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同理,他自然也不会愿意大宋王朝也猥琐发育,那样实在不是他的风格。可是,自己如果真的要赞同对方的意见
又让苏东坡觉得心里边跟吃了只蟑螂似的浑身不爽,毕竟双方的矛盾早已经不可调和。
怎么办?一边是自己的个人尊严,一边是家国天下与情怀风骨。不过,苏东坡终究是心怀天下的大胸襟,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等到那王岩叟话音刚落,苏东坡就站了出来。娘娘,臣也觉得,我大宋不再任由那西夏宵小这样的跳梁小丑继续嚣张跋扈下去!
这是苏学士,他的声音,哀家不会听错的高滔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表情很是麻木地道。
就连身边的徐得功也迷茫了,今天到底怎么了?为何气氛如此诡异。
第471章 王洋老司机出马,一个顶俩(第二更)
第471章
苏东坡站出来之后,慷慨激昂的发表了对于西夏那种鸡鸣狗盗之辈的鄙视和痛斥,同时认为大宋乃是泱泱大国,这些年来,一直对西夏够好的了。
而对方却非但没有领情,反而一直反复攻伐大宋边镇,对于这样人憎狗嫌的宵小,就应该狠狠地收拾他们一顿,让他们知道锅儿是钢造的。
苏东坡的才华不是吹的,而口才也绝对不是盖的,不然,以蜀党区区数人,面对数十名旧党人士的攻讦,怎么可能会够胜负难分?
所以,苏东坡的慷慨激昂之言,听得那赵煦如痴如醉,而那高滔滔那犹如止水一般的心境也不由得波澜起伏,自那神宗皇帝在位之时的永乐城之战大败之后。
大宋对于西夏一直都采取了守势,再无进取之意,可是那西夏却是年年来伐,季季来征,把大宋边塞之地扰得烦不胜烦。
不过,旧党执政以来,更是高举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大旗,严禁诸路边镇挑衅,甚至还惩治了好几位擅起边境冲突与纠纷的官员。
对于西夏与北辽,更是步步退让,口口声声,大宋要用温柔和仁义去感化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大宋的仁义之情,最终感动得痛哭流涕番然悔悟啥的,最终握住大宋伸出的友谊之手,一起共唱世界那么大,只是一个家啥的
可是现在,或者说今天,不知道这些家伙的哪根筋被抽着了,画风太和谐,不论文臣还是武将,都统一口径,认为一定要严厉的惩治那些该死的西夏蛮子,让他们知道,大宋的左手里握着的是四书五经,但是大宋的右手里边提着的则是一把锋锐无匹的王者之剑。
苏东坡说完之后,接下来继续出场的除了宗室官员以及一些中立派的官员们出言谨慎之外,武将那边,以及诸多旧党大员骨干们纷纷都站出来叫嚣要让西夏宵小见识嵢大宋的兵甲之利。
一定要挥舞起大宋那强大而又有力的拳头,打到那该死的西夏哭着喊着叫大宋爸爸为止。
这下子,赵煦也懵逼了,这特么的是什么鬼情况?过去,跳起来高呼要战争不要和平,那是武将们的权利,又或者是自己这位热血沸腾的少年天子的权利。啥时候轮到这些每逢战事都会叽叽歪歪要以德服人的文臣们上窜下跳了。
太不科学,年轻的天子赵煦也都查觉到了不对劲。可是,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他过去无数次所渴望看到的吗?
待高滔滔宣布退朝之后,那些高调大声疾呼要战争不要和平的大臣们终于缓缓地退出了大殿,而高滔滔则是一脸疲惫不堪地坐在那竹帘之后,表情里边仍旧充满了不解与疑惑。
而赵煦本该可以如往常一般径直离去,但是看到了皇祖母在帘后边半天没有动静,忍不住起身走了过去。皇祖母,已经散朝了,要不孙儿送您回去?
