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侥幸逃出生天的宋军没等整队完毕,就遭遇到了数千冲锋骑兵的两面夹击!
在系统骑兵的追杀下,宋国将领们根本无法重组军队,甚至连他们的小命都无法保证,一些机灵点的宋国将领干脆带着少数骑马亲兵依靠马力逃出生天,但宋军主力都是步兵,哪里能跑得过四条腿的?
就这样,摆脱了近卫军追击的宋军也开始成片跪地投降,很快投降的宋军人数就突破了明军全员数量,还在呈几何级递增!
最后达到了一个明军骑兵平均看守百名宋军战俘的地步,多出来的明军骑兵自然是去追击其他宋军溃兵。
由于宋军溃兵太多,明军要求宋军溃兵主动将武器扔到一处集中起来,然后到指定的空地上空着双手坐在地上等待命令。
抓捕俘虏消耗的时间远超击败宋军的时间,直到第二天明军才完成了对宋军溃兵的围捕。
毫无疑问的,这对于李察而言又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为李察的胜迹薄再添一笔。
事后一统计,光是俘虏的宋军就达到了八万人!
阵亡的能找到尸体的宋军超过一万五,也就是说,逃走的宋军连一成都不到……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宋军的骑兵单位。
反观明军,近卫军阵亡了12人,枪骑兵阵亡了34人,胸甲骑兵阵亡了14人,其余兵种无一人阵亡……
李察仅仅用60人的代价就全歼了十万宋军先锋!
这个战绩随着宋军溃兵传入南宋朝廷后,引起一片哗然。
首先是主动向宋军投降的西北地区府县官府出现了一片混乱,无论是明国降官还是宋国空降过来的主政官员都开始用尽手段为自己铺垫后路。
很快这种混乱就蔓延到了官府中的下等人群中,衙役和文职人员开始出现私自逃跑的人,甚至还有举家迁徙的!
不过大多数衙役和文职人员则没有行动,但心里已经打定主意明军一到,立马归降!
明军之前喜欢收编地方官府人员的行为让这些府县没有陷入无政府状态中。
但是下面的人可以安心投降,头顶的官僚可不能这么干。
来自宋国的官员家眷都在南宋本土,投降了岂不是全家遭殃?
而一仗未打就投降的原明官,更是不敢再投降回去,明廷对付叛徒可是从来不手软……
李察愿意接受贰臣,但不代表他会接受三臣!
:。:
从小兵到帝王 397 改编战俘
这一战除了八万多宋军战俘外,李察还缴获了大量原属于宋军的辎重。
这些物资相对于十万宋军而言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于不足三万人的明军而言确实一个巨大收获。
原本单靠这些缴获的物资,李察就无需任何后勤补给收复所有的失地,但多了八万多张嘴之后,李察苦恼的发现他根本无法继续快速突进式进攻……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察所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八万多战俘进行甄别和安置。
由于这八万多战俘都是汉人,属于同一个文化民族,容易融合,所以李察没有使用酷烈的手段。
将那些宋军战俘中的武官剔除掉单独关押起来后,对那些底层士兵和基层小头目开始进行招揽。
招揽的条件都摆在明面上。
愿意继续当兵吃粮的,换上明军的军服继续跟着李察作战,不愿意的会迁入缺少人口的西域地区冲入葱岭以西的无人区进行开荒。
到了西域地区想要再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不过李察开出的开荒条件还是蛮优越的,只要勤勤恳恳种上5年地,分配的土地就永久性归属于本人了,而且第一年耕种还会有减税政策和无息租借各种农具。
明国的财政状况一直很糟糕,自然不可能无偿赠送农具!
哪怕这些农具都是之前席卷奥斯曼帝国远征军占领区时缴获的……
然而,即便李察开出的条件不错,没有特意压榨这些战俘的嫌疑,但由于西域地区对这些东亚大陆中南部的战俘而言太过遥远,这辈子听都没听过,所以选择去开荒种地的人非常少。
最后去除宋军战俘中的武官,仍然留下了足足7万多人愿意当明军!
这一幕倒是李察没有想到的情况!
