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好,”朱由检微微迟疑之后,点头答应魏忠贤这个要求后,便离开牢房。
朱由检离开锦衣卫衙门没多久,洛养性才拖着略微疲惫的身体回来,令人将他整理好的文案给吴孟明送去后,又回到自己那间昏暗的房间。
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暗,直到子时,锦衣卫衙门内除了当值的外,其余人都回家或休息,锦衣卫衙门也和其他衙门一样,融入黑暗的世界之中。
“随我来吧,”
洛养性看了眼乔装打扮的朱纯臣,微微迟疑之后,便独自带着朱纯臣想诏狱而去,一路上畅通无阻,巡逻的锦衣卫对洛养性两人也是视而不见。
“丰城侯李承祚就在里面,给你一刻钟时间,”将朱纯臣带到比较深的一间牢房前,洛养性对朱纯臣说了一声后,便带着所有锦衣卫退了出去,一个人也没留下。
而朱纯臣等洛养性等人走后,并没有进入丰城侯李承祚的牢房,而是转身向更深处而去。
“魏公,”魏忠贤还是静静在坐在那里,朱纯臣眼睛一亮,“魏公可曾安好”
见魏忠贤没有搭理他的意思,朱纯臣也不在意,自顾自的道:“魏公当知我为何而来,只要魏公。。。。。。”
朱纯臣还没说完,直接一直未动的魏忠贤突然抬起头,目无表情的看着朱纯臣,不屑的道:“你来晚了,逃吧,能不能活命,看你的本事了。”
“什么!”听了魏忠贤的话,朱纯臣身体一颤,呼吸急躁,后背已经被冷汗打湿,“你已经
第六十二章 招抚(感谢 你爸的爸爸的爷爷的孙子 打赏,加更二)
“去把方正化叫来,”朱由检想到什么便立刻去做,时间不等人。
不久之后,太监方正化疾步而入,“臣参见陛下!”
声音虽然尖锐,却也有力度,方正化是朱由检看重的几个太监之一,此人武艺不错,最主要的是忠心,历史上战死太监之一。
“知道这是什么吗”朱由检指着从魏忠贤府里找来的地图,询问方正化。
方正化认真的看了眼地图后道:“回陛下,是海图。”
“不,”朱由检淡然道:“这是大明的疆域,这是,大明的国土!”
朱由检盯着方正化,冷声道:“但是,这片辽阔的海域,这片属于大明的海域,如今却是匪寇横行,外夷四地,看看这里。。。。”
朱由检直指小琉球,厉声道:“这里,小琉球,大明的宝地,如今,却被红毛霸占去,当成他们的港口,成为他们掠夺大明的桥头堡,大明何时,被如此欺凌过。”
“臣万死!”方正化急忙跪地请罪,主子受辱,臣当死。
“起来,”朱由检冷声道:“现在,朕要让你去办一件事,此事若成,大明当威震四海!”
“带着朕的圣旨和尚方宝剑,去泉州,令泉州知府的蔡善继为泉州巡海道,负责招抚各海域海盗,只要愿意为朝廷效力者,皆可招抚。。。。。”
朱由检看着方正化,厉声道:“谁敢从中作梗,斩!”
“臣遵旨!”方正化终于明白朱由检这是要给他一个重大的任务,明面上是让蔡善继招抚海盗,实际上是要他全权负责,保证招抚的顺利。
“记住,”朱由检沉声道:“其中有一人,名叫郑一官,实力最为雄厚,无论如何,必须将其招抚,为朝廷所用,这个郑一官有什么要求,你都可以答应他,最好能带他入京,朕要重用此人。”
“臣遵旨!”方正化领旨而去,为了保证方正化顺利完成任务,朱由检甚至派了二十名密卫和五十名锦衣卫随行。
而朱由检指明要的郑一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郑芝龙,如今大明海域的霸主之一。
方正化连夜出京,按照朱由检的命令,三个月内,必须有个结果,最好是能将郑一官手中的船队给带回来。
今日朱由检勉强睡了一个安稳觉,毕竟老婆少,每个老婆那里一周去一次,这是朱由检的底线,他可不想英年早逝。
“参见陛下。”
第二天一大早,吴孟明便进攻求见。
“启禀陛下,昨夜洛养性带领成国公入诏狱,不到一刻钟成国公便出来,而后急急忙忙回成国公府,随后连夜招来定国公,不知商谈何事,直至天明,定国公才离开成国公府,洛养性,亦在其中。。。。。。”
“哦”朱由检听了这个消息,为之一愣,这成国公看来有点血性啊,竟然没逃跑,也没有请罪的意思。
吴孟明跪地道:“陛下,要不要锦衣卫拿入”
“不必,”朱由检淡声道:“撤去监视他们的锦衣卫,你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什么也不用管,当什么也不知道。”
“遵旨,,,,,”听了朱由检的话,吴孟明打了个机灵,似乎当初带人杀入皇宫的信王殿下又回来了。
吴孟明刚走,张彝宪便急急忙忙赶来求见,“陛下,东厂探子传回消息,成国公和定国公派去的人有的前往南边,有的前往北边,目标是一些商人,还有那些商人身后的人,几乎都是灭杀满门。。。。。。”
“知道了,”朱由检眼睛薇咪,也算是明白了,刚开始朱纯臣和徐希想将那些
第六十三章 毕自严的谋划
