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在博君人“孜孜不倦”地说书下,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等等,都深入百姓人心。于是,很多愚夫愚妇就真的信了世间有精怪这个设定——虽然前朝也有,但从未如此形象过,这影响力一直传到后世,可见这些说书老祖宗的厉害了。
甚至于,这些博君人说的篇目,像什么《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石头孙立》等等,就是后来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的前身。宋朝繁荣的说
第七十五章:红袖添香
..大宋好官人
“哇,发达了,那以后种什么,出现什么病虫害,不是一清二楚了!”张正书震惊莫名,这简直是神技啊!还没来得及高兴,张正书就发现了自己的“洞察值”在飞速下降,只过了两分钟而已,已经下降了24点之多,这让张正书有点心疼。“看来,这‘洞察’技能看农作物,也和看人一样,损耗‘洞察值’很多啊……”
不过,想想也是正常的,如果能无限制的使用,岂不是逆天了
心满意足的张正书,拍了拍沾了泥土的手,站起身来。
“好好伺候着,若是有所得,必少不了你的赏钱!”
张正书历来相信,只要激励得当,那么干活的人肯定会充满百分之百的激情。用一点点钱,就能调动人的最大积极性,这事挺划得来的。
这个老仆看着张正书离去的背影,嘴里喃喃地说道:“小官人与之前大有不同了,只是喜欢弄这些神神化化的东西,唉……也罢也罢,最多舍了这老命罢!”
……
这时候,汴梁城中,和乐楼外。
“听闻了吗,今日李行首将在和乐楼弹奏三曲,若有知音,便奉为入幕之宾!”
“哇,莫不是富家子与衙内相争的那个李行首”
“不错,就是那人称‘琴曲’双绝的李行首!”
“如此一来,便要进和乐楼瞧瞧了!”
“只是这和乐楼,乃是正店之一,出入之人非富即贵,我等秀才,一无家世,二无钱银,如何能得李行首青睐”
“兄台,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李行首岂是寻常人那富家子,衙内她都俱看不上,说不准就是为了寻一饱学之士,好谈琴论诗,品酒吃茶!”
“如是,便说不得要去瞧瞧了!”
……
这些秀才一个个都涌向了和乐楼,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凡是读书人,哪个不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这时候,就需要找个美女来慰解一下受伤的心灵了。那有什么比得上一个行首,一个花魁来得更让别的读书人羡慕的呢
于是,和乐楼就瞬间满座了,甚至一些来晚了没座位的秀才,都只能站着。
其实,很多秀才都知道,今天的事,不过是消停了一个多月后,李行首的再次重出江湖罢了。一个多月前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汴梁城的百姓已经渐渐淡忘了。甚至,人们只记得了李行首的美貌与才情,至于打架的那两个人,早就忘到爪哇国去了。甚至于,和乐楼的李行首,经过这次的“斗殴”事件,更是奠定了艳名。
这些秀才,为了目睹李行首的芳容,居然都聚集在了和乐楼,于是和乐楼李行首的大名,瞬息间享誉了汴梁城。人怕出名猪怕壮,李行首的艳名传出去后,不知道被多少人奉为了“女神”,甚至有富豪愿掷千金,做一回入幕之宾,和李行首畅谈一番。
总总传闻,更是把李行首的声名推到了巅峰,让其他美妓都羡慕嫉妒恨了。
“神气甚么,不就是恰好遇到衙内与富家子斗殴么”
很多美妓都是不服气的,就好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样,美妓间比的是相貌,比的是才情,比的是手段。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
第七十七章:轰动汴梁城
“小官人,你听说了罢,昨夜和乐楼的李行首又弹琴唱曲了!”
