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所以,只要李察不更改色目人雇佣兵清剿绿皮的军功赏罚制度,地方上的色目人雇佣兵是非常稳固的。
色目人雇佣兵接触的都是绿皮,驻地都不在城镇中,很少会起乱子。
不过,色目人雇佣兵若是没有汉人地方卫戍部队的弹压,却容易浮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在与绿皮的战场上,没有足够的汉人队伍当督战队,一触即溃真的不算什么!
依靠被削弱过的巡捕房,显然无法承担大规模战事的督战队!
因此,第一野战军团成立后,李察将第一野战军团中的第四团放在史国府弹压地方色目人雇佣兵,第五团放在安国府弹压地方。
这两个团是第一野战军团中披甲率最低的部队,只有队正级往上的军官才有铁甲。
当然,若是其他当兵的有钱自己购买铁甲,李察是不会搭理的,不过单靠那点军饷,扣除生活费用和寄给家人的唐币,估计没有个大几十年存款普通野战军团士兵是买不起铁甲的……
第四团和第五团自然不是全都驻守在两府之地的府城,其实府城中仅仅驻守了一个营的部队。
第一野战军团是团营队的编制。
第一野战军团总共5个团,第一野战团是主力部队,人数最多,全员披甲。
第二团和第三团则只有一成士兵披甲,这一成士兵主要是负责战斗时站前排的方阵兵,用来抗线用的,军官百分百披甲。
第二团和第三团人数差不多,比第一野战团略少一些。
第四团和第五团则是安国府和史国府的驻守队伍了,别说士兵皮甲,连军官也只有队正级以上才有资格披轻甲。
自费购买的不算!
理所当然的,第四团和第五团的兵力也是最少的,弓弩使用的都是普通军用品,跟原本的县兵弓弩没啥区别。
这两个团的兵力散步在安国府和史国府的各个县镇当中,作为弹压色目人雇佣兵的汉人队伍。
一个团是四个营的编制,一个营是五个队的编制,一个队两个伙,一个伙五个什。
一般而言,府城中最多驻扎一个营的队伍,剩下的都分部在县镇当中。
村级单位只有汉人村才会驻守一个到两个
129 农奴政策
李察直接拿出了后世的军衔制度,士兵从列兵开始,每一个列兵可以获得5亩军功田,这军功田不可转让和售卖,只有直系亲属可以继承,而且只需要缴纳一成租金!
仅仅一成租金啊,要知道在西域这片土地,汉人佃户需要缴纳5成租金,色目人佃户更惨,七八成租金起步!
这一成租金,在平民眼中绝对是良心之作了,最重要的是,军功田除了租金外,无需缴纳任何田亩税赋!
除此之外,当兵的也不用缴纳人头税,当兵家属只需缴纳一半人头税即可。
这也是一种鼓励士兵结婚多生育的政策。
因为现在官府税收中人头税是大头,挂靠在汉人士绅阶级手里的田亩是没有田亩税的,所以李察不可能免除人头税,不然的话用不了多久李察政权的财政就会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
列兵其实是一个过度军衔,参军超过一年或者参加过一次战役,上过前线,就可以转正为正兵。
成为正兵后,军功田就可以扩大为十亩地!
以此类推,正兵上面是下士,中士,上士,士官长,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一星元帅,二星元帅,三星元帅,四星元帅,五星元帅……
这个军衔跟职务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区别是军功田的差别,每增加一个级别,军功田的面积增加十亩地!
正兵是十亩军功田,下士就是20亩军功田,中士就是30亩军功田,上士是40亩军功田,士官长是50亩军功田以此类推。
其实,士官长往下的军衔,都是为士兵准备的军衔,用以给士兵一种晋升军功的空间和军功田扩大的激励。
只有到了准尉,才有资格担任伙长职务。
而士官长最高只能做到什长。
不过李察公布的军衔最高只到大校,将军的军衔还没有放出来,大校以下军衔足够给一万多人的第一野战军团军官职务设立了。
看似用途不大的军衔跟军功田挂钩后,立刻被官兵们重视起来。
而军功田就是李察发放给士兵们的军饷,从此以后,李察只负责士兵们的吃喝拉撒和武器装备,军饷啥的他们就不用领取了,当然,战场表现优秀获得额外的犒赏另算。
如此一来,李察用一堆土地成功减轻了未来沉重的军费压力!
这一制度跟大唐的永业田府兵制度类似,只不过因为军衔制度的加入变得更加精细。
除此之外,李察为了防止获取军功田的士兵被坑骗,让第一野战军团中的士兵按照军衔由低到高开始挑选肥沃的土地当作军功田!
