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当李察的大部人马赶来的时候,昭武狄遮已经逃得无影无踪,战场上一个俘虏都没有……
大唐野战部队不愧是支持唐帝国的精锐,在边军精骑的追杀下没有一人投降……
不过逃跑的人挺多,步兵都被边军精骑追上杀死,牙兵则分散逃走了数十人。
这支大唐野战部队之所以不愿意投降李察,主要是因为之前昭武狄遮对他们的宣传,以及李察在战场上对待降兵的态度!
昭武狄遮将李察派遣色目人仆从军和吐番降兵当炮灰,派遣督战队大肆砍杀的情节在野战部队里大肆宣扬。
这些大唐野战部队本就是心高气傲的主,在认定投降李察也会被当成炮灰战死沙场后,自然是宁愿死战也不放下兵刃投降……
他们可不知道李察的明军营都是汉人降兵组成……
当然,如果李察占据了大义,让自己的‘仁义’广为流传,再面对唐朝野战正规军就不会是这种场面了。
【恭喜宿主击败史国府主力大军,获得8000枚气运币,声望任务完成进度达到2/。】
“哈哈,果然如我所料,昭武狄遮带走的那2000多人是堪比武者带队的精锐家丁战力,所以气运币的奖赏也相差不多!”
按照李察的推算,普通的唐朝地方卫戍部队相当于一千人等于1000枚气运币,而之前交手的由武者带领的精锐家丁队伍,则相当于500人等于1000枚气运币。
若是昭武狄遮最后带走的大唐一线野战部队跟武者带领的精锐家丁战斗力评价差不多,2000多人全部歼灭就能贡献4000枚气运币,之前歼灭的000多史国府府兵和地方县兵算000枚气运币,乱七八糟的近万色目人仆从军等等算一千枚气运币。
加在一起刚好是八千枚气运币!
因此,证实了李察的猜测是正确的!
其中或许会有些许误差,但系统评价计算的是大概念的约数,所以那些误差李察完全可以无视掉。
有了这八千枚气运币入账,李察账面上的气运币存款增长到一万两千枚!
当然,这一仗对李察而言损失也很大,色目人仆从军和吐番降兵都被消耗殆尽,作为主力的4000多人明军营伤亡高达1000多!
这还是在有五军营步兵支援和稳占上风下的伤亡比!
可想而知,明军营看似不错,实际上综合战斗力比起普通的地方县兵强不到哪里去……
&n
121 读书人
用史国府的粮食征用史国府的色目人,李察是一点道德压力都没有,谁叫双方处于交战状态呢
李察大军全歼史国府主力,昭武狄遮单骑落荒而逃的消息如同旋风般传遍了史国府和安国府!
史国府麾下的县镇城池无一不紧闭城门,不分日夜的在城头警戒巡视,生怕李察大军抵达……
很快,伴随着李察大胜的消息,李察的恶名也逐渐传开,原因无他,李察为了进攻史国府,开始在乡野中大肆强拉色目人壮丁!
好在,这种行径在汉人阶级眼里不算什么,所以并没有引起史国府汉人士绅阶级的对立。
汉人士绅阶级看似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松散的阶级组织,他们互相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一般而言,只要不撬动汉人士绅阶级的根本利益,引起兔死狐悲的连锁反应,汉人士绅阶级都是非常识时务的一群人。
他们往往具备灵敏的政治嗅觉,而且政治立场非常不坚定,只要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对方还愿意维护原本的士绅阶级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拥护新主子!
正因如此,大唐治下很多豪门世家都经历了好几个朝代,仍然屹立不倒!
他们不关心谁当皇帝,只关心自己的阶级利益是否可以继续享受下去。
因为士绅阶级往往垄断者知识分子这一阶层,任何一个有点脑子的君主都知道治理天下要靠读书人,而不是一群武夫,所以一般而言不会去打击士绅阶级。
大唐的士绅阶级可都是有自己武装的,一旦引起众怒,很容易出现一大群地主团练武装来!
李察前世中的明末闯王李自成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亡,就是因为他的做法得罪了全天下的士绅阶级,从而导致他在山海关被打败后,就变得墙倒众人推,地方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恨不得李自成死的武装力量……
要知道,李察前世历史的明末士绅阶级是不掌握武装力量的,跟现今异世界大唐的士绅阶级完全是两种生物!
大唐的士绅阶级要是集体反对你,根本不用临时编练地主武装,直接就能拉出一群家丁护卫组成的铁甲军来!
带队的还全都是武者!
