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两大制度推行收获汉人民心后,李察就开始整改收编康国府的地方卫戍部队。
城镇里的汉人巡防营,县城里的县兵,府城里的府兵,以及各级行政单位下属的官差衙役的能战老兵都被抽调出来,组建了第六野战步兵团。
优胜劣汰的普通兵卒则组建地方巡捕房,因为西域地区汉人平民普遍参军的传统,将这些汉人士兵整编后,李察基本上就无法从康国府中征召到合格的汉人青壮参军了。
强征的话,招上来的都是从事商业活动和汉人士绅家族的子弟,会引起地方的怨念。
因为康国府已经被抽调过一波汉人地方卫戍部队,李察在保证康国府地方政府巡捕房人员充足基础上,仅仅只扩编了一个第六野战团,也就2000多人……
最关键的是,康国府的地方卫戍部队极为匮乏,李察为了弹压由于色目人农奴制度出现的色目人民乱,必须将整编的第六野战步兵团留在康国府……
也就是说,李
141 意料之外的里应外合
汉人士兵希望能投入李察麾下,获得军功授田,这战斗的士气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
这可不是底层士兵的个人意愿,那些军头武官同样也渴望投降李察!
毕竟军官获得的军功授田面积更大!
在李察整编康国府军制的时候,大半军官都冲入第六野战步兵团,凭白多出了一大片军功授田!
就算没有被冲入第六野战步兵团,也能在地方巡捕房获得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职务,只需要负责治安即可,再也不用像现在这般偶尔出城去清剿绿皮……
由于李察的政策同样有利于地方汉人士绅阶级,所以石国府汉人士绅阶级对李察的进攻表现的也没有什么积极性,真正不愿意被李察攻占的石国府官僚,都是留守的节度使亲信。
这些人占据要职,但人数很少。
毕竟节度使出征时,一定会带走大部分亲信,这样才能更好的指挥军队作战。
米国府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米国府官府主动开门迎降,内部大部分人都不想打,双方实力差距还那么大,即便有少数人坚持也很难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
然而,石国府的色目人民风太过彪悍,被留守的少数顽固分子武装起来,如此一来,哪怕石国府的汉人官兵和很多汉人官员不想抵抗,也无法改变整体大局。
结果就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作为守军主力的汉人士兵一个个消极抵抗,为了躲避箭矢都是退到最后面,督战的时候也十分敷衍。
反倒是那些色目人‘志愿兵’为了不成为李察的农奴,奋起反抗,但因为军事素养太差,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
结果,驱使大量色目人仆役的第一野战团第一轮进攻就冲上了城头!
当身穿铁甲的第一野战步兵团跳入城头后,守卫的色目人青壮才清醒的认识到他们到底在跟多么强大的对手打仗!
色目人青壮的武器必须用尽全力才能破开第一野战团士兵的铁甲,但色目人青壮哪里有什么战阵技巧可言
接手后,即便色目人青壮很卖力,仍然被杀得节节后退!
激战才开始一个时辰,数千人的色目人武装平民就已经被压下了城墙,若不是心里那股气撑着,色目人武装平民早就崩溃了!
至于作为主力的汉人士兵,压根没有加入战斗!
双方在城头厮杀的时候,石国府的一栋城门突然大开,一面白旗在城门楼上方升起……
与此同时,石国府城内响起连绵的喊杀声!
李察看到这一幕后不禁一愣,但还是派出边军精骑从大开的城门杀了进去,只是李察更改了屠城的命令。
这种情况一定是城内有人带兵‘反正’了,自己自然不能继续屠灭石国府府城,不然的话以后谁还敢‘反正’投靠李察
石国府中临阵‘反正’的正是汉人府兵,他们看到大几千的色目人武装平民中看不中用,十倍的兵力却被敌人攻城部队压着揍之后,在军官的带领下打出白旗,和投诚大明王的口号,开启了城门!
虽说倒戈的汉人士兵只有区区几百人,但城内的色目人武装平民都在城墙处坚守抵抗李察的军队进攻,城内非常空虚。
打开城门的汉人士兵看到冲进来的边军精骑后,立刻充当起带路党,一路杀向石国府府衙!
这场倒戈之战并不是临时起意,在石国府少数高官强行武装色目人志愿者,打算死守府城后,一部分汉人文官和汉人军队里的军官就私下里串联起来。
他们没有力量反抗有着数千色目人武装平民支持的石国府少数顽抗
142 吐番计划破产
那可是几千色目人青壮,即便不少色目人青壮本就出自一个家庭,那也涉及到上千个家庭啊,已经超过了石国府府城中色目人户口总数的一半!
