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只要有足够的好装备提供,以吐番部落战士的凶悍,武装出一支敢战之军还是很容易的。
这就是吐番王国迫切希望占领西域全境的原因。
当然,吐番王国的虚弱外人是看不到的,至少西域地区的军阀头子们不知晓吐番王国空有大量勇猛野蛮的战士,却武器装备生产力极其匮乏的现状。
之前尉迟英哲和龙乐天投靠吐番王国,一来是被松赞干布许出的好处吸引,另一方面就是被吐番王国的‘百万大军’吓到了。
不过当吐番王国的百万大军真正出现后,尉迟英哲和龙乐天都看到了所谓百万大军的本质,自然也就不再害怕,通过一连串战役,连吐番大军的战兵比例和披甲率都被两大军阀摸清楚,更是不将吐番王国放在眼里!
若是有机会的话,龙乐天和尉迟英哲自然不愿意给吐藩国王松赞干布当弟弟!
他们俩家也不是非要反了吐番王国,那样做没什么好处,两人又不是大汉民族主义者……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最渴望的状态是自成一体,掌控西域为家族根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附庸国’。
也就是说
145 坚城死守不可取
在西域地区,习惯上只计算汉人部队和一线野战精兵,色目人仆从军甭管是否有战争经验,都是打不了硬仗的渣渣。
在西域地区,色目人一般都是用来对付绿皮的,因为色目人自己清楚绿皮从不会抓捕人类俘虏,不想给绿皮打牙祭,在战场上就必须战斗到底!
然而,跟人类军队打仗色目人就是另一个心态了,他们凭什么为压迫自己的汉人拼命
上了战场有督战队不让后退,老子投降还不行么
大不了投降了去当苦力奴仆,反正给汉人当兵平日里干的也都是苦力的活……
因此,除非是攻城战,西域地区的汉人将领是不会动员大量色目人仆从军的,那样很容易在战场上引起大规模溃败。
在攻城战中招募色目人仆从军,只是为了攻城时有足够的炮灰消耗……
毕竟攻城战跟野战不同,野战中色目人一崩溃,除了敌人所在的方向,其他方向都可以逃走,而且投降也方便。
而攻城战就很苦比了,只能被押着往城头冲,上了城墙想要投降可不容易……
而且攻城战中队伍都是一波一波冲上去,城墙就那么大,不可能所有人都拥挤上去,前面的人投降后面的人很难发现,杀红了眼的守军很可能会连同投降的人一起砍掉。
野战投降就很容易了,视野开阔,一投降就是跪倒一大片,敌人只要不是丧心病狂,是不可能继续下屠刀的,而且野战中投降溃败的传播力度也很强!
尉迟英哲是来攻城掠地抢地盘的,自然要带上大量色目人仆从军,后勤压力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就地取食足以。
不是尉迟英哲不人道,在这个时代里,连本土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都经常被朝廷的军队就地取食,更何况是异地征伐
对尉迟英哲来说,除了于阗军镇,其他府县都属于‘异地’!
当然,就地取食不代表肆无忌惮的抢劫,那跟吐番蛮子有啥区别
一般而言,色目人村落是放开了抢,但汉人士绅阶级则是以劳军为由敲一笔粮食,相当于收保护费。
这笔保护费不会收取太多,如果榨干了沿途的汉人士绅阶级,会引起一连串反应。
西域的汉人士绅阶级可是有家族武装的!
不过有色目人村落可抢,加上汉人士绅阶级的保护费,供应大军粮食足够了,反正于阗公尉迟英哲的军队只是路过,又不是长期驻留。
数万色目人仆从军青壮根本没有吃饱饭的资格,只能勉强不饿死,消耗的粮食还没有尉迟英哲本部上万汉人大军多。
数万人所过之处即便有所收敛,对地方生产的破坏也不小,特别是普通的色目人农夫,稍有反抗就会被全家屠灭!
这个时代的战争远比21世纪文明社会野蛮得多!
正因如此,李察之前的屠杀政策并没有引起其他地区的强烈敌视,毕竟这个年代的军阀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养军队是一个非常耗费钱财的事情,特别是在出征期间,不搜刮地方民脂民膏,他们的军队自己就散掉了……
这时候,西域地区大唐建立的秩序早已荡然无存,只不过因为没有完成统一,还处在战乱状态,所以大部分官府还保留着大唐朝廷原本建立的体制。
即便是改革过的李察所控制的地区,也沿用了绝大多数原唐官员,除了李察改革的政策外,其他法律条文都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唐制。
只要原有的汉人士绅阶级利益
146 前锋之战
像是现在的鲁阳被困在疏勒军镇中,看似是一个难啃的核桃,其实不过是慢性死亡的过程罢了,先不提城中的粮食问题,但是这种消极防守对士气的打击就非常令人难受。
若不是鲁阳的实力不济,他肯定不会选择坚城死守!
