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不得不说,这样一来,整个屋子里边的光线的确明亮许多,看东西也不会一会就觉得眼睛酸涩。
等到王洋从睡梦中醒过来,这才注意到天色已然到了中午时分,而自己昨天夜里所写的稿子被整齐地摆放到了一旁,至于那李师师,正轻轻地哼着那动听的小调,手中的针线犹如穿花绕蝶一般地在一双鞋底上飞舞。
半启的房门透进来的光线,落在了她的身上,让整个衣物仿佛都泛起了淡淡的光辉,看着这位此刻显得那样快活灵动的李师师,王洋不禁微微地眯起了双目。
主人你醒啦?听到了身边的动静,李师师看到了刚睡醒过来的王洋。主人饿坏了吧?等我给你打水来洗漱,才能吃东西,今个刘家婶子做了新鲜的鱼汤,可好喝了
看着放下了针线的李师师犹如一只快活的小彩蝶般忙活不停,王洋陡然觉得今天的天气是份外的好。一扫昨天的困顿,报纸自己是一定要办的,而且肯定会办好。
王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李格非家里边说出了寂寞寒窗空守寡的几幅下联之后,短短不到两天的功夫,便轰然在整个东京传扬了开来。
主要还是李逾那小子,头天夜里边,从父亲那里得知王洋当着自己父亲和东坡先生的面连写了好几幅下联,生生把这货给佩服得五体投地。
等到这家伙回到了太学之后,自然是迫不及待地就显摆开来,莫说是那些太学学子,就算是那位吴助教听闻了王洋的那些下联之后,当天连课都不上了,直接就请了个假闭门不出,也不知道是不是太过郁闷而无脸见人。
太学的学子们既有贫寒子弟,但也有不少的宦官子弟,于是回家之后显摆,于是,整个汴梁文化圈和许多达官贵人们都不得不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这位王大才子那扑面而来的才气。
特么的这货明明都已经离开了太学了,可偏偏却总是不忘记刷存在感。特别是苏东坡那句日后汝当可坐吾席之右这句话,更是让汴梁的人们心中震撼不已。
要知道苏东坡现在绝对是大宋第一的文豪,当年的欧阳修在世时亦曾对年轻的苏东坡言及后生可畏,我当避他一头之地。
而后果然苏东坡盛名天下数十载,而今,苏东坡门下诸多学子才论俱佳,但是,却只有王洋这位年纪轻轻的才子,让苏东坡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着实让人们心里边想到的是,莫非,大宋朝又要多一位不世出的大材了吗?
特别是寂寞寒窗空守寡这幅绝联,这些日子以来,可是经常被人提及,为啥,还不就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对得上,所以才会让那些人总是会提起。
而眼下,王洋这位出上联的人拿出来了好几个下联一搁,那绝对就是啪啪啪的把一众文学圈的优秀人材的脸都抽红了。
而赵煦这位大宋天子却很是眉飞色舞地看着那几句下联,再仔细地与那上联对照,不得不摇头感慨道。难道能让苏东坡说出这样的话来,巫山先生之才,果然难得啊
单凭赵煦的话,就能够听得出来,这位大宋的年轻天子对于苏东坡的感观实在是一般得很,反倒是对王洋很是看重。
不过好在,苏东坡对于王洋的那番吹捧之言,连带总算是让赵煦对于苏东坡的感观也稍微不那么满是恶感。
是啊,臣弟也着实被吓了一跳,怎么也没有想到,巫山先生居然能够想出这么多的下联来,要知道臣弟这些日子,也曾经仔细的琢磨过这幅上联,可是半点头绪也没有赵佶也是满脸的崇拜。
今天听闻到了太学那边传来的传闻之后,这货就坐不住了,直接就窜去找到了王洋,于是让王洋把那上联和几幅下联一块给写下来之后。
这家伙就屁颠颠的窜入了皇宫之中来寻赵煦,这货倒也不遮掩,很快,王洋这位老司机对出了那幅绝联下联,而且还是好几幅下联的消息便传偏了整座大宋皇宫。
寂寞寒窗空守寡,梧桐朽枕枉相栖这个姓王的小子,还真是好才情哪。高滔滔将上联和下联都写在纸上之后,仔细地打量了半天,不由得不感慨道。
之前高滔滔也知道了这个上联,自诩才智不逊于男儿的高滔滔也曾经试过去对下联,却也没什么结果,只得放弃。
