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训夫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云上的悠悠




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情冷暖
    顾遥和郑智二人的事,只郑世子夫妻知道,并未过明路。郑智走的时候,顾遥并不方便去送别。那日分开后,便是最后的分别。

    在郑智最初离开的日子,顾遥非常不安。不安久了,便是安稳。

    “孟家那边来人说,保定侯已到密云,明日进城。”

    听闻这个消息,顾遥赶紧让人通知顾知县。

    春耕即将开始,顾知县正在路知府哪里,商议今年春耕之事。确切地说,是商议玉米种粮售价,以及种粮收入分配问题。

    去年种玉米的千余亩田,顾家占一半,另一小半是官田,只少部分是顾知县代表官府和地主赁来的。但实际上,赁钱又是顾知县自己出的。顾家只是一般富农,不把种粮收入给他,说不过去不说,也会让顾家难以继日。若都给,这,三十个钱一升,顾家私田均产二十余斗、二百多升,一亩是别家五六倍。别说百姓,路知府自己都眼红。

    顾知县再三追问,路知府才说了自己的担忧,还道:“非本官多思,而是太多人盯着了。”

    听了这话,顾知县不由长叹一声,还是女儿说得对,不提前说好真是有理都说不清。还好,也不是没有别的法子。

    顾知县道:“宛平官田四百亩,约莫一半产出可以做种粮,可种万亩良田。宛平虽有千余顷十万亩耕田,会种这玉米的,两三万亩足矣。下官这里有个法子,先卖官田、再卖顾家私田。收了钱后,顾家再还种粮的钱,一亩补三百钱;若是顾家卖不出种粮,最后按廉价口粮卖了这些玉米,一亩按本钱,补一百钱。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果真如此,宛平县衙进账近万两,宛平进账,就相当于顺天府进账,路知府如何不同意且有了宛平做表率,大兴也需如此行事。

    “如此甚好。”

    路知府捋着胡须颔首,随即又问这玉米当做口粮卖一斗欲卖几何。顾知县才要回答,顾家来人,报了孟家即将进城一事。顾知县请了明日的假,这一日却是很晚才归来。

    顾遥再一次叨叨着:“孟爷爷定然乘马,城门开不多会儿,便能抵达。卯时开城门之际,我们需得到那。”

    顾知县笑道:“好了,天色已晚,你快些睡去。我们父女,晨起困难的,可不是我呢。”

    这一刀补得好狠,顾遥含泪告别父亲。实在是太兴奋了,顾遥钻进被窝后,根本难以入睡。不出顾知县所料,次日晨起又是一场艰难。

    顾遥勉强支撑眼皮,数度眺望远方,每每失望而闭目。顾知县看在眼里,于心不忍,便道:“别掀帘子了,你再睡会儿,有爹看着,他们到了再喊你。”

    “爹又不认识孟爷爷!”顾遥嗔道。

    张胜、张泉兄弟俩同时道:“俺认得。”

    顾遥无话可说,只得放下帘子,缩着身子躺在长椅上。才闭上眼睛,就听张泉道:“哥,俺瞅着那须发全白的人,有些像保定侯。”

    张胜道:“保定侯头发虽白,何曾白成这样了”

    张泉道:“那是你不知道。去年来之前,老将军请侯爷吃饭的时候,就是这般模样。”

    张胜道:“那你也不能随便指个老人啊,那人身侧统共四人陪着,怎会是保定侯”

    听到这里,顾遥一咕噜爬起来,掀开帘子一看,不远处的五骑,打头的虽须发全白,但那长相,不是孟善,又是哪个她跳下马车,站到顾知县身边,念叨着:“爹,那就是孟爷爷。他,怎变了这许多”

    顾知县哪知只得安慰女儿:“这乃常事。老人有的爱白发,有人年过古稀,白发比爹爹的还少呢。”