以往李察缺兵少将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大规模将战俘变为自己的炮灰部队,但现在有了全面战争系统的精锐士兵,李察对炮灰部队的需求已经没有多少了。
连后勤辎重的运输都有地方民兵团之类的卫戍部队负责,再不济也可以派遣骑兵沿途护卫,所以并没有扩军的意愿。
当然,李察不想扩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钱……
原本李察以为这些战俘经历了战场的惨烈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西域种地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成想人数刚好颠倒了过来……
多出7万多自愿当兵的炮灰自然是好事,这些人可是自己选择当兵吃粮,远比那些被强迫的壮丁要好用,而且这些人原本就是经历过数场战阵的老兵,武装起来直接就能拉上战场。
但是!
李察现在真的没有多少余粮可以供养他们了!
李察为啥在招募系统军队时专门挑价格高的精锐?
还不是为了在不影响战力的情况下降低人员,减少粮食的消耗!
不过事已至此,李察总不能将这些能打仗的兵强制送去西域吧,那样的话这些心怀怨恨的老兵还需要一批军队看着防止引发暴动!
如今明国的军队体系已经简化为两套,一类是地方卫戍部队,其实就是民团性质的部队和治安巡捕。
另一类就是李察亲率的系统主力了,这种军队体系最大程度的缩减了军费开支。
地方卫戍部队开支由地方官府自行负担,李察的系统军队根本不用发军饷只需要管饱。
但同时也造成了明国军事体系战斗力的两极分化。
地方官府拨出的那点军费和军田供养的地方卫戍部队能有多大战斗力?
屯田制度下,士兵们更关心的是军田出产多寡,而不是军事训练,以往明国的常备军都是三天一大操一天一小操,但地方卫戍部队一个月能有一次集训操练就算合格了……
至于巡捕,更是跟军事操练没啥关系,毕竟他们本就是用来抓贼而不是打仗的!
这种制度下,哪怕原本是一个老兵,当了卫戍部队久了战斗力也会极度下滑,李察还真担心会不会镇压住这大几万的宋军老兵战俘。
要是在押送过程中出现什么乱子,那才叫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因此,哪怕手里没钱没粮,李察只能咬牙将7万多愿意当兵的宋军战俘接纳。
至于宋军武官,同样进行了一系列的甄别,如果愿意为明国效力,就会送入西域首都龟兹城,进入戚继光主办的军事学院,然后进行思想改造教育和军事理论的指导。
只要完成毕业考试,出来就是妥妥的大明武官。
如果不愿意,那不好意思,你的武官待遇就彻底没了,会跟那些自愿去西域种地的战俘一路西行。
毕竟这些宋国武官都是中高层,人数不多,但在宋军中威信极高,如果直接撒入战俘军队,很容易引起反复兵变。
由于这7万多战俘是在沙洲完成改编和换装的,所以李察将其命名为沙洲军。
其中的中高级武官都是从明国军事学院中毕业的纸上谈兵高材生,这些毕业生实战能力怎样李察不知道,但他们的忠诚度却让李察非常放心。
明国的军事学院虽然挂着军事的名号,实际上其中占据最大比重的是政治思想教育,所有的课程都免不了喊忠君爱国的口号,李察甚至在里面引入了一些传销中的洗脑知识!
再加上军事学院招收的都是身家清白的平民子弟,没有官场那些乌七八糟的人脉串联,更加纯粹自然也更容易被植入忠君爱国的思想。
实际上,明国的军事学院就是李察的军官储备所,李察虽然放弃了对土著士兵的征召,但却没有放弃对军官团的培训,反倒是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扩大招收力度和审查力度!
