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张正书瞪了他一眼,来财立马就噤若寒蝉了——他还真的忘记了张小官人以前是个小魔王来的,以为张正书转了性子,才敢开这样的玩笑。但一想起张正书是怎么整他们这些家仆的,来财立马就怂了,甚至还瑟瑟发抖。
“我怎么会不记得我还记得,要请那曾家小娘子做我的报纸主编呢!”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也不知道她考虑得怎么样了,多好的一个主编啊!”
张正书感慨完,然后开始洗漱更衣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张正书出现在了小院中。
现在,整个张家的大院几乎都成了一个木工厂,木屑纷飞不说,满院刨下来的木花都快堆积成山了。但这么多人一起做工,速度明显快了许多。短短的时间内,已经造好很长一段茅草大棚的框架了。
不过,张正书最关心的不是茅草大棚,这个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学过木匠活的人,随便弄两下,都能造得出来。但是,翻车、水车和筒车的灌溉系统,就复杂得多了,更别说还有个三用磨坊。
不过,人多力量大,张正书画的图纸,都是分解成各个构造的。一个木匠负责一个板块。只需要二十几个木匠,不过两天的时间,就能弄出来了。这也是有钱人家的玩法而已,普通人哪里雇得起这么多的木匠如果只有一个木匠,造这么几件东西,怕是没有三头两个月的紧赶慢赶,估计都弄不好。
&
第六十六章:三位一体的灌溉系统
其实,管家张通还是小觑了棉花的实力。而他更是小觑了张正书的剥削能力,雇工制度,才是最大的剥削啊!
按照管家张通的估计,一亩地能出五匹布,已经很了不得了。
可是,按照张正书的估算,一亩地起码能收获两三百斤的棉花,也就是说能产出布匹十匹。也就是说,一千亩地能收获布匹一万匹以上的棉布。按照一千匹能赚一千贯来算,起码能赚一万贯。家财万贯,在北宋时候已经是一方富豪了。现在种棉花能年入万贯,能不让人眼红
张正书可以预料得到,一旦他的纺织工厂大赚特赚的时候,汴梁城两岸就开始疯狂种植棉花了。
到时候,他就可以下江南,购买苏湖一带的田地,开始大种特种水稻,甚至改良水稻,一年两到三熟。那时候,经验值岂不是飞快上涨甚至,张正书还推广梯田技术,让水稻也能种在山上……那时候,宋朝还会缺粮食吗
种田种得好,才有底气打仗啊!
张正书的计划虽好,可惜这时候基本没有人相信。管家张通的意思是,能亏少一点是一点,能回点本都好过颗粒无收。
看着水车、翻车和筒车都被组装了起来,再打开汴河之水。瞬间,汴河的水便哗啦啦的流入,冲击着水车,灌溉系统就开始运作了。只见高达十米的水车,在刮板和水斗的作用下,借助汴河河水冲击而来的惯性,慢慢地运转起来,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然后被提升上去。到了顶端,水斗又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倾斜,将水倒入渡槽之中,然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翻车,则需要人力或者畜力驱使了,这是张正书设计的,在水位不足以带动水车的情况下,用翻车来运作,使得河水能顺利注入需要灌溉的农田之中。翻车的原理,跟后世的自行车差不多,是通过链轮来传动的。只要用人力或者畜力驱动链轮,翻车的叶板就会沿着槽刮的河水上升,到达长槽上端后,水就会注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就能把水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了。翻车的好处是可以转移,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的。还可以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用来排涝,是古代农具一物多用的典范。可以说,中国人强大的种田天赋,就体现在这精妙的农具上。
至于筒车,和水车是差不多性质的。只不过张正书把它安置在地势稍高的地方。张家这千亩田地虽然还算平坦,但地势还是有高有低的。利用筒车的特性,从高处向地处提水。可以说,这筒车与北宋的筒车,有很大的不同。北宋的筒车,一般都像水车那样,利用水力驱动的,这就和水车的功能重叠了。但张正书有“种田术”的加持,把筒车提前改进到了两百年后的水平,可以自动提水。
至于工作原理嘛,也是很精妙的,在运水部件上有个木架,各装着一个木轮,下面轮子半浸水中。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能装满水,然后到达木轮高处时,竹筒因为角度而把水倒入水槽里面,如此循环就能带动连成串的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实现从高岸处向低处取水的事情,还不用人力或者畜力。
三位一体的灌溉系统,让管家张通大开了眼界,有点不敢置信地看着田垄上树立起来的庞然大物,怔怔地说道:“小官人,这……这真的是你想出来的”
“嗯!”
