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范景文和毕自严被点名,对于这位强势有处处逼人的皇帝,他们也无奈。
“皇上,”毕自严开口道:“盐价可有各地商政使司强行制定,各地盐价,不得超出一定范围即刻,至于盐税,可派遣官员严密监察,就地收取,,,,,,”
“皇上,成认为,盐价之事好办,”范景文微微皱眉道:“但盐税之事,若无盐引,以何为准,有待磋商。”
“你等没办法,那就按朕的办法来,”朱由检也难得和这些人废话,当机立断道:“大明物产富饶,地大物博,且会无盐可食”
“陕西有田盐,川蜀有井盐,沿海有海盐,根本不存在运费高额之说,大明每年产盐万万斤,根本无缺盐之说。”
“灶户众多,盐产量极高,然灶户不能食饱,百姓买不起盐,朝廷收不了盐税,皆是盐商无德所致,,,,,,”
“传旨,灶户为大明制盐,有大功,然灶户世代相传,盐商压价,吸取暴利,苦了灶户,甚是不妥,从今以后,撤销灶户制,天下百姓,皆可制盐,亦可不制,自由取舍,,,,,,”
“今后凡大明各地所制之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盐每斤十文买与盐商,盐税十抽一,所产之盐,需有商部文书为证,交易须有商部文书,户部赋税文书,,,,,,,”
“天下之人,无需盐引,皆可从灶户手中购买食盐,贩卖天下,但盐价不得高于粮价,胆敢囤积货物,抬高物价者,钱财货物收缴,奸商入狱,,,,,,,”
“商户贩卖之盐,视为普通货物同等,税十抽一,,,,,,,”
“皇上圣明!”
听完朱由检的安排,毕自严和范景文大喜,如此一来,大明的赋税收入将达到一个新高,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
十抽一多吗,多,要知道大明商税非常低,二十抽一都很少,有的甚至四十抽一。
可十抽一会压死人吗,不会,大明的盐有世代灶户生产,产量极高,他们所产的盐没有贩卖权,必须统一交给官府管理。
而盐税则拿着盐引去买盐,和之间生产盐的灶户没什么关系,灶户只能之盐,不能从事其他事情,而灶户得到的确非常少,甚至无法养活自己。
因为灶户有定额,必须制之么多盐,否则就有牢狱之灾,但官府回报灶户的,很少很少,别说十文一斤,有的恐怕一文钱都没有,只有些粗粮。
现在,朱由检让灶户自己卖盐给盐商,十文一斤,除去一文的赋税,还有九文是灶户自己的。
这个价格,只要肯努力,绝对能过上好日子,要知道大明如今的粮食也就一两多银子一石,而一两银子是一千文铜钱,一石大概九十多斤的样子,一石盐大概有八百文铜钱收入。
也就是说,灶户只要生产两石盐,随便都能换取一石粮食,别说养活自己,养活一家子人足够,勤快点还能有存款。
至于商户,利润翻倍都有可能,主要还要看地方粮价,但无论如何,绝对有得赚,只是不会有以前那么多罢了。
不过按照朱由检之法,得利的是那些灶户和朝廷赋税,遭殃的则是那些大盐商和参与此事的官府衙门。
这些大盐商和地方官员影响是大,可那又如何,朱由检已经完全掌控天下兵权,基数最大的灶户也将得到巨大利益,对朱由检感恩爱戴。
朱由检倒是希望有些人跳出来,内库的又空了,抄家专家方正化最近也闲得慌。
“皇上,若如此行事,灶户没了限制,富有之时,农夫皆去产盐,颓废之时,灶户皆不产盐,如何保证大明盐量需求”
范景文立刻之处其中的缺陷,灶户不再世代相传,产不产盐他们自己说了算,对朝廷非常不利。
“无需担忧,九文一斤,很少会有人拒绝,,,,,,”
如此高的收入,比耕种高多了,那些灶户有了盼头,且会放弃世代的手艺去种地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明版公务员
“若百皆纷产盐,又当如何”
按照皇帝的意思,谁都可以产盐,只要去商部登记便可。
而大量农夫将产盐收入如此之高,且不趋之若鹜,那谁还去耕作,没有粮食,这个国家必乱。
农部尚书徐光启当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做出限制。
“这有何难,”朱由检轻笑道:“大明能产盐之地,也就那么些地方,其余各地百姓,还是需以耕作为生,且农部清测田地,保证农户有足够的田地耕作,生活有保障,又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
朱由检还有点没说,那就是土豆和番薯两大神物长势惊人,此二物一旦推广天下,大明的粮食完全足够,只要保障土地不被兼并,保障农夫的利益不被侵害,大明就稳了。
“皇上,”来宗道皱眉道:“今年已经有不少盐商已经取得盐引,这又当如何处置”
不少人手眼通天,老早就将盐引拿下,也不是什么秘密。
“按照律令,盐引之法第一季的,既然已经取得盐引,那就以盐引为凭,依然去相应衙门取盐,但从即日起,任何人从灶户出卖盐,必须十文一斤,当面结清,必须获得相应文书,否则视为私盐处理!”