有些恍惚的高滔滔总算是回过了神来,撩起起了竹帘走了出来。看着这张与神宗皇帝肖似的面容,不禁露出了难得的慈爱之色。也好,哀家今日心里边可是有不少的话想要跟官家你好好聊聊,一起走吧
缓步走在那前往春秋宫的路上,高滔滔下意识地扫了一眼身边的赵煦,却注意到,一向喜欢打打杀杀,或者说但凡遇上了边衅,要么会显得极为愤怒,要么就会极力要求出兵的少年天子现如今的表情似乎有些过于平静。
心中疑惑的高滔滔不禁好奇地问道。官家,依你之见,你觉得今日朝堂之上诸位臣工的表现如何?
赵煦有些赫然地笑了笑。孙儿说不上来,只觉得事情显得有些蹊跷,重要的是,我大宋的朝堂上,这些向来勾心斗角的臣工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齐心协力了
看来官家现如今真的长大了,哪怕是心里边已经在考虑事情,可是表面却不露分毫,好啊高滔滔听闻此言,不由得赞许地连连颔首道。
而赵煦却也有话想要问一问高滔滔。皇祖母,既然满朝文武都以为,此番西夏犯我大宋边塞,该当给对方一个教训,而皇祖母您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莫非是觉得,我大宋真的比不过那西夏?
切切不可小看了那西夏,不然,小心如先帝一般。如今之大宋可不能再承受一场永乐城之败了。高滔滔悠悠地长叹了一声之后,看着身边这位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孙儿。
不禁忆起了当年,神宗皇帝听闻了永乐城之大败后,痛哭流涕,卧病于床,几乎可以说是一阙不振,不过两年多的功夫,便以壮年之躯亡故。
若是过去,赵煦绝对很会不高兴的当即反驳,而现在,听过了王洋那番入情入理的分析之后,已然彻底的相信王洋之言的赵煦则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孙儿知道,我大宋虽然强大,但是,却因疆域之广博,只能处处采取守势,而西夏之国力,不足我大宋一成,却可以集力成锥
你,官家,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高滔滔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跟前这位的确与过去相比,变化之大实在是有些出乎自己预料的孙儿,讶然地问道。
这些大多都是之前王巫山分析给孙儿听的,孙儿觉得其所言似乎颇为有道理,不知皇祖母您
高滔滔深吸了一口气,按捺住了内心的激动。官家你且从开始说起,让哀家也好好听听,那王巫山到底是怎么跟你说的。
赵煦就干脆把自己收到了西夏来犯消息之后,与那王洋之间交流的内容详尽地述之与那高滔滔知晓。
高滔滔听罢,良久之后,亦不得不深以为然地连连颔首。这王巫山,果然是无双国士啊
想不到他这么年纪轻轻,不但才华高绝,而且对于军略也颇有研究,哀家真的是越来越好奇了,到底这天下,还有什么是他不懂的。
孙儿也觉得,这世间万物真的能够难得倒王巫山的,怕是不多啊赵煦也不禁感慨万千地说道。
过去,对于王洋,赵煦是欣赏,而现如今,赵煦对于王洋,都快有些迷信了都,总觉得只要这位老司机出马,绝对一个顶俩,肯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472章 到底是打还是不打?(第一更)
第472章
官家觉得,此事应该该如何处置,官家为何会这样看着哀家?高滔滔看到赵煦那有些错愕的表情,不禁笑道。
赵煦露出了一个有些苦涩的笑决。孙儿只是觉得有些吃惊,过去,皇祖母您一定不会询问孙儿的意见的
高滔滔缓缓地伸出了手,替赵煦拔开垂到了脸颊上的一缕发丝,声音温婉而又透着慈祥。因为官家你现如今比之过去成熟了很多,渐渐有了帝王气象了,哀家这个老婆子很欣慰,自然也希望官家能够早日成长起来
