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赵煦盯着张正书的脸,似乎想看出什么来。
张正书一愣,然后笑道:“官家想要就拿去呗,只是此配方乃是国之利器,决不能落入敌手。若落入敌手,怕是我大宋立时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赵煦也是一愣:“你不要点什么赏赐”
“我研究水泥,初衷就是为国效力罢了。”张正书实话实说,“如果官家你肯相信我的话,用水泥建造一条通往西北的水泥路,保证物超所值。”
赵煦却苦笑道:“国库都没钱了,如何修路!”
“可以发行国债啊,实在不行,找银行借钱嘛……”张正书一脸坏笑地说道。
赵煦却立马警惕起来了:“你是想自己赚钱罢!”
“别这么说嘛,我这是为大宋着想啊……官家你想想看,如果有这么一条水泥路,运输粮食能减少多少损耗哪怕是军队开拔前线,都快了很多罢而且,这也不是一锤子买卖的,这条路可以修起水泥栅栏,想要走快点,必须交‘道路维修费’。一车收十文二十文的,要是抓到逃费的,罚个一贯两贯钱,少说二十年就回本了……”
张正书拿出了后世高速公路的概念,把赵煦唬得一愣一愣的。
“果真能行”
赵煦也心动了,然而水泥路到底如何,他不太清楚,还是谨慎了起来。
&n
第九百一十二章:得寸进尺
见张正书这么大的反应,赵煦也愣住了:“张卿不欲做这工部侍郎”
“官家,你若想害死我,那就直说呗,最多这官我不做了。,可你要我做文官,这是叫我死无葬身之地啊!”张正书实在无语了,“难道官家忘了文武之争我都被视作武臣了,再做这文官,哪怕是最不受待见的是工部,也是会成为文官眼中钉,肉中刺,与除之而后快的!”
“朕保你!”
赵煦十分霸气地说道。
然而张正书却不买账,说道:“官家,如果那些个文官鸡蛋里挑骨头,天天都弹劾我,你能保得住我免了,免了,你要是真的想保我,你就少给我点事做,让我好好研究科技就行”
赵煦自然也明白那些文官的尿性,可他怎么放心张正书如此“在野”呢
“不若这样,朕另设一衙门,以你做主官”
因人设岗的事,大宋也不少见了,甚至赵煦给出了优渥的条件:“朝中工匠,任你调用,如何”
张正书觉得,如果赵煦去做生意,那铁定是一个奸商,太会忽悠了。好在张正书头脑清醒,艰难地拒绝了赵煦这个提议:“官家,我觉得不行,利益和风险不成正比啊,我知道你想我为朝廷研发类似水泥的发明,可我要面临那么多的文官攻讦,十分不值得。再说了,我在李家村哦不,李县研发的东西,不一样可以给朝廷用吗万事都好商量的”
“嗯”
赵煦还是想笼络张正书,可面对一个毫无慾望,甚至什么都不缺的人来说,赵煦确实没啥底气了。,
“再说了,我研发科技,那是为了赚钱的。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用动力去研发啊”张正书太清楚这个了,就好像后世的学术界,总是在研究理论而轻实际。为啥呢因为理论研发出来是自己的,而且也好出成绩但是如果转而研发实际应用,花钱多没经费不说,成果还不一定是自己的。就算是成果出来了,谁花钱谁受益,那肯定是拨款的国家受益,谁又会有动力去研究呢
再加上研究实际应用要做的实验更多,猴年马月都不知道会不会有成果出来,说不定一研究就是一辈子了。耗费青春,连个职称都评不上,也难怪“重理论而轻实际”了。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利益的事,谁做啊!
就好像大宋实在太抠门了,发明了神臂弩的人,才给了一个团练之职,根本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这样的奖赏下,还有谁肯投入去研究
张正书把话说明白之后,赵煦也明白了过来。
“你是说,要想有类似水泥一样的发明,就必须重赏”
面对赵煦的疑问,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那是必须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而且我坚信,一项伟大的科技,是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甚至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你还别不信啊,就拿火来说,如果没有火,你能想象现在是什么样的吗火,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没错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纪念燧人氏的缘故,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篇大论之后的张正书,用很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件事,人是能改变世界的。而且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而是文人都瞧不起的工匠。
赵煦略微有些触动,却还是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偶然之事罢了”
“一次是偶然,那两次呢,无数次呢”张正书歎了声说道,“官家
第九百一十三章:可怜兮兮
“那官家,我能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吗”张正书觉得赵煦实在太好说话了,忍不住得寸进尺地说道。
“你说说看”赵煦也不是那种什么都答应的主。
“科举里面加几道算术题怎么样,毕竟这君子六艺里就有‘数’这一道嘛,再说了,如果一个进士能精通数学,岂不是说他能做户部的官”
“我大宋有制科!”