倪元璐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三品朝堂官员,也是最有争议的官员,因为倪元璐太年轻,为官的资历太少。
这是朱由检破格提拔,原因很简单,倪元璐忠君爱国,正直廉洁,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殉国大臣,当然,这是以后的事。
也不是没人提出异议,不过试科的内幕知道的人不多,而且知道也不敢说。
而且倪元璐乃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门生,不少人都给这位老大人面子,也就没多为难此事。
“救灾钱粮,朕会让内服转交给户部,尽快将赈灾之事办妥吧。。。。。。”
朱由检也不会倪元璐废话,赈灾之事,朱由检再穷也不会克扣,而且朱由检心中早有准备,遇到小冰河时期,朱由检也自认倒霉,但也不会放弃。
“陛下,今年陕北大汗,百姓颗粒无收,臣请陛下从内库拿出钱财,陕北赈灾!”皇帝毫不犹豫的就答应给户部赈灾钱财,倪元璐微微惊喜的同时,也不得不再次向朱由检讨要钱财。
朱由检暗叹一口气,陕北之灾不是朝廷救济就有用的了,陕北的情况,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各地官员,都严重的错误评估。
现在那怕是将内库所有钱财投进去,也是杯水新车,那里就是个无底洞。
“再给你二十万两,尽可能的救灾吧。。。。。。”
陕北已经叛军四起,朝廷就算救灾,恐怕有些人也不会答应。
“去吧,尽快安排救灾之事。。。。。。”
“遵旨,”倪元璐疑惑的看了眼朱由检,总感觉今天朱由检状态不对,不过一口气得到四十万两白银,倪元璐心情不错,当即急急忙忙赶回去安排救灾之事。
“灾情如火,可那什么来救火,国库空虚,最主要的是,如今大明的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各地大族,富商,士林和地主手中,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朱由检暗自思索解决办法,总不能用强吧,这些掌握粮食的人,在地方上可比他这个皇帝说话好使多了,朱由检要是敢用强,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户部右侍郎毕自严求见。”还没等朱由检想出个好办法,又以为大佬求见。
“宣,”毕自严啊,崇祯时期的户部尚书,以精打细算出名,给崇祯皇帝支撑了十年的财政,非常有本事。
本来朱由检刚开始想让毕自严当户部尚书,可后来改变注意,因为这个毕自严太过精打细算,也就预示着将来,朱由检想用钱做点什么,恐怕都会被这位大佬给卡着。
朱由检可不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朱由检准备干大事,那么很多事情就不是如今的朝中大臣能够理解得了的,而户部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旦死卡着钱,就有朱由检头疼的了。
所以毕自严倒霉,只能委屈当个户部右侍郎。
“参见陛下!”毕自严年纪也不小,快四十多快五十了吧,这个年代,常年熬夜,保养不好,五六十就是生命的终点。
“免礼,赐座。”对于这种忠心又有本事的老臣,朱由检还是非常尊重的。
“谢陛下,”毕自严被朱由检赐座,也毫无井阑,经历太多了,不是小恩小惠就能感动的。
朱由检默默的看着毕自严,想知道这位大佬来干嘛。
毕自严也没让朱由检久等,“陛下,如今建奴势大,山海镇虽有重兵,但不可不防,臣以为,当在永宁府与顺天府之间布置重兵,修建堡垒。”
&nbs
第六十四章 吴惟英的选择
毕自严也感觉到朱由检的不喜,不过事已至此,也只能继续道:“臣认为,每亩地增派三厘合适。。。。。。”
如今的辽饷是九厘,增派三厘,就是一分二厘。
看似也就那么一点,按照后世的钱财比例,一两银子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六百块rmb左右,一厘也就六块钱左右,每亩地才收这么点,也不算多。
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按照朝廷定的辽饷比例,一亩地每年也就收三斤粮,三斤粮能干嘛,哪个有地的老百姓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拿出来。
可为什么一个税率如此低的辽饷就逼得大明百姓要死要活,逼得大明百姓无家可归。
问题就出在各地收税官员身上。