哀家到了这个年岁,日子,已经是开始倒着数了,当然希望陛下你能够接下这份重担,亦希望陛下您能够明白这份担子的重量,为君,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听到了这些话,赵煦的心中,反倒没有了过去所期待的那种狂喜,反倒是透着一股子淡淡的悲伤。
皇祖母您可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孙儿还希望您老人家能够再多指点指点孙儿
徐得功看到这过去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祖慈孙孝的这一幕,看到高滔滔那满头花白的青丝,心里边不禁越发地忐忑起来,以后自己对于天子的态度,必须要有所转变,不然,指不定哪天自己的靠山就倒下了。
到那时候,自己是想死呢,还是想要滋滋润润的继续活下去,怕是就看接下来的表现了。
好半天,已来到了春秋宫中坐下,重新调整了情绪的赵煦埋头苦思了半天之后,略有些犹豫地抬起了头来,看到了面带慈祥与鼓励的高滔滔。
皇祖母,那孙儿就说了,依孙儿之见,虽然孙儿不太明白为何满朝文武今日会如此的齐心协力,一定要求力惩那犯我大宋边镇的西夏宵小。
但是,孙儿以为,这倒是一个极难得的时机,毕竟自那永乐城之后,我大宋一直对西夏怀之以柔,而西夏非但没有半点感激,反倒是连年征伐,致使我大宋环庆路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随着那赵煦之言,高滔滔亦轻轻地颔首,思考着出兵的可能性,距离永乐城之战已经过去了十来年了。
而这期间,西夏那帮子蛮夷简直就跟苍蝇似的,嗡嗡嗡的叫个不停,年年扰边,让大宋烦不胜烦。
可惜的是,朝堂之中旧党们都宁可损人失地,忍气吞声,都不愿意再兴兵讨伐。而这一次,却极难得的在于,向来反战的旧党都成为了主战派。
在这样的大势之下,她高滔滔也不会站出来表示反对,只不过,今日没有定论的原因,是高滔滔想要看看,到得明日,朝议会不会有什么新的波澜或者是变数。
如果那些大臣们都极力主战的话,给那西夏一个强有力的教训,也并无不可。
高滔滔亦不由得有些感慨地轻拍了拍卧榻的扶手道。可惜,现如今大宋元祐甲才刚刚开工没多久,不然,定然能够大大涨我大宋虎贲之士气。
皇祖母您的意思是听得此言赵煦的脸上不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色。
高滔滔并没有直接回答赵煦之言,而只是微微颔首之后,目光落在了赵煦的身上。官家,着人去催一催王巫山,看看能不能够,再多制一些大宋元祐甲
赵煦重重地点了点头。孙儿明白,孙儿这就着人去寻王巫山。
看着那兴冲冲的撩起前襟快步而去的赵煦,高滔滔不禁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虽然天子渐渐的懂得收敛,可是却总是会不经意间喜怒形于色。
只希望老天能够再多给自己几年的光景,不求一直掌控权柄,至少希望自己能够再帮一帮这位已然渐渐懂事,开始明事理的少年天子。
而这个时候,却又听闻小宦官来禀报,说是向太后派了一名女官给天子那边送去了一碗羹汤,只不过,派去的并非女官,而是在她宫中入学的官宦家的女子。
听到了这个消息,高滔滔的眉头不禁一皱,不过很快便舒展了开来。罢了,由着她吧,反正过不了几个月,官家就要成亲了,到时候,再多些好女子,替官家多多开枝散叶也是好的。
娘娘,那孟氏那边徐得功不禁小声地朝着高滔滔询问道。
高滔滔眼皮也不抬一下的径直言道。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她父亲之前是从六品,这样吧,晋为骁骑尉,赏三十万钱
