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夫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云上的悠悠
谷举人微怔,回神后,赞道:“顾姑娘所言君子令小人知天命,恰乃为官者所行之事,没有比这更好的回答了。”
袁方看了她一眼,很不给面子道:“这句,可是保定侯所破”
顾遥怒:“袁夫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雨神降临
顾遥没想到顾知县对沈姨娘用情如此之深。
仔细一想,这事往日里皆有迹可循的。自己在凤城四年,她爹真没少费心;她回到宛平后,待她比待商哥儿这个儿子还要好。是自己粗心大意,沉浸在难得的父爱里,忽略了这些细节。
沈姨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平生第一次,顾遥对今生那个母亲,产生了好奇。
永乐七年六月初三,门子来报,顾御史到了。顾知县不在、商哥儿再学堂,顾遥便独自接待了这一家,见到了文武双全的堂叔,顾遥下巴险些掉到地上。
单看脸,顾御史能得八十分。然,绝对不到一米七的身高,实在太减分了,看在脸的份上……给个及格吧。
与顾御史不同,顾家三夫人谢氏,身量高挑,七分貌美,十二分才华,整一个娇兰佳人。二人嫡子顾雅,便是照着她拓的,十三四岁的年纪,已风采逼人。
除却这三人,三房还有两个女孩、一个小男孩,很好辨认。
年长的那个,应该是二姑娘顾尘,庶出;比顾遥略矮一些的,应该是六姑娘,顾璇;顾雅身后的男孩,约莫七八岁的模样,最为漂亮,却和以上兄弟姐妹哪个都不像。顾遥知道,他也是庶出的。
互相见礼后,顾遥带着众人去了顾家别院后,客气道:“方才侄女已着人去喊爹爹,来回总要些时辰,三叔三婶不若先去梳洗一番。”
众人一路奔波,正有此意,顾御史带头,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顾遥笑容一僵,转向谢氏,因道:“这宅子统共三进,二十来间屋子,三婶自行分配即可。被褥、帘子等物是现成的,还没往各屋送呢。三婶有什么,让张泉家的做就好。”
袁方搬进了蒙学馆,张泉回乡种地去了,张泉家的本来跟着回去的,因她在顾宅住过,顾遥把她拉来做临时苦力。这里,她也和谢氏解释了句:“张泉家的非顾家下人,是庄子里的妇人。待三婶熟悉了这里,她便家去了。”
也就是说,顾家这私宅,将完全由三房自己做主、自己住。谢氏很满意如此,上前拉着顾遥,赞道:“是个不错的孩子,比你姐姐妹妹都强。”
顾遥看了眼人如其名的二姐顾尘,再看一眼娴静淡然的六妹顾璇,笑道:“三婶这话不公道。”
谢氏轻笑:“各人有各人的眼光,我只瞧你更好。还有你那字怎么练的,怎么就能一手书两种字呢”
顾遥面露疑惑,什么字谢氏便将去岁看过她的字说了,顾遥恍然,忙道:“那原就不是一只手写的。侄女右手写楷,行书却是左手练的,便有些不大好。爹爹说三婶是他和三叔的小师妹,字写得才叫好,侄女该同三婶多学才是。”
她们俩客套的功夫,顾御史已将屋子看了个大概。他觉得整间屋子布置得看似温馨,却是极其简单,家具力在实用,并无任何花销之处,和眼前这个客套的五侄女,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五丫头,这屋子谁收拾的”
顾遥和谢氏你来我往说得真酣,猛不丁叫他一唤,僵了片刻,才点了点头,恢复笑容,答道:“是侄女带着人,亲自收拾的。”
“那你别客套了,我看得都累。”顾遥未来得及说什么,顾御史又道,“我同你父亲亲近,又要常住这里,你本性早晚要叫我们知道,何必伪装”
这话忒不留情面,屋子里气氛一窒。
谢氏忙道:“你三叔就这性子,是个一点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的,五丫头别放心上。”
顾遥心下摇摆不定,最后,窥了顾御史一眼后,收起温婉大方的假笑,嘴角荡漾起一抹同她爹十分相似的憨笑,道:“三叔想是御史做久了,说话才这般生硬直接的吧”
她这一变,驱散了顾御史带来的寒气,屋子里恢复春日的温暖。
第一百三十章 水逆退散
顾知县不知道秘密已被人知晓,他和大兴知县两个,在府衙门口相遇,两位同僚垮着脸、携手进了府衙。
路知府先翻开大兴县的秋粮簿,粗略看了几眼后,直接翻至尾页。最后那一列,赫然书写着一行大字:大兴县三百一十一村,共计减产二万千石。
竟然直接减产一半!