对于这事,张正书还是蛮有成就感的,自然装出一副高人的模样,淡淡地点了点头。
“不可思议!”
管家张通也没想到,原来灌溉可以这么轻松的,根本不用人力,利用这水车、翻车和筒车,加上官府修筑的水渠,就能灌溉上千亩田地
第六十七章:折服
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呢张正书想了想,估计是因为他做的这个灌溉系统能灌溉这两千多亩田地吧更加神奇的是,张正书的经验值,还在缓慢地增加着,这让他有点喜出望外了。
“难道做农具,也能增加经验值吗那何必种田呢,大肆修建灌溉系统就行了嘛!”
当然,这个只是张正书想想而已,基本付诸不了行动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木料和工钱,就已经很让人咂舌了。足足几百贯钱的投资,要把整个开封府都装上这灌溉系统,就算是“大桶张家”也负担不起啊!当然了,如果把张家的十万顷土地都装上这个灌溉系统,还勉强能行,只是这样一来,张家的家产可能会缩水一半。
“回去跟那便宜老爹商量一下,起码要弄十个这样的灌溉系统才行……”
张正书发现了,如果只是这样一个灌溉系统,大概是一个小时增加一点经验值。如果有十个这样的灌溉系统,那日夜不停的增加经验,积少成多之下也是很可观的。只是,一个灌溉系统就要几百贯钱了,十个岂不是要几千贯钱也不知道那便宜老爹会不会答应……
结果,还没等到张正书开口,管家张通就说道:“小官人,既然如此好用,何不造多几架水车呢”
张正书大喜过望:“通叔你也是这般想的”
“当然不必全都造,可是用料不多的翻车,是可以造几架的嘛!”
管家张通虽然是“大桶张家”的老人了,可他抠抠缩缩的性子,却还是依旧未改。但他也不傻啊,自然看得明白这灌溉系统的意义所在。别的不说,就拿那个翻车来说,经过张正书的再设计,可比之前的好用多了,而且还能抽水、排涝,性价比极高。
只是,这不太符合张正书的期望。要知道,翻车只能靠人力驱动,不符合张正书的期望啊!
“通叔,要造就造筒车,不管怎么样都能灌溉,翻车呢,随便弄两个就好了。”
张正书看似轻描淡写的,其实已经有点紧张了,这可是关系到经验值的增长啊!
“小官人说得极是,只是这么多筒车,所需钱银太多,我需要向官人禀告一番……”管家张通还是很小心谨慎的,以往没有那什么筒车,不一样能种粮食吗花那么多钱给那些泥腿子,值不值得还两说呢。
张正书也无奈,这才是中国人的本性,即便看到了实利,也要算计一番,看是不是真的划算。毕竟地主老财,也是祖上抠抠缩缩,才积攒下来的家业,最是忌讳大手大脚花钱了。他们坚信,把金钱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最多,就是拿钱换置成田地。因为田地能生产粮食啊,只要能种出点什么,就绝不会亏了。
这也是为什么北宋会有“钱荒”,真的是没钱用了吗
并不然,其实不过是很多铜钱被放入钱窖里,都生出铜绿了。没办法,
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战乱,知道在乱世、在荒年的时候,钱和粮是最能保命的。所以,一代代人传下的习惯就是,囤钱,囤粮!
