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苏东坡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哈哈,老夫绝非戏言,今日美酒佳肴业已尽兴,老夫有些乏了。改日若是有暇,就到老夫府上来一聚如何?
听到苏东坡居然主动的邀请自己,刚刚让苏东坡那话给吓个半死的王洋不禁大喜。
第322章 苏偶像若是能再断一条腿就更好了(第二更)
第322章
能得先生邀请,小子定然从命能够得到自己的偶像邀请,那种激动的心情实在是让王洋都有些难以自抑了都。
既然如此,就就多等几日,老夫腿脚全好,正好亲手做一道拿手好菜,让你们尝尝,不过酒嘛
先生放心,弟子家中藏酒甚多,过去之时,定然会携酒而来李格非不由得大喜,拍着胸口答道。
好,那老夫可就要吃你的大户喽苏东坡不禁笑道。
老师切莫如此说,那可是学生孝敬老师的一番心意李格非却偏偏一脸正色地答道。
苏偶像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无奈地摇了摇头。格非你呀,就是太耿直,像我,虽然好,但却也有不好,唉
而就在王洋小心翼翼地将那苏偶像搀扶起来,坐到了两名李府家丁抬进来的滑杆上时,李清照那张清纯无敌的俏脸从那厅门处露了出来。
清照见过苏爷爷,苏爷爷为何不在多坐一会?一身女装,越发地显得娴淑温婉的李清照朝着那苏东坡一礼之后问道。
老夫这几日没休息好,现在有些乏了。等过几日老夫请客,丫头记得随你爹一块过来尝尝苏爷爷的手艺。
李清照顿时两眼一亮。太好了,苏爷爷放心,到时候我会让我爹爹多带两坛酒过去
听到了这话,李格非这位当爹的也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无奈地摇了摇头,谁让自己就生了这么个好酒贪杯的丫头。
好,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苏东坡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王洋与李清照父女一直将苏东坡送出了府门,这才在苏东坡的制止之下停下了脚步,看着那渐行渐远的滑杆,李格非不禁感慨万千。
真是巴不得老师的腿能够好得慢一些
爹爹,您怎么能这么说话呢?难道你不希望苏爷爷早一点好起来吗?李清照不禁可爱地皱了皱小巧的琼鼻。
老夫何尝不愿意他能够早日好起来,只是李格非不禁无奈地苦笑起来。
你苏爷爷若是早一日好,他便会早一日上朝据理力争,斥责如今把握朝中树柄的那些结党营私之辈,到了那时候,说不得你苏爷爷很有可能又要再一次离京而去数载难见影踪。
那爹爹你就劝劝苏爷爷,您不是他的弟子吗?李清照听闻此言不由得大急,摇着李格非的手道。
若是东坡先生是那种自为自身之安危而罔顾天下黎民疾苦之人,那也就不是东坡先生了。不待李格非回答,王洋便已经在旁边给出了答案。
李清照愣愣地看看父亲,看到父亲几不可查地微微颔首之后,亦不由得沉默了,王洋看到李清照常那副消沉的模样,心中不忍。
而这个时候,李清照凑到了王洋的身边小声地嘀咕了句。王大哥,小妹知道你一向点子多,你难道也没有办法吗?
莫说是你,我也不希望东坡先生因其铮铮铁骨而被宵小算计,只是,只是这一时半会的,哪里想得到主意,再说了王洋摸了摸鼻子,办法哥有,不用找别人,哥亲自上,保证能够让苏偶像断左腿不会断右腿,一躺又是半年过去了。
今日天色尚早,巫山走,再去陪老夫多喝几杯。李格非朝着王洋点了点头之后,负手朝着府门之内而去,王洋只得跟上这位李大学正的脚步。
那,那小妹就在那边陪着依依姐姐他们,一会你跟我爹喝完了酒记得过来寻他们。李清照本欲跟过去,不过一想到自己就是偷偷过来瞧瞧情况,那边还有两位客人,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跟随。
残羹剩菜已然撤下,又换上了新的,美酒再一次满壶搁在了案头之上,李格非连喝了好几杯酒,却一句话也没说。
而王洋仿佛跟个没事人似的,李学正吃喝他也吃喝,酒过三巡之后,李格非这才长长地吐了一口酒气。巫山哪,你也觉得先生若是向朝庭进言,后果会很难预料是吧?