这就是李察一直注意不去得罪西域地区汉人士绅阶级的原因,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阶级的力量虽然远不如内陆,但也不容小觑,李察在没有掌握绝对力量的时候,自然不愿意节外生枝。
李察的大军缓缓向史国府府城而去,跟当初史国府大军开向安国府一般,一路劫掠粮食……
虽然李察拥有足够的粮草,但这种军用物资自然是越多越好!
更何况,李察的色目人炮灰队伍也在行军中不断扩大!
李察的大军引起史国府昭武世家恐慌的同时,得知李察大胜消息的陶安邦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万万没想到,李察竟然打败了昭武狄遮,还赢得非常彻底,昭武狄遮连裤衩都输掉了!
仅仅带了几个心腹狼狈逃回史国府!
那可是上万大军啊,结果全被李察料理了……
当初这上万大军可是让陶安邦感觉要完蛋的节奏,为啥放在李察那里却如同蚂蚁一般被一脚踩死
陶安邦唯一能想到的理由就是,李察的道士境界又大大提升了!
后续送过来的情报也证实了陶安邦的推测,李察的队伍中出现了大量铁甲骑兵道兵!
人数高达3000多!
有三千多骑着战马的铁甲道兵,李察能全歼史
122 进攻史国府
拉拢平民天才的手段太多了,常用且牢固的就有师生关系以及联姻。
在古代,贫寒出身的子弟考取功名后,迎娶一个大家闺秀真是太正常不过了!
结果,本来平民天才就不多,一冒头就被拉拢过去,知识分子的阶级就此牢牢掌控在士绅阶级手中!
理所当然的,在安国府中,大多数文官都是汉人士绅家庭中走出来的,剩下的也跟地方汉人士绅阶级有着各种各样亲密利益关系。
只有武官层面被汉人士绅阶级渗透的不严重,原因很简单,士绅家庭的子弟一个个锦衣玉食的,脑子犯抽了才加入唐军上战场!
这可不是和平年代,而是战乱频繁,人命不如狗的时代!
就算士绅阶级的子弟习武,往往也会担任家丁护卫的领头人,而不是加入军队上战场跟绿皮拼命……
士绅阶级顶多花费大价钱收买军队中的主官,就好比当初公孙康安收买薛明智,尹立人收买龙立果一样。
至于中低层武官,在士绅阶级眼里连收买的价值都没有,他们的阵亡率太高了!
而且还没有多大权利……
毕竟,士绅家庭里的家丁护卫比县兵和官差还要能打!
只可惜,陶安邦低估了安国府士绅阶级自保至上的理念!
最重要的是,高象县的士绅阶级现在活得都好好的,他们在官府的权势虽然被剥夺了,但根本的田产一样没少,连税赋的优惠待遇都没有被李察取缔!
李察仍然按照以往人头税的方式收取田赋!
在这种情况下,士绅阶级拼死抵抗的决心自然不大,即便有几个地主家庭看李察不爽,得益于李察连战连捷的大势,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
他们跟陶安邦不同,陶安邦投降了就不再是节度使了,哪怕李察再大度也不可能让陶安邦保留原本的职务,他手下的兵将被拆分吸收混编也是必然的事情,陶安邦最好的下场也就是被安置一个显赫却没有实权的位置,被当作投降受到优待的榜样供起来……
与现在的公孙康安和尹立人差不多的性质。
所以,陶安邦自然是不甘心投降,但这帮地主士绅失去的顶多是官府的门路,他们本身权位也不高,损失不大,凭什么要陪着陶安邦一起玩命
结果不言而喻,这场探讨结束后,陶安邦非常不满意!
他也没有好办法,要是让他现在进攻高象县,攻下来没问题,但到时候就是跟李察彻底撕破脸,没有转圈的余地,连投降的后路都没有……
至于扩兵备战,陶安邦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之前面对史国府主力他都要不计前嫌的拉上李察叛军才有保命的希望,现如今他还能拉上哪个盟友
康国府么
康国府的主力早就加入安西四镇的战争了!
陶安邦在焦头烂额的自救时,一路搜刮强拉壮丁的李察已经来到了史国府府城下。
这时候,李察麾下不光有3000多百分百披甲的明军营和3000系统本部兵力。
还有大好几千的色目人炮灰!
这些色目人炮灰连有过战斗经验的色目人仆从军都不如,不过李察将俘虏的色目人仆从军跟这些色目人炮灰混编起来,以‘老兵’带农夫的方式,一对一拉出来了超过一万五千大军!