一大早,来财就像个爱嚼八卦的长舌妇一样,在张正书跟前说起这事来。
张正书也是有点无奈,不就是个歌伎么,她弹琴唱曲,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就因为那个倒霉蛋为了李行首和章衙内干了一架,所以什么事都要扯到他身上吗这也就算了,毕竟占据了这个躯体,就要承受是与非。
“知道了……”
张正书倒是没什么感觉,虽然与李行首有过两面之缘,可是之间交流不多,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就算是有欣赏,那也只是出于对优秀女性的欣赏罢了。
“小官人,你……难道是恼了那李行首”
来财觉得张正书的表情很奇怪,如果不是恼了人家,怎么会这样一幅不咸不淡的口吻呢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恼她作甚她也不过是一可怜女子罢了……”虽然北宋这时候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但张正书还是觉得李行首眉宇间有些郁结,就好像一个心死之人,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样。这样的女子,就算是再美貌,也不过是金丝笼中的雀鸟罢了。
“但小官人你不知道啊,李行首居然连续唱了好几曲苏子的词啊,还有柳三变的词……”来财似乎已经化身成一个八卦传播机器,孜孜不倦地说着李行首的事,“听闻把好些读书人都惊到了,不是李行首唱得好,而是那词实在是,实在是……哎呀,我不晓得如何讲,反正就是非常大气……”
“苏子的词,什么时候不大气了”
张正书也觉得奇怪,说道:“不要纠结此事了,准备一下,去汴梁城罢。”
来财有些兴奋了:“小官人,你是要去和乐楼么唉哟!”他还没说完,张正书就赏了他一个暴栗。
“去广福坊!”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他可是去办正经事的,怎么被来财这么一说,好像专门去狎妓一样虽然,这时候狎妓是潮流,上至士大夫,下至乡绅,只要有点闲钱的,哪个不想附庸风雅只是张正书不想这么做罢了,没意义啊!那些士大夫可能是郁郁不得志,要找美妓来倾吐;可能乡绅是出于炫耀显摆的心思,可能那些秀才们,只不过是找个空虚时,没动力奋斗时的幻想对象罢了。然而,这些张正书都不需要。
“小官人是要去寻那曾家小娘子吗”
来财兴奋地说道,“难道小官人是倾心于曾家小娘子了吗”
“……”张正书一阵无语,来财现在才十岁的虚岁,就懂得这么多了吗怪不得古人都这么早娶亲成家了,想来都不单纯啊!“你懂什么,我是去广福坊,弄报社之事。是了,去到汴梁城之后,你要顺着这几个地址,把那些个秀才都寻来。报纸的第一期,要开始撰写了。”
“啊”
来财可以算是北宋的路痴一个,就算是跟着张正书,都差点迷路的那种,这种事怎么完成得了“小官人,我……我不成的……”
“怕甚么,你跟着车夫一同去。”
说罢,张正书已经整理好衣裳了,在腰上悬挂了一枚玉佩,别了一把折扇后,就出门了。
汴梁城中,果然是到处传扬着昨晚和乐楼李行首的事。
&n
第七十八章:北宋的脑残粉
这时候,前面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张正书皱了皱眉,说道:“何事这般吵闹”
来财是个天生爱瞧热闹的,立马掀开马车的帘子,往外探出头去瞧热闹。只见前面,好像争执了起来。再一看,居然是两个读书人在吵架,好像两个竖起羽毛的公鸡一样,争得面红耳赤的。
“……汴京之中,唯封行首唱曲最佳!”
“公不听曲昨日李行首一曲《双生子》,羞煞多少汴京行首!你且瞧瞧今日,多少人开始诵苏子,唱《念奴娇》”
“不过哗众取宠罢了!”
“哼,你是不愿承认罢,甚么封行首,也不过是只会唱些靡靡之音,难登大雅之堂!”
“荒谬,封行首又岂止会唱柳词,她……”
……
他们的声音如此之大,张正书在马车内也都听见了。这不是后世的某些脑残粉吗张正书听得想笑,没想到啊,居然在北宋也能看见这么疯狂的粉丝。不过这样也好,张正书就不怕报纸的娱乐版面没人看了。当然,张正书的娱乐版面只是用来迷惑官府的,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暗中推动张正书的计划,比如鼓动宋朝主动进攻交趾,获得耕地、百姓和黄金。
没人想得到,张正书这么“清靓白净”的脸下面,其实藏着这么一幅心思。
就好像张正书注意到几个契丹人、女真人模样的商人,看似和和气气,但张正书知道的,他们都是间谍。所谓的经商,只是顺带的事。他们其实是把宋朝的情报,通过经商的名义,然后送回辽国和金国。
然而,这也是宋朝没办法避免的事。终宋一朝,是间谍的发展最快的时期,宋朝的间谍可比辽国、金国的间谍厉害多了。因为宋朝的中央间谍情报机构是枢密院,掌管着全**机情报。不仅如此,宋朝从汴梁到各路各州,都有间谍机构“安抚司”,掌管地方军机情报。论间谍组织的完整程度,宋朝是辽国、西夏和金国都比不了的。然而,两国正常商业往来,却是没办法避免的。
好在,宋朝的反间谍工作也做得很好,对凡是可能涉及泄露机密的途径都做好了防范工作,还是事无巨细那种,辽国、西夏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无法真正窃取到宋朝的机密情报,比如神臂弩的制作方法。
虽然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咋地,但是宋朝的间谍却是真的强。这些间谍不仅体格强健、不惧生死、善于打探敌情、意志坚定,还精通蕃语,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绘画能力,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等等。甚至首创了“字验”的谍报密码技术,这更是大大增强了情报的机密性。
甚至传说中,皇帝自己也有一支特务机构,叫“皇城司”,专门监视内外大臣活动,刺探百姓动向,随时向皇帝汇报不利于其统治的情报。所以,别看宋朝看似言路开,其实并不是表面这么光彩的。这时有民谣唱道:“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其实就是说,这时候朝廷看似广开言路,其实不过是做戏罢了。但百姓是喜欢八卦的,偷偷议论也很是常见。“皇城司”也没有什么权力,拿不了人。所以只要官不究,民不举,也就相安无事了。
要想创办报纸,少不得还要和这“皇城司”打好关系才行。
只是,这“皇城司”只是传说的机构而已,就好像和氏璧一样,人人都知道,却没有人见过。
“走罢!”