可是现在,此事却又因为王洋拿出来的下联而再一次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区区小聪明罢了,人家东坡先生不也对出了一个下联吗?徐得功忍不住悻悻然地小声嘀咕道。
苏学士的确也对出了下联,不过就连苏学士自己都承认,他所对出来的下联,只能说是勉强,又岂有这个下联与上联显得那样的浑然天成,对仗工整。高滔滔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解释道。
难怪官家想方设法,都想要让王洋科举入仕,看来此人,的确是颇有才学的。
徐得功听出了高滔滔在态度和感观上的转变,心里边不由得一跳,忍不住又想给王尖下眼药。只是不知道此人的秉性到底如何
昔日欧阳文忠公在世时,曾对苏学士言,后生可畏,我当避他一头之地。而今苏学士既然已经见过了他,而且还说出了‘日后汝可居于吾席之右’这样的话来,足见他对于王洋这小子的欣赏。
何况以苏学士那眼里边揉不得半点沙子的性格,若是那王洋若真是秉性不行,他苏某人和那李格非难道还看不出来?
徐得功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哑口无言,心里边虽然很不舒服,却也无可奈何,重要的是王洋那家伙虽然闹腾得相当的厉害,可一直没被有人抓过什么痛脚。
唯一被逮着的那一次,还是因为这货很明目张胆的把那赵明诚给化妆成女子高悬在国子学的门楼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过却也在那天子的维护之下,最终才仅仅只是被太学除名。
可是眼下这货仍旧是隔三岔五的窜出来刷存在感,而且令人无语的是,这让一开始对他根本毫不在意的太皇太后对他也升起了几分的兴趣。
而太皇太后对他感观的改变,主要还是在于那位苏东坡,这位才名显于世数十载的大文豪都说这小子可堪居于其席右。
这话哪怕是被人传得有些夸张,但是这恰好证明了苏东坡对他的欣赏。而太皇太后又对苏东坡是极为欣赏的,所以连带碰上对王洋的感观也发生了转变。
看来,自己想要借太皇太后收拾这个家伙的可能性是越来越低了,徐得功不禁有些郁闷地想到。
第327章 潜移默化的教化百姓?(第一更)
第327章
想要办一份长期的,稳定的报纸,想要不受官方的打压,自然,就得先走通官府的道路。
可问题在于,王洋没有什么官方的路子可以走,既然没有路,那就干脆直接走上层路线,当今天子。
你要办小报?端王府内,赵煦有些好笑地看着跟前的王洋,实在是想不明白这家伙怎么会想着要去倒腾那玩意。
前几天,刚刚拿出了一堆那绝联的下联来,砸得整个汴梁文化圈的无数文人智士皆尽哑口无言,这才没几天,居然又冒出头来想要去办小报。
陛下,王某所要办的并非是那种以时事新闻去唬人眼球的小报,王某想要办的,乃是一份既可以雅俗共赏,又还能够教化百姓的报纸陛下请看,这是样稿王洋一本正经地说了半天之后,这才从怀中取出了两份叠好的样稿。
一份递给赵煦,另外一份自然是交给那赵佶。赵煦饶有兴致地先打量了几眼,顿时也查觉到了王洋这份小报的不同。
字这么小,这么一张报纸,怕是不得四五千字吧?赵佶啧啧有声地道。嗯,这货两天之前离开了贡院,回到了府中之后直接就睡了整整一天的功夫这才缓过了气来。
听闻了王洋要寻天子有要事相商之后,便邀请官家到府中小聚。
大约是四千七百余字,我准备每五日办上一期,每期的字数大约也就是这么多。王洋点了点头之后说道。
这倒真是挺新鲜的,居然把这个时节农夫适合做什么事情,也录于纸上,还有这篇策论,我记得似乎是我大宋立国以来第一次科举之时一篇比较有名的策论,没想到你居然把这篇文章也登了出来
赵煦兴致勃勃地从最开始一直看到第四版的末尾,这才砸了砸嘴。你这里边的东西,果然有些意思,朕都没有想到,居然小报,可以这么办
有农桑之事教化于民,亦有策论学问以吸引读书人,还有这些小说演义娱人耳目,这个异国游记,实在是令朕眼界大开,没想到,在我大宋之外,居然还有那样的国家可还有下文?
