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三十多人进殿,为首之人白发苍苍,朱由检见此人,微微挑眉,此人的身份可不简单。

    “袁老速速请起,诸位卿家也起来吧。”

    为首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袁可立,大明四朝元老的存在。

    “启奏陛下,臣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力不从心。。。。。请皇上恩准,老臣请辞。。。。。。”袁可立的确太累了,本来在南京安享晚年,没想到朱由检来这么一出,被逼着北上。

    要不是袁可立身体还算可以,恐怕都到不了京师,就挂在路上了。

    今天说什么,袁可立都铁了心要辞官。

    “这。。。。。”朱由检有点为难,袁可立可是个大人物,威名赫赫,朱由检还想好好利用一下这个袁可立,像这样的大佬级人物不多了。

    “陛下,”此时韩爌也站出来,满脸真诚的道:“袁老年事已高,一路随臣北上,甚是辛苦,还请陛下恩准袁老回家休养几日。”

    “哎,”朱由检叹了口气,“朕本想好生请教袁老治国之道,可袁老。。。。。。哎,既然如此,朕准袁老之奏。”

    “传旨,”朱由检立刻让人拟旨,“封袁可立为大明太师。。。。。。。赐京师府邸一座,白银千两。。。。。。”

    “谢陛下。。。。。。”袁可立巍颤颤的跪地谢恩。

    朱由检急忙让人扶袁可立起来,“袁老好生在京师休息,朕若遇国之难事,也好向袁老请教。”

    送走袁可立,朱由检再看下南京来的三十七名四品以上官员,本来南京朝廷不止这么点四品官员的,不过有一部分直接调任地方。

    毕竟地方上刚建立赋税使司和提邢使司,需要大批官员。

    “你等划归官职不变,留在京师等候安置,入位吧。。。。。。”

    本来朱由检还想见见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嗣昌,不过想想还是算了,现在比较是朝会,别太让杨嗣昌出风头了,免得以后不好调教。

    杨嗣昌已经是四品主事,而他的父亲杨鹤,如今是陕西三边总督,二品大员,朱由检觉得还是让杨嗣昌稍微沉淀一下好点,免得树大招风。

    “陛下,臣有本奏!”户部尚书范景文昨日返回京师,连夜写好奏折,今天他要有大举动。

    朱由检看了眼满脸坚定的范景文,心中一凸,示意王承恩将范景文的奏折拿上来。

    范景文将朱由检接了奏折,急忙道:“臣听闻陛下有意开海禁,扩增大明水师,扫清大明海域海盗,整顿大明海域。”

    朱由检微微点头道:“不错,大明海域乃大明之地,如今海盗横行,红夷犯边,威胁大明沿海百姓。朕不愿大明百姓遭受这等欺凌,欲兴水师,保沿海百姓安危。”

    “臣赞同陛下此策,”范景文诚恳的道:“水师羸弱,难以保大明百姓安危,当有所增强。”

    “然,臣以为,”范景文继续道:“在开海禁之前,需保证大明水师有足够力量御敌于外,增强水师,则需大量军士,还需大量新式战船,新式火炮。。。。。。”




第八十九章 赋税支出(求推存,求票票)
    听听这些数据,大明的税收多吗

    其实一点也不多,将这些粮食什么的兑换成白银,也就两千六百多万两的样子。

    再看看宋元时期和后面的满清时期,高峰时期都上亿两白银的税收。

    而且明朝时期,领土面积是历史上最大的,耕地面积更是高达八百五十万倾,也就是八亿多亩。。。。。。

    可以说大明的税率是华夏历朝历代最低的。

    但两千六百多万两银子,也不至于让朝廷如此困境啊。

    朱由检微微摇头,叹了口气,“说说今年的支出吧。。。。。。”

    “遵旨,”范景文脸色微沉,说道开支,他的脸色也不好看,“各地亲王、郡王共截留一千三百五十二万石。。。。。。”

    “云南截留三百六十三石。。。。。贵州截留二百三十六石。。。。。”

    “朝廷官员俸禄六百八十二石。。。。。。”

    “军饷一千二百三十八石。。。。。。”

    听了这一个个数字,朱由检心脏在颤抖。

    大明如今收税是按老黄册征收的,而老黄册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测定的了,虽然每年都在更换,可真多更换了吗,绝大部分都是抄录去年的。