路知府以看死人的眼神,扫了大兴知县一眼。
已入冬,大兴知县曾择里衣尽湿,只盼着宛平的情况更糟糕。
怀着更忐忑的心情,路知府翻开了宛平那一本。“五千石”映入眼帘后,路知府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他捻了捻胡须,道了声:“减产五千石,顾大人辛苦了。”
曾知县不仅额头渗出了汗珠,掌心也是一片粘稠。宛平旱田比大兴还多一百顷,分明应该减产更多!这,怎么可能呢顾知县没注意曾知县,只是皱了皱眉,瞅了路知府一眼,憋了片刻,到底还是说话了。
“大人,不是减,是增。”
路知府一愣,抓起粮簿仔细看了一眼,上头果然写着“增产”俩字。带着疑惑,路知府细细看起具体粮赋。水田基本持平、麦子大豆基本无收、玉米亩产两石。
宛平增产原因找到了。
曾知县一听玉米的产量,立即反驳:“不可能!玉米抗旱,不喜水,今年不可能这么高的产量。”
顾知县淡定地说:“曾大人若是不信,可去宛平种玉米的人家确认一番。”
曾知县没说话呢,路知府肃容,正色道:“是要确认,本府亲自去。”
马不停蹄走访了六日,路知府所闻皆是“减产”的消息,那些农夫各个不平:“我们顾大人明明说一亩能产两石四五斗,实际不过两石一二斗。”
是以,这一番走访,与其说验证宛平粮税的真实性,倒不如说路知府亲自给了百姓一个说法。路知府不停地跟大家说:“你们今年赚了啊,别人家还饿肚子呢!”
如此说了百余户人家,路知府也发现不对了,这帮人虽是告状,却没一丝不满。恰那日听闻一人得意地说:“能得知府大人几句安慰,够我说上一辈子了。”
知道真相的路知府只想落泪……
男子汉流血不流泪,他只好非常大方地吞下血泪,鼓励大家:“明年宛平若能增产三成,本府亲自巡田一月!”
北方军事调动暂告一段落,永乐皇帝不曾歇息,想着顺天府就在眼前,便让人宣了路知府觐见,开口便是:“顺天府今年收了多少石粮”
路知府忙道:“顺天府今年雨水多,税粮仅有八万石。其中,宛平治下,靠着玉米增产了五千石。”
“哦”永乐皇帝来了兴趣,问道,“那玉米竟是旱涝保收”
当然没这等好事,听罢路知府的解释,永乐皇帝想起初至顺天那场闹剧,又让人去传顾知县。宛平县署比府衙还要进,半个时辰后,顾知县便进了行宫。再出来时,已由正七品宛平知县,升作从五品的顺天同知,即日上任。
至于功不可没的宋海棠,皇帝陛下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管这个,路知府主动接过奖赏宋海棠的活计。
顾知县、不,应该说是顾同知,他升职后立即招来县丞章平,将吏部调令递给了他,并道:“仔细瞅瞅。”
章平恭敬接过,略看几眼,两只手忽然抖啊抖的,差点将调令抖落。
顾同知说:“圣上本要吏部另派知县过来,是本官力保你坐上这位置。章兄,宛平我可交给你了。”
说到最后,顾同知声带哽咽,满满的不舍。在他的感染下,章平也是老泪纵横,因道:“大人放心,下官拼了性命前程,也要护住宛平。”
见他一副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事到临头
顾御史为官十载,却已换了三个地方,将来就更难说了。他做知县时住县署,在应天府做御史之际,却是赁的宅子,这会儿,自然也是赁的。
谢氏笑道:“我们已习惯,不碍的。”
买房子难,赁房子却相对容易一些,尤其是顺天府近年来外来人口极多的情况。自然,这价钱嘛,没那么便宜。顾遥节俭惯了,觉得浪费。她将本意掩饰了一把,笑道:“爷爷不知何时才到,三婶和姐妹们多住些日子,叫我也有个伴,可好三婶若是执意搬走,便是觉得在这受拘束了,才非走不可的。”
谢氏竟然颔首,还道:“是啊,就是受拘束。你三叔不在,你爹倒是三天两头回来,又没多余的院子,分开些更好。”
这个,男女大防,顾遥无法说你不用介意。憋了会儿,她低声道:“可是出去住,浪费银子。”
谢氏听了这话,笑得直不起腰来,待笑够了,方道:“银子本就是使的,花些也是对的。且,那费的是三房的银子,你操哪门子心”
顾遥:……
未几日,谢氏还没搬走呢,顾御史归来。一听堂兄升职,已搬回顾宅,当即决定搬走。不过,他不是和顾遥说的,而是和顾知县讲的。
“陛下已在北京待了一年,迁都之意十分明显。大伯父有伤在身,南下到太康着实远了些。不若把他接到北京,再把家里人接到北京,于此安家落户。”
这相当于阖家搬迁,可这不是件小事啊。对顾同知和顾御史来说,他们二位倒无所谓,本来就常年不在家。但是对顾老爷子和一直没出过省的二老太爷来说,这太不同了。顾同知不是很有把握,因道:“二叔和我父亲,岂能同意”
顾御史道:“我知此事不易,但是,圣意已经很明确了。顾家即便不能阖家北上,二哥也要将妻儿都接来才是。”
