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除非……赵煦能比历史上活多几十年,那样章惇就能告老还乡了。
“大宋啊大宋,难道真的没救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自己都有点灰心了。女真人在崛起,而大宋却陷于无止境的内耗里。此消彼长,想不败都难。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张正书都在自饮自酌的,一壶酒几乎见底了。
这酒是官酒,虽然比不上张正书酿的果酒好喝,但也不算差了。可张正书喝得不是滋味,汉人确实有着灿烂的文化,可窝里斗得太狠了。如果能团结一心的话,别说什么西夏、契丹了,早就把整个东亚全都占了。
当然了,在这时候的交通环境下,占领太多地盘未见得是好事。万一发生叛乱,就很容易燎原了。毕竟治理不当,是很容易引起民愤的。就好像元朝,地盘是大了,却分为了四个国家。看似疆域很大,其实各自为战。这不,朱元璋等人反元之后,蒙古贵族不是落荒而逃了吗
只不过世事是很奇妙的东西,你不打人家,人家就会来打你。征服了天下,却因为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遭受外敌入侵。
世界就如此,弱肉强食。可偏生花花中原太过消磨人的意志,变得不思进取。
“也不知道大宋能不能撑到资本主义觉醒的那一日……”
张正书再次拿起酒壶,倒了倒酒,却发现见底了。
“来
第七百六十七章:主动权
王庆瞪大了眼睛,没好气地说道:“那你还能在这吃酒”
“不喝酒,我特么还能干啥”张正书也没好气地说道,“现在主动权根本不在我这里,我能怎么办”
王庆也是一愣,然后不得不承认张正书说得很对。
现在是打是和,完全取决于蔡京。如果蔡京咽不下这口气,自然是要拿出气的。想想也是,堂堂翰林学士承旨,朝廷三品大员,居然被这么一家报社给“污蔑”了,要是不杀鸡儆猴的话,那岂不是天天都被人“举报”了
这样的话,蔡京这个贪官,做得还有什么意思
“真个没法子了么”王庆还是希望奇迹出现的,毕竟张正书倒了,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当初王庆就是看中了张正书的财富,才跟他结盟的。张正书一旦倒下,“大桶张家”还能继续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吗想想都不可能,不知道多少人已经把目光盯向“大桶张家”了,就为了分一杯羹!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手段尽出,但……”
后面的话虽然没说出口,王庆也明白了。
“那你打算怎个做明日便要上朝了,蔡京必然会对付你的!”王庆也知道,为什么蔡京要选择这昨天发起反击,因为要给谣言反应时间。再结合自身的悲惨经历,来博得文官们的同情。最后,就是对“京华报社”下手了。
这计谋,环环相扣,端的是狠辣,偏生还无法破解——因为张正书不是官,没办法和蔡京在朝堂上掰手腕;而王庆虽然有官身,但他是皇城司啊,身份尴尬,也无法正面和蔡京交锋。这一仗,确确实实是牛头不对马嘴,可张正书却是被虐的一方。
“看官家的了。”
张正书笑了笑,“如果事不可行的话,我也准备了后路。”
“嗯是江南那边……”王庆脱口而出道,他一直关注着张正书的动作,特别是张正书下江南之后,他更是发动所有关系去探查张正书的动静。可以说,张正书在江南做了什么,王庆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没办法,虽然两者已经结盟,可万一被张正书坑了,王庆该向谁说去
张正书也知道王庆的手段,虽然不爽他盯梢自己,但还是点了点头:“最多‘大桶张家’退出汴京。”
“嗯……这倒是可以……”王庆想了想,这好像是最好的办法了。
其实,张正书脑海中还有个最后的计划,比如把交给赵煦,真正成为一份“官报”。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张正书主导的,只不过他不再拥有的最终话语权罢了。这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报纸一样,要有一个部门来管着,免得出了差错。诚然,这样做会让报道的自由少了很多,但不论怎么说,都算是保住报纸了。
嗯,张正书给赵煦的信中,就有这么一条。
这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张正书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但张正书知道,赵煦肯定想管住报纸的了。毕竟皇帝的掌控欲很强,不想看到有什么不受控制的因素出现。报纸引导舆论的实力,让赵煦非常眼红。说不定,他早就想这么做了。
张正书也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能保住报社都不错了。
不过,如果赵煦能压得住蔡京,这最后的手段也可以不用的。
就怕蔡京不依不挠,其他贪官也害怕报
第七百六十八章:韩狗儿
正是因为这样规定,登闻鼓成了摆设。想想看,什么案件都要地方审理过才行,这岂不是给了官官相护的温床吗!