李察现在对野战有必胜的把握,当然不会愚蠢到坚城死守,等待尉迟英哲自己蠢的一头撞在城墙上……
若是李察真的选择守卫府城,大概率会发生米国府被劫掠一空,然后尉迟英哲用色目人炮灰试探一番,只有极低的概率尉迟英哲会拿本部精锐野战部队硬啃驻有大军的米国府府城。
尉迟英哲又不傻,为啥要硬啃驻有上万汉人士兵的府城城池
米国府里有金山银山等待他去拿么
实力相当的双方,一般都会选择野外决战,如果一方没有信心,则会选择非接触混战。
然后将所在区域变成一片白地……
龟兹战役具体详情李察不知道,但龟兹战役中属实是双方野外决战打完的,结果高举大唐正统旗帜的安西都护府完犊子了……
李察所部和尉迟英哲所部大军都具有强烈的胜利信心,所以完全是以决战的态势互相抵近,首先双方的牙兵斥候出现了激烈的厮杀。
李察总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斥候战!
他的牙兵斥候在短短三天内,折损过半,最后只能无奈放弃打探对方军情的意图,只做对己方军队的战场遮蔽。
战场遮蔽很重要,让敌人斥候无法准确摸清己方军队走向,可以有效防止被伏击。
而且战场遮蔽的斥候侦骑都会提前探索地形,若是有埋伏也能提前发现规避。
这才是人类的常规战术,若是绿皮的话,根本不会进行斥候战,直接一波waaaaaaaaaaaaaaaaaaaaagh!!!!过去,然后一头闯入人类军队埋伏圈,死战到底!
大唐军队之所以跟绿皮的战争总是能以少胜多,与绿皮不重视战术战略规划有很大关系。
其实,绿皮打仗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们纯粹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为了杀人而杀人,这会使绿皮体内的暴虐基因产生强烈的快感,比人类男女友谊互动强烈一百倍!
若是长时间没有大规模的waaaaaaaaaaaaaaaaaaaaagh来排解绿皮空虚的内心,他们很容易就爆发大规模内讧,然后成功减少自身的人口数量……
好在,每年都会有一大批从地里爬出来的绿皮填补空缺的数量,绿皮部落的成员数量永远不会降低!
绿皮反倒因为经常内讧,磨练出了一批强大的绿皮兽人大只佬,绿皮蛮兽人乃至绿皮黑兽人等等强大的个体。
这些个体自身实力够强,所以在内讧中生存概率很高。
而频繁的战斗,则会让绿皮变得越来越强!
正因如此,无论唐军杀死多少绿皮,都无法降低绿皮的综合战力,若不是绿皮部落各自为战很少联合起来,大唐根本扛不住……
李察损失了大量牙兵斥候,对面的尉迟英哲也不好受,在李察放弃对尉迟英哲的斥候侦查后,尉迟英哲也见好就收没有探索李察的斥候局部战场遮蔽。
尉迟英哲很清楚,对己方军队外围进行战场遮蔽是一个合格将领的底限,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敌军很可能宁愿撤军也不会继续前进!
连自己军队的外围都无法遮蔽,继续莽不就是眼睁睁看着敌人给自己下套么
因此,尉迟英哲虽然在牙兵斥候方面具备优势,但却没有想把李察逼回去的意思。
李察在斥候战中落败,原因无他,牙兵斥候的数量不如尉迟英哲……
&n
147 吐蕃人的尴尬处境
在冷兵器战场上,战术上的计谋奇袭并不占据主流,奇袭计谋能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敌方主帅犯下的错误基础上。
因为古代军队往往是一个大将或主帅指挥,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那些历史名将只是将犯错的概率无限压低罢了。
这就给了奇袭计谋施展的机会。
然而,当战争进入近代化,完善的参谋制度的出现,让战场上一个人的意志主宰整个军队的现象不再存在,大量的参谋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战争结果,查缺补漏避免犯下错误。
而高层统治者们,只需要确定大致的战略方向即可,战术计划完全可以交给智囊团一般的参谋们制定,如此一来,在战术层面上犯错的概率被无限压低。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哪怕一群普通的参谋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也能顶得上一个顶级的战术大师之类的名将,众人的智慧终归是要高于单个人智慧的。
除非出现那种天纵之才,只不过,那种人整个历史上又有几个
正因如此,哪怕再自大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参谋制度的优越性,以至于参谋制度在军事领域上全面取代曾经的指挥体制,同时也使得战争从奇袭计谋以小博大的方式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参谋制度下,一个名将的影响力对整个战局变得越来越小,在地球二战战场上,德国名将的数量差不多是盟军的总和,而且单挑之下德军将领的专业素养明显更高一些。
然而,在完善的参谋制度下,再伟大的名将也无法改变国运,最终导致二战综合国力更弱的德国轰然倒塌。
冷兵器的将军们虽然不明白什么叫做参谋制度,但他们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幕僚,除了少数刚愎自用的统帅外,都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实际上,倾向于使用战术奇谋的将领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总体实力弱,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取胜的把握,才要冒险另辟奇径!
