,就是犹如诸侯国王一般的存在……

    这些都是让人无法轻易割舍的,又让人沉醉其中。

    他从来都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忠诚,忠诚这个东西是需要用利益来维系的。

    &nbs
1...56789...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