不是很难预料,而是很明显,东坡先生若是进言,直指如今朝中之弊端所在,最好的结果,是东坡先生自请出京到地方赴任,而最坏的结果王洋深吸了一口气。
怕是到时候先生的命运,只会过去更加的艰难说不定到时候,先生会被贬谪到荒蛮之地去,如此一来,朝堂诸公才会觉得心安。
李格非不由得瞪大了双眼。你小子休得胡言。
王洋无奈地搁下了手中的酒杯摊开了手。学正此言差矣,学生怎么敢在这样的事情上胡言,更何况,先生的命运一直都颠沛流离,可是先生却执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这是越发地让那些朝中诸多重臣厌烦
新党恨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当年就是反对变法的先锋,而旧党厌恶他,因为他身为旧党的标杆人物,却指责旧党内部的贪污腐朽,只知道为了眼前私利,罔顾国家大义。
这不仅仅让新旧两党都不爽他,连带那位太皇太后高滔滔虽然倾慕其才智学识,可是为了大局,也只能屈从于朝中重臣的集体意志,将其贬谪至地方。
虽然数次在无数倾慕其才学与人格魅力的人们的大力奔走之下,朝堂诸多重臣迫于压力,不得不让其还京,可终究苏偶像一直不改其说真话的秉性,几乎是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给得罪了。
难道就没有半点办法可想法?如今家师已经五十余,已然是知天命之龄了,再这么颠沛流离下去说到了这,李格非不由得双目微微泛红。
想老师去岁还京,方一下船,就折了腿骨,此实非吉兆也
王洋倒没有想到,李格非与苏偶像之前的师徒之情如此深厚,一时之禁,也不禁有些唏嘘。
当看到了李格非投来的目光之后,王洋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学正,您这是在难为学生,学生这样的纯良君子,怎么可能有办法
你小子少给老夫胡说八道,你若真是纯良君子,老夫岂不就该是圣人了。李格非让王洋这话气的酒都差点从鼻孔喷出来,呛了半天才指着王洋怒道。
第323章 这个时代只有邸报,没有报纸(第三更)
第323章
李格非双目死死地盯着王洋,目光份外的犀利。方才在外面,我那闺女跟你言及此事时,你的回答那么含糊,你以为老夫看不出来?快说吧。
但这个办法,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况且学生好歹也是个纯良好吧,学生好歹也是个彬彬君子,若是动粗,那以后还怎么见东坡先生王洋摸了摸自己英挺的鼻梁,不太好意思地道。
动,动粗?李格非一脸懵逼地看着王洋,动粗是啥意思了李格非自然知晓,可是这动粗与想办法留下东坡先生之间有半个铜板的关系吗?
王洋看到李格非那副一头雾水的模样,干笑了两声。这个办法还是不说了,省得一会学正您生气上火
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办法?好吧,老夫保证一定不会生气上火总行了吧?李格非真的很有一种掐着王洋的脖子摇晃这家伙让他说话的冲动。
看到李格非一副自己不说就要扑过来动手的架势,无奈之下王洋只能硬着头皮道。那什么,东坡先生刚刚下船之时,不是因为摔断了骨头,所以耽搁了半年的光景吗?
嗯,这是老夫当然知道,嗯?!!!!李格非刚点了点头瞬间就立起了眼角,心里边可谓是万成奔腾不已,心里边狠狠地卧了一大个槽。
看到反应过来之后的李格非黑着脸,目露凶光的瞪着自己,王洋屁股往后挪了半尺。学正莫要忘记了方才你是怎么答应学生的,学生之前就曾经说过这个主意不怎么靠谱,可你非要让学生说出来
唉罢了,这倒也怪你不得,老夫这是病急乱投医啊李格非苦笑着摇了摇头,又连干了两杯闷酒。
看到李格非如此,王洋手指轻轻地敲击在案几之上。其实还有一个法子,可就是不知道学正你愿不愿意去做
看到李格非投来的不信任目光,王洋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道。放心吧,肯定不是那种断胳膊断腿的主意。
你是想让先生辞官?李格非一脸懵逼地看着跟前的王洋,心情简直就跟吡了狗似的,很不美丽,感觉眼前一片黑暗。
当然王洋点了点头。想来以先生的心性,现如今让他去辞官,他是肯定不会愿意的。
李格非抚着长须,若有所思地道。你的意思是等先生若是再一次被贬谪的时候,再让先生辞官?
不若,唯有乘着东坡先生一心报国,却不受待见,而且非但不受待见,更是被那些诸多朝中重臣攻讦,而且一意要将为了天下黎民的先生赶出朝堂,让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倍受打击,意志消沉,黯然绝望之际
那时候,你觉得东坡先生还会对现如今的朝堂报有半点的期望吗?肯定不会啊,而且这一次,那些朝中大臣们也已经被先生给刺激烦了,绝对会给先生一下狠的,指不定弄到什么岭南啊,甚至海南啊什么的地方去
李格非愣愣地看着坐在跟前越说越发显得眉飞色舞的王洋,半晌这才摇了摇头。你小子,是不是太阴损了?