这些人就是李察对外征服中的中坚管理者。
军事学院里不光有军事教材,同样也会讲授一些管理民政的要点,让他们不至于对民政事务一窍不通。
填入军事学院的毕业高材生充当沙洲军的中高级军官后,基层军官仍然任用原本的宋军小头目。
毕竟这些基层军官手底下只有5人、10人最多几十人,权利很低,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
:。:
从小兵到帝王 398 对峙
实际上,这些基层军官在宋国那里也是不受待见的,真正的权贵不会去担任管理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小官,所以这些基层军官都是普通士兵晋升而来的。
他们和那些士兵一样,都是当兵吃粮,真正具备政治倾向的其实都是中高层武官,这个层次的武官手里至少也有几百号人,可以形成一股力量,值得宋国朝廷进行拉拢和忠君思想的渗透。
这就是李察只是把中高级宋国武官剔除,却留下基层军官的原因。
当然,也有基层军官数量太多,李察拿不出那么多人塞进去有关……
和士兵一样,基层军官也是被询问过从军意愿的,如果有基层军官缺额,则会按照李察安插的中高级军官对士兵们的审核,提拔更加倾向于明国或者当兵吃粮没有政治倾向且威望较高的士兵当选。
总而言之,就是在沙洲军中淡化宋国的政治影响力,强化对明国的忠君思想。
至少要让士兵们清楚,现在是谁给他们吃穿用度,让他们明白‘感恩’!
对底层的大头兵而言,谈忠君思想太遥远,但吃喝问题却浅显易懂,士兵们口里常说的当兵吃粮,其实就是领了朝廷的粮食,才会为朝廷卖命的意思。
正是因为这个年代的士兵思想很难受到忠君爱国影响,才使得战俘转换变得极为容易。
如果放到后世,战俘除了当苦力外根本无法被用作军队去攻击他们的母国,否则就等着阵前倒戈吧!
后世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深入人心,士兵们很难将屠刀对准自己的母国,但这个时代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只要给他们吃喝钱财,除了父母亲朋下不了手外,皇帝老子有机会都能剁了献上来!
至于民族……那是什么东西,能吃么?
至于国家?朝廷的事情跟我们这些屁民有毛关系?
至于忠君?呵呵哒……
这就是这个时代平民和士兵的普遍想法!
有一批现成的中高级军官空降后,沙洲军很快就完成了改编,连武器装备都是他们原来使用的大刀长矛火绳枪!
战阵也和他们原本经受的宋军训练一样,明国早已研究过宋军的阵形,毕竟之前明国用的也是火绳枪。
由于战术武器装备啥的都没变,整编的沙洲军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并在大明13年9月末开向人心惶惶的宋军占领区!
李察收复失地的旅途自然是一帆风顺,占领区的民众对于被明国统治和宋国统治都保持中立,地方官府的兵丁对歼灭了十万宋军先锋的明军根本提不起勇气对抗,地方官府的官僚们则跑的跑降得降……
跑得都是大官投降的都是末流小官和吏员。
毕竟当初开门迎降的都是大官做的主,那些末流小官和吏员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更何况李察还需要这些人管理地方,自然不能去追究。
总不能一地投降就要把这个地方从上到下屠一遍吧,大家都是汉人,这么屠杀的话打完仗还能剩下多少人?
李察可是清晰记得前世地球历史上,太平天国和满清的作战,就因为按照‘发型’互相屠杀,最后硬生生创下了堪比世界大战的人口消减记录!
现在东亚人口已经经历了一次绿皮浩劫,经不起明宋屠戮了……
不光是李察,宋军也没有举起屠刀,一来是因为明国地方官府很乖很听话,二来则是因为南宋不想要一片无人区!
这是大汉民族关于正统的内战,明宋两国都默契的选择了军对军的战争,没有对平民举起屠刀。
这与奥斯曼帝国远征军那种异族入侵有着本质区别。
明宋两国谁也不想轻易屠杀损毁自己的正统名声,大军路过吃相还是很好的。
李察收复失地的过程中,除了没来得及逃走的主犯外,其余人等都没有追究,只是征集了一些粮草而已。
这个时代的战争就是这样,由于组织力度和动员力度的落后,只要主力被歼灭,除了大城之外都会主动投降免除兵灾。
这也是史书上描述战争,经常会写到占领了一个地区的首府城市后,整个地区的城池都会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被攻破!
