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看来,必须要把退路准备好了。”
张正书心中暗暗琢磨着,也不知道钱塘那边的“飞蛟船”弄得怎么样了。按照时间看,应该要明年才能下水。唯一欣慰的是,张正书下江南弄的两季稻和白糖作坊都成功了,这是很重要的两种经济作物,能给大宋带来无限收益的。
再加上棉花,只要按照科技进程发展下去,爆发出工业革命不是问题。
可惜的是,时不我待,对张正书还算支持的赵煦生死未卜,张正书怕是要跑路了。这些工业基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转化成国力。
当然了,如果可能的话,张正书是不想离开汴京的,他在这里花费太多心思了。毕竟汴京是大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才也多。如果去到一些穷乡僻壤,张正书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弄起这样的规模来。
“唉,头疼啊……”
在大宋皇宫里,一样头疼的还有赵煦。
不曾想,赵煦赐给张正书一个亲卫大夫,还权五百护银军,会惹来朝廷这么多诽议。满朝文官好像疯了一样,雪花般的是奏折涌向赵煦的龙案上,让章惇都暗自心惊胆战。赵煦发火了,一拍桌子说道:“混账,朕赏赐一个有功之臣,那些自诩国之栋梁的朝官,竟如此鼠目寸光,胆敢上奏劝谏!朕何错之有”
彭元量吓坏了,连忙安抚赵煦道:“陛下切勿动气,切勿动气……”
其实,赵煦也知道,那些文官是太过怨恨张正书了。这都是因为张正书深得圣眷,以区区商贾出身,居然爬到了从五品的官阶!要知道,武官虽然被文官鄙视,可待遇那是杠杠的,不曾克扣半点。甚至,武官还有不少灰色收入,这是文官所没有的。而赵煦能给的官,最大也就是从五品了,再大,恐怕就不能服众了。
如果赵煦想的话,再赐张正书一个同进士出身,丢到边境历练一番,回来就能平步青云!虽然这事没有先例,可如果皇帝想要操作,是绝对可行的。看看正史上的高俅上位史就知道了,赵佶就是这么操作的。
要是旁人也就罢了,文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可偏生张正书手里握着《京华报》,一份让文官们恨之入骨的报纸,能让他们身败名裂的报纸,他们能这么轻易就放过张正书吗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张正书和文官之间的矛盾,是绝对不可能调和的!
赵煦也猜到了张正书会成为一个孤臣,但是没想到文官们的反击这么犀利,让赵煦都大为光火。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赵煦恨得牙痒痒,即便不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文官的嘴脸,口里大义凛然,其实为的还不是自身利益但赵煦想不到,他们居然置大宋的利益于不顾!
彭元量有点惶恐了,这样的赵煦太少见了,第一次还是孟氏被废的时候,赵煦如此大发雷霆。现在,难道赵煦又要使出雷霆手段了么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赵煦阴沉着脸,刚刚发了一通火,让他的脑子有点缺氧,脸色也有点涨红
第八百六十六章:认错
只不过文官表面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表面说要重赏,可真的重赏了,他们心理又不平衡了。
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怪!
张正书的存在,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寝食难安,所以憋了劲要搞张正书。这只是开头罢了,一旦他们抓住了张正书的把柄,各种攻讦纷至沓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看看范仲淹就知道了,只因为一个“朋党”的莫须有罪名,范仲淹就被贬了。而且,此后再也无法回到权力中枢,庆历新政也不了了之。这里面固然有欧阳修的“神助攻”,可文官们的“团结一致”对外,也是有目共睹的。
即便有皇帝护着的王安石,最后也因为得罪既得利益集团太过,而草草收场。
可见,那些文官的战斗力有多强了。
说到底,就是皇帝太过没有手段,如果皇帝手中有一支强力的军队,谁敢阳奉阴违就立即抓拿,还有谁敢这么做可惜的是,宋朝皇帝都没有这个本事,即便皇权很大,可终归是难以出得开封府!
看看“熙宁变法”就知道了,除了北方几路之外,其余的都是在阳奉阴违。
为何还不是因为朝廷的控制能力弱吗!