第一野战团的士兵初始军衔就是正兵,谁叫他们的战斗力最强呢
所以第一野战团的正兵们成为第一批挑选军功田的幸运儿。
在李察的强力干涉下,士兵挑选军功田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第一野战团的正兵挑选的田亩绝大部分都是原本抄没的昭武世家田产。
在军功授田的改革下,李察并没有动汉人士绅阶级的蛋糕,所以没有遭到汉人士绅阶级的反抗。
然而,李察大规模给士兵授田的行为却引起了两府之地汉人士绅阶级的警惕,如今李察的第一野战军团才一万多人,拿查抄的倒霉士绅田产和原本的官田和无主之地倒是可以满足。
但是,这一套制度定下来,今后李察若想继续扩编野战部队,军功田从哪里获得
&n
130 色目人的出路
从此以后,汉人士绅阶级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将自家田产上的色目人佃户变为剥削更彻底的农奴!
那些色目人农奴也会沦为汉人士绅阶级的财产!
不过,李察可不想自己麾下的汉人士绅阶级变为封建领主,他在颁布农奴政策的时候,以法律的形势规定所有的色目人农奴人身所有权都是官府的,各个地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如果农奴无故身死,需要向官府报备缘由,若是意外,只需要自己承担缺少农奴的损失,向官府另行购买农奴,如果不是意外,还需要向官府交一笔罚金……
当然,虽然色目人被变为农奴,但管理方式还是由那些汉人士绅阶级负责,其实,为了激发色目人农奴的耕地积极性,大部分汉人地主仍然沿用抽成租金的形势,只不过比以前更过分罢了。
以前是七八成,现在基本上没有低于九成……
色目人农奴政策对色目人平民最大的伤害在于,原本他们是自由的佃户,现在他们成为了被土地绑定的农奴!
不过,因为他们成为了官府和地主共有的财产,人身生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农奴要是死了,地主就要费劲脑筋提供证据摆脱干系,否则就要交罚金……
而且死掉一个农奴,田地里劳动力就缺少一个,终归是要外购补充的……
至于色目人摆脱农奴的方式,则有两个,男子摆脱农奴身份就去参军为大明王效力,女子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就找个汉人嫁了……
当然,彩礼是肯定不会有的!
很显然,这种政策极大的损害了色目人阶级的利益,只可惜,在安国府和史国府,没人为色目人说话!
李察则获得了汉人士绅阶级和汉人官兵的全体拥护!
随着这一色目人农奴政策的传播,那些目光短浅的其他西域地区汉人士绅阶级,一定也会期待李察的到来,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李察的敌人。
谁不想让耕地的泥腿子永远绑定在土地上,一家老小为自己耕种致死
而且,欺压色目人这些异族,哪怕是汉人中脑子灵活和性情善良的知识分子,也不会反对。
反对这个政策,就是反对自己的人种阶级!
傻子才会反对自己的肤色等级!
这与将汉人同胞贬为农奴有着本质区别。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在汉人群体中根深蒂固,压迫剥削西域的色目人,汉人阶级无论贫贱富贵都毫无道德压力。
因为这套农奴政策,汉人士绅阶级将军功授田的顾忌完全抛到脑后,在加上李察当众透露出来的,今后扩军的军功授田会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执行,让安国府和史国府两地的汉人士绅阶级更加放心了!
至于农奴政策的执行力,李察完全不担心,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阶级可不是没有武装力量的地主老财,人家的家丁护卫装备不比大唐正规军差,那些色目人农奴敢造反,不用李察出手,利益被触动的汉人士绅阶级自己就会摆平!
正是汉人士绅阶级的支持,才使得引起色目人普遍反感的农奴政策得以顺利执行下去。
在农奴政策下,第一军团官兵军功田亩过大,无人耕种的顾虑也消失了,有官府分配的色目人农奴,多大的田亩也不用担心抛荒。
官兵的家人安心在家里当督促的地主老财就足够了。
&n
131 内阁(1/4)
以军功授田笼络底层士兵的军心,激励整个军队的作战士气,再以色目人农奴的利益笼络地方汉人士绅,获得这一西域地区最富裕阶级的支持,同时依靠地方汉人士绅阶级的力量压制底层占据多数的色目人平民,以此来推行改变色目人人种成分的婚娶制度。
这就是李察一系列的统治组合拳,牢牢将两府之地的所有汉人阶级牢牢掌控在手里,并且还隐蔽的在改变未来控制区中汉人和色目人的比例成分。
不得不说,李察的婚娶政策对色目人而言是真的狠毒,不过正因如此,效果出奇的好,既让色目人无法反抗,也让广大汉人男性同胞得到了偌大的好处。
这个时代的人婚配年龄都非常低,男的16岁女的14岁就是法定结婚年龄,再小的话结婚也没人说啥,甚至女的12岁在底层平民眼里就可以嫁人生孩子!