然而,这种习惯,却是发展资本的最大天敌。钱不流通,怎么能产生更多价值呢
所以,张正书在想,是不是要把“大桶张家”的业务整顿一下,
第六十八章:忘了一事
“须先在河边,建造一间木屋,下面用砖石筑基,不易被腐朽……”张正书比划了一番,那些营造匠立马就会意了。
原来,宋朝时建筑,大多都是砖木结构的。就算是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建筑,也不算少见。只不过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起初都经过木结构阶段,随后就逐渐转向砖木混合结构或砖石结构方向发展。但中国的古代建筑却一直沿着木结构为主的方向发展,砖木什么的虽然也有,甚至砖石结构也有,但并不常用。
好在,这些营造匠都是身负绝技之人,用砖石做底基而已,对他们而言也不算是什么高难度的挑战。张正书把要领和他们一说,这些营造匠就明白了。
看着这些营造匠干活的劲头十足,张正书也颇为欣慰。
“看来,先进的技术还很诱人的嘛!”
对这种情况,张正书早有预料,所以那水力、风力和人力三用纺车,他就只是让人做出了部件而已。
现在,还在张家制造部件的木工,已经完成三架三用纺车的部件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把它们运到纺织工厂这里,组装起来。
“这里,还要建三间大屋……”
张正书拿出图纸来,仔细地跟那些营造匠说了自己的要求,然后就跟着管家张通离开了李家村,坐上了回程的马车。
此刻,已经是下午十分,太阳估计再有一个时辰左右就下山了。晒了一天的张正书,觉得自己都有些受不住——虽然他很多时候,都是躲在树荫底下的,真的辛苦的还是那些木匠、营造匠。
“小官人,吃水!”
来财拿出了一个葫芦,递给了张正书。
这时候,盛水的事物并不多,葫芦算是一个了。这时候的葫芦,并不叫葫芦,而是叫做“甘瓠”,意思就是盛水的瓜。此时的宋人很有意思,他们冬天喝热水,因为冬天太冷了;夏天则喝凉水——这凉水好一点的,是井里的水,也就是地下水,还算干净;差一点的呢,是河水,还是下游的河水。想想上游有无数牲畜粪便、洗衣的脏水汇入河水,张正书想了都觉得反胃。所以,他早就下了个规定,但凡是他喝的水,一定一定要煮沸后才喝。甚至很多时候,他出门在外带的葫芦里,装的都是茶水。因为茶水,必须是用沸水冲煮啊!
本来身体就弱,万一再有什么寄生虫的,那他岂不是倒了大霉病从口入,这是张正书一直很注重的事,免得不明不白又挂了。
有意思的是,不止是汴梁城,便是其他城市,也有个行当,叫做卖水郎。这卖水郎,也是三百六十行里的一行。因为宋朝可没有什么自来水,只有井水、河水之类的。有些人家家中没有水井,也没人挑水,所以就有专门挑水卖的人,把水送到这些人家,收取微簿的钱银,以维持生计。
要知道,北宋可是商业极其发达的时代,特别是在北宋末年这时候。张正书之前还以为,北宋只是商业发达而已,也不会诞生什么“送外卖”的行业。没想到的是,北宋早就有这样的行业出现了,叫做“逐时施行索唤”,意思就是随叫随到,代为跑腿送快餐。足不出户,想吃什么只要找到这个“逐时施行索唤”,他就能给你办妥——当然,前提是要给钱,不仅餐费要给,还要给十文左右的跑腿费,视距离而定。
&nbs
第六十九章:不得志的秀才们
“陈掌柜,你且稍待,小官人去李家村了,不时便会回转。”
张家的家仆,对“勤卷堂”的陈掌柜还算客气。而且,这一次来的,可不止是陈掌柜一人,还有几个秀才。这是他好说歹说才总算笼络过来的,平日里专门为“小报”撰写文章的人。水平呢,也还算不错,但这仅仅是对北宋的“小报”来说。
“陈掌柜,我等真的能一月拿到两贯钱”
一个秀才,有些忐忑地问道。虽然他们是体面的读书人,被人称之为秀才。但是个中酸楚,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即便是宋朝扩大了科举的规模,也造成了“冗官”的老大难问题,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读书人是没办法挤进官场的。有些认命了的,就只能在“自甘堕落”,成为一名“胥吏”。
“胥吏”,在宋代来说,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官员,也不同于平民百姓,而是介于官、民之间,是“庶人之在官者”。而且,一旦选择了“胥吏”这条路,那么不好意思,当官一事就只能是个梦想了,基本不可能实现。