赵煦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推动兵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了。就拿京都禁军来说,五万禁军,已经剔除了老弱病残和空饷,现在只余不到两万人。偏生这一万多人,却比以前五万人具备更强的战斗力!这还只是三天一操练的结果,远远达不到赵煦的要求。可现在西北战事吃紧,赵煦也只能这么做了。
好在蜂窝煤作坊在开封府、京兆府、大名府等大宋人口众多的地区流行了起来,收入也不菲,还解决了禁军的养老问题。最关键的是,随着煤炭收归国有,国库日渐丰盈。即便是西北战事糜烂,大宋也还有能力支撑下去。
赵煦欣喜地看着大宋的变化,直觉他对大宋的掌控力强了许多。这不是一种错觉,而是实实在在的感觉。
“彭元量,你说朕再次募兵,如何”
彭元量一愣,没想到赵煦的思维会跳跃得这么快:“陛下,小的不敢妄言。”
“你都上过战阵,也不敢对朕说实话”赵煦皱了皱眉头,这个贴身太监是尽忠尽职了,可惜就是太过谨慎了。
“陛下,怕是如今募兵,也不太好募兵了。”彭元量小心翼翼地说道,“不如等张大夫练一练护银军,才做打算”【!…&免费阅读】
赵煦沉吟了一下,说道:“也好。”顿了顿,赵煦突然有点惆怅地说道:“近来宫中,有何动静”
“刘贤妃一直想见陛下,但陛下吩咐过不见……”
这事赵煦是知道的,刘清菁这个心机女子一直想要服侍赵煦,好重新获得赵煦的恩宠。可问题是赵煦不是不宠爱她,而是赵煦身体不允许他这么做了。这事也不算新闻,从赵煦近来只在福宁殿就寝就知道了,赵煦哪个妃子,哪个婕妤都不见,像一个和尚一样戒了色。
“贤妃如此不识大局”
赵煦的脸色实在有些不好看,他也反思了一下,这样的女人真的适合做母仪天下的皇后吗如果她做了皇后,后宫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想到这里,赵煦也不由得有点懊悔,想起了废皇后孟氏来。如果是孟氏还在后宫主持大局,他何必有这个烦忧
“孟氏在掖庭,过得如何”
赵煦装作不经意地问道,其实心中已经有点愧疚了。现在的他,已经想清楚了当初的事,绝非孟氏授意。再说了,大宋是崇道的,雇道士设坛祈福,倒也无伤大雅。可一旦冠上罪名,那就有点那以洗脱嫌疑了。
“回禀陛下,冲真法师一如平常,不过是诵经吃斋,礼敬三清……”
彭元量回答得滴水不漏,但他知道,赵煦心中已经有悔意了。
“贤妃可
第八百六十七章:常朝
张正书想骂娘,他虽然天天早起,可从未试过天未亮就被人从被窝里叫起来,眼巴巴地赶到皇宫前,天都还没亮呢!
这会不是例朝,可常朝一样是要早起的。
垂拱殿的常朝,官家接受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请对官的奏事,然后大约在辰时退回大内吃早饭。垂拱殿的常朝,又叫视朝,这是宋朝皇帝见大臣的重要途径。待得大内禁门开启后,垂拱殿常朝马上开始。乘坐着四轮马车的张正书,倚靠着马车在微微的颠簸中补了一觉。
没办法啊,即便张正书住得近,也要五点就起床了。要知道,张正书再怎么早起,也是六点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间段,真的太不人道了。
到了待漏院前面,马车夫停车后叫醒了张正书:“小官人,到皇宫了!”
没办法,这马车夫太兴奋了,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也能成为官老爷家的车夫!这一回算是大大露脸了,看看周围的官员,坐四轮马车的寥寥无几,这个马车夫立马就骄傲了:“都是官,还是我家小官人威风些!”
那些在待漏院前的官员,也像看傻子一样看着这四轮马车:这怕不是傻子吧就算你俸禄高,你贪了不少钱,也不用这么造谣过市好伐
要知道,这四轮马车就没有在五千贯钱以下的,就算是山寨货,也要几百贯钱!再加上雇佣马车夫,养马,保养的钱,海了去了。
而且这些官员也是识货的,瞧了瞧这四轮马车的精钢车轮和橡胶轮胎,就知道是真货无疑了。再看看后面那用精钢和树漆做成的车牌号,那些官员更加皱眉了:“到底是哪一个同僚,敢如此招摇”
不多时,谜底揭晓了,张正书穿着紫服,但没有佩鱼,戴着三梁冠,犀角簪导,不着单衣,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挂在胸前。
“原来是一武臣!”
众多文官不屑了起来,章惇却脸色讶然,心中略微升腾起一股危机感。
别人不清楚,章惇是清楚的,这个人是有多深的圣眷!先前这人不想入朝为官还好,章惇忌惮心渐去。但现在这人被官家召为常朝的常参官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张正书有过人之处,再联想到他的主意,每每都证明了是可行的。这样的臣子,很可能会威胁到章惇的地位,你说章惇能不开始提防吗甚至章惇对蔡京,对曾布都没有这种感觉。
“小官人,要不要现在就进待漏院”
那马车夫巴不得张正书现在就进去,他好在一众文官的家仆中摆一摆谱,显露一下张家的财力。
“先吃早饭再说。”张正书可不会委屈自己的,天大地大,肚子最大。
待漏院前有不少早点摊,虽然不够张正书自己做得好吃,但胜在有特色。再加上汴梁城中生活富足,早点的样式多种多样。什么肝夹粉粥、包子馒头胡饼……应有尽有。张正书找了一家人多的,要了一碗鱼片粥吃了起来。那马车夫有点急了:“小官人,要是误了时辰,那可如何是好”
张正书慢条斯理地说道:“误了就误了,怕什么”他还巴不得赵煦免了他的官呢,这点事算得了什么那马车夫无奈了,只能打着灯笼,伺候着张正书喝粥。
吃完后付了账,又给了几文钱小费,张正书才慢悠悠地走进了待漏院。
此时已经是卯时了,最多还有十几分钟,禁门就要打开了。
走进待漏院后,张正书好似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拉着那些文官就推销起自家的产品来了:“诶,这位同僚,你好你好,我是‘家乐福’超市的,这是我的名片
第八百六十八章:开怼
在一旁冷眼观看的章惇却觉得奇怪了,心道:“这小子居然还有这等眼光,知晓进退”
其实,章惇怕是失算了,满朝文官只是碍于张正书武臣的身份不愿和他多说话罢了,但经过张正书一阵插科打诨,他们对张正书的感觉大为改观,也没有那若有若无的敌意了。
可对于张正书来说,交情归交情,你丫的贪污渎职,老子一样在报纸上写臭你!