其实都是这些城池主动投降的……
连首府大城都守不住,就别指望那些小城会硬拼到底,除非是异族入侵,或者有新的主力大军抵达。
岳飞收到前锋宋军尽灭的消息后,立马传令各军在明宋原本的边境线停止驻扎,因为明宋边境线有之前宋国修造的天然要塞堡垒群,大部分都是永久性攻势,连成一片。
十万宋军的覆灭直接打消了岳飞主攻进攻的念想,打算和明军长期对峙。
至于那些占领区即便被明军收走对宋国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就这样,李察轻松收复了之前被宋军占领的地盘,和岳飞的直属军队岳家军隔着上百里地对峙。
然而,岳飞能等得起,李察等不起啊。
那七万多沙洲军每天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恐怖数字!
为了安抚军心,还不能短缺了他们的口粮!
不过面前是一片宋国打造的永久式要塞堡垒群,一座座打过去的话即便拥有火炮也会死很多很多人……
最重要的是,炮弹的运输也需要时间啊!
李察在收集了侦骑汇总来的敌方军事部署后,只好选择强攻的方式……
虽说进攻南宋并不只有四川这条路,但如今中原地区就是大片的无人区,即便绿皮兽人主力尽灭,那里还有着数不清的绿皮地精和屁精生存繁衍。
如果转道中原进攻南宋的话,那片无人区中根本得不到粮食补给,只能依靠后勤运输,这对于明国而言绝对是灾难性的!
明军现在军事实力很强,但除了军事实力外其他所有的国力都非常弱!
军粮基本上靠当地征集,所以李察率领的明军进攻路线上必须有人类城镇存在才可以!
不然的话光是饿饭就足以让李察的军队崩溃!
毕竟李察的后勤线路还要运输大量的弹药用于战争。
因此,李察如今只能选择人口稠密的四川为主攻方向。
从小兵到帝王 399 背嵬
李察发现四川防线依托山峦堡垒严防死守后,停下了快速突进的脚步,并开始完善原本的后勤体系。
首先依托官道上经过的各个城镇和交通支点建立一个个物资储备战。
既然进入了对峙,自然无法就地取食,粮食等物资就要严重依赖于后勤。
比起弹药,粮食的后勤运输压力才是最大的!
毕竟这个时代的陆地后勤物资的运输全都是靠牲畜运力,速度慢不说一路上人吃马嚼消耗物资也非常多。
因此,沿途多多建立粮站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出发时运输车队是满载的,但行走一天后,运输车队本身的消耗就能让车队减轻一些负重,理所当然的,就会有一批民夫和挽马开始运送空车。
继续让这些空车跟着运输队走明显是一种浪费,运送空车的人和牲畜也是需要吃饭的!
所以,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粮站或城镇作为中转地,运送空车的人和牲畜会在这里离去,减轻运输车队的粮食负担。
而且城镇和粮站附近往往会有耕地可以募集到粮食,运输车队抵达时可以就地征集一批供应运输人员和牲畜食用的粮草,减少对运输的粮草本身的消耗。
这种节省一次两次不算多,但一旦运输距离长了,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不然的话十成粮食运到目的地能有一成结余就不错了!
这对于本身财政负担极重的明国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这也是后勤线路往往会建立在交通便利有大量人烟地区的原因。
如果李察选择中原路线南下,就要面临千里无人烟的窘境,运输车队只能一边走一边吃运输的粮食,运到前线的粮草又能剩下多少?
原本李察后方是有一条运输线路的,但因为进军速度非常快,沿途根本没有爆发战斗,所以运输线路上的中转站就是一座座原本存在的城镇村庄,也没有妥善经营储备粮食。
现在一时半会砸不开南宋建立的四川防线,李察自然要让后勤运输的效率提升上来。
不光要经营那些后勤线路上的城镇,派人专门盯着收集当地粮草供应运输民夫,还要在没有城镇的地区建立一个个小型粮站,并拉人在粮站周围种植一些容易成熟的作物,供养粮站的人员和补充运输队的粮草消耗。
这条后勤线路不光对现在的明军有用,哪怕后来李察攻入四川,这条后勤线路也会成为西北地区物资运往前线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只要南宋还没有被覆灭,建立的众多粮站就不会被荒废掉!