王洋点了点头。自然是有的,只不过,须等到下一期报纸才能看得到了。
王洋这么一说,赵煦先是一愕,旋及不由得笑了起来。若是弄这些的话,倒是挺不旬的,到时候莫要忘记了也要给朕一份。
陛下,王某还有一个不情之请,臣欲五日发一期,所以这份报纸准备叫《东京侯报,嗯,希望陛下能够留下墨宝王洋嘿嘿一笑之后,这才说出了自己请皇帝陛下来的目的。
另外就是希望陛下您能不能跟那专门审核邸报的门下省给事中打声招呼
赵煦不由得有些愕然。你是担心你的这些东西,这不可能吧。
陛下,若是这份报纸,只是每一期三五千份,倒也罢了,可若是其销量翻上十倍甚至是百倍,而且未来不仅仅在东京汴梁发行呢?
会有那么夸张吗?赵煦砸了砸嘴,一想到好几万份甚至是几十万份的这玩意,这数量也太令人发指了吧
不是夸张,而是很有可能,陛下您想,那些以哗众取宠搏人眼球的小报,哪怕是卖到二三十文,都能够有三五千份,甚至七八千份的销量。
而王某所办的报纸,不但内容要远远多于他们,更重要的是,几乎不仅仅满足了读书人的需求,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可以看上面的故事以作消遣之用
而这报纸之上,亦可录上一些劝人忠孝仁义,忠君爱国的警世名言或者是小故事,以开民智,以正民风
之前,赵煦还只是笑眯眯很感兴趣的模样,但是对于这位大宋天子而言,却只觉得王洋所弄的小报不过是王洋的个人兴趣爱好。
可是当听闻了王洋后面的这些话之后,赵煦的脸色亦然有此不同,表情也严肃了起来。先生的意思是这报纸亦可起教化之功用?