张正书放下的车窗的帘子,然后淡淡地说道。
马车缓缓进入了汴梁城,往广福坊而去。
广福坊,在北宋皇宫晨晖门之外,不仅在北宋最繁华的景明坊、马行街的隔壁,在家中都能看到隔着街的樊楼。广福坊虽在闹市,却非常安静。因为是达官贵人,
第七十九章:京华报
“这宅子是用来做报社的么”
待得来财把秀才们都找齐,已经用去好长一段时间了。这些秀才们来一个,就对这宅子感慨一声,却面上倍感光彩。这就跟后世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职场菜鸟一样,被办公大楼的规模给震撼了,那表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有兴奋,有骄傲,还有一些忐忑。
这些秀才们忐忑地进入了前堂,张正书已经在候着他们了。
“莫要拘束,坐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多谢小官人!”
这些秀才慢慢坐下后,张正书才缓缓地说道:“今日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认认路,这里以后就是报社的所在了。我们的报社,名字叫《京华报社》,报纸的名字,就叫《京华报》。”
这些秀才虽然猜到了一点,但是听得张正书亲口说出后,他们才欣喜若狂:“小官人,这报纸甚么时候能做得出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向亲朋好友炫耀一番了。别再说什么秀才一事无成了,今个他们也能月入两贯钱,还是一个极为“体面”的工作!
项羽都说了,“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见这些蹉跎半生的秀才们,可是憋了一股劲的,要在亲朋好友面前,展露一下自己的“实力”。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正书真的没把他们当回事,因为张正书知道,这些腐儒就是死脑筋,别说想一个什么好创意了,就是把中心思想规划好,让他们来写,他们都能塞私货的。
好在,张正书并不打算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版报纸,而是用市井俚语,这样才能贴近生活。如此一来,这些秀才想塞私货,张正书也会看得出来了。“唉,要是有个主编给我分担一下压力,又怎么会怕被这些秀才坑”
“《京华报》不打算用书面文撰写,而是用白话文撰写。我已经写好了一篇,你们拿去传阅,以后便用这个格式罢!”
张正书昨晚挑灯奋战,总算是把一篇吹嘘他那灌溉系统的文章写出来了。这文章把那灌溉系统写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张正书自个看了都觉得脸红,实在有些夸大。但是,对于看报的人来说,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啊!
但凡是新奇事物,有谁不保有好奇心的
一旦他们到李家村一看,似乎真的是这么神奇的,那就不得了了,张正书改良的灌溉系统,肯定会火起来。这就是报纸的广告效应了,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宋朝,这样的报纸,就等于是爆炸性的新闻了。
然后,张正书打算趁热打铁,把昨日李行首一事写出来。而这,就需要这些秀才拥有强大无比的“打听”能力了。去找到几个当事人,然后绘声绘色的把当时情形写下来,然后再适当夸大一点,褒扬一番李行首。虽然娱乐至死,不是张正书的初衷。可为了报纸能一炮而红,张正书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第三个版面,自然就是李行首唱的那首曲子了,张正书让这些秀才,寻些名家点评——这也容易,随便找几个德高望重的士大夫,点评两句就行。甚至很多人之前,曾亲自撰文写下对这几首词的点评,这样摘录就行了。当然,在文后还要附上一句(文章来自到广福坊“京华报社”领取稿酬)。名人加上名妓,这本身也是一个噱头。只要报
第八十章:准备刊印
定下了方向,这些秀才就把一张张桌子搬到前堂这里,当即挥毫起来。
虽然,这些秀才觉得写这些白话文,市井俚语之类的文章,简直是有辱斯文。但是没办法啊,他们已经签下了契约,此时想要脱身都难。不过也幸好,自唐代以来就有叫“传奇”的小说,文笔甚是精美。到了宋朝这时候,文笔已经大有不如,要不然曾家小娘子也不会去找那本《幽怪录》了,实在是因为唐人写得真的是好。
宋人其实写小说的文笔不怎样,但是胜在直白,让百姓都听得懂,于是催生出了博君人这个说书的行业,甚至很多秀才为了温饱,也开始写志怪之类的小说。但真正赚钱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张正书手下的这般秀才,虽然都读过小说,也曾经动过念头要自己写一本,但高昂的出版费用,还是让他们望而却步了。这就是自己当老板和给别人打工的区别了,当老板赚得多,但风险大;给别人打工风险小,但收益稳定。
这些秀才写起白话文来,倒也轻车熟路,甚至比张正书写得更好——没办法,人家就是靠这个混饭吃的。
分工合作之下,一张报纸,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张正书的那一版关于交趾的文章。
这个文章,张正书是不会让别人代笔的,甚至要发行的“小报”,都是张正书亲手炮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