老奴明白,老奴这就去办。心领神会的徐得功当即点了点头之后,便快步而去。而不大会的功夫,一直仍旧留于宫中读书的孟瑶娘便面带着羞喜之色来到了高滔滔跟前谢过太皇太后的恩典。
有劳小马公公了,七郎,代我送一送小马公公。王洋站起了身来,朝着身边的吴七郎吩咐道。
不用劳烦了,咱家告辞,还请先生能够尽快想出一个办法才是。马尚虽然年纪不过十四五岁,不过说起话来倒是颇为稳健。不复之前被吓得死去活来的模样,或者是在王洋的跟前反正已经都丢脸都丢到了那份上,自然也就放得开了。
看着那马尚在两名禁军护送下匆匆离去的背影,王洋转过了头来,朝着那张署令无奈地道。张署令,看样子咱们的计划必须提前实施了
可是咱们的改造工作这才完成了三分之二,全部开工,也没有那么多的场地啊。张署令的脸色顿时显得有些难看起来。
不妨事,咱们搞两班倒。王洋砸了砸嘴之后,眼珠子开始溜溜的转了起来。另外,我再仔细琢磨琢磨,看看还能不能够缩短制甲的时间或者是工序,当然必须要保证所制铠甲的质量的前提之下。
等那张署令离开了王洋的办公室之后,王洋坐了下来,唉,时间就像,挤一挤,终究会有的。
看样子,太皇太后和天子的意思是准备想要跟那西夏来上一场狠的,最好能够把对方收拾成个残废那就更好了。
这倒让王洋斗志满满,这样看来,倒是极不错的,自己应该为大宋的军方做些什么才好
第473章 弓弩……钢铁……咦?(第二更)
第473章
王洋又开始在那宣纸之上写写画画,鼓捣了好半天,回到了府中之后,仍旧在那里计算不停,最终总算是整理出了一份新的流水线生产计划。
拿着流水线生产计划,第二天一早刚刚进了甲坊署,张署令就赶了过来朝着王洋一礼,向王洋请示,看看是不是要再给冶炼出来的钳锅钢才提前准备一间库房。
现在的那间库房里边已经堆满了三分之二了,再不提前准备怕是没过多久,那些新生产出来的钳锅钢就只能摆在露天了。
居然已经有这么多的钢材了王洋不禁咧了咧嘴,轻拍了拍自己的前额,也是,一座高炉日产钳锅钢三千斤,二十座,那就是六万斤钢材。
而现如今,每天甲坊署所消耗的钢材数量不过万斤,每日还向刀枪坊和弩坊署各提供五千斤钳锅钢,剩下的则囤积起来,每天屯积四万斤钢材,这都大半个月了,自然所屯积下的钢材还真是不少。
这么多的钢材,却只能这样摆着,实在是王洋看着那些银光铮亮的钢锭,心里边都隐隐作痛。
这样好吗?但是现如今,一件大宋元祐甲耗费的钳锅钢不到百斤,看来,的确应该再好好的优化一下流水线作业法。争取能够让产量再上去一截。
另外,剩下的这些上好钢材也不能这么摆着才对。应该拿来怎么用呢?因为这些都是上好的精钢,所以,在武器所那边,这样的精钢,自然只能用在利器上。弩坊署的所以弩矢与箭矢,现如今用的可都不再是过去的铁箭头,都一律换成了用钳锅钢打造的,即便如此,每天这两个部份仍旧还会有数百斤到近千斤的钢材盈余保存下来。
再大的量送过去了也只能是白搭,可是,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摆在这里生锈吗?王洋当然不愿意,莫说是他,就算是那位张署令也同样是一脸的难过之色。
要是咱们能够把这些钢材都化为我大宋的坚甲锐器,那该有多好啊
王洋也不禁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给自己的感觉就像茶壶里边有着那么多的饺子,可偏偏你就倒不出来一样,着实有够憋气的。
咱们军器监,还有哪些部门需要钢材的,让他们拿铁矿石过来换,就照咱们之间交易的旧例,用十斤铁矿石一斤钳锅钢。王洋摸着下颔眯起了眼睛说道。
张署令挠了挠头皮,显得颇为无奈地道。刀枪坊那边,应该还可以再谈一谈,不过弩坊署这边,怕是没有办法,咱们就算是愿意给,他们也没地方可用啊毕竟那是弓弩,而不是钢铁打造的兵刃。
弓弩钢铁咦王洋的脑袋里边仿佛被一道闪电链抽过去,抽得两眼瞬间闪过一道令人不可逼视的精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