“可以当做是附加题的嘛,做出来加分,做不出也不扣分……”
“……你可以退下了!”
“官家……”
“退下!”
……
“不答应就不答应,有话好好说嘛……”张正书被撵了出来,一嘴埋怨地说道。其实张正书也知道,他设立学校教授科学之道,工匠之道那没啥,文官瞧不上不说,皇帝也不想管。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范畴,只要张正书不作死就一点问题都没。但是,如果上升到科举层面,那就是大地震了。
这相当于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那么严重的事,是能引起国家动荡的。
除非赵煦的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同意张正书这么做。
张正书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行再想想办法。没想到,赵煦的反应这么激烈。
“唉,无缘无故的,居然做了一个县令,这下有得烦咯……”张正书想着肩膀上的重担,那是一个头两个大。要知道,在宋朝一个县令可不是人干的活,相当于把侦查、审理分析、宣判、税收、农业、水利、教育等等都一肩挑了。
要是富县还好,县令的俸禄高一点,可以外聘一些胥吏、幕僚帮忙处理一二;要是穷县,那对不起了,审案是你,查案是你,税收是你,教育是你,农业是你,水利也还是你。反正呢,拿着鸡碎那么点的俸禄,操着一个县的心。稍有做得不对,还得受到弹劾。最憋屈的是,想贪一点,还得被人戳脊梁骨。
做官最难的,就是县令。要是熬过了这一关,那就轻松多了。
可问题是,张正书不想熬过去啊!要是换个人做县令,那更惨。说不定会把李县弄成什么样子,这是张正书最不希望看到的。
“劳碌命啊,劳碌命……”
张正书想着,是不是重新培养赵鼎,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再求赵煦让他做这个李县县令好歹赵鼎也是“自己人”,迂腐是迂腐了点,但历史上他的官声还算不错,也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还是信得过的……
想着想着,张正书回到了“京华报社”。
让张正书惊讶的是,率先迎出来的,是郑月娥。这个小妮子,随着营养越来越好,她的身材也越发的婀娜多姿了。以张正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身材,比之后世的模特都不遑多让。高挑的身材,凹凸有致的曲线,再配上一张我见犹怜的小巧娃娃脸,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儿。
“小官人,小娘子他去大相国寺礼佛了,让奴家告诉你一声。”
怯生生的话语,让张正书怦然心动了起来。
掩饰了一下自己的丑态,张正书连忙说道:“有劳你了……”
“小官人……”
“嗯”
见到郑月娥这般怯生生的模样,张正书想起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般。“有事吗”张正书都没发现,他的语气已经轻柔了起来,面对这么一个任劳任怨,还全心全意为他着想的女子,张正书真的硬不起心肠来。
“我爹爹他……他思念家乡,想近日回老家一趟……”
郑月娥吞吞吐吐的把情况一说,张正书就明白了。
原来,郑时弼想家了,或者说是想落叶归根了。也是,这么一个老人家,临老了才家破人亡,已经很惨了。再辛苦把郑月娥拉扯大,郑时弼可谓是老态龙
第九百一十四章:治理地方
倒不是说曾瑾菡是真的恼了,只不过是夫妻间的耍花枪罢了。这不,张正书的态度一正确,曾瑾菡就心软了,让彩袖打开了房门,放了张正书进来。
先是把情况解释了一遍,再花言巧语哄了几句,曾瑾菡就回心转意了:“果真如此”
“真的就是这样,我都是做县令的人了,能骗你吗”
张正书拍着胸脯保证道,果然转移了曾瑾菡的注意。
“做县令这是怎生回事”曾瑾菡讶然问道,她怎么会不明白“县令”代表着什么
把今天面圣的事情一说,曾瑾菡立即把那些不快抛诸脑后了:“郎君,你是说,你要做县令了”
“你咋这般高兴呢”张正书傻眼了,“我都要郁闷死了,这管理一个县啊,哪怕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可到底是一个县呐,什么都要我管,什么都要我一肩挑了,这都愁死了,你还乐……”
“怎能不乐”曾瑾菡笑逐颜开地说道,“郎君,这可是文官呐!”