大唐的登记程序还是很完善的,所以李察的兵抓起人来也十分顺手……
那些倒戈的汉人士兵在全部整编为野战兵团的许诺下,也加入了全城大索,有了这群地头蛇的加入,李察的清洗工作无疑变得更加轻松!
李察这么做不光是为了杀鸡儆猴,而是他意识到石国府内有大群对自己有敌意,还真敢动刀子的刁民!
李察自然不会允许一座府城中有那么多跟自己做对的刁民,他不在乎色目人对自己的敌视,但却对那些敢将敌视情绪付诸实践的色目人十分警惕!
胆子大的人终归是有危险的,李察当然要趁着自己大军云集在石国府清洗干净,不然的话,民风彪悍的石国府府城中潜伏的几千胆大包天的色目刁民,等到自己大军离开后暴动咋办
他们手里可都有官府分发的兵刃!
数千野蛮的色目人暴动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汉人军队数量不多的环境下!
全城大索整整进行了半个月,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色目人刁民和他们的家人被斩首!
李察连将他们贬为奴隶的想法都没有,今后石国府所有的色目人都会贬为农奴,他的政权根本不会缺少劳动力,自然看不上这些具有造反倾向的色目人刁民。
所以揪出来的一般都会就地正法!
整整十多天时间,石国府血流成河,大好几千色目人人头落地,血腥味充斥着整座石国府!
那些投降的汉人官兵和官员们不禁庆幸自己的选择,这位大明王是真的下手酷烈啊,仅仅因为几千色目人青壮跟他做对,就要杀人全家……
太凶残了!
今后一定要老老实实的,绝对不能让大明王记恨上,否则全家老小都得玩完!
在血色恐怖的笼罩下,石国府的治安环境异常良好,而且石国府的各项政策也执行的非常彻底,石国府下属的县镇行政单位不用李察大军抵达,就主动改换了大明王的明字大旗……
对李察派出的整改军制,调换官员的任命也全程配合,李察将石国府中反正的所有汉人官兵都整编进第七野战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空出的余额则从地方县镇的县兵和巡防营中甄选老兵。
第七野战团的规模和康国府的第六野战团相差不多,装备则跟第四第五野战团一样。
只有军官才有资格配备铁甲。
石国府的知府则是最先跟随李察的大石镇老人——大石镇的李老财。
他已经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高象县县令,积累了一些行政经验,再加上李老财本身也是饱读诗书的人,担任知府倒是可以勉强胜任。
最重要的是,李老财足够忠诚!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最初跟随李察,还保持忠诚的人,不是进了内阁就是官至知府大员,李察的这一行径让那些新近投靠的官员信心大增,李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主子!
在李察这里,忠诚是第一选项,其次才是能力。
李察因为清洗石国府的数千色目人青壮,多耽误了十多天时间,等到他整编完石国府的军政,成立第七野战团的时候,米国府已经完成了军改,成立了地方巡捕房和第八野战步兵团。
和以往一样,整编结束后第七野战步兵团驻守石国府,第八野战步兵团驻守米国府。
 
143 两大军阀
一万人的军队在异界大唐下属的西域地区不算什么,但一万精兵在西域这片地区却是一股不小的力量。闪舞
那些掌控了一府之地的小节度使们,手里的大唐正规军也就一千到两千之数,即便是安西四镇的镇守使,在和平时期各自手里的大唐野战军规模也不会超过五千之数。
整个安西都护府掌控的大唐正规军,绝对不超过4万人!
当然,西域地区需要镇压慑服大量的色目人土著,地方卫戍部队的编制很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普通汉民,单靠不到4万军队,可无法管控偌大的西域地区……
然而,在吐番王国入侵,安西四镇分裂,导致整个西域地区分成两大阵营互相厮杀的战争中,大量的原唐军正规野战部队被消耗打散,互相吞并收编。
现如今,疏勒军镇中真正属于原大唐野战部队的兵丁连两千人都凑不出来,不过因为鲁阳收编了一些其他地区的残兵败将,再加上战争期间从地方卫戍部队中抽取填补的老兵,在疏勒军镇还有一支以鲁阳为核心的军队。
这支军队因为历经战争洗礼,战斗力并不比大唐野战部队差多少,只是士气有点低迷……
用来守城的话还行,出去野战纯粹是送菜!
反观于阗和焉耆两位镇守使,在战争中虽然也损失不小,但通过收编降兵和吞并其他节度使杂牌部队实力不降反增。闪舞
于阗军镇的镇守使尉迟英哲麾下正规军规模能达到上万人,其中中高级武官全都是尉迟家族和尉迟英哲的亲信担任,完全蜕变成了尉迟英哲的私军!