王洋不由得勃然色变,表情很悲愤,很痛苦。学正此言差矣,学生心里边何尝不希望东坡先生能够大展鸿图,可问题是,如今的朝堂尽被小人所据,而忠直之臣实在太少。
先生一人立身于朝中,必然是众矢之的,还不如就干脆退上一步。如此一来,先生在野,而非在朝,亦同样也可以大发议论,抨击时政之不足
李格非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向王洋的目光越发地显得意味深长。
李格非是君子,而东坡先生亦是君子,至于东坡先生身边的好友,也多是忠直之辈。所思所想,都是当面锣对面鼓的直来直去。
可是这小子却满肚子坏水,不是打骨折,就是让东坡先生辞官,没一个主意能够上得了台面,可偏偏,他的这些主意,却都绝对是能够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好了好了,你不用再说了,待老夫好好想想李格非抚着长须陷入了沉吟。
王洋点了点头,不过又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道。学正您可莫要忘记了,再过不了几日,东坡先生的腿可就好了
听得此言,李格非脸上的愁云越发地显得浓重了许多,看到忠耿严谨的李学正这么纠结。王洋也很无奈,砸了砸嘴,正要开口,却正好看到了李格非投向自己的目光,不禁一愣。
莫非李学正痛下决心,决定要实施一号方案不成?就在思想一点不正能量的王大杀手思想开始跑偏的当口,李格非总算是开口说道。
这样吧,老夫这两日就联络先生门下诸位,争取让他们也能够同意此策,让先生可以安稳地留在东京汴梁,不再奔波四野
学正此言大善,若是有什么需要学生做的,还请学正吩咐王洋点了点头,心中松了口气,想来以李格非都能够同意自己的意见,想必其他诸位的心思也应该相差不大,肯定也不希望这位才名显于世的老人再去奔波流离。
就在王洋起身想要告辞之时,突然看到了一张写满了字的薄纸,下意识地伸手抄起了一看内容,王洋不禁愣了。
哦,那是朝报,你若是想看便拿去看吧,老夫已经看过了日后你也是要进入官场的,早一些知道朝中的动静,你也好早一点有所准备。李格非拍了拍王洋的肩膀,指了指不远处的那个角落,王洋这才注意到那里堆满了类似的薄纸。
王洋坐在案几跟前,愣神地打量着那些从李格非家中拿回来的这些明显一看就属于是手抄的邸报,听着那好为人师的李格非在耳朵边洋洋得意地显摆着关于大宋邸报的各种知识。
邸报,又称朝报,此物最开始是从唐代开始,大约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报或者是报状。
内容以报道朝庭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藩群长请扈从封禅
而大宋自立国以来,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便是东坡先生便曾经写下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的诗句。
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而如今在东京汴梁的进奏官大约是一百二十多到一百五十人间,都受上都进奏院的管辖。
按照每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五十,每十日又或者是每月发报一次。并且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称判报。
第324章 一份小报还能办得有多大?(第一更)
第324章
邸报的内容主要就是皇帝陛下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官员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之时就规定了由枢密院要事先审查样报,以防止大宋的军事机密遭到泄露,枢密院审过之后,这才交由门下给事中负责二审。
另外就是大宋的邸报一般只发致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而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不过是它的抄件。
而除了官方的报纸之外,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发行刊物,叫小报,主要是在汴梁一带发行,刊期不定,小报亦是当时人们对于这类报纸的少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使得新闻与报纸联系了起来。
而小报的发行者一般都是进奏官和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或者是某些书肆老板。
而他们的材料来源在于宫庭内部和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通报新闻的内探省探衙探。其内容主要是政治没有公开的朝庭机事,又或者是官报不准备发表或者是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员任免事项。
而小报的出版时常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朝庭以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的查禁。
但问题在于,大宋这可是对于读书人最为宽容的时代,而那些报纸最多也就是封禁掉,大不了就换个马甲重来。
故尔小报累禁不绝,而一般来说,朝庭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涉及机密机要之事,一般都不会理会,毕竟这样的小报,在东京汴梁,没有二十份也有十来份说到了这里,李格非既是骄傲,又是有些头疼地道。
毕竟咱们大宋东京汴梁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少的读书人还借着这样的机会可以捞上一笔浮财
多谢学正解惑,学正体悟甚多啊特么的这简直就是后世时各种时政要闻,小道消息的翻版。
而大宋王朝的读书人最受优荣,重要的是,繁荣昌盛的大宋的知识普通率因为四民毕可科举,所以造成了大宋的识字率几乎达到了其人口的三成。
虽然不能人人皆出口成文,但是却能够识得那些城市里边的招牌,认得了书中之字。特别是东京汴梁,更是读书人的大本营。
而哪怕是这种小报,每一份的发行量似乎都在三五千份之间,而有些小报甚至都有七八千份的销量。
主人,你这是怎么啦,捧着这么一堆破纸坐在马车里边发愣李师师娇憨地打了个哈欠,忍不住小声地嘀咕道。
这自然是因为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发财良策,哦不是开启我大宋民智,引导社会舆论的宣传工具。王洋扭过了头来冲李师师跟柳依依得瑟地扬了扬眉头笑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