如此规模的大军,立刻将缴获了丰厚粮草的李察吃成了穷光蛋……
现在李察算是明白为何安西都护府的各个节度使大战,一般不愿意拉出过多色目人炮灰的原因了,人数一上来,粮食消耗太恐怖了!
不过人多也
123 绝望的昭武狄遮
色目人降兵都见识了李察军队在与昭武世家的战斗中很辣作风,所以他们对李察下达的命令非常顺从,连带着那些被强拉过来的色目人壮丁也跟着顺从起来。
古往今来,能令人类听令的方式只有两种:感恩和恐惧。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激某人时,自然会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去做事,然而,人的内心太过复杂,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人是真的感激你还是表面迎合奉承你……
不过恐惧就很简单了,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怕你只需要将刀子架在对方的脖颈上,就能甄别出来。
很显然,起于微末没有什么家底的统治者更喜欢用简单高效的恐惧来驾驭下面的人,特别是那些用来消耗的炮灰!
李察在这条路上走到了极致,因为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系统士兵保护着,并不需要恐惧压榨到极限后会爆发反抗自己的不利因素。
超过一万五千的色目人炮灰被李察编为先锋营,他又一次恢复了先锋营的称号,比起俘虏营和负罪营的名号,先锋营听起来至少像一支正常的军队……
不过这一次,李察没有在先锋营中设立汉人军官,仅仅以明军营士兵驱使着他们,夏侯玉成再次干起了老本行,从一万五千多人的先锋营中抽取了少数乖巧懂事的色目人降兵作为自己的助手,配合明军营一起管理这支庞大的队伍。
这种临时建制是非常不牢靠的,而且也一点不像正常的军队,连民兵都算不上!
当然,李察也没指望将先锋营变成一支军队,无论是色目人降兵还是被强拉过来的色目人壮丁都得到了李察的承诺——只要攻下史国府,他们就可以获得自由!
没有赏钱,更没有放手劫掠史国府府城的诺言,但一个‘自由’足以让先锋营中的色目人安心!
色目人降兵是戴罪之身,能获得自由不被卖做奴隶自然是最好的出路。
色目人壮丁则都是有家有室的人,李察仅仅只是在史国府‘征粮’和拉壮丁,并没有干出大规模屠村的行为,大屠杀对李察而言完全没有必要……
毕竟,他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耕种田地,没有人口再富饶的土地也不会产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从这一点来看,李察的行径比当初史国府大军进入安国府境内要温和一些,毕竟那些吐番部落战士可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手里拿着木杆长矛和带着缺口老旧刀剑的色目人先锋营抬着攻城木梯,在明军营的押阵下向没有护城河的史国府府城冲去。
史国府府城才是李察见过的正儿八经古代城池,箭塔角楼一样不缺,虽然没有瓮城,但城高也足足有5、6米了,主体是坚固的砖石,李察也看不出是什么制成的,但坚固程度一定远超土垒的县镇城墙……
此时,史国府城内主要骨干战力都是昭武世家的家丁护卫和少量的官差衙役。
史国府府兵都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殆尽,昭武世家为了冲人数,从城内拉了大量的色目人壮丁登上城墙协助守城……
那些守城的色目人壮丁战斗力连城外的李察先锋营都不如,至少李察先锋营的色目人炮灰士气比城头上的守城色目人壮丁高那么一丢丢……
昭武世家的家丁护卫因为人少只能充当督战队,官差衙役的职能也差不多,由此能看出来,史国府府城此时的守卫力量有多么薄弱!
可以说,这种力量
124 神机营
此时,昭武狄遮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在犹豫是否要现在开门投降,天色还早着呢,李察的大军完全可以组织第二轮第三轮攻城!
经过第一轮攻城后,守军虽然将进攻方赶了下去,但士气反倒更加低迷,因为大家都知道占据大多数的色目人壮丁不堪大用,敌人一来跑得贼溜……
理所当然的,史国府的官差衙役战斗的士气都非常低,第一轮进攻他们死伤可不少!
甚至连昭武世家的家丁都满脸忧郁,经过第一轮攻城战,他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史国府府城守不住了!
对方仅仅只是派上来一波色目人炮灰就打成这样,交过手的昭武世家家丁都知道,那些色目人中甚至有近半都是没上过战场的平民!
下一轮进攻自己还会这么幸运的碰到一群垃圾色目人么
外面的攻城大军中可是有几千铁甲军呢!
昭武世家的家丁护卫士气都不高,可以说史国府府城的主心骨已经没有了拼命的勇气,昭武狄遮也是知兵的人,自然能看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