当然,这些粮站在后方看似安稳,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便一支敌军骑兵就能将粮站覆灭。
毕竟李察不可能将所有的粮站都建立成堡垒,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钱财……
因此,想要保证后勤线路不被袭扰,李察率先需要做的就是彻底掌控战场野外布控权。
说白了就是歼灭敌军骑兵主力,让自己的骑兵封锁整个战场!
这与之前侦骑视野争夺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当初的十万宋军先锋没有大股骑兵队,侦骑被击败后根本没有大股骑兵去夺回战场布控权,只能任由自己变成瞎子。
但现在不同,南宋虽然缺马,但岳家军却拥有一支名扬南宋的精锐骑兵!
就是大名鼎鼎的背嵬军!
背嵬军并不是纯粹的骑兵部队,是岳飞的直属亲军,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背嵬军士卒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军中进行军士技能比武的时候,将胜出的士卒登记在册。一旦旗头和押队一类的低级军官阵亡,则迅速以这些优秀士兵补充进去。这些被登记了的勇卒之间也会经过多次选拔并决出优胜者来,一旦各级将官有伤亡需要补缺,则再从这些优胜者中进行选拔。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背嵬军。
但凡进入背嵬军编制的士卒便享受到与岳家军各级统制相同的尊重,犒赏也异常丰厚。
因此,这支背嵬军颇具有战斗力,每每战事胶着之时,岳家军必定投入背嵬军打开局面,每仗必胜。所以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背嵬军往往被用作为突击队或敢死队使用。
背嵬军中拥有岳家军中唯一一支大规模骑兵部队,足足有8000多人,这也是背嵬军在岳家军诸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原因之一。
只要背嵬军的骑兵军团还在,李察的侦骑就永远无法彻底封闭战场,因为背嵬军的骑兵足以驱逐所有的李察侦骑!
所以,李察必须将岳飞的背嵬军除去才能真正保证后勤线路的安全。
为此李察做出了很多安排……
想要除去背嵬军的骑兵,首先要将其引诱出来。
岳飞和他麾下的将军们不是傻子,绝不会用背嵬军的精锐骑兵跟占据优势的明军骑兵会战,想要达成目标,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在对峙期间,李察还特意从全面战争系统中购买了两门20磅独角兽攻城炮。
个人面板上的账户顿时锐减到400气运币……
之所以兑换的是20磅独角兽攻城炮而不是24磅攻城巨炮,原因无他,运输成本问题。
别看两者只是多出了4磅,但这里的磅指的是炮弹的重量而不是火炮本身的重量!
炮弹重了4磅火炮的口径和硬度都要大幅度增加,重量上的增幅是十分可怕的!
这也是12磅野战炮只比6磅野战炮炮弹重了一倍,却让机动性翻好几倍下降的原因。
至于攻城炮,战场机动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光是架设火炮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段时间别说是敌军步兵阵列了,就算是火炮阵地都足以转移避开炮口。
因此,大口径火炮最适合用来轰击的都是固定靶子一般的城池,而不是移动的野外军队,除非事先敌人并不知道攻城炮的位置。
这两门20磅独角兽攻城炮即便从西北地区的首府招募出来,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日才能运抵前线,不过这段时间李察也不会闲着。
实际上李察大军抵达第三天,第一轮进攻就开始了。
:。:
从小兵到帝王 400 耗不起
通通通……
一枚枚相对廉价的实心弹丸砸在面前的一座修在山坡上的土堡,即便只是6磅骑兵炮,也轻而易举的将面前的土堡看似结实的墙面砸出一个个凹陷。
仅仅数轮炮击,面前的土堡城墙就哗啦啦破碎了数道大口子,甚至引起了局部地区的坍塌!
上面驻守的岳家军前军士兵在绝望的呼喊中被埋尸堡下!
随即,战俘改编而来的沙洲军拿着原本的宋军制式装备呐喊着冲了上去,带头的都是战俘出身的基层武官,队伍中后方则是来自于明国军事学院次等毕业生担任的中层武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