再加上汉人普遍存在的多子多福思想,加上夜晚娱乐方式的匮乏,有老婆的汉子除了喝酒造人外还能做啥
理所当然的,也不可能有什么节育措施,就算双方不想要孩子,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也阻止不了……
普通家庭甚至连打胎药都买不起!
原因很简单,官方朝廷不支持打胎药的普及,一直鼓励人口生育,所以对打胎药进行严格监管,从原材料开始就收取专项税收,久而久之,医师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弄打胎药了,自然而然的这价格就噌噌噌往上涨!
其实,打胎药的受众也不广,普通家庭根本没有堕胎的意识,认为那是不吉祥的征兆,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因为子女出现意外,为了遮蔽丑闻偶尔购入打胎药。
不过,富贵人家的家教一般都很严,丑闻并不多,对打胎药的需求自然也不高。
在这种大环境下,只要男子能娶得起老婆,身体没啥毛病,生孩子一年一个都不是梦!
若不是古代的婴儿孩童夭折率太高,粮食所限供不起太高的人口增长,人类早就挤满地球了!
不过李察现在用不着担心养不起过多人口的担忧,连番大战让两府之地失去了大量青壮,李察巴不得下面的平民多生多育!
在新的婚娶制度下,有汉人血统的新生儿比例会大幅度增高,哪怕是混血儿,李察也会给予汉籍,毕竟这也是具备汉人血脉的人口,如此宽容的收容人口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得西域地区的汉人人口基数不断扩大。
比起原本大唐朝廷实行的人种等级隔离的政策显然更具备优势。
李察对军队和底层的改革外,还重组了他的核心幕僚,也就是现在的内阁。
李察自立为大明王,他的核心机构自然也更名为内阁,李察可不仅仅局限于换一个名头,内阁中李察沿用了明朝的六部制度。
只是李察作为历史文盲,记不清楚明朝六部的名称了……
好在,李察p社游戏玩得挺多的,所以将内阁简单设立了财政大臣,由最老实可靠,最早跟随自己的宋志成担任。
宋志成担当的知府只是过渡职位,因为现在李察手底下的可用文官太少,所以让宋志成先兼任着,他主要的职务是财政大臣,负责两府之地的税收以及后勤物资的调配,可以说是李察手下
132 练兵目标(2/4)
内阁5位大臣中最后一位兵部大臣则是明升暗降的韩立,明军营扩编为第一野战军团后,人数突破了一万大关,成为李察麾下重要性不亚于系统本部士兵的军事力量,李察自然不可能继续将这支军队交给韩立一个降将统领。
然而,韩立在投靠李察后,为李察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韩立的强力压制才使得明军营忍受着巨大的伤亡为李察卖命,而且韩立对李察的军令执行也是不折不扣。
虽说韩立这么做是因为畏惧于李察的力量,但韩立的功劳属实是李察麾下最高的!
自然而然的,这么一个功臣李察不可能因为顾及他掌握兵权就让他滚回家,韩立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是蛮高的。
因此,韩立被李察直接从军队里拔了出来,放入内阁担任兵部大臣。
李察的兵部大臣和历史上的兵部尚书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既没有调兵权也没有征兵权,做的只是军功记录和武官士兵登记的活计,因为李察自己管理军队,地方的治安部队巡捕房又由地方官府管理,所以兵部大臣理论上下面是没有任何兵力的。
兵部大臣其实就是帮助李察管理军队的一个‘文秘’。
不过,这个位置因为入了内阁,地位还是蛮高的,韩立和陶安邦一样,被李察高高供了起来,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内阁大臣。
其他三位大臣可都是大权在握,宋志成掌握了税收等全部李察麾下的财务大权,完全是李察的钱袋子。
尹立人更是承担了所有民间事务和文职官员升降评判的行政大臣,职能相当于明代时期的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权利合体!
夏侯玉成这位刑部尚书权利虽然没有前两位大,但却掌握了影响李察麾下大部分色目人农奴生计的事情,因为掌管关于农奴的所有事宜,那些汉人士绅阶级也要仰仗夏侯玉成的鼻息。
不然的话,汉人士绅阶级家里如果死了色目人农奴,夏侯玉成一个严查命令下来,足够那个士绅家族出一次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