顾同知信他有鬼,因道:“妻儿接来,我娘便来;我娘来了,二叔二婶能不心动如此,只剩大嫂和珏哥儿在家,这如何使得”
这些,顾同知能想到,顾御史自然也想到了,他说:“重要的就是大侄儿。大伯重病,大哥也被卸了官职,正是用大侄儿的时候。这几个孩子里头,大侄儿和二侄儿的读书天赋,相对差一些。既如此,不若叫大侄儿入伍,也是一条出路。”
顾同知脸色不是很好。
顾御史口中的大侄儿是顾大老爷的嫡长子顾珏,二侄儿不是别个,却是他的长子啊。不管自己做父亲的是否合格,可是哪有父亲不希望儿子出息的大房的儿子可以从军,自己这一房,不读书出仕,便知能做个田舍翁了。
顾御史自然想到这一层,因道:“二侄儿如今不过十六岁,两次县试不过,想是压力过大,二哥不若带在身边,松快些,兴许反有更好的效果。”
顾遥大哥、顾家二爷为何压力大,还不是因为十四岁的顾琅已过了县试,成了一名秀才。顾同知想到自己打小在堂弟的光辉下艰难成长,决定不管如何困难,誓要将长子带来。
心动便行动,顾同知去找路知府请探亲假。
探亲假,理论上,每人每年都有的,只此去太康路途遥远,顾同知从未用过。路知府算了下距离,结合顺天府春耕的日子,统共给了他三个月的假。
顾遥听了这个消息,忽然有些打怵。
长久以来,一直盼着一家人团聚。可偏偏事情到了眼前,出了沈姨娘没死这档子事。没死就罢了,关键是,顾西的意思,因为淇国公败兵,死了太多人,像沈鸥这样出身不好、但本人还算有能耐的,将会被重用。届时,沈姨娘再以沈夫人出现……
父亲他老人家,情何以堪自己,想是也不受待见了。她和郑智本来就差着极大的鸿沟,现在,生母的品性出现了“问题”,郑家该更看不上自己了……
&nbs
第一百三十二章 生存之本
宋海棠道:“我估摸着你手头这会儿得有四五百的银子吧菜棚子那里,前前后后我赚了五六十两,你只多不少的;启蒙书店这两年也有不下百两进账,你又有家里贴补,只怕更多。今年姚飞飞把启蒙书店开到了江南,再有几个月,江南收益一到,你我手头的银子便更多了。”
“你这么了解我,合适么”顾遥吐槽了句,随即道,“你猜的比较准确。只是,蒙学馆那里要留一二百备用,下剩的,我能动的只有三百两银子。话说回来,你究竟要做什么”
宋海棠不答反问:“你说,我们生存之本是什么”
“自己有本事呗。”
“这是废话。”宋海棠十分肯定地说道,并不饶弯子,直接道,“生存之本,是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过去几年,你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投资了我。”
顾遥不同意,因道:“我有认真读书,别说读书无用的话。任何时候,读书都不会没用。我不读书写字,保定候孟善哪会认我作孙女”
事实面前,宋海棠只得改口:“好吧,那我换个说法,你做得最正确的事,是投资我。”
岂料,顾遥还是不同意,她说:“我认为自己做的最有正确的事,就获得父亲喜爱。不过呢,近来才知道,自己能成功,一个是努力的缘故,最重要的,只怕还是因为生母的缘故,因而颇有些悲伤。”
“喂,你够了!不要在意细枝末节,听我说完。”
“你说,你说。”
宋海棠深呼吸一口,道:“我呢,现在也算稳定了。将来,自然要求更好的发展了。姚飞飞今年不回家,不过是赖着不肯嫁人而已。嫁人这一步,却是早晚的事。我如今有了女户,我的意思,我们三个另整一份事业,与姚家无关的事业。这样,即便姚家扣了启蒙书店,我们三个也有另外一份保障。”
这倒是,宋海棠不愧是三个人里头最理智的。
“我这没意见,那和飞飞约一下,谈下具体的吧。”
姚飞飞正被父亲姨娘逼得烦得不了,一听顾遥召唤,赶紧溜了。姚父只得叹息,和周姨娘道:“好好劝劝她,婚事由不得她的。”
周姨娘为了儿子,咬牙应了。
姚飞飞听了二人所言,坦言:“这的确很好,只这样一来,我能出的银子有限。我所有的私房加起来,不超过一千两。年底江南的钱收上来后,我多给顾遥争取一些。”
就着顾同知升职的风,此事并不难。
至于做什么,姚飞飞道:“衣食住行,不管怎样变,还是这四个靠得住,以及,女人的钱好挣。”
顾遥顺着这个思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北京为总部的话,目前来看,衣不具有优势;在大明现有的户籍管理政策下,行能赚到的也有限,我们将来可以扩展到行,但以行为创业方向,不合适;住的话,早十年在顺天府投资房产,定能赚到,如今却是有些难了,买地买房资本实在太高。”
宋海棠便道:“既如此,那就吃的吧,男女老少都离不开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