    且说孟善,快马加鞭赶来,是要直接进宫面圣的,因而不让任何人接他。这会儿见着神色激动的少女



第一百二十五章 孟善致仕
    郑智离开的前一日,不止和顾遥告别,还提醒了她一件事,顾遥一直不好和顾知县开口,琴姨娘送上门的机会,她如何不把握不等顾知县开口,她含笑引琴姨娘上道:“我带着商哥儿可以,只怕琴姨娘不放心。”

    琴姨娘立即道:“这有何难卑妾也跟着去就是了。”

    她的话音方落,顾知县疑惑望来,顾遥敛笑,冷冷地看着琴姨娘,不言语。

    琴姨娘心底有鬼,忙道:“这,这也是为了六少爷……五姑娘不同意,直说就是,干嘛这么看着卑妾”

    干嘛看你顾知县也无语了。

    收下琴姨娘,不代表他对琴姨娘没有防备。准确说来,看在琴姨娘生了儿子的份上,他不在意琴姨娘整日做了什么,只要不损顾家利益就好。琴姨娘若是个聪慧的,紧紧抓住儿子,将来定然衣食无忧,这是顾知县的想法,也是时下很多人的想法。

    但是,琴姨娘显然不这么认为。

    顾遥冷笑道:“到底是为了商哥儿,还是别的,琴姨娘自己知道。您一离家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也就爹爹好说话,琴姨娘这般的,就是哪家正房夫人都没这好命。不过,此事爹爹同意,我便不说什么了。只想问琴姨娘一句,您每次去赵王府时,怎不惦记商哥儿了”

    商哥儿懵懵懂懂,只听见自己的名字,跟着道:“怎不惦记商哥儿呢”

    顾遥立即意识到问题,不该在孩子面前讨论这些,当即示意顾知县搞定自己的女人,她则拉着商哥儿去一侧,扯了一张纸,刷刷落笔,写了商哥儿的每日任务。

    “你把上头的事都做好了,姐姐就回来了。不过,这些事姐姐都觉得不容易,商哥儿能做到么”

    商哥儿也觉得很难,小眉头皱了皱,一丝皱纹不见。他掰着指头算了下,最后像个小男子汉一样,点了点,说:“商哥儿能”

    顾遥立即赞他:“商哥儿真勇敢!比姐姐厉害。”

    商哥儿骄傲道:“商哥儿保护姐姐。”

    且说永乐皇帝见到须发皆白的孟善,起身,亲自扶起跪到一半的孟善,口内道:“都是朕的不是,还要劳烦孟师辛苦。”

    只称谓一个,便可知二人关系。

    朱元璋自己是个文盲,儿子生下来后又忙于打仗,他的儿子们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教育。朱家的教育,是从皇太孙朱允炆这一代开始的。朱棣就藩燕地时,徐达仗着和孟善的关系,请孟善曾教过朱棣些许知识,偏兵法。朱棣虽未拜师,与孟善却有师徒之谊。

    孟善只教人不收徒,就是从教朱棣开始的,他不作朱棣的师尊,也不作别人的师父。

    听了这个称呼,孟善少不得推辞:“陛下如此称呼老臣不妥当。为大明、为陛下守卫国土,老臣不辛苦。只近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做起事来来力不从心。辽东又是要害,老臣,恳请陛下改派稳妥的将领驻守。”

    至于派谁去,已准备退隐的孟善,并不搀和,理由是:“臣老眼昏聩,怕是会看走人,误了陛下之大事。”

    登基不足七年,永乐皇帝已将南疆收抚,新开贵州布政司。如今,永乐亲至北京,接下来的军事重点不言而喻。主将,孟善是不可能提的。不过,他在辽东待了六年余,推荐了十名中层将领,算是给了永乐皇帝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给孟家留了些许香火。

    孟善才回到家中,永乐皇帝允其致仕的圣旨就到了。

    与圣旨一道的,还有荫封孟家大老爷孟贤为常山卫指挥史,正三品的指挥史!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震惊之余,深深感受到了永乐皇帝对孟善的偏爱。别家侯门嫡子都没有的待遇,孟家一个庶子,便能……