“文官又咋了,你还以为我能升官呐”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那群文官们,会把我当成同类吗用脑袋想想都知道,他们根本不会拿正眼瞧我的……”这是实话,且不说张正书的出身,又不是进士,也没有赐同进士出身,就连风评都是“不学无术”的,那些文官会把他当做同一类人吗这么说好了,这进士出身,就好比后世的文凭,那是存在的鄙视链的。比如博士瞧不上研究生,研究生瞧不起本科的,重点本科的瞧不起二三本的,本科瞧不起大专的……一样的道理,这进士前一百名,瞧不起后面的,更别说赐同进士出身了。
张正书连“进士”的头衔都没混到,怎么得到文官阶级的认同
再说到文采,张正书是公认的“不学无术”,是被文官嗤之以鼻的,怎么会认可这样的人是他们的同类
文不成,武不就的张正书,注定是官场的孤独者,曾瑾菡还笑,确实不太适合了。
“郎君啊,别管其他甚么,做了县令就好。”曾瑾菡憧憬地说道,“官家给了你权力,在李县里,你就是一手遮天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你得想想看,我被多少人盯着啊!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弹劾了……”
张正书烦着呢,这会赵煦没“死”成,也不知寿命几何了。
赵煦在的时候能保住他,可要是赵煦不在了呢
曾瑾菡有点恨铁不成钢了:“郎君,你怎么这么想啊,这做官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再说了,你若是让治下子民都交口称赞,谁人能动你”
张正书一愣,想了想,倒是这个理。
“唉,若是官场如此简单,那就好了。”张正书郁闷地说道,“有时候不是你去惹事,而是别人给你惹事。一旦摊上事,事情就大发了……”张正书说的是历史上各种官场倾轧事件,别人处心积虑对付你,你再有能耐也是避不开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再加上张正书的各种施政理念与宋朝格格不入,想要炮制把柄,那太容易了。
在宋朝,一个县就好像一个独力小王国一样,任凭县令去施展。这也是为什么苏轼在地方上反而容易做出成绩,回到中枢,他就成了“嘴强王者”了,除了炮轰这个,炮轰那个,再被人炮轰以外,毫无建树。
 
第九百一十五章:考选胥吏
张正书一直觉得宋朝的冗官,根本不是问题。
看看后世的公务员就知道了,哪怕是每年国考、省考都破纪录,几十万人报名,但公务员一直很缺,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公务员。想想看,连后世都缺公务员,宋朝的官员真的是冗官吗不见得。
只要是责任分配到位,张正书并不觉得宋朝就是冗官了。甚至,官吏的缺口还挺大的。张正书都打算拿自己全部的俸禄,去聘请胥吏了。要是不行的话,直接从技校里面选。要是没人愿意的话,直接指定吧,干个两三年,权当历练了。
赵煦的办事效率还挺高的,第二天任命就下来了,惊掉一地眼珠子。
这不,文官们纷纷上奏折,表示抗议。没办法啊,在文官们看来,这是在抢饭碗呐!不知道多少人都盯着李县县令的位置,怎么能被一个武臣抢了去!要知道,这李县看似不起眼,可文官是什么那是闻着政绩的味道,他们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战斗力的!
李县的税收,这两年一直冠绝开封府。
税收这么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当上这个李县县令,政绩就到手了啊!
到时候平步青云,不说连升三级,但起码能脱离县令这个苦海不是
就好像后世公务员那样,有的人蹉跎一生,临到退休了,连一个副科级都没混上,这是因为没关系,走不了后门,你再兢兢业业工作有谁看得到但有的人,一进入官场就好像如鱼得水,平步青云的,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为啥人与人就是这么不一样呢除了工作能力的差距之外,就是关系、政绩了。
一样的道理,自古官场一个样。在宋朝,有的官员辗转十余年,一直扑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半步不得升迁。反倒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政绩还不错,升官就是没他份。可李县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先锋县”、“模范县”呐,只要政绩还过得去,必定会升迁的。
就好比在后世,一个贫困县的县长,和一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县长,哪个受到的关注大肯定是第一那个啊,只要萧规曹随,升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文官都聪明,知道这是升官的敲门砖。现在这块敲门砖落到别人手中了,他们能不“义愤填膺”吗!
但赵煦根本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给出的理由也很正当,“李县乃是张卿一手创立之地,他最懂如何治理!”
赵煦的想法很简单,李县是张正书鼓搞起来的,你们凭什么摘桃子啊就因为你们是文官要是这些文官能再造一个李县,赵煦也就算了,他还巴不得呢。可事实上,张正书就一个。
于是乎,哪怕满朝反对之声,也无法阻挠张正书做了李县县令这个事实了。文官们对张正书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不给他们发财也就罢了,还跟他们抢升官的道路,这是不给活路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