焉耆军镇的队伍也差不多,队伍规模也能达到上万人,是由焉耆镇守使龙乐天操控,已经实质性蜕变成龙家军。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俨然自成一体,成为自给自足拥兵上万的军阀。
他们的军队是不计算地方卫戍部队和色目人的实打实野战部队,战斗力比起原本的大唐野战军仅仅略差一筹。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能坐大,跟吐番王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因为西域地区的大大小小军阀太多,吐番王国为了更好的利用他们的力量,选择其中最强大的于阗军镇和焉耆军镇镇守使作为代表,整合了投诚吐番王国的军阀势力。
正是这种整合,才使得吐番王国一方的西域本土力量拧成一股绳,即便没有大唐正统的名义,麾下军心士气普遍不高,仍然将本质上属于军阀联盟的大唐正统一方揍得鼻青脸肿,最终更是一战消灭了龟兹军镇的唐军主力!
当然,吐番王国的这种做法在战争时期有利,但战争结束的时候弊端就出现了。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也不是庸碌之辈,他俩利用战争期间的便利,大肆吞并其他小节度使的力量不说,还接管了周围各个府县的地盘,扩大自己的财源。
当吐番王国大军进入西域地区的时候,两家已经坐大,而且松赞干布为了拉拢两大军阀,不光没有任何限制,还赐予了两人国公一般的爵位!
如今在吐番王国这边,尉迟英哲已经成为于阗公,龙乐天则成为焉耆公,俨然以两镇王族自居!
龟兹战役后,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不知何时达成了合作的意向,迟迟不肯动兵对龟缩在疏勒军镇苟延残喘的鲁阳动手,反倒是四处派遣军队大肆吞并地盘。
很快,西域葱岭以东的府县全部被吐番王国,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三方势力瓜分一空。
坚持大唐正统旗帜的只剩下疏勒军镇一地……
不过,吐番王国得知鲁阳坚决
144 一北一南
吐番王国虽然军力强大,但在西域的根基太薄弱了,与两大军阀离心离德后,松赞干布立刻赶到了统治西域的压力。
吐番军队占领的府县可不像两大军阀占领的那般老实,小规模的起义此起彼伏,色目人暴动更是三天两头的来!
吐蕃人不得不分散大量兵力留守新占领的地盘。
毕竟吐蕃人初来乍到,西域的色目人和汉人对他们的认同感非常低!
特别是汉人阶级,普遍认为吐番王国的自立是对大汉民族的背叛,反倒是两个引狼入室的军阀家族仇恨值更低……
松赞干布深刻感受到了没有带路党的痛苦,也有点后悔之前太过心急消灭安西都护府的正统力量,过度扶持于阗和焉耆的军阀势力……
实际上,之前松赞干布也留了一个后手,西边的昭武世家得到吐番部落战士的支援,进行征伐就是松赞干布的后手。
他打算在远离安西四镇的西域西部地区扶持一个昭武世家,统一葱岭以西的地区,以便于制衡战后过度膨胀的于阗和焉耆。
只可惜,昭武世家第一个征伐目标就被打败了……
理所当然的,松赞干布的后手也灰飞烟灭。闪舞
不过现在大势已经形成,松赞干布再怎么后悔也没用,现在吐番主力的大半力量都用在了巩固新占领的地盘上,剩余的力量别说是用来对付于阗和焉耆两大军阀了,就算是攻打疏勒军镇都没有百分百取胜的把握。
更何况,松赞干布不想损失太多嫡系军力!
别看吐番大军号称百万,实际人数也有50万,但真正的战兵只有20万出头,战兵中可以跟于阗和焉耆两大军阀私军相提并论的也不到5万人……
吐番王国自立的时间太短了,绝大多数都是部落武装的战士和勇者,连铁甲都没有多少,如今吐番王国大军中的铁甲大部分都是驱逐唐军后,从仓库里缴获的……
而且因为吐番王国是附庸国,在和平时期一直受到大唐朝廷的监控,没有在吐番王国设立任何大型军工产业,结果吐番王国自立后打造铠甲的工匠奇缺!
大唐朝廷又不傻,自然不会花钱发展吐番王国的经济和制造业。
正因如此,吐番王国非常穷,穷困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量不要命的吐番蛮子战士,使得吐番王国的武器装备虽然很烂,但战斗力却能达到唐军地方卫戍部队的平均水平。闪舞
其中的少数吐番精锐更是可以跟大唐正规军对抗,只不过那种精锐人数太少……
若是能获得被大唐当作本土经营的西域地区,吐番王国就能获得大量成熟的汉人工匠,完全可以弥补吐番王国内部铁器制造业的匮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