    赵王自然也得了信,问属下:“顾家的小丫头不是他认的孙女么,弄琴那里有什么进展”

    弄琴,琴姨娘在赵王



第一百二十六章 点星之辉
    售卖玉米种粮的消息一经传出,阮家庄周边的人响应最快;其次是边远的村庄,那些村庄的土壤都不太好,极其缺水。已经很差了,还能更差吗因着这样的念头,官府很快回本,不止宛平、顺天一处,截止四月之际,靠着卖玉米种粮,永乐皇帝已经收回了第一次出海的成本。

    孟善只在顺天府待了半个月,凤城孟家车马一到,便启程回乡。顾知县抽调了一千两银子送上门,孟善不收,笑道:“当我给丫头的陪嫁了。”

    “她亲事还没着落,这陪嫁早了些。侯爷有心,来日给这孩子旁的傍身之物才好。”

    闻言,孟善却有些唏嘘。

    顾遥如今不过十一岁,怎么也要十五六才能嫁人。自己,还能活到那个时候吗自己一旦走了,孟家还会有人给她嫁妆只是,现在就给了顾家,确实不合适,如是想着,孟善收下银子,问顾知县:“这孩子的亲事,你有什么想法”

    顾知县还真认真想过顾遥的亲事,因道:“遥遥喜书,心善、性情耿直,我想着不若找个性子温和、却有担当的读书人。一来,二人有话可以说,再者,读书人比武人好拿捏。”

    夫妻之间有话可以说,是顾知县一生的遗憾。他的发妻陪嫁颇丰,管家也是好手,却大字不识几个。他见顾遥聪慧不下沈姨娘,自然不舍得她嫁个不同文墨的武夫。

    孟善颔首道:“可也。人品好、家世普通的读书人,我认识几个,回去挑一挑,若有合适的,派人告诉你。”

    顾知县并不拒绝,忙道:“那就劳侯爷费心了。”

    四月初一,送走孟善半个月后,辰时正,蒙学馆大门敞开,迎学子入门。

    开门不过半柱香,门房的三间屋子便挤满了人。在衙役的约束下,大家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歪歪斜斜地列着队。屏风后,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路夫人回首赞顾遥:“还是你想得周到。”

    顾遥笑道:“我只是提了一嘴,夫人肯听,才居首功。”

    路夫人笑着受了她的奉承。可不嘛她若不照做,顾遥也不过是白费口舌罢了。

    蒙学馆馆长袁方,今日却未露面。对外主持招人的,是代馆长王修。

    王修是路知府的人,三十七岁的秀才。袁方年纪小,却在他之上,目前看来,这王修并没有不满。一是袁方自己收抚了他,二个,顾遥才是蒙学馆真正的主人,路家,只是合作者的身份。只不知他这份认可,是路家强迫的,还是他自己这么想的。不管他到底如何想的,能不表露不快,顾遥就没意见。

    虽然今日来的多为平民百姓,路夫人依旧满意地颔首,笑着对顾遥道:“看这架势,满员不成问题。”

    一间学舍十六人,一共六间,满员便有近百学童。城内大兴、宛平两县居民不过万户,百人,就是一百户里头有一家来读书,比例虽低,却较先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她出了力,等于路家出力,给自己男人在皇帝面前长脸,路夫人能不开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顾遥也满意,她这蒙学馆要想弄下去,就必须自负盈亏,束脩三百钱才能保本。路夫人起初嫌贵,不同意,顾遥实话实说:“若连这个钱都出不起,也别念书了。只笔墨纸砚几样,就能拖垮一户人家。”

    路夫人这才同意的。

    若是满员,一个月便能进账四五吊钱,除去夫子的二两工钱,还剩一半,做房舍、桌子的维修费用,虽说赚不到钱,也不会赔就是。

    一个时辰后,当黄字堂满员后,王修站了出来,含笑将准备好的说辞拿了出来:“对不住各位了,已经满员了。没报上的不必心急,学堂还有几间,桌椅、夫子欠缺,待补齐后,大家早些过来便是。”