在收税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永远是不会按中央政府的指示办事。换而言之,他们总会想尽办法,把既得利益集团的税收,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甚至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
朝廷的规定是每亩地九厘,可到了地方上,每亩地就是十两白银,或者更多,因为地方士林,地主老财,豪门大族是不纳粮饷的,但各地在册有那么多土地,怎么办,只能分摊到没权没势的老百姓身上。
而且地方官员上下其手,也要从中捞一笔,最终造成了一个辽饷使得大明百姓家破人亡,最终走上造反的道路。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当上皇帝没多久,还没坐稳皇位,就急切的开始改革,而且第一个就是户部的原因。
“毕卿家忠君为国,朕心甚蔚,”朱由检心中暗叹一口气,“然此事慎重,还需内阁商议,等韩阁老等回朝再议吧。”
“臣告退。”毕自严也不觉得自己一开口,就能将此事定下来。
他今日来,不过是先和朱由检打个招呼,增派辽饷之事,其实他已经和范景文等人商议过了,而且得到了户部各级官员支持。
毕竟增派辽饷,户部可用的钱财就多了,利国利民之事嘛。。。。。。
毕自严却不知道,朱由检不但不会增派辽饷,甚至还想取消辽饷等诸多杂税。
大明其实一点都不穷,大明市面上流通的白银世界第一,穷的是百姓,可朝廷只对百姓征税,又怎么可能富裕得起来。
朝廷大员看不见各地的真是情况吗,不,无论是以前的东林党还是魏党,都知道各地的情况。
但他们就是不说,也不管,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谁干说,谁就犯了众怒,就是天下士绅的敌人。
他们宁可关心皇帝那句话说得不对,宁可关心皇帝和那个妃子睡觉,也不去过问地方百姓的死活,这就是明末时期,大明的现状。
可惜这一世,他们遇到了朱由检。。。。。。
“传旨,”等毕自严离开没多久,朱由检便下旨,“令户部右侍郎毕自严负责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地赋税使司的组建事宜,即日出京。。。。。。”
历史上的毕自严很有能力,朱由检想用,可朱由检更想看看,如今毕自严如何选择,是站在朱由检这边,还是站在地方士绅那一边。
如今朱由检所做的一切,可不是明面上的改革那么简单,朱由检谋划的,也不仅仅是保住如今的大明。。。。。。
“侍卫上直军久留京师,虽忠勇,但战力羸弱,恭顺侯认为当如何”当侍卫上直军副总督吴惟英站在朱由检面前时,朱由检也没
第六十五章 看透不说透
三道圣旨,不经内阁,不与朝中大臣商议,也未和四位国公商议,直接下达到上直军各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金吾右卫指挥使,永康侯徐喜登,虽然没有如恭顺侯吴惟英一样独来独往,但也没有和四位国公眉来眼去,有自己的小圈子,但不大。
而且徐喜登也非不学无术之辈,没有落下武勋的看家本领,这也是为何朱由检让徐喜登领兵的原因。
“父亲,此去辽东,孩儿请随!”徐喜登已经年近五十,不过常年习武,身体硬朗,但这次是去辽东,皇太极的地盘,如今后金的实力有目共睹,而上直军已经非当年的上直军,徐喜登的儿子徐锡胤想跟随其父上战场,也好有个照应。
谁料徐喜登却瞪了徐锡胤一眼,厉声道:“无知,战场冲杀且是儿戏,你一个黄口小儿,去了徒增累赘。”
“父亲,”徐锡胤不服的道:“孩儿自幼习武,臂力过人,何来累赘一说。”
徐喜登不削的道:“大军对阵,个人勇武有何用处,你还是好好留在京师,莫要给为父添乱便好。”
无论徐锡胤如何请求,徐喜登都不答应。
接到圣旨的当日下午,徐喜登便统领五卫兵马出了京师,直向辽东而去。
“儿啊,不是为父不想带你去,而是,你不能离开京师啊。。。。。。”徐喜登回头看了眼前来送行的儿子,自己最为看重的儿子,徐喜登也想带在身边培养下,可这次真的不行。
儿子徐锡胤年幼不经事轮,可徐喜登知道,也看得懂,皇帝这次让他领兵,这是信任他,看重他不与四位国公交往。
可看重归看重,手握三万大明禁军,皇帝且会真的毫无防备,徐喜登将儿子留在京师,便是要告诉朱由检,他对朱由检绝对忠心,绝无二心,自己的儿子就是人质。。。。。。
这也是大明武勋的无奈,不受朝廷重用,不受皇帝信奈,事事防备。
若是徐喜登将自己最看重的儿子带走,谁知道皇帝会不会心中不爽,给徐喜登一连发十八道圣旨,要徐喜登带着点兵去扫平后金,干掉皇太极。。。。。。
而此时,英国公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