    一年抄一年,没有增加,只有减少。

    那些大明亲王、君王等,其封地的税赋虽然算在户部赋税内,但收上来后,直接交给封地的王爷们。

    大明的皇室可是个超级庞然大物,亲王、郡王、世子、郡主、县主。。。。。。

    一代传一代,每一代都在增加,无数肥沃的土地都成为他们的封地。

    当然,名义上属于他们,但封地的土地和百姓还是归朝廷管。

    不过他们也有办法,以他们皇室的身份,要弄些土地,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原本刚开始真正属于这些皇室成员的土地没多少,可慢慢兼并,一代代兼并,最终每一个皇室成员手中都握着一大片巨大的肥沃土地。

    要知道这些土地是不收税的,也就是说,除了这些,朝廷每年还要给他们相应的钱粮。。。。。。

    至于地方截留,比如贵族、云南两地,年年闹腾,年年用兵,所需要的钱粮由户部出,户部收税后,便将这些钱粮直接交给两地的军队。

    而且两地因为闹腾得厉害,实际上没有什么税收,很大一部分还要周边省的税收来补给。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支出,而且几乎从大明立国到现在,从来没有消停过。

    至于俸禄就不用说了,大明官员的俸禄是历史最低,这点开支根本不算什么,大明官员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否则他们不可能养得起如此多的家丁侍女。

    然后就是恐怖的军饷支出了。

    什么军户制,什么不费民间一分钱养百万军,都是笑话。

    大明的军户是最苦的一群人,也是最穷的一群人,他们手中土地有限,却要养活无数壮汉,而且他们上交的份额,比普通百姓上交的赋税要多数倍。

    再加上土地被兼并,说是军户,最后却沦为佃农,甚至连佃农都不如。

    赋税收入一个个巨大的数字,真正运近京师太仓内的没多少,很多地方刚收上来,甚至不用转手,就被当地官府截留了。

    这还不是让老百姓无法活下去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地方官府的乱来,巧取豪夺。

    什么大斗进小斗出,什么踢斗,还有地方官府的各种加派。

    收税的人工费,运送费,吃喝拉撒费,都自己加在百姓的税收之中。

    &nbs



第九十章 另设一部
    朱由检冷声道:“重新丈量谁来重新丈量”

    韩爌等人皆低头不语,丈量全国土地,工程浩大,可不是说说就完事了的。

    这么大的工程,只能依靠地方官府,可众人也知道,就是地方官府上下其手,中饱私囊,让他们丈量土地,等于给他们伸手捞钱的机会。

    “陛下,”吏部尚书来宗道沉声道:“可由各地赋税使司负责,提邢使司辅助,朝中六部再派官员巡查,可保万一。”

    “臣附议!”范景文也愿意接下这个差事,毕竟赋税使司已经在全国铺开。

    “臣附议!”刑部尚书路振飞也觉得可行,如今大明各地的衙役归提邢使司管,这些事本来就应该参与进来。

    “臣附议!”礼部尚书周延儒也赞同。

    “臣附议!”

    “臣。。。。。。”

    形势已经很明显,丈量全国土地这么大的事,既然不能交给地方官府,就只能交给有户部和刑部直接统管的赋税使司和提邢使司。

    “需要耗时多久”朱由检微微皱眉询问范景文。

    范景文听了朱由检的询问,开始低头暗自计算起来,不过他没做过这种事,而且大明丈量全国土地还是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改革时的事情了。

    没人懂,没人有经验,只能算个大概,“陛下,臣以为,恐需三月至五月的时间。。。。。。”

    “这么久。。。。。”

    至少三个月,甚至要五个月,落差大不说,而且看范景文的语气,似乎没什么把握。

    重新丈量土地影响很大,而且牵扯的利益太多,其中肯定困难重重,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很难继续进行下去的。

    朱由检再扫了一遍满朝文武,暗自摇头,让这些人去监察,大部分土地还是能弄清楚的,但其中肯定有不少上下串通的。

    “农乃国之本,乃社稷之基,乃万民之根,乃重中之重,可朝廷却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甚是混乱。。。。。。”

    对于明朝的农也,管的人似乎很多,可根本没有专职部门。

    朱由检沉声道:“朕,欲设一部,专职天下农事,管天下农田,监天下农耕,引导百姓耕种,助农业大兴。。。。。。此部,名曰:农部!!”