要是宋初的时候,胥吏为官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就不行了。随着文官地位日渐提升,而胥吏的地位日渐下降,不仅士大夫瞧不起胥吏,甚至世人对胥吏也是鄙夷的。没有了晋升的通道,北宋的胥吏更是“猖獗”了。要知道,北宋官员大多三年一任,甚至可能几个月就调走了,而胥吏却是长期都在一个地方的。所以,蒙骗起长官,攫取官员的权力来,那手段简直不要太多。“吏强官弱”,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北宋皇帝出于对科举制的维护,所以才要打压胥吏。如果胥吏可以当官,那么也就没有人愿意点灯熬夜寒窗苦读了。更重要的是,胥吏因为有地方治理的经验,一旦当官就很可能会吊打“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进士们,为了不增加社会矛盾,所以北宋皇帝才这么一刀切。
这就是中国式思维的死角了,什么事都喜欢一刀切,也不考虑会产生什么后果。可以说,现在北宋的官除了个别很有能力的之外,都是给胥吏吊打的。不管是在治理地方上,还是在对《刑统》律法的解读上,胥吏都比大部分官员强太多太多了。
若是北宋皇帝能让胥吏治国,说不定还有续命的机会。因为胥吏最讲实际,不会有文人那样天真的幻想——比如提出什么“联金灭辽”,还要甘当出头鸟,先跟辽国干一架,让金国在后面白白捡了便宜。
张正书见到这些秀才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其实就是个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产物。
放不下读书人的体面,只能靠抄书,靠撰写小报来度日。
然而,便是撰写小报,也轮不到他们,因为北宋汴梁城里的读书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厉害的人也太多。所以,这些秀才,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很是困苦。甚至北宋百姓随便去做些工,都要比他们赚得多,日入百钱不是问题。可这些秀才呢,只能混个温饱,除了读书人的体面以外,根本没有什么生活的技能。要不怎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小官人,这些秀才都是我寻来的……”
陈掌柜一见张正书回来了,连忙拉着张正书的手,悄声说道。
“这些秀才,怕是郁郁不得志那种人罢”
张正书也瞧出来了,这些秀才的衣裳虽然整洁,但还是略微打了补丁的。一件儒袍,洗得浆白,穷酸的味道很远都能闻得到。
 
第七十章:读书人的节操
张正书的这个行礼动作还是很标准的,只见张正书稍稍把脚岔开,站成八字形。作揖的时候把身体几近四十五度的弯曲,眼睛看着自己的鞋头,伸出双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然后抱掌前推。这种作揖礼,是汉人相见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一般来说,张正书也懒得做这个礼节,但既然人家也表示了尊重的意思,张正书也只能还礼了。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惯。
而且,宋朝不兴跪拜,只有犯人和奴隶才会跪,普通人只跪“天地君亲师”,因为这是中国人最庄重的谢礼。便是见到了皇帝,不是大朝的时候,也只是作揖就行了。然而,到了蒙元之后,中国人就被训到跪软了膝盖,导致数百年后,都还有人站不直身子。
“小官人,我等都是寒窗苦读十数载之秀才,虽科举不第,但也是熟读经史之人。也曾撰写文赋于‘小报’之上,市井争相传阅……”这些秀才,开始滔滔不绝地自吹自擂起来,让张正书有点好笑。他们什么料子,张正书还不知道用腐儒来形容他们,都有点罩不住了。高不成,低不就,跟后世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有得一拼。后世的大学生,大部分经历了现实的打击后,或许还会正视现实,先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再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