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当然,在这荒郊野岭的地方,豺狼人的尸体很可能会被挖出来吃掉,那就不是李察关心额问题了。
填完万人坑后,姗姗来迟的系统提示音终于响起。
【恭喜宿主消灭2万人规模的豺狼人部落,获得2000枚气运币。】
“果然,这些乌合之众的豺狼人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在系统评价中跟色目人仆从军是一个级别的,击败一万多个才能算一千气运币,而且消灭豺狼人部落也没有额外的加成……
我现在声望等级高了,兑换的高阶兵种多了,这获得气运币的方式也变窄了,如今哪怕杀死后天境的豺狼人酋首都无法额外获得气运币了,只有攻城掠地和打赢战役才可以获取气运币。
不过每次获取最低都是一千气运币起步,也算是一种弥补。”
收到提示音的李察思忖片刻,下令军队就地驻营。
经过一连串战斗和坑杀豺狼人俘虏,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这时候自然不适合继续行军赶路。
野外行军是枯燥无味的,而且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哪怕是李察这种统帅,连洗澡的机会都没有,除非遇到现成的河流。
至于风尘什么的更是常伴身边。
消灭豺狼人部落后第二天,李察就带领大军返回安国府,这一
137 安西四镇(求订阅)
安西四镇在异界大唐中相当于安西都护府的四大军事基地,每一镇的节度使都被尊称为镇守使,在四个镇守使之上则是安西都督。
领导坚持大唐正统的正是兼职龟兹军镇镇守使的安西都督,结果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却死在了龟兹军镇的战役中,间接导致本就不强的大唐正统一方全面溃败……
最后,安西都督死后,疏勒军镇的镇守使鲁阳成为西域地区大唐正统一方的首脑人物,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个镇守使也坐不了多久了……
龟兹军阵原本是安西四镇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也是安西都护府府衙所在的地方,因此,龟兹军镇的镇守使都是安西都督兼任。
安西四镇中焉耆军镇和于阗军镇的镇守使伙同少数具有异族血脉的节度使向独立的吐番王国投诚。
因为安禄山之乱暴露出了大唐中央朝廷的虚弱,原本庞大的大唐中央朝廷明明有百万精锐正规军,结果安禄山叛乱一起,安北、安南、安东、北庭、单于五大都护府的节度使们全都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安北都护府更是与安禄山结成了军事同盟,出兵协助安禄山攻打大唐中央朝廷的军队,以此扩大地盘。
唯一心向朝廷的安西都护府又被安禄山切断了和中央朝廷的联系……
大唐治下的六大边疆都护府其中四个态度不明,一个造反,西域这个又被切断了与中央朝廷的联络,西域节度使纷纷拥兵自立……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唐治下很多远离长安的世家门阀也开始观望起来,不愿意出人出力帮助中央朝廷,连带着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地方士绅阶级的政治站队,最后不可避免的导致地方节度使对中央朝廷的勤王命令的出工不出力!
正因如此,吐番王国才有胆子自立并出兵安西都护府!
松赞干布的政治眼光还是非常好的,在号称百万大军的压迫下,他大肆派遣说客,很快就拉拢到了安西四镇中的两大军镇投靠,还有数个掌握兵权的节度使。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地方大族谋杀架空节度使,投诚吐番王国的现象。
理所当然的,那些人都得到了吐番王国的支援,昭武世家的5000多吐番部落战士就是明证。
像昭武世家这种投靠吐番王国的大家族在西域地区可不是少数,当年大唐为了巩固吞并整个西域,启用了不少带路党,这些带路党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结果都在原来的家乡落地生根,加入汉籍和汉民通婚,成为地方的名门大族。
结果,这些人在大唐中央政权爆发危机后,立马抛弃了大唐中央朝廷!
其实,投靠吐番王国的地方势力这么多,跟吐番王国的政治体制也有很大的关系,吐番王国不是大唐那种郡县下的绝对中央集权制度,类似联系紧密的部落联盟。
松赞干布是其中最大一支吐番部落的首领,并且因为自身的才能,获得了大多数吐番部落的支持才登基为吐番王国的国王。
然而,松赞干布虽然可以在战争期间召集各个部落的军队,组建吐番王国的中央军进行征伐,但那些兵终归是属于各个部落的。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粮食补给,其实都是各个吐番部落自己负责,松赞干布只是起到一个统帅作用。
号称百万的吐番大军,即便加上民夫也不过堪堪到50多万人,这50多万人真正的战兵不到一半,战兵中可以称之为吐番正规军的,只有不到10万人……
就这不到十万人中,还不是全部听从松赞干布的命令,而是分散在各个部落的军队当中。
吐番王国评定正规军精锐的标准很简单,是否配备了铁甲……
不过吐番
138 李察的战略
然而,鲁阳也是个倔脾气,不然的话当初也不会被安西都督提拔为疏勒军镇的镇守使……
鲁阳骨子里刻印着大汉至上的思想,汉人内部如何争霸谁当皇帝他不在乎,大唐倒下换个汉人皇帝只要给足够多的好处他也愿意投诚。
只是,吐蕃人可是大唐境内为数不多未被同化的异族啊!