毕竟官场上官官相护的景象太多了,民告官的路途太坎坷。登闻鼓敲响了,也未必能如愿。甚至,还会受到报复。
至此,登闻鼓就成了官告官的捷径。登闻鼓要是敲得好,即敲掉政治对手的权位。比如,有些恋栈的官员,便曾指使管下的“良民”到登闻鼓院打鼓,为官员的连任造势。
张正书也想到了这条计策,但他并非诬告,而是想要让苦主出面。可惜的是,居然没有人敢敲响登闻鼓。毕竟皇帝的精力有限,民告官问题能够得到处理的微乎其微,只能转交下面官员去办。但官官相护之下,久拖不决,已经成常态了。登闻鼓制度,名存实亡。
但政治嘛,不在于它以往多没用,只要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将它放上台面,别人就不能忽视它了。
登闻鼓就是这样,只要皇帝重视了,那么它就有用了。
可问题是现在没有苦主肯出面啊!这就让张正书伤脑筋了,这是他对付蔡京最有力的招数了。
“真的是一个都没”
张正书皱眉,这也太出乎他的意料了。原本张正书想着宋朝的官员那么黑,百姓肯定是“苦其久矣”了,可为什么一个苦主都不愿意当面指责呢
“有一个……但他的年岁……”
王庆有点犹豫,然后才说道:“蔡京迫害了一家人,强夺了田地。后来,那家子因为疾病,只剩下一个十三岁的小娃子……”
张正书眼睛一亮:“这不就是苦主吗!”
“可他才十三岁,懂些甚么”王庆苦笑着说道,“万一坏事了……”
张正书却说道:“事到如今,还怕这个没事,你把他找来,我教他说!保管蔡京的罪名,一辈子都洗脱不去!”
“万一日后蔡京报复呢”王庆也皱起了眉头,他太清楚那些贪官的尿性了。
张正书却不以为意:“今后他将入我的技校里,谁能报复得了”
王庆被说服了,确实到了这个时候,能有苦主出来指证都算好了。或许,这是他们唯一翻盘的机会。物证一大堆,可苦主没有,那他们这么做有何意义
“对了,最好再写一纸状词,让苦主们都画押。他们可以不出面,但画押了,也是一样的。”张正书继续支招,王庆听了连连点头。
“怕是他们都不肯画押啊!”王庆无奈地说道,“再说了,这些苦主也不都在汴京城……”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尽量去做吧,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怕是我们就永远失去先手了。”
王庆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他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当即出去布置了。
张正书看着王庆离去之后,也起身结账离去了。
不得不说,彭元量真的是继承了赵煦的优良传统,从来不会主动结账的。
王庆的动作很快,不用一个时辰,一个衣着上满满都是补丁,但洗得发白的半大小伙被皇城司送进了“京华报社”。张正书看着这个苦大仇深的娃儿,心中也是感慨。在大宋有太多被压迫得家破人亡的孤儿了,他创办的技校里,孤儿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近百人。这还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开封府,其他地方更加不敢想象。
“你叫什么名字”
张正书柔声地问道,看着这个半大小伙,心中满满都不是滋味。
“我叫韩狗儿。”
&
第七百六十九章:神仙打架
这一夜,很多人都彻夜难眠。
反倒是正主张正书,睡得很踏实。而在他身旁的曾瑾菡,这段时间很乖巧地顺着张正书的心意,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他。甚至因为担忧而失眠了,看着张正书安然入睡的模样,曾瑾菡在心中想着:“郎君为何一定要和蔡京过不去呢天底下这么多贪官,他都不管……”
别说曾瑾菡了,就连蔡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张正书好像跟他有仇一样,逮住就不放了,使劲地和他做对。
要是张正书的能量小,影响不大,其实蔡京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的。
就好像一头大象,怎么可能会在意蚂蚁的意见呢
只不过这一次,蔡京这头大象碰到的是行军蚁,这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咬一口还没啥,蚂蚁多了,伤口多了,大象也扛不住!