这是自然,所以,王某才会想着这些报纸之上,按着时令所候,将应时节的农桑之事录于其上,就是想要看一看,能不能有效果。王洋当然不可能打保票,不过,却从农事下手,毕竟大宋的天子们都很关心农事的。
既然如此,那朕会知会门下省那边一声。赵煦沉吟半晌之后,重重地点了点头答道。
王洋不禁松了一口气,有了赵煦的点头首肯,这事算是成了大半了。
咦先生,这上面除了那些劝农桑之事是摘录于农书,而那些策论是摘取自过往的典籍之外,这些都是您创作的?赵佶这个时候突然开口问道。
赵煦也忍不住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那些连载小说,甚至那些生活小窍门,以及最后的列国游记。心里边也不禁卧了一大个槽。
也不全是,多是从乡野民间听到的那些神鬼故事,将其编撰起来成书罢了,算不得什么。王洋干笑了两声摇了摇头道。
可即便如此,仍旧让赵煦与赵佶兄弟二人心中震动不已,而赵煦越发地觉得王洋大才,仅仅从一份落在其他人眼中,只是用来挣钱的小报,他所考虑的却是怎么教化万民。
重要的是,所使用的正是之前他所向自己进献的元祐印刷术。这倒是让赵煦这位大宋天子越发地期待起来,这份报纸,到底能不能起到王巫山所说的那种潜移默化的教化百姓的作用。
三日之后,第一期的《汴梁侯报终于在东京汴梁发生,五千份,王洋让蹴鞠社出了一帮小弟帮忙,到大宋汴梁的各地进行免费分发,而且还在那万红精品成衣店以及怡红楼都设置了分发点。
并且还注意了前五期报纸免费,重要的是,汴梁侯报这四个字,居然出自大宋天子的手笔,着实是让不少的拿到报纸的人都给吓了一跳。
这特么的还能够叫小报吗?还能是那种让官府的人看到会被查抄的小报吗?堂堂大宋天子的墨宝都出现在上面了。
而且看其内容格式十分的新颖,不论是那些颇有意思的小说,又或者是那些劝农桑时令的内容,还是那些典籍里边摘抄出来的策论精选,着实让人们都啧啧称奇。
而最后的那个列国游记,亦是让人眼前一亮,原本那些白皮猴子的国度与我大宋是不一样的。
咦,这中间的位置,居然也有字,一面的中缝是关于那万红精品成衣店的广告,另外一边,则是关于怡红楼近新排演的新节目的公告。
并且上面还写明,凭此份报纸,在三日内去到怡红楼去嗨皮,免费提供美酒一壶,万红精品成衣店消费的顾客,可以打九折。
第328章 谁会喜欢正人君子蹲自己上面?(第二更)
第328章
绝大部份拿到报纸的人都是男士,但是,终究会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家的婆娘或者是闺女,于是乎,万红精品成衣店的生意在这三天里,足足提高了近一成半的销量,而这一成半的销量,都跟这些手持报纸的人士有莫大的关系。
怡红楼那边的生意也在这三天里边也大约增加一成的顾客,这让原本一开始觉得王洋这货搞这报纸似乎有些类似胡闹的柳依依等人亦不由得刮目相看。
别看似乎只上涨了一成多的销量,要知道,《东京侯报整个的费用都才不过十五贯,但是其给万红精品成衣店所带来的利润到达到了百贯之数,给怡红楼那边也同样带来了一股子客流。
这就足以证明,报纸这种东西,的确是很有用处的。通过报纸上的那两篇连载故事很吸引人,而许多的报纸读者都在津津有味地读完故事之后,这才看到文章最后那里有这么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
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不是用那种很绕口的文言文所书就,而是用了那种近乎于家常里短的那种很生活话的语言形式而写作的,实在是让所有人都不禁眼前一亮。
虽然在唐代便已经开始出现了白化文的雏形,但是,那是当时的寺庙为了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群众。
一国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图画称为变相,说唱底本称为变文。并且由此一直延续下去,后世由些也渐渐地发展成为了鼓词和弹词。
而说唱的底本,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白文化雏形。而唐代的韩愈就认为直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的骈文不但言文脱节,格式束缚。
所以他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
虽然这个时代也有话本,但那些都是提供给说书人的底本,但是其中却仍旧属于是那种口语与文言文夹杂,显得很不规范的白话文。
但是现如今,王洋的作品却完全是以口语的方式来讲故事,这样一来,虽然让不少的读书人看到了之后,觉得有些失了文字之古韵。
可是在那些,只是粗略识字的老百姓们,以及商贩走卒眼中,却就显得不一样了,因为这些故事真的很精彩,最最重要的是,他们看得懂。
甚至他们可以照本宣科的读给那些不识字的身边人听,虽然比不得花几文茶钱去听那读书人讲书,但却也能够听到神奇又好听的故事,何乐而不为?
而就在这个时候,腿疾尽好的苏偶像果然出招了,就在王洋要前往苏府赴宴前一日,在蹴鞠社里边从赵佶那里听到了一个八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