“所有与盐科相关衙门,全部停止运转,归入商部,重新制定相应章程后再说。”
“皇上,,,,,,”
大臣不断提出异议,朱由检一一解答,想难住朱由检根本不可能,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在朱由检看来都不是问题。
那些盐商敢造反,你倒是反一个来看看。
取消盐引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户部和商部开始运转起来,刑部配合。
“西南的事情怎么样了”
为了掌控全局,朱由检在东厂和锦衣卫中投入大量钱财,其中锦衣卫实力雄厚,办事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城外还建造一座专门用来培养间谍人才的巨大山庄。
“回皇上,”曹化淳轻声道:“按皇上的吩咐,臣派了南镇抚司指挥同知严尚年亲自前往西南布置,相比很快便回有消息传来。”
“很好,”朱由检点点头道:“西南是重点,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差钱就找内库,差人就去招,尽快建立完善的密探网。”
“臣遵旨!”
“还有,”朱由检淡淡的对曹化淳道:“调些人手去泉州商市,朕要知道泉州商市的一举一动,除了大明商人,也要注意哪些外来者,是否有探查我大明情报的暗间,,,,,,”
“臣明白,”曹化淳不怕事情多,就怕皇帝不安排事情,当即保证将泉州商市看得死死的。
“北镇抚司那边,”朱由检沉声道:“让钟承望加派人手,监察商部和户部官员,特别牵扯盐税一块,,,,,,,”
“臣这就去办!”
看着曹化淳远去的背影,朱由检微微皱眉,给这个太监掌管这么大的权利,真不是朱由检的本意,但朱由检一时也想不到好的办法。
大明的官员是个什么尿性朱由检还是知道的,那些负责盐税的官员和那些盐商,绝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算取消盐引,也是换汤不换药。
他们有的是办法欺上瞒下,上下其手,将朝廷要求的赋税转嫁道百姓身上,甚至可能反过来吸取一番也做得出来。
朱由检要做得就是杀,慢慢感化这种事情朱由检没兴趣,建奴不会给朱由检时间,张献忠、李自成等人不会给朱由检时间,安邦彦、奢崇明等人也不会给朱由检时间。
西方各国更不会给朱由检时间,朱由检也是被逼无奈,杀戮不是朱由检所愿,,,,,,,
“快点跳出来吧,我也想知道你们这些大盐商的身家倒地有多丰厚,,,,,,”想到这里,朱由检眼睛越来越亮,传说那些大盐商富可敌国,朱由检倒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
“皇上,恩科准备就绪,请皇上点题,,,,,,,”
吏部尚书来宗道负责今年的恩科考试,随着朱由检的改革,朝廷对各级官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往年考上功名的考生已经赋予官职,可依然还有缺口。
“这些事别来烦朕,你们自己把握便是,”朱由检不耐烦的摆摆手,恩科之事全权交由来宗道去办。
“对了,”朱由检突然开口对来宗道和一众礼部官员道:“各地提邢使司、赋税使司、农政使司、商政使司皆缺乏低品官员吗,让那些秀才、举人去当。”
“大明在册秀才、举人上万,有些七老八十了还在读书,考上进士又有何用。”
“传旨,凡大明在册秀才、举人,需到吏部报备,而后分配各地衙门为官,秀才去做从九品,举人正九品,以后大明进士起步从八品,三甲可为正八品,,,,,”
“对于这些人的分配,吏部不许暗箱操作,必须拿出个章程来,光明正大的分配,可安考试名次先后,让那些秀才、举人优先选择,,,,,,,”
“进士为官,亦是如此,哪个县,那个衙门,需要什么官员,必须张榜出来,而后按照考试名次,让那些秀才、举人、进士按名次自行选取,,,,,,,”
“胆敢收受贿赂,从中作梗者,一经发现,抄没家产,流放三千里!”