吐蕃人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因为附庸国的原因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吐番王国所处的地区是多山高原地带,所以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存的相当好。
即便高层已经普遍精通汉文,但底层的吐蕃人其实还说着自己的语言。
因此,在外人看来,吐蕃人还远远算不上‘自己人’。
理所当然的,作为大汉主义至上的鲁阳对投降吐番王国有着天然的抗拒感,只是现在的形势……
鲁阳是知兵的人,疏勒军镇真的抵抗不了多久了……
甚至他都不敢确定其他那些幸存的节度使会不会继续跟着自己混……
毕竟,双方的实力经过龟兹决战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哪怕诸葛在世也无力回天……
本来吐番王国一方就占据军力优势,现在这个优势已经无限扩大,可以说疏勒军镇为代表的大唐正统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鲁阳是真的不想死!
在这种绝境下,李察派人送去的文书成功引起了鲁阳的注意力。
若不是李察主动派人过来,鲁阳还真的不知道在安国府那个偏僻的地方竟然出了这么一号人物,还打败了拥兵上万的昭武世家,连昭武世家的根基史国府都被占了!
可以说,李察现在完全是西边军力最强的存在!
李察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疏勒军镇这支最后的大唐正统投降,导致整个西域都变成吐番王国的势力范围,在文书里大肆吹嘘自己的本领。
直接将自己的军队规模吹成了10万人!
这10万人是不算色目人仆从军那种杂牌的,全部都是大唐正规军标准!
除此之外,李察麾下悍不畏死的道兵也被李察着重描述了一番,总之怎么牛比怎么写,仿佛天兵下凡一般……
没办法,吐番王国太强了,李察不吹嘘一下,连给吐番王国做对手都不够资格!
好在,这个时代对军队吹嘘是普遍做法,吐番王国的50多万人不也是被吹成了百万大军
而这50多万人中战兵的数量还不到一半……
鲁阳自然知道这个潜规则,所以对李察的十万大军直接打了个对折5万大军……
李察可以征召道兵的事情鲁阳是信的,这在安国府和史国府已经不是秘密,随便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即可。
而且鲁阳也清楚昭武世家在史国府的力量,以及他投靠吐番王国得到吐番部落战士支援的事情。
想要消灭这股力量,手里至少也要有个两三万正规野战部队吧。
然后李察得到史国府后,再扩编一下,有个5万战兵也不奇怪,当然,若说这5万战兵全都可以达到大唐野战正规军的战斗力鲁阳是不信的,整个安西都护府加在一起,大唐野战正规军也不过这个数罢了!
在鲁阳的推测中,这个李察的军队应该是道兵、降兵和地方武装力量合在一起的队伍。
战斗力肯定是有的,不过这几万人比起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大局还是不够用啊……
不过,有了这数万大军的加入,鲁阳至少可以继续维持抵抗的姿态,在龟兹决战之前,大唐正统一方的野战部队也只差不多这个数目,也挺了不少时日呢……
&
139 屠城威胁
李察和鲁阳的军事同盟终归是结成了,不过两人都非常默契的没有公开,完全是以密信的形势互相联络。
鲁阳是不敢公开,因为他不想让吐番王国和取得胜利的那两个镇守使发现自己坚决抵抗的意图,否则疏勒军镇定会遭到大军围攻。
以现在疏勒军镇的军心士气,遭到围攻的话很可能从内部瓦解!
再好的军事重镇也需要人去防守,如果士兵没有敢战之心,军官没有必胜信念,一个个只想着投降保命,这仗还怎么打
经过龟兹战役,如今连底层的小兵都知道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继续抵抗下去只是徒劳无功罢了,若不是有汉人民族大义支撑着,鲁阳甚至都会被下面的投降派刺杀!
正因如此,即便李察主动宣扬,鲁阳也会予以否定!