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而言,冒险和奇谋往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冷兵器战场上奇袭战例非常少,更多的还是正面战场的对决。
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再好的战术计谋,若是没有足够强的军队实力支撑,也很可能把所有的事情搞砸!
正因如此,一般而言,只要实力差距不是太大,将帅们往往喜欢选择光明正大的正面推进,也就是俗称的‘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护住后勤路线,稳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
若是敌人避战,推进一方就可以渐渐形成大势,最终以量变达到质变的可能!
就好比两大军阀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一般,大势形成后,大军所过之处,传檄而定!
李察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即便拥有系统本部兵马,也更加倾向于野战求胜。
如此一来,就可以给他统治区的民众和士绅阶级一个印象,大明王的势力比起尉迟英哲并不弱!
这种大势给李察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麾下不是系统士兵的野战团官兵,作战士气和一路攻城掠地的尉迟英哲兵马一样高昂!
毕竟尉迟
148 主力对决
正是因为吐蕃人无力也不敢插手两家军阀的扩张,才使得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两人可以放开手一北一南划分势力范围,接受西域地区大战后的遗产!
至于李察,在两人眼里只是其中一个侥幸得势的军阀,只要击败李察的主力,就可以威慑他控制的所有城池,到时候李察控制下的城池将会望风而降!
李察崛起的时间太短了,即便他亲自任命的内阁大员,也不可能为李察一起陪葬,一旦李察兵败陷入颓势,各个城市在敌军来临后,开门迎降自然是常规操作。
他们既然会因为李察的强大投降,为啥不会对比李察还强大的势力打开城门
地方实力派的汉人士绅阶级仅仅对李察的农奴政策有好感,至于为李察拼命,他还远没有达到那个资格!
所以,对于李察而言,他必须击败尉迟英哲,否则迎接他的就是兵败如山倒,会引发一连串政治地震!
一旦李察兵败主力溃灭,哪怕李察还活着,背叛和兵变也会成为他统治区域的主流!
尉迟英哲的前锋溃败后,认识到李察的军队远不是普通的县兵府兵之流可以比拟的,同时也通过前锋溃败的士兵得知,李察派出的军队披甲率能达到近三成!
这披甲率虽然不如唐朝正规野战部队,但在混战连连的西域地区也十分难得了。
毕竟甲胄作为防护用具,在战斗中非常容易受损破坏,而且西域地区本身冶铁工艺就不发达,对于一个新兴势力而言,凑出四位数的铁甲兵属实不易。
毕竟在尉迟英哲的情报中,李察并没有获得大量地方士绅阶级的鼎立支持,自然不可能得到被地方士绅阶级引以为根本的铁甲。
既然李察实力不弱,尉迟英哲自然要拿出全力。
尉迟英哲的军队完全继承了唐军的作战阵形,两翼是大批游荡的骑兵,全部都是类似牙兵的配置,弓马齐备。
比起骑兵匮乏的西域西部地区,在安西四镇那片地域战马的产量还是很高的,焉耆军镇就是盛产战马的地方,也是西域地区骑兵用马的主要来源地。
正因如此,安西四镇的大唐正规军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在尉迟英哲麾下,不包括他的牙兵在内,就足足有2000多骑兵队伍,分成两队列在主力军阵两边。
这些骑兵部队多数都是尉迟英哲在战斗中吞并和招降组建的,所以装备十分杂乱,但多数都是弓马娴熟之辈,一般人是不可能进入骑兵队伍的。
至于尉迟英哲的牙兵,也就是之前跟李察火并过的斥候侦骑,则一直呆在中军帅旗周围,充当尉迟英哲最后的预备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