“凡为官者,皆按吏部考核程序,年限到达,有功劳者,表现优者,皆可提拔,,,,,,,”
“秀才、举人以为官者,亦可参见科举考试,考中者皆又重新选择官职的机会,,,,,,”
“从今以后,取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一切优待,要么去地方任职,要么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自己都养不活,当了官,怎么养活一方百姓,怎么保一方平安。”
“从今以后,凡朝廷官员,那怕是从九品官,亦需秀才方可担任,无功名者,除非有大功者,否则不可为官!”
“皇上圣明!”
来宗道等吏部官员听了朱由检的安排,皆大喜,大明新设这么多衙门,品小官,,,,,
第一百六十九章 无所谓之
品官员缺口太大,让来宗道等人伤透了脑筋,官府根本找不到这么多人,倒是有不少落魄的读书人愿意去当九品小吏,可人数太少,而且没有提拔的机会。
大明的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秀才根本没资格当官,举人也只是有资格,但还要等,至于什么时候有机会,那就要看天意了。
真正能能够为官,而且能得到提拔的,只有进士。
可进士能有多少,三年才出那么一批人,不过这些人一旦考中进士,七品起步,治理一方。
这也是朱由检最想废除的地方,七品在大明已经是不小的官了,一县县令也就七品啊。
满脑子的之乎者也的人,真的能够治理一县吗,简直就是玩笑。
现在好了,品官,虽然不大,但有锻炼的机会。
而且只要是以功名为官者,皆一视同仁,都有提拔的机会,不需要考上进士才能为官。
当然,有意见的就是那些进士了,本来可以是七品老爷的,现在只能去做八品小吏。
而且按照朱由检的意思,你是秀才,只能在从九品小吏上慢慢熬,不甘心,那也简单,到了考试时间,你还可以去考,只要考上,立刻提拔一级。
举人也是如此,正九品太小,那就去考进士,考上了就是从八品,前三甲甚至直接正八品。
这其实就是后世的公务员系统,朱由检的稍微修改一下罢了。
地方官府,真正做事的就是那些品官员,从七品已经是县局长一级,品也不小了。
很快,皇帝让那些秀才、举人为官的消息传出,天下读书人纷纷惊动,有人欢喜有人愁。
“我等十年寒窗,读得圣贤书,且可为九品小吏!”
“进士才八品,有违祖制,实不可取,,,,,,”
“诸位与我同往宫门请命,,,,,,”
不少人反对这个改革,大部分都是国子监的那些只认为必中进士的大才子,他们本有希望出世便是七品县令,甚至直接留在京师核心衙门的。
可如此一改,他们寒窗十年,最后只能去做个八品小吏,谁甘心,纷纷闹腾起来。
“皇上圣明!”
“我等当报效朝廷,,,,,,”
“快走,去吏部看看,,,,,,”
“九品又如何,也是朝廷命官,也可提拔,,,,,,”
“不错,谁知将来如何,九品亦可为朝堂大员,,,,,,”
反对的读书人有,但大部分读书人还是非常支持之个改革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无望进士,不上不下,老死不活,做个九品小吏也不是不可。
不少人收拾行装,赶往吏部,这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非常不满,皇帝竟然取消读书人的优待,也就是说他们名义下的田地将足额交税,那些投献之人且会继续给他们粮食。
没有投献,没有收入,他们不去为官,又没有其他收入,只能饿死。
皇帝这一手惊动不少人,影响无数人利益,可也有不少人得到好处,吏部衙门忙得焦头烂额,前来登记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了。
至于那些去请命的书生,朱由检理都懒得理,区区一群酸儒,还当自己是个人才了不成。
你要是科学家,要是发明家,要是经世奇才,朱由检绝对不会亏待,可一群读书人,大明多了去了,要死死远点。
当然,也不是没人提出如此行径,可能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朱由检听后只能呵呵一笑,没事,寒了心就别读书就是,有脾气去种地,去行商,朱由检还真不信没你们这大明就没人当官了。
有胆子去造反,去聚众闹事,看你的脖子硬还是我等刀子快。
“督公,那些书生在皇宫门前闹事,要不要拿人”
锦衣卫衙门,曹化淳冷着脸坐在上首,细细品着香茶,听着南镇抚司王鹏翀的汇报。
“你想让咱家人头落地”听了王鹏翀的话,曹化淳缓缓放下手中的精美茶杯,冷冷看着王鹏翀。
“属下该死,属下绝无此意。”
猜你喜欢