    “设一部!!”

    “这。。。。。”

    “农部。。。”

    朱由检的话引来一阵嗡嗡的议论,再设一部,又是开历史之先河,六部制传承已久,皇帝竟然准备六部之外再设一部。

    “陛下,”韩爌询问道:“农部可是与六部齐平”

    朱由检点头道:“不错,农部,负责天下农耕,乃重中之重,当与六部齐平。”

    “农部可有赋税之权”这是范景文最为关心的。

    朱由检定声道:“今后大明赋税之权,归户部,其他各部和各地官府皆没有收税之权,但有监督之权,若发现户部乱收税,中饱私囊,与人串通者,皆可上报朝廷,严惩不贷!”

    “遵旨!”

    “户部,”朱由检冷声看向户部众人:“征收赋税,皆按朝廷规定进行,不可另设它法,不得多收一厘,征税途中所耗,由朝廷出,不得向百姓和当地官府讨要。”

    “臣,遵旨!”

    范景文急忙领旨,额头流出微微细汗,这皇帝的反击也太猛烈了吧,他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绕个弯子反对一下开海禁的事,皇帝就弄出这么多事来。

    “传旨,再开试科,



第九十一章 火器制造使司
    不过有一点韩爌等人想错了,设立农部,可不是针对那些藩王,现在还不是动藩王的时候,对于藩王,朱由检另有打算。

    农部的设立,就是保证大明百姓的利益,让这些种地的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收入,能养活自己。

    至于那些士绅豪族什么的,既然他们不给大明活路,不给百姓活路,朱由检也只能对他们说声对不起了。

    而且抄家的钱的确来的快,如今的内库可是很富有。

    将农部选拔官员的事情交给内阁,这事够他们忙一阵子的了,应该不会来烦自己。

    朱由检再次便衣出行,在密卫的保护下前往火药局,孙元化上奏,燧发枪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新枪的试射效果似乎很好的样子。

    听了这消息,朱由检又怎么能坐得住,这可是他被踢建奴,南欺蛮族,东扫倭国,西平争端,维护世界稳定,保护世界和平的依仗。

    “皇上,这便是新造出来的燧发枪,采用毕大人新研制出来的铁料制作而成,而且我等按照皇上之意,在枪管内加入膛线,效果出奇的好。。。。。。”

    刚入火器局,孙元化等人便急忙围上来,给朱由检介绍新式燧发枪。

    “试抢!”

    朱由检本来想亲自上阵,作为男人,谁又不爱枪呢。

    可惜孙元化等人说什么也不让,虽然他们已经试过多次,没有问题,但谁又能保证不出意外,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里面装的可是火药。

    这点火药虽然弄不死人,但要是惊了皇帝,他们不死也残。。。。。。

    “嘭!”

    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朱由检等地急忙看向靶子。

    五百步,直接命中,虽然有点偏,但这威力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朱由检看了看,差不多三百多米的样子,比原来的一百五十米道两百多米,好了很多。

    而且复古版子弹也弄了出来,油纸包裹火药和弹丸,用时撕开油纸便可。

    虽然和后世的子弹比起来差了很远,但此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你等都是大功臣,都有赏。。。。。。”

    朱由检满意的抚摸着手中的燧发枪,不忘记给这些人一些动力,朱由检脑袋中还有无数先进的武器,需要这些人一一研究出来。

    当然,朱由检也忘不了负责研发高硬度钢铁的毕懋康,朱由检也没想到毕懋康能这么快就将符合新式燧发枪的铁料弄出来。

    “从今日起,火药局定为大明绝密衙门,”朱由检沉声宣布:“朕会安排一队禁军负责火器局安全,除了火器局内部人员,其余人等,没有朕的同意,不得随意出入火器局。”

    “火器局所有人,外出必须登记在册,每日报备,若需离开京师,必须上报。。。。。。”

    “胆敢陷漏火器局内相关技术和情况者,斩!”

    朱由检可不想这些东西这么快就流漏出去,西方那些红毛鬼的仿制能力可是很强的。

    “你等安全最为重要,朕会令锦衣卫派人保护你等,”朱由检见不少人脸色大变,急忙解释道:“你等安心,朕派来的锦衣卫绝不敢冒犯你们,也不可进入你等宅院。。。。。。”
1...2122232425...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