    心有不满的,看着满堂衙役,除了怪自己来迟了,旁的什



第一百二十七章 守身如玉
    明初南北教育资源相差太多,毫不客气地说,至少差了百年。顾知县那会儿顾知县能捡到合适的一个秀才,运气乃第一要素。突如其来了个举人,顾遥下意识地觉得有问题。

    路夫人会心一笑,道:“谷举人是密云人,今岁二十出头,永乐四年会试落第后,立誓不中进士不出仕。这不,先去找了我家老爷,才又过来的,才耽误了时辰。”

    顾遥恍然。

    举人想找人指点,不是大儒就是进士前辈。在顺天府,别说大儒,就说进士,翻翻历年榜单,看下那些进士的户籍,便知这事有多难。

    明初最夸张的一次大比,是洪武三十年。

    那年春榜进士,北方学子的个数,大写的零。北方学子闹了一场后,朱元璋在夏季又开了一场会试,特意增加了几十名北人进士,才了结这桩公案。

    看好了,是北人进士,不是北平进士。

    那年夏榜的进士,头名是山东的,下剩的大都也是山东、河北两处的。顺天府,或者说北平布政司,咳咳,真没有。而顺天府各级官员,从上到下一共三进士,路知府是其中一个。先见路知府再来蒙学馆,想必,这是做好了私下交易。

    顾遥如此猜测着,面上笑道:“原来,谷举人和武安侯是同乡。”

    顾遥说得肯定,路夫人又同她亲近,谷举人便以为她是路家人,因而颔首,温声道:“小生能有今日,全赖武安侯相助。小生无以为报,只好将一身本事,教与郑四爷,以报侯爷恩情。”

    顾遥低头不语。

    真能装!这里获利最多的,便是你好吗来蒙学馆,不仅能继续报郑家的恩,给自己找了免费的师父,又能挣到银子,天字堂的月薪五两……

    搞清楚来龙去脉后,袁方方上前作揖,笑道:“如此再好不过了,有谷举人在,天字堂便能开课了。”

    谷举人忙问天字堂是什么,一听是做制艺的,忙道:“在下才疏学浅,与制艺不大通,当不得天字堂的夫子。”

    顾遥岂肯听他磨叽,只道:“谷举人过谦了。若是天字堂有人报,还请谷举人免为其难接管一下。”

    谷举人原本只当顾遥是路家的孩子,这会儿听她口气生硬,硬是压着不悦,问路夫人:“这位姑娘是”

    “忘了介绍,这位是宛平知县顾仲和之女,这蒙学馆,便是顾姑娘在保定候的支持下建造的。”说完,路夫人又指着袁方道,“这位袁夫子,是蒙学馆的馆长。”

    十一二岁的姑娘开书院,十五六孱弱的少年做馆长,这是有钱人家的任性不成

    谷举人开始后悔了。

    跟来的郑聪,却是好奇地看着顾遥,问:“你就是顾姐姐”

    顾遥颔首,小家伙立即奔向顾遥,爬上她的膝盖,在她耳畔低声道:“三哥叫我保护你。”

    说完,不等顾遥说啥,小家伙转过头来,对谷举人道:“你要听顾姐姐的话,不然,我不跟着你读书了。”

    顾遥扶着摇摇晃晃的小家伙,面上哭笑不得,心底却是抑制不住的欢快。

    郑智的用心,好温暖。

    心情愉悦了,顾遥看谷举人也没那么不顺眼了。明白时下读书人都有些破性子,她上前一步,站在袁方侧后方,望着谷举人道:“前日看到一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女子不才,以‘小人不知天命本为天命,君子使其知令其畏亦为天命’破题,,不知谷举人意下如何”
1...3132333435...1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