这么一个普通,却又包含着杀机的夜晚,悄然过去了。
翌日清晨,公鸡如常司晨,张正书的生物钟让他自然而然地醒了。
看着旁边熟睡的曾瑾菡,张正书满脸柔情。轻轻为曾瑾菡盖上衾被,张正书像往常一样锻炼起身体来。此时的汴梁城,已经有点人声鼎沸的意思了。毕竟汴梁城是这时候的屈指可数大都市,市民们要像后世一样要早起工作的。
更有甚者,汴梁城中的官员,都要已经在大庆殿里了。上早朝是一件繁琐的事情,不论皇帝还是大臣,都需早早起床,若是大臣住的远,寅时便要起床,做好上朝的准备了。其实,很多臣子为了显示自己“两袖清风”,都不住在内城,而是住在外城里。这就离皇宫很远了。
有多远呢
拿欧阳修举个例子,他有首诗是这么写的“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就是说,欧阳修上朝的时候,需要四更天就起床了,走到半路,还能听到五更天的鼓声。当然了,下雨天必须早点,这是常识了。别说宋朝这会了,后世也是一个样的。
而且宋朝这早朝不是一般人能上的,非得是五品京官以上级别,才能早朝面圣。不到五品的京官,只能在殿外站着。
赶早参加早朝的官员们,在禁门外集合。这时候官员们上朝,大多骑马。这马是朝廷配的,就是体谅官员们走路难,甚至俸禄里还有养马钱。当然了,没钱养马的,也不强求,你早点出门就是。
在禁门外,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象。因为起得太早天黑嘛,所以参加早朝的官员们,自宰相以下,都要用白纸糊灯笼一枚,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官位,然后举在马头前。灯笼相围皇城的壮观景象,被称之为“火城”。宰相最后进了待漏院后,灯笼就逐盏逐盏地熄灭了。
因为赶早,有时候皇帝没那么早起床,官员们又要等,怎么办呢于是,宋朝皇帝很人性化地在禁门外建了一个待漏院,专门给大臣们在里面歇歇脚的。甚至,待漏院里还有酒肉瓜果供应。
当然了,你要是有钱,想吃点热乎的,还能在待漏院外的早点摊买早点吃。汴梁城的百姓太会做生意了,再加上皇帝的默许,待漏院前面竟然成了一个小集市,专门给官员们提供早点的。于是,只要是例朝时间,待漏院前就灯火通明,小摊贩在禁门前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好不热闹。
当一些官员提着早点进入待漏院,这场景仿若是后世公务员提着早点进办公室一样。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要吃五谷杂粮嘛!
待
第七百七十章:好戏开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很多官员向蔡卞看了过去,只见端着朝笏的尚书左丞蔡卞,面无表情地继续向前走着。
很平静,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但蔡卞心中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大庆殿是大宋皇宫大内最大的宫殿,宽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一切有关国家礼仪的大事,都要在这里举行。
如果张正书在这里,肯定会笑出声来——这些官员们的官服太搞笑了,在领子上居然有一个白色的大项圈!其实,这是汉人官服的经典之作,汉朝时就有了。具体作用嘛,就是防止衣服的臃肿。因为官服里还要穿衣服,一旦鼓起来就影响美观,于是就要在外套上垫一个白色的项圈,称之为“曲领”,或者叫“方心曲领”。不仅仅是官员的官服上面有“方心曲领”,就连皇帝的衣服上面也有。
而宋朝的官服样式比较朴素,甚至皇帝的冕服,也不见得有多严肃。只不过是大红色的,看得很晃眼罢了。
分列几排站好,宰相章惇站在百官之前,等待赵煦出现之后,早朝就开始了。
只见有两个强壮内侍(太监)张着五伞盖,四个宫女执着四团扇,立在赵煦的后面东西方位。看到赵煦点头了,彭元量才高声扯着鸭公嗓说道:“皇帝驾到,众官觐见上朝!”
待得一切繁琐礼仪完成后,赵煦才淡淡地说了一句:“诸卿有事请奏,无事退朝。”
其实,这句话是例行公事罢了,要是没有要事,皇帝用得着眼巴巴地赶着开这么一个大朝会吗
果不其然,话音刚刚落下,一个端着朝笏的官员出列了:“陛下,臣有事要奏。”
赵煦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御使官。赵煦认得,是蔡懋。蔡懋也是蒙荫做官的,做过少府监主簿。后来因为成了前御史中丞邢恕的急先锋,所以被提为御使官。
赵煦冷笑一声,知道这个御使官就是蔡京的打手了。
也难怪,邢恕被贬,那蔡京就自然就接过他的势力了。京官就是这样的,人走茶凉。一旦失势了,原先依附在身边的同党,一转头就会找另一个靠山了。蔡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准奏!”
赵煦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他也是有后手准备的。
只见蔡懋端着朝笏,朗声说道:“启奏陛下,臣近日看汴京城中,有诸多小报,以捏造事实、哗众取巧,引起汴京震荡。臣认为,当要禁绝小报!”
这时候,很多官员都出来站队了:“陛下,此事危害极大,朝廷不能放纵不管!”
蔡懋继续说道:“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竟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知,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如此日久,天下岂能闻朝廷诏令,只闻小报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