看看现在的蔡京就知道了,已经没有官员敢和他往来了。报纸的影响力,就是这么巨大!
那些文官也知道,虽然他们对张正书生不出什么恶感来,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是天生的敌人这个关系。
张正书消停了,可那些想看戏的文官却有点遗憾了。张正书就像掉进沙丁鱼群中的那条鲶鱼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这些文官的神经。没办法,一众文官里,就张正书一个非正式武臣的存在。什么叫非正式呢就是还没正式走马上任,连个衙门都没有的武臣,确切来说,应该只是个武阶官而已。要是张正书出生在将门,那他就是个吉祥物,拿来摆设用的。看看石可斓就知道了,这是大宋的悲哀啊。
不多时,彭元量出来宣召众臣进殿面圣,张正书自觉地排在了最后。
进了垂拱殿,赵煦已经端坐在龙案前了。
和大朝会不一样,垂拱殿的常朝比较随意,皇帝端坐在龙案前,跟群臣商议对策。
其实,相比起大朝会,这个常朝才是皇帝和大臣真正解决国事的地方。
君臣互相问礼过后,常朝就开始了。一件件国事被提出来,然后群臣“唇枪舌战”,斗得不亦乐乎。然而,张正书却兴致缺缺,一来这种国事在张正书看来根本无关要紧,即便朝堂上制定得再好,到了地方上也是阳奉阴违的。没有监督的行政,朝廷根本没有掌控全国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基础设施太过落后,年久失修的官道,根本支撑不起大宋朝廷掌控地方,皇帝掌控天下的野心。
看看赵煦他们讨论的国事就知道了,全都是一些“过时”的消息,不是某某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要怎么善后;就是一项政策要不要施行,反复在扯皮;又或者是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比如一个官员怎么行为不检了……诸如此类,听得张正书直翻白眼,哈欠连连,差点没睡过去了。
赵煦却注意到了张正书的表现,找了个借口说道:“张卿,你如此信心十足,想必是有高见”
张正书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赵煦是叫自己,他也四处地望着,看看是哪个倒霉鬼。
“张大夫,陛下问你话呢”
彭元量知道张正书走神了,连忙提醒道。
张正书一愕,指了指自己,惊讶地说道:“我啊”
赵煦满脸铁青,说道:“朕确实是在问你。”
“问我啥事”
好嘛,这小子根本就是走神溜号了,一点都没把他们的紧张激烈的讨论听在耳中。
其实也不怪张正书,这些文官们的之乎者也说得太溜了,张正书连他们要说的意思都需要仔细想一番,能跟得上他们的思维才怪了。
赵煦被气乐了:“朕是问你,如今中原地少人多,有何解决办法诸卿适才说了,要加大募兵,或沿用流放制度,让有罪之人流放至边远地区……”
&nb
第八百六十九章:怒怼
张正书的一席话,把在场的文官都怼了一遍,根本不给任何机会。没办法,张正书把起床气都撒在这些文官身上了。先前他还对所谓的常朝有所期待,但发现是这样一个情况,完全是在扯皮,浪费时间,张正书就不能忍了。怼,怼得这些所谓的大臣脸面全无,看看他们还是这么务虚不!
“要是你们想要具体数字,我回头就把具体数字拿来给你们看,看看到底是应该移民江南,还是移民西北、东北”
面对如此不客气的张正书,这些文官沉默了一会之后,又开始批驳张正书不懂朝堂规矩,胡言妄语,蛊惑圣上了。张正书冷笑着看他们表演,也不做声了。
赵煦也明白了,好像发现宝藏一样看着张正书,心道:“这小子真的是啥都不怕啊!不过也好,我总算明白了,江南是以后国策之重点所在!”一想到两季稻的产量,赵煦的脸上就开始涨红,好像大宋的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庞大的地步了。
“此事……且再议!”
赵煦开始保张正书了,惹众怒是不可取的,即便张正书是孤臣,也不能这么用的。“张卿的话,朕觉得还是在理的。诸卿再各自拟一份奏折上来,务必详尽!”其实,赵煦这是把功劳分给那些大臣,众文官也知道这一点,欣然接受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