李察终归只是仅仅占据了两府之地的小军阀,政治上的话语权太低,在西域地区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吐番王国甚至没有派人去说服李察投诚。
因为李察对投靠吐番王国的昭武世家连根拔起,被吐蕃人列入不受欢迎的行列……
在安国府和史国府,李察的名号或许如雷贯耳,下到色目人农奴上到汉人地主士绅都只能仰望大明王,但在西域地区真正掌权的大佬眼里,李察不过是趁着混乱时期崛起的草根军阀罢了。
至于李察没有对外宣传与鲁阳结盟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下一目标是守备兵力空虚的康国府!
大明王元年6月初,李察率领三个野战团的兵力和麾下直属系统兵,总共万人大军,并裹挟着上万色目人农奴组成的辎重队民夫,开到康国府!
大明王元年是李察建制称王后设立的年号,既然已经自立为王,自然不能继续使用大唐的年号,这与其他势力一样,吐番王国也改换了年号,安禄山的势力也不再使用大唐年号。
李察自立的时候已经是开春,所以直到6月份才整备大军正式出征。
上万主力大军,铁甲披甲率过半,还有上万人的色目人农奴青壮,总共两万多人进入康国府,可把康国府的留守官员们吓坏了。
因为龟兹战役的关系,康国府的大唐野战部队和牙兵早已被抽调一空,甚至是康国府内能打的府兵县兵巡防队也被抽调了六成以上,如今康国府中只剩下不足四位数的府兵守卫,算上官差衙役也只是堪堪破千而已。
剩下的那些临时征召的色目人仆从军是什么货色,康国府的官员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要上万大军在城外列出阵势来,这些色目人不当场崩溃就算给面子了……
色目人为汉人打仗向来是士气低迷,连清剿绿皮都需要汉人督战队看着,更何况是跟人类打仗
大军抵达后,李察一边命随军的色目人仆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派人向康国府城池射入劝降信。
李察给出的条件很简单,投诚开降,无论是官员还是地方士绅都可以保留小命和自己的财富,并且除了少数重要官职外,大部分官员的职务都不会改变。
反正李察也没有多少文官去顶替康国府的官僚体系,若是康国府的官员们识时务,李察不介意让他们继续为自己打工。
当然,若是顽固不灵的话,破城之日就是屠城之时!
李察相信自己大军进入康国府境内这么久,康国府的官僚们不会傻到连自己的基本信息都不派人调查。
攻占大石镇,对色目人暴动进行
140 进攻石国府
最终,康国府开启了城门,向李察投诚!
李察的军队没有发出一兵一失占领了康国府,并在随后数日对整个安国府的县镇城池传檄而定!
府城作为一府之地的核心,无论是城池还是军备都是最高级别的,若是府城主动投降,剩下的县镇只要没有额外的大军入驻,都不会顽抗到底……
而且,康国府投诚的官员们也会成为李察的带路先锋,为劝降康国府治下县镇出人出力。
李察无损拿下康国府后,对行政体系高层进行了简单的调动,将老家的公孙康安调了过来担任康国府的知府!
公孙康安作为前期投靠李察的人员,一直表现的非常老实,他跟随李察的资历也能力也足够,毕竟原本公孙康安就有数年布政一方的经验,担任一把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是,康国府远离安国府的公孙家族老巢,在康国府的公孙康安举目无亲,没有什么人脉可言,他是空降的一把手,若是不想让下面人架空,必须牢牢依靠李察这颗大树的中央权威。
公孙康安的调动是李察的一个试验,在他手下大部分资历高的文职人员都是老家安国府先后投诚的降官,他们本身能力是可以的,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安国府士绅家族出身,所以李察不敢将他们放在安国府任职重要官员。
不过当李察打下新的地盘后,将他们空降到新地盘上当官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反倒会让这些李察的‘老乡’更加依赖自己。
如此一来,也能压下最初‘从龙’投降李察的官员的怨言,特别是出自高象县的投诚官员,当初李察攻伐史国府的时候可是出了大力,一直力挺李察,拒绝安国府节度使陶安邦的拉拢分化!
这些功劳自然都是要算的,不然的话以后投诚的官员怎么看李察这个老大
公孙康安的调任提拔就是李察的一个试验点,若是公孙康安能做好康国府的知府,李察不介意今后将高象县最早投诚的那些老人一个个提拔成远离家乡的一把手!
调动高层是最简单省事,还不会导致秩序混乱的管控新地盘的方式,虽然会有很大的隐患,但只要李察不遇到大败的颓势,打下的地盘基本上不会出现反叛的迹象。
同时,李察的汉人婚娶制度和色目人农奴制度也在康国府开始推行,受到了整个汉人阶级的拥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